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试一次就成功读后感摘抄

再试一次就成功读后感摘抄

《再试一次就成功》是一本由刘墉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试一次就成功》读后感(一):谢谢。

虽然是很早的书现在才看,但是始终蕴含着一股温热的能量。谢谢刘墉先生像父亲一样的在耳边讲那些小道理。谢谢~~!!!!可能已经过了二八年华看这些故事,更多的是去看过去的岁月里是否这么做过,告诉自己,其实很多东西还是可以去改掉的,怎么做才能去做的很好的。不晚的总结和指明方向,谢谢!

《再试一次就成功》读后感(二):再试一次

高三的时候有一阵时间特别喜欢看刘墉的本。

这本是我大学的时候无意间在图书馆找到的,那时候心情正郁闷,但是看完这本书却让人能鼓起勇气。

刘墉的书谈不上什么文笔之类,虽然说的是大白话,但是还是可以听一听的。

尤其是比较叛逆,就是不爱听父母的唠叨,但是又想知道些人生大道理的青年朋友们,可以看看刘墉。

《再试一次就成功》读后感(三):碎碎念,那是因为爱

特别想推荐给我爸爸看,可惜他不喜欢阅读……父亲,在我眼里,一直是一个伟大的工作。而工作杰出与否,成果就是子女。我不敢说每一位父亲都兢兢业业,但至少也都有尽责。

我曾经十分怀疑父亲的爱,自幼父亲便因为工作外出,听妈妈说自己小时候还老对着爸爸喊叔叔,问这个叔叔从哪里来。现在想想就觉得后悔:那个时候爸爸该多伤心啊!为了生计一年到头不着家,连女儿也因为不熟悉喊叔叔。可是,即使现在长大懂事了,对爸爸依旧是冷冷淡淡。遗传的相似的脾气也总是让我们争吵多于和谈。

看了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特别羡慕作者“爸爸”,更羡慕有这样爸爸的儿女。到后来慢慢回想,才觉得自己太过功利。也许每一位爸爸的教育方法都不一样,但至少有一样是相通的—那就是爱子女的心。即使这些拿来说教我自己都不会相信,但是每当我想起爸爸晚上悄悄过来看熟睡的我身上的伤时,即使那是他打的,但是我就是觉得感动。我想,有些父亲的爱,需要我们去找,去仔细品味。

所以推荐爸爸们看看这本书,也许,懂得如何表达爱,比爱本身更重要,毕竟,当我们还是爸爸的孩子时,我们都那么渴望爸爸的爱。

《再试一次就成功》读后感(四):再试一次就成功

没读完

过去我曾再三对你引述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的话:“在你爱别人之前,要先爱自己。因为你自己也是人,你连自己这个人都不能爱,哪有资格去爱别人?”

如果他真迟了,就别再责难他。你甚至得反过来安抚他:别急!别急!反正已经迟了,就安安稳稳地来吧!

常挑衅同一个女生的男生,极可能是想追那女生:总批评某个男生的女生,极可能对那男生有好感。他们不好意思说,也可能真觉得对方讨厌。

同样的道理,你不要以为他不合你的条件,他就不可能闯入你的心扉。

孩子!不要说你自己眼高过顶,也不要说以前有多少男生追你,你都不理不睬。你同学的妈妈说得好,愈没交过男朋友的女生,一下子陷进去,愈死心眼、脱不了身。

你大了,马上要进大学,也将很快进入社会。我相信如你所说,你当然能坚持自己,但我也必须强调,如果你不能时时警惕,那像是大染缸的社会,很容易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沉沦。

而且,我举的虽然是演艺圈的例子,实际上在哪个圈子,不论你进的是政界抑或商界,为了出头,为了往上爬,甚至只为了“心中不平”,都可能像那青蛙一样,没注意水温的变化,最后被煮熟了。

请不要怪我说得太恐怖、太难听。因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有正派也有邪门,我只是提早告诉你事实,让你能在跳水或游泳前“三思”罢了!

我问那男学生,为什么探头看。他耸耸肩说,听房间里半天没动静,确实有点不放心,因为现在社会上骗子太多了,而且两人交往不久,所以探头看看。

我则笑笑说:“没错,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就算有,也得用点技巧啊!你何不先找个借口,譬如说‘糟了!我的手机是不是忘在餐厅了’,再探头,不是就好多了吗?”

