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读后感精选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读后感精选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是一本由(奥地利)斯台芬·茨威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8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读后感(一):一个女王的一生

茨威格对她还是充满了怜悯甚至敬佩,读到断头台那一段都快要眼眶湿润了...撇开历史是是非非不说,单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写到这样的程度,也是令人动容。

另,好好的女子还是不要卷入政治漩涡比较好。作为一个女孩子,一个学国际政治的女孩子,读起来真的是一句一叹的...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读后感(二):个性决定命运

会读《玛利亚·斯图亚特传》,不是因为对这位苏格兰女王有什么特别大的兴趣,而因为是茨威格写的。女王的一生真是洒狗血的一生啊:生来就是女王,又早早就成为法兰西王后,和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斗了一辈子。第一个丈夫早夭,第二个被她和情人一起谋杀,第三个在她被伊丽莎白监禁后也落得个悲惨下场。她在软禁中度过半生,最后还上了断头台......

茨威格把两个女王的个性、导致她们之间争斗的政治的和个人的原因分析得很透彻。两个女王的性格都鲜明,尤其玛利亚的性格里有特别charming的东西——果敢、勇气、刚烈、象烟花一样一瞬间畅快燃烧的秉性——大概很让茨威格着迷。我不熟悉玛利亚·斯图亚特的生平,根据序言来看,历史对她的评价向来矛盾重重,她身上笼罩着一团迷雾。茨威格一定很得意自己用颇具说服力和尽量不偏颇的方式分析她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从她的性格角度出发剖析她的行为动机,还给世人一个关于她的“真相”。尤其他非常善于抽丝剥茧地分析历史文献,又同时具备宏大的视角,能让纷乱的历史呈现一个相对清晰的面貌,所以他的传记总是有条理、有重点、很好读。

不过他有时写起来也不够节制,尤其在分析女王个性和行为动机时,太抒情,甚至罗嗦,个人色彩很强烈,当然,文学色彩也浓厚。

通常人家读传记都是对传主感兴趣,可茨威格就是有本事把你一点不熟悉的人写得引人入胜。总的来说,是本很好看的书!

《玛利亚·斯图亚特传》读后感(三):不爱江山爱美男

1587年2月,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英国被囚禁了18年之后,终于被刽子手砍下了她那高贵的头。房龙在他的《人类的故事》里这样评价她:

“玛丽是一个热情的天主教徒,乐意与一切敌视伊丽莎白女王的人结为朋友。由于缺乏政治智慧且采用极为暴力的手段镇压苏格兰境内的加尔文教徒,玛丽招致了苏格兰人的暴动,自己不得不逃到了英国境内避难。在她呆在英国的18年里,她未曾有一天停止过策划反对伊丽莎白女王的阴谋,却不考虑是这个女人慷慨地收留了她。伊丽莎白女王最终不得不听从忠实顾问们的建议,将那个苏格兰女王斩首。”

这种对玛丽·斯图亚特政治生涯的解读无疑是基本上正确的,但玛丽·斯图亚特不幸的命运却深深地隐藏在了政治的刀光剑影后面,几百年后,人们更多的记住的是伊丽莎白女王给英国留下的巨大财富(其中就有伟大的莎士比亚),谁又会记得那个被砍下了头的女人心头的伤痕累累。她如果象伊丽莎白女王女王那样是一个冷静的政治家,那她就不是玛丽·斯图亚特了,谁的头颅被砍下还很难说呢。人们知道了太多的男性君王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故事,而玛丽·斯图亚特不爱江山爱美男的故事,却一定会让那些男人们相形见拙,这导致了她巨大的幸与不幸,至于她给她的国家所带来的东西,那还用说吗?

“玛丽·斯图亚特属于那种把真正的人生才智在短暂的瞬间迸发出来的,令人激动的、罕见的女性,属于那种星光灿烂但又一闪而过的女性,她的一生不是象花那样慢慢凋谢,而是如同激情在炽热的熔炉中迅速燃尽。”

茨威格让人们看到了玛丽·斯图亚特另一面,这一面也许才是玛丽·斯图亚特真正的一面。司汤达的墓志铭上写着,活过,爱过,写过,如果有人为玛丽·斯图亚特写墓志铭,那她的墓志铭一定应该是,活过,爱过,疯狂过。其他的对于她不重要,包括她的国家和人民。

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国王,这其中,对于有些人来说,肯定是幸运的,而对于玛丽·斯图亚特来说,只是她不幸的开始。如果她只是出生的普通的人家,凭她的聪明她也许还是不幸的,但她不会经历那样巨大的不幸,也许她还会为激情燃烧,也会经历爱的伤痛,但只要她挺了过来,她就能过上一种平平淡淡的日子,但就是因为她生来就是君王,她就别无选择,要不做一个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一个冷静的政治家,要不就在疯狂中毁灭,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1542年12月的一天玛丽斯图亚特在她动荡的祖国出生了,6天后,她那不堪重负的父亲詹姆斯五世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她成了当然的苏格兰女王。6岁那年她被人送到了法国,17岁她成了令人羡慕的法国王后,19岁那年,她回到了她的祖国,命运对她的考验好象才刚刚开始。

