绿林网

《上海王》的读后感大全

《上海王》的读后感大全

《上海王》是一本由虹影著作,29.80元出版的2012-1图书,本书定价:314,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海王》读后感(一):华丽的旧上海,刻骨的爱恨情仇

旧上海有着现代城市无法再现的奢靡,那不是一种物质的繁荣,而是一种由美女、英雄、枭雄、大众共同混搭出来的迷离情调。繁荣中有妖艳,妖艳中有情欲,情欲中有颓败,颓败中又有生机。虹影准确地写出了这种神韵。

《上海王》读后感(二):要多少次错过,最终酿成一场过错

看《上海王》因为两个人,一个是钟汉良,一个是虹影。钟汉良的魅力就不用赘述了,我很想说说虹影。

很早就知道虹影了。知道她是一个有点另类的女人,听说过她写的一些小说,可是却一直没有时间去看。上了大学之后,在图书馆见过她的一本《英国情人》。那时正沉迷于推理小说难以自拔,思量再三,还是放回了书架。后来知道钟汉良演了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就先把小说找出来看了。

小说并不长,我几乎一天就看完了。说句实话,小说和电视剧其实是讲了两个故事。我不想说谁优谁劣,因为无从比较。虹影是个很有意思的女人,她也是很懂女人的一个人。我看完小说的时候就想,只有女人才会写出这样一个小月桂。书里的小月桂是聪慧而大胆的。即便是遇到常爷这样的江湖大佬,小月桂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我一直觉得,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智慧,就要看他是否能有独立的思想。小月桂是一株草,坚韧而悲怆,英伟如常爷也不能让她化为攀附的菟丝花。不过常爷倒真的是带领小月桂走进男女世界的导师。他发掘了小月桂不为人知的性感和妩媚,让小月桂真正的开了窍,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然而遗憾的是,他死的太早了,而且是死在还没有安顿好小月桂的时候。世事无常,人间的磨难终于向小月桂张开血盆大口;也是世事无常,让小月桂又遇到了她的第二个人生导师——黄佩玉。他俩的结缘始于常爷,冥冥之中好像是常爷把这个接力棒递到了黄佩玉的手里。在我看来,小月桂的三个男人之中,黄佩玉既不是影响最大的,也不是感情最深的。然而没了他,小月桂就了不断与常爷的感情,也看不清自己对余其扬的心。黄佩玉自私、冷漠,但他却在小月桂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她的生命中。而且还一路扶持她,让她坐上了上海王后的宝座。可是,他低估了小月桂对常爷的感情。或者说,他从来没有意识到小月桂会对常爷有感情。他可以防着辛黛玉、防着师爷、防着余其扬,但他完全没料到最危险的就是他的枕边人。所以,他直到死了,都是个糊涂鬼。随后,命运终于把小月桂最重要的男人交给了她。

余其扬是个很奇怪的存在。在常爷时代,我一直不大明白为什么偶尔会对这个男人有只字片语的描述。他像一个影子,不重要,但是惹人心乱。后来的黄佩玉,让小月桂明白了自己的心,也为我们揭开了这个谜。看到余其扬在结婚前找小月桂,我觉得很真实。像小月桂这样的女人,应该是绝对不会主动去找他渴求一段露水姻缘的。可她还是忍不住与他交合,不过这时的她,与其说是遵从于自己的情感,不如说是遵从于自己的生理本能。后来黄佩玉死了,留下一大堆烂摊子。又是余其扬主动去找小月桂,这时两人之间已经再没有任何阻碍了,所以小月桂把自己全部身家性命都交给了这个男人,成就他,也成就自己。然后,十多年过去了,骄傲如小月桂都免不了要一个名分。可见名分这个东西,虽然俗气,但却是女人最珍而重之的。可余其扬怕了,他的爱情败给了他的自尊。他的女人是上海女王,可他自己却不是上海王。他可以爱小月桂一爱就爱二十年,用全部身心去爱她,却不敢真的把她娶回家。因为他知道,他永远都控制不了这个女人,而这个女人却随时随地都可以让他生死不能。他给了小月桂左右他的能力,却不能忍受自己没有同等的能力。两人的矛盾自此就像一个小小的肿瘤,始终让他们隐隐作痛。后来的荔荔,则直接将两人的关系推向末日。当我看到荔荔和余其扬在房间里苟合,而小月桂在门外听到那些呻吟,我忍不住将书丢在了一边。即使是个局外人,我都忍受不了这样的不堪。作者写到这里说,这是小月桂一生中最惨的境地了。同时被对自己最重要的人背叛,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更惨的呢?所以小月桂和余其扬终究是错过了。命运开了一个残忍的玩笑,不过几年的欢愉却要用一生来缅怀。她放余其扬和荔荔走,留下自己在这个上海滩。爱人远去,她彻底放弃作为一个女人,成为名符其实的上海王。踩着脚下的十里洋场,她知道这辈子就真的只剩她一个人了。

小说里的小月桂,执着而坚韧。为了留在上海,她可以付出所有。这样一个女人,让男人心生怜爱也心生敬佩。可是,小月桂的风骨成就了她人生的辉煌却永远成就不了她感情生活的圆满。有的人认为配得上小月桂的人只有常爷,可若是常爷不死,又哪来后来的上海女王。所以,老天给了你一样东西就一定要夺走你的另一样东西。只是不知道小月桂到底想要上海女王的位置,还是只想为心爱之人洗手作羹汤。