人是很敏感而易受伤害的,我最近才听一位女士抱怨,她的一个朋友到家里做客,上洗手间,都进去了,又突然跑出来,把放在沙发上的皮包提进去,生怕别人会偷她东西似的。

我说:“为什么不想,她要拿皮包里的化妆品去补妆呢?”

“可以啊!她要补妆,她可以先说要进去补妆,何必当着我的面,把皮包提走,屋里就我和她,我能不多心吗?”那女士说。

她这话讲得一点都没错,为了避免别人多心,我们需要一些处世的技巧。有时候说一句乍听没什么“必要”的话,可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举个同样有关皮包的例子——当你和朋友去吃自助餐的时候,朋友已经端来食物,开始吃,你才要去拿。除非真怕朋友偷看,你有必要把皮包提在手上吗?

如果你拜托朋友帮你看一下,不是既省得累赘,又显示了对朋友的信任?就算你真不放心,也应该作个解释:“我还是把皮包带着好了,免得你们吃完了,还得帮我看着,不能继续去拿。”

又譬如你有两位朋友都在席间演讲,接着由你发言,就算你只赞赏其中一位,你又能从头到尾只表扬那个人,而绝口不提另一位吗?

不是一就是二,当你赞美张三,却不理会李四的时候,给人的印象当然是你不欣赏李四。这时候,即使你只带上一句:“李四说的,我不内行,不敢评论,就专谈张三吧!”李四听在耳里,感觉就好多了。

于是我举上面这些真实的例子,告诉她:避免别人多心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多用点心。用“同理心”想想别人的感觉,常能避免不必要的误会。

当时你也觉得没必要。但你是否注意到,当婆婆回来,发现每个人都在等她的时候,表现得多高兴。

我为什么等?因为尊重。婆婆为什么高兴?因为她觉得被尊重。

尊重对老人尤其重要,因为那代表关怀。

老人年迈了,他们没有了生产力,不能赚钱,甚至连他们也会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我在台湾就认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每次跟儿孙用餐,都会说自己是“只会吃饭”的人。她甚至常一个人待在厨房吃,说那样方便些。

每次看到那情况,听那家女主人说“这样也好,她端汤容易打翻”,我都不以为然,坚持要老人一起吃。

为什么?

因为那代表尊重、代表认知,认知她是长辈,她曾经在年轻时对一家奉献,把儿孙带大,今天每个人都记念“她的好”。

你或许会说,当然会记念,记念在心里。

不错!问题是,你放在心里,却不说出来,老人怎能感受呢?要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因为被尊重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所以愈是老人,愈是自觉不中用的人,我们愈应该表现出

关怀是要主动的,愈主动愈有意义,也愈真实、愈感人。

我必须说,后者掏出来的钱,或认购的东西,价值再高,恐怕都比那默默地,“自动”跑去汇款的人差一大截。

为什么?因为关怀要主动!

这主动的行为常被人偷偷看在眼里。记得名作家王鼎钧先生说过一个故事——

聚餐完,丈夫问太太觉得如何。太太一笑说:“不能合作,他们不是能合伙的人。”

丈夫问为什么。太太说:“我故意不把白斩鸡切断,结果发现当你夹起来,连着另一块的时候,你那些朋友居然没一个人主动帮一箸子。”

你晚餐时抱怨。又歪歪头说,你有些怀疑会不会因为当天你太漂亮,好多人赞美你,使兰妮吃醋了。

我也记得那天晚上你回家,一进门就说好多人夸你漂亮,尤其兰妮的父母和他们的朋友,还偷偷用中文说“看!这丫头又高又美”。你回头一笑,对他们说谢谢。他们先一怔,接着说“原来你也会听一点中文”。你则得意地说:“不是一点,是很多!”

我很高兴你今天能那么敏感,怀疑当天晚上你是不是抢了兰妮的风头。这表示你成熟了,知道在表现自己的时候,应该给别人留一些空间。因为以后在大学里、在社会上,你处处会发现漂亮的女孩虽然受瞩目、占便宜,但是也容易被排挤。

特别聪明的人也一样。有些东西别人听十遍都不懂,你听一遍就懂了。但是当大家都不懂、都想不通的时候,经过投票通过的,往往是并不高明的点子。

我曾经看过一个大学生的辩论赛,两队都是高手,讲话一个比一个快,词锋一个比一个利,可是比赛结果,却是较差的一队获胜。

后来我私下向一位评审反映,他居然承认评错了,只是接着叹口气说:谁让他们说得那么快,评审都老了,又评了一整天,到最后的决赛已经注意力不集中了。所以讲良心话,很多地方根本没听懂。

你说!比较棒的那一队,是赢了还是输了?

