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1000字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1000字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是一本由(美)林志共//王静著作,新世界出版的185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一):成功点总结

1、着装:T恤+牛仔裤+拖鞋

2、黑客文化: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代码胜于雄辩”

3、特质:专注精神+开放态度+将社会变得透明的强烈责任感(×)

4、天才+怪人“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将它一手带大”

5、清教徒一般的生活;兴趣列表:消除欲望“我想把重心放在我们正做的事情上,我觉得人很容易分心,被吸引到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或物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消除对不太重要的事情的欲望“。

6、”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管理。领袖应该带着霸气“,拥有绝对的权威。

”颠覆性的公司不需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受用户意见左右是愚蠢的”

7、追求“有趣”和“酷”

8、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indifference)

9、目的感+好团队(小而精的核心管理团队)(高智商+认同感)+无序文化+保持独立+拥有绝对控制权

10、性格阴暗“我要把它干掉,就在今年”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二):这本书不是自传~~

提醒各位读者,这本书不是自传,主要是讲解facebook的相关内容。

作为同龄人,无疑Mark 是成功的,他引领了社交网络的诞生~~~

印象比较深的几点:

1)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Mark在哈佛学的是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他的妈妈是心理医生,整体感觉他对人们社交需求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现在越来越感慨 “点与点之间的关系” ,假设,如果不是他学了心理学,或许不会对人类的社交需要理解的那么深刻~~~

2)沟通

从技术岗位转型管理后,Mark十分清醒的认识到,保证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很可贵的,要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潜力,十分重视沟通,提到一个部门花20%的时间来促进大家的沟通是值得的~~~

3)机遇

Mark 面对某个公司的收购要约时,曾提到三点不愿意出售的理由,其中一点是,他认为自己或许不会再碰到像Facebook这样的创业机会了,开始想这种观点是否过于悲观,但事后想,这样的机会真的太少了,坦然看待是明智的~~~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三):扎克伯格-激励青年创业的一剂良药

1、外观的改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懂得facebook能迅速积累起庞大用户基础的原因是什么

2、人人网从校内网发展而来,采用的是实名制,毫无疑问,它具备Facebook一样的通讯录功能。但是,人人网的后期发展不足,并没有建立起像facebook一样的社交功能;开心网的核心是社交游戏,短时间吸引了大量用户参与互动,但一旦用户对旧游戏失去兴趣,就会很快逃离网站;微博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具有大量的信息。但是,在社交游戏、应用等方面需要继续开发。

3、认同小的核心团队的重要性,也强调对公司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同事,他又有自己对人才管理的独到经验。扎克伯格认为,要尊重员工的点子,并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授权员工去实践。

4、你一定要真的热爱你所做的事

5、必须建立一个好团队

6、一名管理者最大的禁忌就是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于是,他开始学着放手一些东西。

7、Facebook的聪明之处在于它会采取妥协的政策。Facebook的策略是逐渐的挑战人们的隐私的底线,一旦人们集体抵制,它会立刻做出妥协。它在隐私管理上犯过很多错误,但他很擅长修订这些错误,而这正是其在不断被用户投诉的情况下,仍能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8、Facebook是现在先干---如果需要,以后再道歉

9、财富眷顾勇者,帝国没有界限

10、timeline的应用可以帮助用户梳理整个人生。当用户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经历越多时,他们离开Facebook的成本会越高。

最近很关注扎克伯格,觉得他这么年轻就能做出如此事业。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学习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四):乔布斯之后看什么?

如果有一本书不管其中哪个方面让你觉得感动,铭记于心那它就是一本好书。或许这令你深刻感动着的东西与书的主题无关,或许它只是其中的一两句话,但这足以使你记住整本书。这是我看到《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后强烈感受的一点。书中有一小部分说他想要的仅仅是离公司总部近一点的公寓,这样就可以每天走路上班。尽管他的身价已经过百亿美元,但他却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并且一直坚持工作,开的车也很普通。他在FACEBOOK上的兴趣列表中的一项是“消除欲望”。

这忽然令我想起以前和某高学历朋友探讨为什么在当今的中国不容易出现高品质科技和文艺作品,为什么这个时代没有大师,为什么我们的电影、动画、剧作确实不如欧美,甚至连伊朗、印度、泰国的电影都频频在国际上获奖,而我们却总是与各大奖项失之交臂,一度有媒体认为是人家的游戏规则不适合我们,分析了很多结果都是人家的问题,唯独很少提及自己的问题,我这位朋友通过脱产读博的几年时间总结出来,他认为外国人之所以容易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想做一件事通常只是单纯的想做,并想将其做好,纯粹是兴趣所在,是精神的向往,很少掺杂其他欲望。而中国现在因为极度追求经济效益,很多事情都朝金钱看,导致人们只想尽快看到结果,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最高的经济收益,而对于过程则不那么精益求精。所以暴发户心理、炫富等行为举止在我们的国度见怪不怪,名车豪宅都是身份的象徵……我们恐怕很难想象一个“贫穷的有钱人”是什么样。而没有这些夸张的花里胡哨的物质欲望的扎克伯格更容易在他兴趣方面取得成功,因为他喜欢做这件事,不在乎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赚到更多的钱。