《上海王》读后感(三):因缘与真性情

读这本书是偶然,但是冥冥中似乎真的又是有那种种机缘巧合。比较文学课上老师研究到赵毅衡的“意象派与中国古典诗歌”,讲到赵毅衡的情感经历,老师不知怎么提到提到了《饥饿的女儿》,直言是好看。

在复习时,实在枯燥烦闷得坚持不下去,便视作消遣,转转脑子。却越觉得其描写得那种细腻,无论是人物的心理的描写,还是外在事物的刻画,那种运用语言文字的手法,表情达意的方式,能深深地引起我的共鸣。也许,其中也有着我是四川人,又生在在土地上,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土孩子,因而那些方言土话,那些情景,就演在我面前似的。为了《饥饿的女儿》哗啦哗啦也落了许许多多的眼泪。以前现当代文学的老师讲课的时候还没有那种切身的感受,对虹影也不感冒。但是读了其作品,就是好看,也就这样实在而直露的“好看”能够直接了当地表达我的看法。

于是,最近的“消遣”之物就是读她的小说,便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上海王》,翻开书的第一页,“筱月桂”,咦,这个名字好生熟悉,转眼一想,好像是十岁的弟弟推荐给我看的“上海王”电视剧的女主名,几乎不再追剧的我当时只是粗粗浏览了几分钟,好奇他怎么在看这样的电视剧,还是几年前的老片子,原来叔叔阿姨在看,听他们说好看。虽然由钟汉良主演,但是我一来无心看电视剧,而来似乎也没有追星的那种悸动,就也没在看。

那天,看到此书,才觉得兜兜转转,也许算不得浅陋和见识的狭窄,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但是我更情愿相信要机缘到了,时候到,我们才会遇见我们所应该遇见,看到应该看到,人是,书也是。

喜欢钟汉良,他的剧基本都看却没有看过“上海王”;现当代文学的老师侃侃而谈谈到虹影,却也没有读《上海王》;十岁的弟弟像我推荐,也算新奇,可是我也没有看《上海王》。如今,总于到了缘分,我细细的一遍才看完,谈谈见解感悟赞赏批驳总觉得还不够格,既没有在摩登的血雨腥风的风起云涌的旧上海走过,也没有在高楼鳞次栉比的灯红酒绿的繁华疾速现代上海呆过,书中具体的真真假假,你我又何必再多言。

在这儿,又把书中的故事情节拉拉沓沓地再絮叨一遍,也深觉得没有必要。

言归正传,读了筱月桂的故事,我对“性情”这个词是真的产生了一些思索和疑惑不解的。在读到筱月桂向黄佩玉“眨了一下眼”,让其破阵,得到常力雄的信任一节,我百思不得其解。因为怕自己复习不到位,便每天只规定自己看几章,不耽误看教材的时间。便悬了这个问题好久,她为什么要助黄佩玉,那个“眼色”仿佛就在我眼前徘徊。后面读到,原来,筱月桂的那个眨眼只是太年轻的一个“炫耀自己记忆力”眨眼。让我觉得实在有些勉强和牵强,那个眼神然后我觉得她们之间会有着某种联系,但是那“眨了一下眼”实在然后我觉得有些前后有些让人添堵,就像是一个误会捂在心里好久,好不容易真相大白,不过无事而已,然我觉得自己多想得有些莫名其妙。一直猜想的是,筱月桂那时就觉察到黄佩玉会“有助于”常力雄,能够为常力雄所用,为其招揽人才,所以故意地向他使眼色,虽然有些牵强和说不通的地方,但是一直这样浅显地理解着,结果真相大白,最后真真成了一个“误会”。

谈到女主那种女权主义的色彩,我觉得更多是一种真性情,那怎么理解这种真性情呢,我觉得是一个人的“胆色”,世上有很多人有“胆”无“色”,有“色”无“胆”。便是怎样时来运转,便也庸庸碌碌,一辈子成不了大事。现在虽然不似以前的血雨腥风喊打喊杀刀枪剑影的岁月,可是“杀伐果决”却还是用的上且必不可少的。再者,并不是说“真性情”就是“胆色”,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一样,性格性情也就各异了。筱月桂有她的敢爱敢恨,杀伐果决的魄力,有她的精明通透。而也有人有着温润的性情,内敛的性情,温吞的性情……

再者,一个女子在那样的上海滩有这这样的成就,也不是特立独行可以做到的。不得不说,也是有几分占了几分男人的力。常力雄,黄佩玉,余其扬……但是我们不能讲她与现在流行那些明国的大女主戏想提。她是真正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以感触的,无论是她对于性事的大胆直露的表达,还是她对于常力雄的敬佩,对黄佩玉的委屈倚仗,对余其扬的爱情,她的情感的多面性凸现了她的真实。能成功,除了胆色过人,除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或许还有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置之死地而后生”,一个人逼到绝路了,便自然地有了那种爆发力和不要命的勇气,人们常说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或许也是这样吧。“柳暗”了自有“花明”时。

无论怎样的性情,无论怎样的自己,我们羡慕这样有魄力有胆色的英雄,或许是人都会遗憾自己为什么没有尔等之才干果敢能干。我觉得,羡慕不来,自己只有做自己,所以先接受自己的性情,在慢慢地变好。

像,筱月桂那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