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100字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100字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5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一):感性到了极致

在生活中,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或者忙碌着生活,很少能有心思体会自己内心流淌的感情,头脑中奔腾的想法。但是,作者把头脑中奔腾的想法梳理成了一首十分流畅的乐曲,曲折微妙生动极为丰富的变化,就是这些转瞬即逝的流淌的思绪,构成了本书无以伦比的精华之处。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二):就是这个版本的再版。

寻找失去的时间

更新描述或封面

副标题: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

作者: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沈志明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1992

页数: 2册(712页)

定价: 10.70

装帧: 平装

丛书: 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安徽文艺版

ISBN: 9787539607382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6085/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三):《追忆逝水年华》阅读笔记

最先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电影《情书》中,觉得书名也挺好听的,便选择这本作为这学期外国文学的精读作品。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被它一卷的厚度吓到,只能怀着崇敬而忐忑的心拿起旁边浓缩的精华本。

很多人对这本书的看法和它当初被拒稿的理由一样——无聊。

我个人的感触是,真的很难读,即便读完了也很快忘记作者到底写了什么,把它安排在睡前读更相当于催眠;其次,因为作者本身是贵族,所以书里涉及大量的名画名曲,对这些都没有涉猎的我来说是很大的阅读障碍,看到后面这些内容我都快速浏览过;还有,书中提及的人物多且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精华版的缘故。

同一个名字有好几种不同叫法,比如德·克雷西太太和德·福什维尔夫人同指奥黛特,罗贝尔·德·圣卢既被成为罗贝尔也被成为圣卢……总之,没有明确理清人物关系会很容易混淆。

不过,这样的作品阅读起来也有轻松的地方——隐喻没有小说那么多,不用紧抠作品中出现的每一个意象或每一件小事物,有很多描写得很美的句子,只管享受着阅读就行;同时,作者随手拈来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比喻和洞见也让我眼前一亮。

以下是整理的是每章节大概的内容,以及人物关系。因为是意识流作品,整理内容的意义其实不大,但用于回顾还是不错的;至于人物关系,是我在读了精华版的作品后整理出来的,如果有能看到这篇文章并发现错误的读者,还请指出来哟。

人物关系图: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四):在读_天马行空的不安

我这次看完情书重映就想看追忆似水年华,如果是之前我肯定不敢肖想的,但是因为妹妹去图书馆兼职就想每周花半天时间去看看,反正不借回去也不买就无所谓了,不然就像厚黑学买了也看不下去就很费钱占地方。 然后我去图书馆找到这个版本,追忆逝水年华,很老这书都被磨坏了,但是当我读到他关于点心和旋转花灯的时候我打算借这本回家好好看。 在看前序的时候我就很激动又很惶恐,当然也不知道这是精简版,就害怕自己读不下去。 但是,当我开始阅读的时候,那种隔着跨世纪的共鸣感扑面而来,好像找人分享原来我的那些敏感的思绪那些被朋友吐槽的无意义的记录那些天马行空的跳脱联想也是可以被呈现,也有人而且是个伟大的作家被认可的!!即使当下不被认可,但是记录生活再追忆不是软弱逃避的行为! 对于男孩母亲的关心亲近的索取,对家庭其它成员亲近又敬畏的疏离感等等,还有各种跳脱毫无关联的呼应,我真的太喜欢了!

我一直不喜欢很有目的性的去做什么,尤其对目的性很强书籍总有排斥(会看,但总是抵触心理)我喜欢这种我可以窝在角落或者随意躺在哪里坐在哪里,无论窗外阳光明媚亦或是阴雨连绵我就是在读一个和我一样心思细腻的回忆录,是琐碎的跳脱的各种奇奇怪怪比喻的。因为各种小事产生很多奇怪类比的等等等等...

祝我明天节日快乐,即使感情不顺、家庭坎坷、工作繁忙、友情淡薄,可是正当夏季,万物峥嵘,我心坦荡。

可能年纪大了会没人要吧,可能我今生不会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吧,可能事业也不会有一番成就吧,可能遇不到高山流水的知己吧...只是面对母亲善意的关心,压抑的那句她就想抱孙子;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我心向自由... 奈何明月照沟渠,年华虚度,还记得那年我的网名也是年华,年华似指尖的流沙... 写过文章写过诗;画过漫画画过图...没有天赋吃不了苦,牢骚满腹,除了心理咨询都不知何处倾吐。

还被家里反复提及心理咨询不误正道,尝试沟通失败多次,却在他人嘴里轻描淡写多和父母沟通,父亲不再母亲不明,弦断有谁听又与谁说。

好像和我妈说如果我不是坚持看心理咨询我现在只怕是世上一捧黄土随风扬去潇洒自在... 好无力..

