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基督山伯爵经典读后感有感

基督山伯爵经典读后感有感

《基督山伯爵》是一本由[法]大仲马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78-12图书,本书定价:7.5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一):翻译好奇怪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时候年代有点久远了,其中出现了好多次“那末”,还有父亲不是翻译成爸爸之类的,而是“爹”,这让我有点无所适从啊,总觉得好别扭。

与现在流行的一些版本的人名翻译也存在很大出入,要是与他们聊起这里面的内容,互相的沟通就会很不方便。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二):情节制胜的传奇

这个版本的《基督山伯爵》实际上是我母亲读的,没想到二十六年后我竟然能从家中找到。爱德蒙·邓蒂斯在监狱中谋划逃生的部分让人沉醉于跌宕的剧情中无法自拔。基督山伯爵一点点地揭露他的仇人们的阴暗面和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使得情节环环相扣,有时令我几乎无法呼吸。但是,大仲马也有那个时代小说家地通病,他喜欢把一连串地巧合呈现给读者,这种桥段反复运用会削弱小说的自然感。这本小说几乎是想彻底淡化历史背景,即使是波拿巴复辟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小说中也只是草草带过,因此它对读者了解19世纪法国的帮助也不大。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三):伯爵其实唯一不能原谅,不过是无能为力的自己

大仲马的种种笔触和伏笔,基本上可以做到一一对应,因为他从来不用特别隐晦或者所谓的历史背景或是人文精神去描绘,他就是一个俗人,就是一个想什么时候难过就什么时候哭,想什么时候开心就喝几口酒,即使在庄重的时候也有自己的小心思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可以算是小说世界纯粹自我主义的先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如后期“伯爵”的不平凡一般,也具有了内涵的简约性,它的外延便没有了限制。当时爱德华在地牢里选择一种新的人格,把它从封闭的世界一一对应地从长老继承过来,也最后因此得救。所以,虽然成长就是痛苦的过程中不断历练而慢慢失去的那个能力,但是我认为,大仲马比雨果更吸引我,纯粹作为一个作家,一个人。

一个人经历等待和希望,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想来也只是一种傲慢吧。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四):反父亲和正能量

后半部分除了复仇,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反父亲。欧琴妮反对父亲的一切,走上独立艺术道路,在当时看来,她思想是非常前卫,很女权的!阿尔培反对父亲的罪恶,带着母亲放弃富贵生活,走上经济拮据但心安理得的生活,从一个曾经各种玩乐的公子哥变成了不得不忍受生活磨难的普通人。凡兰蒂反对路线走得最坎坷,她是为爱情反对,不像那两位是为独立和名誉,结局是最大悲大喜的,最激烈的方式失去各种亲情,又极其幸运地得到了完美的爱情和无数财富。玛西米兰一直是最纯粹的,他就是年轻时的爱德蒙。都说是当时通俗文学,但通俗得很深刻。死可能不是解脱,复仇可能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畅快,痛苦也不会永久。就像极其正能量的结局说的那样,世界上没有快乐和痛苦,只有一种状态和另一种状态的比较。人类一切智慧包含在四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结局真是正能量至及,适合生活受挫的时候读。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五):杂感杂感

一、如后记所言,全书虽有提及历史背景但涉及颇浅,主要以情节支撑,略有遗憾。摘录如下:

“《基度山伯爵》尽管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中展开故事情节的,尽管在某些细节上也反映出社会的进程,但没有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主要矛盾,也未能通过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事件来概括社会生活的本质。《基度山伯爵》的故事背景跨越了波旁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两个时代,这是法国历史上阶级矛盾极为错综复杂、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权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正在进行最后的较量,工人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大仲马作为一个共和主义者,本可以在作品中把七月革命前后法国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表现出来,但作者却无意于深入解剖当时的社会生活,一百万字的巨著主要靠曲折的情节支撑。因而尽管故事叙述得有声有色,写作技巧有不少可取之处,整部作品的认识价值却不算高。与大仲马同时代而且同属浪漫主义流派的雨果所写的《悲惨世界》,却能以感人的艺术笔触,通过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描写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图景,甚至正面描写了一八三○年巴黎人民的起义斗争。因而在文学史上,《悲惨世界》高于《基度山伯爵》,雨果的地位显然也比大仲马重要得多。”

二、既然作为畅销小说家来看,那随便吐槽下剧情。

1、整个上半部的关键字是“刚好”:主角刚好是个水手,扔海里可以游回来;而邻居刚好是个海纳百川的大牛人,掌握几国语言又文理古今通吃,会创造发明动手能力也极强,恰好又乐善好施把钱和内涵全部传给男猪脚(写到这里我都感动了。。);至于游到岸边刚好就遇到船什么的完全就不值一提,你瞧,就连装尸体绑在脚上的铁球都刚好是草绳(!!)绑的,可以用小刀割断,由此打开情节的重要一环。

2、整个下半部的关键字是“我设计好的”,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完全的运筹帷幄一环扣一环,无需多言,按下不表。

3、正面人物神化,比如世界好狱友,才情学术称霸全宇宙;而男猪脚的报复数遍孙子兵法都无法阐述出它的出神入化,一切竟在掌握。反面人物脸谱化,坏人永远都很坏,最后得到了报应。虽然作为读者看得很爽,也完全不必为反派心疼,但这种写法当真是不适合如今了。所以我说这部书现在读来和小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小时读书畅快便好,现在就爱看人物内心亦正亦邪纠结缠绵,这才像人生嘛。

4、全书最接地气的大概就是摩莱尔一家了,但我实在不理解,基督山伯爵要拯救他们,何必把摩莱尔先生逼到要破产自杀的地步,最后一刻才送上钱袋,太绝望而获得的拯救才更值得被珍视吗?

5、整个小说铺牌很久,到真正高潮的时候,却并不兴奋,卡德罗斯死在眼前,基督山轻声说:“一个”,清冷。

6、至于最后复活的梗,大家都猜的到。我就是突然想到最近一个段子:美剧编不下去的征兆之一是死的人又活过来了……其实因为当时是连载小说,所以所有的凑字数(凑成百万字大部头,泪目)和狗血的情节我都还是蛮理解。

7、还有一些应该是文化上的差异不太能理解的剧情,比如决斗。。

8、全剧尾声升华了一下主题“等待与希望”,看到这里有千万头草泥马涌上心头,这是心灵鸡汤的节奏阿。不过由此整个故事也特别圆满,复仇者到关键时刻的退缩与自省,所有事情定当后的空虚与煎熬,如果不是海蒂的爱的拯救,基督山伯爵是活不下去的,所以我喜欢这个结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