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

《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大全

《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善良的前提是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喜欢王小波的文字,幽默当中带着对于现实的一种嘲笑。同样是写,季羡林先生也在《牛棚杂忆》当中苦中作乐般把中的艰辛娓娓道来,但让人不由得心头一酸;王小波则是让人在不由一笑当中体会到他对于思想钳制的深恶痛绝。我很赞同他所倡导的善良的前提是自己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不是愚笨到让人给自己灌输善恶的标准,这对于我这个从小乖乖听父母、老师的所谓“好”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除了多多接触社会,最重要的还是要多阅读,在阅读当中多思考才是。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杂文集以前实在看得少,除却鲁迅每一笔都要把人戳出血的那种文风外还没看过别的,这次重拾高二买的王小波的杂文集,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买,只知道这本书是和《红拂夜奔》一起送到教室的。我先翻得红拂夜奔,看着李靖红拂女虬髯公一个一个登场,我一直期待的部分迟迟未来,我失去了耐心,但是我是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因为他告诉我这样写小说也是妥妥的。说回这本书,我就十八岁,以前看的书大多是韩寒,余秋雨,马尔克斯,东野圭吾之类的,对于小波老师这一年代的作家是一直都停留在余华卖血和那福贵一家的命运的。但是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陌生,这就是我平时说话的样子,只不过小波老师更加open,看的书比我多上几倍。文风上看,真真有种很亲切的感觉,莫非我曾经偷偷读过类似的书但是我选择性忘记了。leave it alone.

我一直相信王小波是个天才,每一个字都熠熠生辉,行与行之间满满是天才的汗水啊。什么高深莫测,自由啊智慧啊,区区一个大一学生我实在是不懂。而且我相信就算懂,也会是读红楼潸然泪下而全然不知何为封建批判这种滋味。我是俗人,小波老师也是俗人。他在知识的道路上先行一步,把我想说的一些话都说了,什么孔子论语千古经典啊无非就是一老者训学生嘛,什么程朱理学无非就是一群学者被封建主义胁迫大放阙词,什么万人称颂的皇皇巨著不对我口味连言情小说都不如哦。人的一生啊,就是容易被人裹挟,思想被胁迫,行动被限制。不过这好像在这本书里不是beef,不过那又怎么样呢,小波老师其实是不希望他写的东西被人细分析来细分析去。我想啊,若有人类我喜欢上他,他指不定还会很高兴呢。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我的精神墓地

到目前为止,我还看不出自己有要死的迹象,所以不想最终皈依什么——这块地方我给自己留着,它将是我一生事业的终结之处,我的精神墓地。

57篇杂文随笔,收录于此册。用平实、白话的语言表达想法,有时隐晦,有时直接。讽刺扭曲的世界,叫醒困顿的灵魂。苦难并不会带来什么美好,只是乐观与不妥协支撑着精神和肉体的痛苦与折磨。很多人放弃了,我们为此惋惜;还有人坚持理智,我们为此庆幸。

前两天读《西方哲学史》,缘起是此书中王小波提到罗素有一百次之多。当然,我没有如此认真地去数,只是有这样的感受。所以我粗略推测罗素可能是他的偶像之一。于是又去翻开看不懂的,读一半弃了的《西方哲学史》(下卷)。我也想看上卷,可能它太让人犯困,不知被放在床头还是床底下,就这样‘丢了’。侥幸残存的下卷里,读到关于‘乌托邦’的描写,同样款式的衣服、同样高度和布局的房子、同样...就生出一种害怕的感觉。感觉个人消融在集体之中,难以分辨了。

书中有很多这样让人发笑又略有所思的句子,不经意就出现在你面前。还是觉得需要摘一句,这是小波的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

不幸的,也是幸运的。王小波还是盼到了属于他的时代,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总算是来了。他的父亲却没有等到这一天。然而在这个可以选择的时代里,多少个我,却放弃了这种唾手可得,珍贵的幸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四):思维的乐趣

第一次和王小波神交是在1994年九月份的那期《读书》杂志,至今差不多快20年了,这本在读书界颇有影响力的刊物刊发的王小波的《思维的乐趣》这篇文章。我被文章的中文字所吸引,至今我还记得这篇文章的大意。