《追忆逝水年华》读后感(五):何以“追忆”

只有这种曾被呼吸过的空气才会使人产生耳目一新之感,因为真正的天堂是人们失去的天堂。

普鲁斯特执着于一种”反求诸己“的努力。他目光朝后,不断向下、向内探寻,试图从内心唤起一种特殊的印象,将过去的愉悦重现于当下,以期在超越时间的短暂瞬间中充实衰颓的生命。

超越时间的印象

通常所谓的“印象”不是什么复杂的概念;它相当于符号学之“心象”,指被感知的事物在人心中建立的心理形象。而在普鲁斯特这里,印象对应的不再是普遍的某一事物,而是一类特殊的环境:它们存在于主体过去的经历中,以出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其中最先出场的环境生产印象,而其后的所有环境事实上都是对最初环境的复归。

印象与一种愉悦机制紧密相关。主体处于特殊的环境之中,环境引发了印象。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来自过去的印象唤起了记忆,仿佛让主体在这一瞬间回到了“最初环境”,这种感受为主体带来了升华般的愉悦。

这一机制说出了很多。印象承载着过去,它通过主体现在所处的环境复现,使主体的现时感受与过去的某一时刻重合,亦即回到了过去,从而打破了“过去—现在”的时间逻辑。如果说现时是回到过去的跳板,那么向过去时的回归——追忆——则是超越时间的手段。普鲁斯特的努力就在于“摆脱时序”,超越时间。

与外物的时间性相对,印象的永恒性使它成为了“事物的本质”,印象的复现组成了“生活的真实”。在此,“纯粹的喜悦”指向一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超脱。

应该说这一设想的本体论危机是相当明显的。对特定环境的把握如何产生印象?印象在现时的重现是有规律的还是随机的?当印象复归的时候,我们如何可以肯定此刻的感受与过去的感受完全一致?

可以看到,作为超越时间的手段,现时和过去是“同样不重要”的。以“摆脱时序”为追求的后果是,现时的生活只是在于寻找引发印象、向过去复归的环境。普鲁斯特意识到了这一危机:他承认超越时间的瞬间是一种“假象”,但他的态度是,这一瞬间赋予生命的“广度”胜过现时生活本身的内涵,足以充实人心。这种论断和“推石上山的努力足以充实人心”殊途同归。不过似乎也可以这么理解:除了直接的复归以外,现时还在于创造环境,产生印象,为未来的复归提供可能。它要求我们保持对物象的注意力和对内心世界的敏感性,以观察和体验得到的内在经验充实自身。

追忆的艺术

在普鲁斯特眼中,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挖掘自己的内心,将印象复现于作品之中,实现“让读者阅读自己”的目的。问题在于,印象作为一种主观产物,如何能够具有引发他人情感共鸣的普遍价值?进入作品的追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前所述,追忆是主体发挥想象力对过去印象的寻找;由于印象源于环境,追忆事实上就是以一种感受为核心,对过去的真实环境进行再现。而一旦涉及到具体事物,再现就难免成为一个建构的过程。物象的组合仅有一个原则:接近需要再现的感受。

在这一点上,普鲁斯特与李商隐走到了一起。我们如是评价后者诗歌中词语意象的组合方式:错综跳跃的,不受时空和因果顺序限制的。显然,这也是《追忆似水年华》被称为意识流的开宗立派之作的原因:“无意识联想、自发性通感”(柳鸣九序)是唯一稳定的行文逻辑。在追忆“我”的生活的部分,物象的描摹和心理活动以难以理解的方式错杂在一起,如《盖芒特夫妇的晚宴》中,“我”的思绪在不同人物、不同时空中反复跳跃,对事件的追忆和议论将“晚宴”的核心地位明显弱化了。

我们如是评价李商隐的诗学贡献: 对表现心灵世界进行了深入开拓。李商隐的路子是以朦胧瑰丽的诗境表达感伤情绪的复杂性,而普鲁斯特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在多数情况下采用了具体直露的方式,而这一方式要求对心灵世界有着极深的体察。《追忆似水年华》在这一方面的造诣是无法概括的。比如对社交场合中贵族群体的心理的揣度,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各不相同,而各自具有复杂性;比如斯万从与奥黛丽相遇到坠入爱河再到最终醒悟的心理变化,读之有如亲身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恋情。

正是对心理活动的洞察赋予作品以使每个读者在其中看到自己的能力。即便文化差异的障壁使某些历史文化色彩浓重的片段无法为外国读者所进入,普鲁斯特笔下各类人物以及“我”自己的心理活动仍是相当引人入胜的。尽管支撑普鲁斯特完成这部巨著的思想基础是值得怀疑的,但文本在引导我们反求诸己、体察内心上无疑有着不朽的价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