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是一本由许知远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一):许知远,人如其书?

徐知远所过剩的对时代发展与身份认可的焦虑与思考恰恰是多年以来国人所普遍缺少的。整本书充斥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不断质疑与探寻,平静又让人不安,可正是这样的循环造成了作者的停滞不前,作品意义的有限,尽管如此,书仍然是好书,充满感染力的一针强心剂,可惜在一个文化发展与开放十分不平衡的国度里,这本书的意义却远不及内容所蕴含的。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二):行走的时候别忘了你所寓的历史

读起来并不赏心悦目,像是深度游荡中整合出来的絮语。这游荡显然是有方向性的:游荡,不仅为了重新“发现世界”,更为“理解中国”。因而更关注的不是不同的地方,而是那里的中国人的生活状况——今天的与历史上的——他们的视野、所想所念,过去与未来,经历与理想,融入的状态与民族的自我认同。读游记要读深度游记,《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可归入此列。从一开始对许知远的认识到这本书的阅读,我学习到的都是一种历史感,作为“公知”,他所要传达的,每一个个体存在作为历史性存在展现的生存状况。无论你走在哪里,都是走在历史中。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三):等待风起

他们或许在梦中见过,

就像瞧着自己的故乡。

而这魔力并未欺骗他们。

——约瑟夫·艾兴多尔夫

印象最深的是写海德堡那篇。对文中写到的同龄者小赵有些隐隐的同情,理想与现实的冰冷交锋,在我身上不知何时就会发生。也想走一走哲学家小径,寻找这梦中的魔力。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寻找中国的印记,太多的误读和偏激,难免让旅行者蒙上一层忧郁的情绪。就像书封上,面朝大海兀自眺望的许知远,我们看不见他的神情,但应该和这色调一样灰黯。这整本书也给人以这样的氛围,在历史与现实、异域与中国的交错叙述之间,矛盾的心绪,不知在何处安放。

不再是狂妄迷茫的年轻人,却依旧沉浸在敏感的忧郁之中。不知是好是坏。这第二股风,何时到来呢?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四):宏大却丧失细节,深邃却缺乏温情

一本以游记为幌子的思想笔记。

许知远的文字具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广博知识和敏感触觉,同时也过于偏爱用明显的精英视角构筑宏大的主题。他的书总是值得一看,可是看完又总觉得有很多遗憾。看过许知远好多本书,大致的印象如是。

单就这本书而言,有两点不是特别的喜欢:

一、他旅行的所见所闻,仍然是比较表面的,尚不足以支撑他试图讲诉的宏大主题。虽然,除了少量的见闻外,他用了大量的资料,但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结果:这些行纪既缺乏作者个人色彩,在讲诉的主题方面,又不够详细深入。

二、我非常不喜欢他所描写的“当下”。在这本书中,当下的所见的事物,所遇到的人,无不是为了串联现实与历史的工具。即使个别人物被详细地描述,但却感觉不到关怀与温度。而且,我个人感觉,这也并非是为了客观而故意创造的距离感。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读后感(五):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最喜欢的一段话语:“在几代中国人中,一种奇特的现象已经形成。在我们的教育、媒体、公共谈话中,我们很少试图去了解外部世界,即使对我们最崇拜与耿耿于怀的美国了解得也非常粗浅。同时,我们也不了解中国,除去下意识背出口号,我们找到不到别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国家。我们似乎陷入头脑和心灵的瘫痪,丧失了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好奇心与探索能力。我们全部的能量,集中在一些本能性的行动上。我们生产,我们消费,我们娱乐,我们喧哗,但我们不倾听、不感受、不思考,也不追问。。。我逐渐意识到那假装式的英文视角是一种多么大的损失,我主动放弃了自己独特的生长背景赋予我的感受力。像是一种逆反,我开始将中国视作我理解世界的主要支柱。它变成双重的追问,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又怎么折射在中国的镜子中?在布莱德利对现代埃及的描述中,我发现太多熟悉之处。同样是中断的漫长文明,同样是一个经历着从革命到幻灭的现代社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