作者笔下是农村精神生活之贫乏给我很深的印象,作者去农村插队时带去的其中一本书——奥维德的《变形记》,看的都成一卷海带了,可见当时农村可读书之少。没有书读,精神生活之贫乏可想而知。样板戏本身并不坏,但看多了肯定让人厌烦。你想想看,一个戏看上两三遍没问题,但重复地看上十遍、二十遍,甚至三十遍,那肯定受不了。这篇文章中还提到了他的父亲,一位哲学教授,他是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事思维史研究工作。他老年告诉作者,自己的学术经历就像一部恐怖电影。这简直不敢想象。来看看作者的父亲是如何搞研究的?他要立论里,先要在大一统的官方的大的思想体系中找自己的位置,再动笔小心翼翼的写他的文章。你想想看,这样缩手缩脚地写文章,能有什么大的学术创新和收获,没没法体会到思维的快乐和乐趣。作者的父亲在身后总算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逻辑探索》,在他那代学人中,这已经算是相当不错了,很多学者连一本书也没有留下来。

要能够体验思维的乐趣,必须有书读,能读到自己喜欢的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可以读到不少好书,也可以说出自己比较真实的想法,一些不能在平面媒体上发表的文字,可以通过网络发出自己的声音,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也让我们普通人充分体会到了思维的乐趣。我们不用羡慕和期待伟大思想家的出现,伟大思想家的思想也代替不了我们自身的哪怕是幼稚的想法,把自己的大脑作为别人思想的过道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我思故我在,让自己的大脑动起来,享受一下思维的快乐,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思维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困难或是障碍,可能也会感到痛苦,借用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汇“痛并快乐着”,也许这是对人的思维更为贴切的描述。借用王小波一个曾经很流行的说法,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可能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一个爱动动脑筋,爱想点问题,爱发点牢骚的人的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个选择可以让我们多享受一点思维的乐趣。

这本书是王小波先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值得我们认真品读一下。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另一种思维思考

对于王小波其实我并不是很了解,某天听朋友说他的文章很好,于是我也便跟着一起看起了王小波的书。说来最初看的文章就是一种特力独行的猪。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写着作者在插队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很有个性的猪,开始他们关系很好,可在指导员和副指导的枪下脱险的猪开始对无视他生死的作者冷淡了。一篇很短的故事类的小说,却一下子让我记住了很久。当我在这本王小波传世经典中也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由的偷偷乐了起来。

王小波是中国富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近半世纪的苦难和荒谬所结晶出来的天才。从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当年人们生活中所发生的的荒谬和苦难,并且作出最彻底的反讽刺。比如说他为亩产三十万斤粮食和土平炉炼钢的事情,他戏谑的称想起了炼钢就想到了屎,知道产三十万斤粮,然后就饿得要死。他对愚昧进行无情的嘲讽,其科学理性的宣扬他还做了从来没有人想做和做也没才力做到的事。他的这种文章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他的文章中多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总是个受到委屈生活中不顺心的家伙,从历史的角度看,文章里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当时的主流。作者文中流露出的批判、思考的精神,显示了他强烈的社会使命感,这可能是知识分子特有的良知,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摆脱陈腐过时的价值观,产生真正的时代精神,他的小说影响了一代人,已经成为了追求自由。智慧。有趣的一种隐秘象征。

本书虽以沉默的大多数为题目,说了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的选择,并由此阐述了沉默出现的根源和中外的对比。相比于这样的揭露小说,我更偏爱王小波的短篇文章,写的更加通俗易懂。那篇虚伪与毫不利己,写出了生活中应该有的人生观。 不是为别人而活,致力于他们的幸福,而是希望自己有些成就,为人所羡慕;有一些美德,为人所称道。看他从社会常见的思想着手解剖,给读者看到了不曾知道或者未曾想到的另一面。我常常一边看他的文章一边轻笑,看他呈现的不一样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我想幸而是早些年间的报纸,可以允许作者肆意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如若不然,怎会给我们展现现实社会的另一种思考呢。

最后用王小波的话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就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想通了这点,任何事情都能泰然处之。无论怎样的生活,都希望随着看过这样的传世经典之后各自好好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