不必过多地提起那些政治上的纷争,还是只来看看她的情史吧,因为这比她的执政史更能说明她的价值和本性。

她迷人的气质很快让一些男人发了狂。第一位为这位女王献身的是一位名叫夏特利亚的诗人(当然不包括他那不幸的早夭的第一任丈夫),他因为暗恋女王发狂,竟然想办法藏到了女王卧室的帷幔的后面,为了维护王室的尊严,这位浪漫的诗人被人送上了断头台。他死前高声朗诵着他的朋友的诗篇《致死神》:

死神啊,快乐的朋友

使我摆脱极度的痛苦。

第二位为女王献身是的大卫·李乔,他原先只是一个漂亮的乐手,后来因为成为女王的顾问,那些勋爵们和男爵们因为他侵害了他们的政治利益而对他恨之入骨,女王的第二任丈夫因为他与女王显得过份亲近,也对他恨之入骨,于是这两者很快结成了同盟,他们当着女王的面把他砍成了肉泥,而女王一点也保护不了也许是她心上人的这个人。

不幸很快降临到了女王第二任丈夫达伦雷的身上。他本是伊丽莎白女王“用过”的一个男人,算来他与玛丽·斯图亚特、伊丽莎白女王都是近亲。当时伊丽莎白女王把他推荐给玛丽·斯图亚特做未来的夫婿也许只是为了羞唇她,或者是别的什么险恶的目的,没想到的是伊丽莎白女王很快爱上了这个漂亮的男人,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结婚仪式,但婚后,这个男人很快让玛丽·斯图亚特感到失望和厌倦,就在这时大卫·李乔走近了女王的身边,成了第二个为女王献身的男人。

大卫·李乔死后,玛丽·斯图亚特很快利用女人的温柔让他的丈夫回到了她的身边,从而瓦解了原先的同盟,就在这时另外一个男人又走近了女王的身边,为了这个男人,女王利用了丈夫对他的爱情,把他引进了一直原先就设计好的圈套,从而完成了一次几乎是完美的谋杀。

这个走近玛丽·斯图亚特身边的男人就是她的武装力量总司令博斯韦尔,这个人也许不算什么美男子,但他坚决,勇敢,冷静,对他的敌人决不心慈手软,对女王忠心耿耿。女王与他的恋情开始得一点也不浪漫,茨威格说是起因于他对女王的一次强奸,但就是这一次并不浪漫的开始,一下点燃了玛丽·斯图亚特身上所有的激情。如果说女王前几次的恋情只是激情的预演的话,那这一次的恋情则是她激情的总爆发,茨威格这样评价女王的这一次激情:

“苏醒的女性以其激情和轻率毁坏了女王至今为止恪守职责所维护的东西。她不顾一切地投入狂热的激情中,就象是跳入深渊一样,她忘乎所以,一切都随着她一起落下去:名誉、法律和道德,她的王冠,她的国家,想不到她竟然成了悲剧的主角,不再是勤奋和端庄的公主,不再是渴望着什么和轻松愉快的寡居的女王。仅仅是一年的时间,玛丽·斯图亚特的生活就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在这一生中,她毁了她自己的一生。”

但即使是这样,玛丽·斯图亚特也没有赢得她梦寐以求的爱情,她发现那个她为之发狂的男人并不怎么爱她,为了得到他的爱情,但委曲求全,想尽一切办法讨他欢心,甚至参与谋杀了自己的丈夫,只是为了早一点把这个人送上王位,但一切都无计可施。女王最后甚至变得连一个人的自尊都不要了,变得无比下贱,但她越是这样,越是让那个男人轻视她。请看看女王那些让人心碎的诗句吧:

为了他,我从此抛弃荣誉

那本是我们幸福的唯一源泉

为了他,我交出了权力和良知

离开了好友与亲朋

为了他,一切利益都要退让

我为他疏远了朋友

有了他,我不怕任何敌人与仇恨

我愿为他牺牲良知

抛弃赫赫声名

我宁愿死,但求他高升

我愿为他献出一切

只求他最后明白

我是心甘情愿

一辈子为他做牛马

为了他,我但愿上天保佑我

为了他,我才祈求幸运与健康

我永远紧跟着他

哪怕海枯石烂

我愿侍奉你,对你忠贞不渝

你的女友为你献上一颗忠心

一切苦难都不在话下

一切遵从你的决定

我对你百依百顺

我的责任就是对你忠贞

除了你,我别无他爱

我会时时刻刻讨你的欢心

我将生死交给你

我愿俯首听命

玛丽·斯图亚特不只是在诗里偶尔抒发一下感情,她的诗里提到的那些卑微而痛苦的诺言,她都几乎无一例外地做到了,但这并没有为了赢来爱情,赢来的只是她的众叛亲离,为了她那无望的爱情,她又不惜组织军队与那个并不爱他的人站在了一起,反对她的人民,被击败以后,那些有礼貌的贵族了只要求她承诺和那个人一刀两断,他们就让她恢复她失去瓣一切,她坚决地说了一声:不。

那些被逼得走投无路的贵族们只好废黜了她。而她在成功出逃以后,又轻易相信了伊丽莎白女王那假装出来的友谊,天真的逃到了英国,不知这个世界人没有一个人象伊丽莎白女王那样盼望她早死,她至所以没有早早砍她的头,只是时机不到。

历史的戏剧性永远大于每个人的辛酸,伊丽莎白女王死后,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同时成了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国王,而玛丽·斯图亚特与伊丽莎白女王也长眠在了不远的地方,这对冤家在地下不知彼此会诉说着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