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Going Solo》读后感1000字

《Going Solo》读后感1000字

《Going Solo》是一本由Eric Klinenberg著作,Penguin Press HC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31.58,页数:28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ing Solo》读后感(一):关于“孤独”

其实这本书跟多的是案例集吧,单身会遇到的问题,遇到这些问题的人的故事。甚至在最后讲老年人生活的那一段,故事太悲情我觉得都有点逆着本书的主调了,搞得我都不想单身了。

也许这书有很多人的说的没有观点,论证不清晰的弱点。但对于想事情也不清晰,不太在乎论证的我来说,满书都是人们在努力生活,享受和抗争的故事。有为了对抗单身歧视而成立单身者团体、为大选拉票的女性,有为单身者建立网站,出杂志的人,有为了尊严拒绝和儿孙同住的老人。

你看,单身也可以做成事业的。比起在网上哭天抢地,在家中消极对抗的单身者,(书里讲到的)美国的单身者勇敢得多,也更能得到生活的奖赏吧。

很欣赏英美人每当有什么点子,就去成立一个组织的作风,可以把同好都团结起来,而不是独自哭泣、诉诸道德或者大打感情牌。行胜于言。

当然,能成立一个组织,首先得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那种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尊重,这在我们这里似乎是不大容易的。我们喜欢腻着,不是宠溺就是恶意。

平等大概就和孤独牵着手了。尊重别人是要保持距离的。

读美国的小说总有这种感觉,太孤独了,甚至都不敢读下去。

《Going Solo》读后感(二):trying to find some wisdom from the book, but to no avail

The book is another behavior study that doesn't lack conclusion but wisdom.

As with many behavior studies, the author starts from statistics, followed by in-depth arguments with rational categories. In this case, the author talks about behavior changes among the young and the old. Behind these changes are the increasing desire for freedom on all aspects. The author lists the pro and con for going solo and makes the book really a good reference for those people who plan to go solo.

However, not many insights can really be deducted from the author's conclusions. Is going solo a temporary phenomenon or is it a stable future? What does the study offer philosophically? What does the study imply economically?

My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book is while the book points to some parts of the world that people tend to neglect, the book lack knowledge that lasts.

《Going Solo》读后感(三):独居者增多这一社会现象

物质丰富后,人们对精神追求越来越高。随之一个现象就是独自居住的人群比例现在是空前的高。发达欧洲国家尤其如此。

相对年轻有钱的独居者他们的生活根本就不是别人想象的那么孤独。blablabla...独居者往往有更多社交。人口密集城市如果能看到这一现象,建造更加适应这些人群需求的居住环境(未必大的私有空间+大量很不错的公共设施,比如dining hall, gym, laundry, craft room等等)让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人能更加融合的生活在一起,应该对社会都有好处。

独居的老弱病残就是另外一种现象了。独居+社会底层男很多都吸毒、坐牢,有精神疾病等,往往难以摆脱困境。而西方社会最近一个世纪特别的看着独立。老人,一来nursing home或者巨贵或者条件太差,二来跟儿女住也不愉快不习惯,所以很多在伴侣死后经常选择独居。在失去自理能力后处境只有bleak来形容。

很多人也会质疑,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不肯放低标准找伴侣,老了怎么办?目前看来的确是没有好办法,大部分人也只能依靠家人--朋友圈即使关系再好也很难长期密集照顾别人。

作者呼吁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多考虑这些年轻和年老独居者的需求,做出改变。否则很快老龄化的社会会面对更大的问题。

年轻人在NYC的居住处境,跟中国大城市的蚁族看来是差不多。美国黑人妇女教育和收入都比男的高,而且黑男更容易坐牢和找白女,因此黑女也面临找不到合适伴侣的问题,这点看来也跟中国差不多嘛,女的条件太好的难找合适伴侣,但是让她们放低标准也没谁愿意。至于美国早期的单人公寓租客,看起来像在描述中国大城市的农民工。中国老人虽然不像美国一样那么努力的要保持独立自己住,但是现在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开始老了,这书里描述的问题在中国也正在出现。看看人家怎么解决的应该也有启发。

关于照顾老人,作者也探讨了跟Alone together差不多的robot helper技术可能性和伦理问题,(Thrun v5!!) 搞技术经常非常乐观,有的社会学家保守乐观,不过有的还是比较悲观。目前看来最好的说法是用AI/Robots extend人能做的,而不是取代人。

我自己基本还是看好技术的人。Cost当然现在是个问题,但是hitech东西基本都是随着scale增大费用剧减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