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000字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不仅仅是思考者

极具王小波风格的杂文讨论了方方面面的话题,关于思维,关于生活,关于社会,关于人性,等等。

作者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结合自己的阅历,有很多精彩的值得回味的思考在里面。

作为没有经历那段历史的人们,很有必要了解那段岁月,了解那时候青年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不曾进步的社会思想

王小波的文章,每看一次,都会误以为他还活着,就在我们身边,经历与我们一样的社会进程.可是,事实上,他是一位93年已经离世的文者.这让我非常佩服他的超前思想,或者说,其实我们的社会即使迈过20年,那些根深蒂固的恶习,旧念,不曾脱落过.它们只是被当局者,掌权者,换上了光彩亮丽的外衣,得以继续恶劣的沿用.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王小波,寻找思维的乐趣的作家。

看过一些书,读过一些故事。唯有小波带给我的是震撼和思考,有力量的思索。读到历史脐带的那段,真是有拍案叫绝的惊艳之感。

除去黄金时代,青铜时代,沉默的大多数更有理性,也更悲凉~~

人性之上,上善若水。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狂热和理性

王小波去世这么久了,他的文字也都这么多年了,他的思想和观点居然不过时,放到现在读起来依然能让人颤抖啊,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时期的一些故事,作为一个80后很难想象那时候人的狂热程度,我对比着现在的传销组织去联想,人失去理智真是件可怕的事情,暴走的人群···大学时发生过打砸抢事件,不少年轻人被煽动,当时不太理解理性爱国的意义,对学校的教育嗤之以鼻,现在明白了,人要保持冷静理智的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要被各种感官刺激混淆了理智,狂热而危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道德和智慧是两码事

王小波在这本书里反复提到,中国的知识分子热衷于做价值判断,好与坏常常与对与错混为一谈;中国的文化热衷于探讨各种道德伦理,并且以此为傲。

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理性,更多的思考,当然了,这也不是叫我们不要讲道德。给人简单粗暴的扣帽子、贴标签,那不叫明辨是非;一门心思的喊口号、背教条,那不叫传承发扬。知识分子诚然不能践踏道德,不能放任社会风气败坏而坐视不管,然而若总是战战兢兢的背着伦理道德的枷锁做学问,整天忙于跟人进行没有意义的价值辩论,真是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聪明才智。

无知是最大的罪恶,“以愚蠢教人是善良的人犯下的最严重的罪孽”。重要的是让人们发展思辨的能力,而不是给他们灌输好坏的标准。

(有些混乱,不过写点什么总是好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