当然输了!他们虽然强、虽然辩得有道理,但是当他曲高和寡,别人听不懂、引不起共鸣,就只有被冷落。

所以未来你参加任何团体,一方面要表现自己,一方面得看看四周,使你不会与别人格格不入,也使你不致喧宾夺主。

尤其是你刚进大学的时候,学校里有许多特殊的社团,必须由会员把你带去介绍给大家,等你走后,由大家投票决定你能不能加入。

这时候你一方面得表现自己,使人刮目相看,一方面得注意分寸——怎样不致遭忌。

这也使我想起,以前在台湾的一位女同事,明明艳光照人,但是当她去办美国签证的时候,故意穿得十分土,甚至有点蓬头垢面的样子。

我问她为什么。

她一笑,说上次她没通过,因为美国领事馆的签证人员认为她太年轻又太漂亮,很可能会滞美不归。

果然,她第二次去,就通过了。

我也听说,到职业介绍所申请做女管家的,往往老的、丑的都录取了,漂亮年轻的反而一次次被打回票。

你猜为什么?

因为女主人排斥。

我又说,餐厅八成做不出你想吃的中国菜,而且你的洋同学嘴馋,可能怂恿你做点中国味道。还有,我说:“如果未来你交个男朋友,想做点好吃的给他吃,怎么办?你没听说‘男人的心是要经过胃达到的’吗?”

这下你更不服气了,说你才不要做给男生吃,如果是男朋友,应当他请你吃才对。

孩子!你先别嘴硬,美国不是有句俗语“Never say never”吗?中国人也常讲“说嘴打嘴”,意思是“你说绝不会的事情,偏偏就会发生”。

我说这话不是歧视你们女生,好像女生就应该烧饭。男生也一样啊!你公公总为我们一家下厨,你哥哥更是烹饪高手,每次回来,常耗在厨房一整天,只为调个汤汁,做道法国料理。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做丹维尔美术馆的驻馆艺术家,经常出去应酬,发现所谓上流社会的人,聚会时常常谈的都是养花和烹饪,好像能说出法国菜的名字、道出种花的技巧和花卉的学名,才显示自己有教养。

还有,你一定发现——每次妈妈在厨房辛苦半天,端上菜,我们赞美味道好、抢着吃的时候,她脸上都露出特殊的笑意。

那不只是快乐或得意,而是一种温馨的、爱的满足。

因为做饭给自己爱的人吃,不是工作,是爱的表现。

你一定听我再三说过,当家庭主妇跟丈夫不高兴时,如果还下厨,就算她把食物往桌上一摆,扭头就走,也显示她“敬业”。如同她丈夫再不高兴,也得上班养家,因为那是丈夫的责任。

但是,我跟着会强调,太太不高兴、不心甘情愿之下做的菜,常常不好吃。

因为那里面少了爱,也因为那吃的人少了情绪。

烹饪既然能传达对一家人的爱,甚至表现人生的品味与生活的热爱,你岂能不学呢?

“露白”,恐怕你长这么大还没听过这个词。

“露白”就是“露出白银”,意思是让别人看见你的银钱。这是犯忌的,因为当人羡慕你、忌妒你,想要你的钱,下一步就可能抢你、害你。

但是你也要知道,很多时候,一点点钱也能让人产生杀机。因为那点钱对你来说或许微不足道,对别人来讲,或对别人在“那个时间”、“那个场合”而言,却可能值得他冒险。

你没听说才不久前,就有人为了还债连抢几家超市吗?

他可能不是为了还债,而是为了吃饭。也可能因为“愤世”而一时走偏。

只是, 他那“一偏”, 可能毁他一辈子, 也可能害人一生。

说到这儿,又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则新闻,英国一个中了千万乐透的男人,发现好多女人亲近他,不是为了爱他,而是为他的钱。

为此,他装穷,穿廉价的衣服、请女朋友上速食餐厅,终于找到“有真爱”的另一半。

孩子,记住!以后就算你真发了财,也千万别露白。

露白之后谈的恋爱,只怕都不保险哪!

我说已经挑最好的了,你的照片不是每张都漂亮。我的这句话可能伤了你的心。但是,大小姐!哪一个人的照片能张张漂亮呢?有一天,假使你成了名人,会发现记者专拍你奇怪的表情、甚至“*”的照片。那时候,你岂不要被活活气死?