这又令我想到不久前热播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里,其中有一段台词大意是,如果迈克杰克逊的爸爸逼他成为拳击手,如果拳王阿里的爸爸逼他去唱歌,想想后果会有多恐怖。我想,我们很多人现在从事的职业都是家庭帮我们选择的,可能是高薪的或者是前途不错的职业,却并非我们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才会有人说如果工作是你的兴趣所在那是一种莫大幸福,而绝大多数人并不能拥有这种幸福。可是扎克伯克是这样一个幸福的人,恰恰又得到了家庭的支持,他十岁的时候父亲就送给他一台电脑作为礼物……我可以做个想象,如果扎克伯格的兴趣不是电脑而是别的什么,他依然会得到来自家庭支持和鼓励,一样有可能取得不菲的成绩,因为在扎克伯格的生命里充满了太多促使他成功的必然条件——外在的客观环境条件和他自身的主观条件,缺一不可。有人喜欢把他和乔布斯相比,我恰恰不喜欢这样,就像世上没有完全相同两片的树叶一样,这只是碰巧都在年轻的时候辍学创业的两个不修边幅的人罢了,我们读者也不需要把他们进行比较,毕竟每个人的成功都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这是一本很好看的商业人物传记,因为作者从扎克伯格个人开始说起,从他受到的家庭影响,他的兴趣等等,一直到后来他从一个技术型人才逐渐转变为管理型人才,细数了他的种种管理才能。虽然我并不认为人们看完这本书会有多大改变,毕竟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与美国完全不同,但这本书多少打开了我们的一些视野,不见得会去效法扎克伯格,但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生活上的提示和人生的一些不同寻常的思路。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读后感(五):时代并未终结,使命召唤未来

当中国青年还未能使用FACEBOOK的时候,已经有不少青年崇拜马克•扎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了,他的成功是青年创业者的一味良药。《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讲述了这味良药的独特药性。书中描述了马克•扎克伯格的个人成长及他创造的企业FACEBOOK的发展历程。

马克•扎克伯格以经营“没有国界的帝国”为梦想,来创造并主导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让FACEBOOK的网站真实地记录着每个用户的生活,有他们的喜好,成就,快乐的记忆,不同反响的经历,甚至尴尬的照片,曾经爱过的人等。马克•扎克伯格不同于一般的创业者,他将自己定位为社会改革者。马克•扎克伯格说:“FACEBOOK的创建目的并非成为一家公司,它的诞生,是为了履行一种社会使命,让世界更加开放,更加紧密相连。”马克•扎克伯格相信世界的终极潮流是透明的,是共享的。在书中“天才与怪才的结合体”一章中,作者分析了他与乔布斯的共同点,就是“身上都带有强烈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植根于他的母校——哈佛。首先,他的事业最初是被设计成由无数个人主页组成的社交地图,主页上可以上传一张分辨率不高的个人照片,以及若干详细的个人简介(兴趣、学校、所选课程什么的),其中的所选课程公开程序最为学生青睐,因为这样大家都可以知道自己的朋友在上什么课,什么时候上课,也就知道在哪里可以遇上心仪的女生。这一做法起初并不被人喜欢,但却容易被人接受,容易流行。在最近难得日子里,马克•扎克伯格遭到过挑战,遭到过唾骂,也遭到过质疑。但他自己只相信自己,这大约就是哈佛的“真理”之精神。

学心理学出身的马克•扎克伯格认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是最重要的。FACEBOOK也像ipod、iphone那样可以满足人们对于“个性”的追求,通过向大学生提供虚拟社区,从而获得信息服务,成为一种交互式的沟通指南。现在,FACEBOOK号称拥有8.4亿用户,在全球每8个人中就拥有一个注册用户,网民上网时间中每7分钟就会有一分钟在FACEBOOK上度过。它不仅做到了将全球8亿人联接起来,更可以使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迅速成为网络红人。这就是FACEBOOK的魅力,也是马克•扎克伯格的魅力。

如今这位白手起家的青年人年收入达到40亿美元,身价超过1000亿美元,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已经名列前十,企业传奇还被好莱坞搬上大银幕(《社交网络》)。80后的马克•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用8年时光做到了这些。这个惊人的成长史如梦一般,吸引并激励着全世界每一位青年人和创业者。为他们点燃了温暖和希望。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展示了创新的真正含义,也让世人澄清了过去对于创新的错误认识。对于青年,FACEBOOK的成功不仅是开创利用了大学生,这一有利也有限的资源,而是聪明的避开了风险,找到了合适的生存途径。充分利用黑客文化,将大众自下而上的调动起来,运用大众自发地生产力,而不是植树造林般开垦式的生产力,搭建起一个无边的开放式平台。再加上FACEBOOK具有的社交色彩,使它在创新上一起步就是社会化的,而非个人化的。这个特点,让它具有不断地新动力。

正如马克•扎克伯格所期望的那样,FACEBOOK不仅巩固了人与人的联系,同时还改善了人与企业(经济体系)的联系,提高了生活效率和品质。在FACEBOOK上,人们的声音越来越清晰,声音的数量和影响越来越大,无形中推动了各国政府搜集民声和反馈民声的效率。

《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最重要的意义是宣布在新的网络信息平台构架中,人们的生活将大有变化,世界更为开放,人们更为紧密。马克•扎克伯格和乔布斯是两代人,而作为使命,他们是相同的,马克•扎克伯格和FACEBOOK是新时代的开始,而不是完结。

(发表于4月8日《春城晚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