但是你也要想,当你不能控制别人。如同电视记者在室外采访,不能控制光线的时候,要知道怎么站、怎么笑、怎么拿麦克风,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你要学着控制自己,呈现最美的一面。

正因此,那些超级模特儿好像从哪个角度看都漂亮,即使在服装秀中,随便拍到的一颦一笑,都美!

这也使我想起听过另一句很谑的话——“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所以,美不难,只要肯下工夫,每个人都能变得很漂亮。

那是因为晚上不像太阳天,只有“大太阳”那么一个光源。晚上总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各种灯光,所以看来比较柔和。

你想照相照得漂亮,最先就要考虑光线从哪里来以及柔和不柔和。

因为我们不习惯看这种方向的光线。还有,因为由下巴往上照,光线几乎与脸是平行的,就造成黑特别黑、白特别白的“雕塑效果”。那感觉很僵硬,所以说“像僵尸”。

同样的道理,并非阳光下就一定见光死,如果阳光照在一面墙上,再反射到站在阴影处的你,因为是来自一大片折射光,多半很美。夕阳下,阳光柔和,即使正面射过来,也可能很美,连肤色都红润。

至于阴天就更好了。许多人以为大太阳天拍花草树木特别漂亮,错了!因为艳阳下树叶会反光,非但不显得青翠,而且泛白。反而在阴天,彩色特别好。

所以如果你不是任何角度都圆润美丽的“阳光美少女”,或者眼睛怕光,最好选择阴天拍照,或在晴天的阴影下摄影。

或许你要说,你又不打算演讲,这与你无关。要知道,这是个“理”,你希望照得漂亮,就得注意。譬如:

晚会里有人抓你照相,你要先看看正上方灯光会不会过强。过强就换个位置。就算在走廊里有人找你照相,也要四周看看,什么地方光线好,如果背后很亮,对方又没有闪光灯“补光”,则避免。

甚至在一般窗子或橱窗、画框前照相,你都得注意。

我看过太多人觉得窗外景色漂亮,于是站在窗前照相,结果如果不用闪光灯,窗外亮,人脸就是黑的。如果用了闪光灯,因为正对着窗子,玻璃反光,非但看不清窗外的景色,而且背后一团闪光,抢了人的光彩。

所以,只要你背后有玻璃,就一定得要求拍照的人换个角度,从稍斜一点的位置拍。

谈到拍照的角度,又有一番学问,我下次再谈吧!

告诉你答案:也因为浴室里往往都用浅色的瓷砖,光线在其中再三折射,造成上下左右都有光线,使你的脸看来柔和。

相反地,如果浴室用暗色的瓷砖,或挂满了东西,灯又只有一小盏,从头顶垂直射下来,你照样会“见光死”。

相对地,一个明明漂亮的人,却可能有很丑的画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多丑的女生,她的新娘照不是都很美吗?为什么?

因为一个人无论多丑,都可以找出他(她)美的地方。只要扬长避短,就能拍出美美的照片。相反地,就算你很漂亮,如果不注意,也可能拍出难看的镜头。

如果你的两只脚正对着镜头,必定看起来像罚站。所以你先要把一只脚站前、一只脚站后。如果你穿裙子,这样作的效果更明显,你可以把两只脚摆成一直线。于是拍出来的照片,从宽宽的臀部、裙角,往下看,渐渐缩小,成为三角形的构图,当然比看来像支圆规的感觉美多了。

至于手,千万别直直垂在身体两侧,那又是罚站立正的样子。你可以背着,也可以放在身前叠着,或更有变化——用一只手轻轻搭住另一只手的手腕,形成有变化的构图。

再下来,你可以变化身体的角度,让身体别“正对着”摄影的人。

譬如照相机在十二点钟的位置,你可以先对准一点、两点或十点、十一点钟的位置,也就是向左或向右偏一点。然后,你的脚不动,甚至腿也不动,只微微转过头和上身,保证感觉美得多。

为什么?因为你避开了正面的严肃,减少了“正对着人”的压力,呈现一种婉约。

谈到婉约,男生恐怕不太适用。但是男生仍然可以循这个原则,只是不要做得太明显,自然在阳刚中可以产生变化。

画素描的时候,我举着炭笔,眯着一只眼睛比来比去,然后在纸上打格子,我得用数学的“最小公倍数”算格子;上“制图学”时,我又总得用到几何。至于作室内设计,有比例尺和英制、公制的换算,更得用数学。

进入社会之后,数学变得更重要了——

我搞出版,每次把照片放进书里,都得用数学算出缩放的比例;有时候以影印机放大,机器能力有限,放一次不够,得重复放大,我更得计算。至于计算成本和“毛利”“净利”,那数学就更复杂了。有时候我根据厂商的估价“倒算”,甚至得用“代数”才成。我开始发现,以前痛恨XYZ是错的。幸亏中学老师严格,我后来才能应付。

最近我去交通大学演讲,回程有个学生与我同车聊天,说新竹工业园区有些电子工厂,会定期请艺文界人士演讲,因为人文素养能帮助员工开发科学的创意。

我在最近的中文版《读者文摘》上也读到一篇文章,说罗大佑十八岁起,做医生的爸爸就教

听我讲了这么多,请别再怨学校教你没必要的东西了。每当你读到枯燥的东西,可以告诉自己:“我脑海里有那么多空地,应该好好利用,这些看来没用的科目,其实都是耕耘机,为我以后的人生,带来全面的丰收啊!”

我曾经算过,平均一个月查账一次,就算一年,也不过十二次。起初几次我虽然不记得,必须一边看资料,一边输入,可是为什么同样的数字,我连着念三十遍,隔天都会忘记;而一个月才温习一次的账号,顶多半年就能记得了呢?

半年,六个月,我才看了六次啊!

后来读有关记忆的书,我终于搞懂——记忆不但需要重复温习,才能“落实”在脑海里,而且“分段学习”远比“一次硬塞”的效果好。

正因此,明明学校排课时,可以把英文、数学各排一整天,却非得打散不可。甚至每天排一堂英文、一堂数学。这在记忆学的理论上称为“间隔训练”(spaced tranining),目的就是增加“长期记忆”的效果。

我在生活中再三地见证了分段学习的效果好。举个例子:

我的床头总堆着许多书,有文学的、科学的、艺术的和各种杂志。每天睡觉前,我总坐在床上读书,而且每次最少读三种。

我发现分段阅读有许多好处——

第一,好像吃饭时有不同的菜肴,这样吃两口,那样吃两口,味道有变化。小说看累了翻翻传记;传记看累了,再看看科学新知,比较不会腻。

第二,这样能够加强记忆。举个例子,如果看马尔克斯的《百年孤寂》(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那书里的人物复杂极了,一口气读下来,固然容易得多。但是当我隔两天、甚至隔一个礼拜才看一次的时候,因为不得不先“回想”读过的情节、人物的关系,就像每个月记一遍银行的账号,反而记得牢。

由此可知,每个人记忆力的长处是不同的。有的人像打单发的子弹,一发一发地命中;有些人又像打散弹枪,射出的是一片一片;有些人可以记完全没有意义的名字、数字;有些人只能记经历过的事情,或读过的完整故事。据研究,记忆力和智商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像美国那个被称为“活人日历”的妇人,智商就很平常。

我说这许多,是要告诉你,不必为自己记忆力不好而自责,也不必为你记得、别人忘掉而沾沾自喜,因为人各有所长。

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要成功,先得认识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然后,截长补短,才能事半功倍,获得成功。

我发现当老师只用一种方法教学的时候,只可能成功一半。

记忆就像桌子,有些人是单脚桌,碰到这种学生,你可以连课本都不打开,直接丢给他一本参考书,或直接勾重点:“一二三四五六七,老师都为你整理好了,考试不会超出这范围,

这七点背下来,保证你一百分。”

那些“单脚桌记忆”的学生,可以很快地把七点“强记”下去,到时候考满分。但是另一批学生就麻烦了,他们的桌子必须有三只或四只脚,才能站得稳。他要问为什么,前前后后是怎么回事?譬如:“为什么打仗,为什么打败?为什么签不平等条约?签了之后人民的反应如何?”

当老师不但从头到尾照课本念一遍,而且添油加醋、活灵活现说成故事之后,再把重点告诉他,他自然就记住了。那些故事就像桌子的三只脚或四只脚,构成一个很稳的桌子。让学生把重点一样一样稳稳地放在桌子上。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每位师长,都应该了解学生的记忆特质。而且为了不牺牲任何学生,除非时间不够,最好先把课文好好讲一遍,然后才划重点,而不能直接就教学生勾重点、死背。

而且,活的知识记得久,死背的东西一下子就忘,如单脚桌与四条腿的桌子比,当然后者站得更稳。

想想!你是哪种桌子?你的桌子稳吗?

☆人

从“人”的角度写,除了自己回家,不是也能写爸爸回家、妈妈回家吗?你可以说:“长年在大陆工作的爸爸要回来了,爸爸回家是大事,妈妈从好几天前就开始收拾,还叮嘱我把房间整理好。爸爸的飞机晚上到,他坚持自己坐计程车回家,反而让我们好紧张,只要听见关车门的声音,就急着探头往外看……”接下来可以写爸爸回家的脚步声、疲惫的样子,瘦了还是胖了,不是很好发挥吗?

☆地

再从“地”的角度写,你可以说“自从到台北读书,我就有了两个家,一个是台北的家,一个是乡下的家。但不知为什么,每天回台北的家,都不觉得是回家;只有放长假回到苗栗的那个家,才觉得身心安顿。大概在外面一个人住,太寂寞,算不得家,唯有偎到妈妈身边,看见四周的亲人,才有回家的感觉……”接着你可以写回家一路的心情,带什么回去,最想吃的是什么食物,看到父母那一刻的感觉,不是也很好发挥吗?

☆事

再从回家这件“事”来想,可以写:“每个人都有家,也都要回家,但回家却可能不同:——小时候跟着父母,回家是回爸爸妈妈的家。住校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回家是回宿舍。然后我们找到终身伴侣,成了家,回家是回我和他(她)的家。再过几十年,我们老了,可能跟着孩子,回家是回子女的家。终于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回到天上的那个家……”

☆时

顺着这条路,又可以由回家的“时间”来想,譬如写:“自从上高三,就只有星星月亮陪我回家。每天出门,背对着家,没有心情回头看;每晚归来,已是一片夜色,看不清家门。有一天提早放学,我下午回到家,远远看见家,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已经太久没看清我家的房子,居然忘了家门口那棵高高的玉兰花树。回家,本来该是多美的事,但在功课和考试的压力下,我已麻木,只觉得回到旅馆,睡一觉,又要出发……”于是你可以完全从另一个角度写回家。

☆物

最后由“物”来想。则可以随便挑一样家中的东西入手,譬如门灯,你可以说:“每天傍晚,母亲都会点亮门前的那盏灯。不知她是不是选了特别亮的灯泡,只要我走进巷子,就能在一片灯火中,看见那最灿烂的一盏门灯,知道爸爸妈妈在等我回家。有时候上了整天的课,考了一堆试,背着沉重的书包,我真累极了,但是只要抬头看见那盏灯,就突然感到一种温暖,加快脚步,朝家门走去……”除了门灯,当然你也可以由书房的灯,想到父亲;看到厨房的灯,想到妈妈。还可以写一棵树、一栋建筑,甚至一块大石头、一条小木桥,通过那些“物”,说出回家的感觉与心情。

许多年前,有一首很流行的歌,叫《青春不要留白》,那时我常对学生说,对!青春不能白过,但是读书不一样,我们的脑海好像个仓库,不会管理的人,只知把东西堆进去,塞到连转身都不方便;会管理的人则知道分门别类,把容易坏的常拿出来检查,不堪用的扔掉。因此,仓库里有条不紊,不但进出货方便,空出来的地方说不定还能摆张乒乓球桌呢!

所以,脑仓库的管理一定要留白,只知道博学强记,不断往脑里塞东西的人,在今天是不容易成功的。

因为他们既懂得“思而不学则殆”,更懂得“学而不思则罔”。于是在脑海里留下空间———思想的空间、梦想的空间、玄想的空间、完成理想的空间。他们在读几十本书之后,很可能就创作出一本自己的作品,而且超越他读的那几十本书。

相对地,却有不计其数的学者,焚膏继晷、皓首穷经,学问塞满一肚子,好像乱堆的仓库,该用的时候找不到,碰到问题不能以所学的解决;说得出一番大道理,却毫无自己的创意。如果把书当做人生旅程的行囊,那些“死书”非但没能帮助他走得远,看得多,反而成为累赘,压得他没见到多少人生的风景。

我写过一篇文章——《摇一摇,沉淀的爱情》,意思是许多人在一起久了,爱情都沉了底,上面淡如白水,必须找机会摇一摇,使上面的白水与底下“爱情的果粒”重新融合。

现在,我要说“摇一摇,沉淀的学问”。当你发现书已经读死了,记不住了、想不开了,就暂时把书放下,看看外面的绿树蓝天,让思想驰骋,让理想飞扬,想想,那书里有多少东西,可以给你启发。而且你可以由读这本书,想到读那本书,把相关的东西串起来。这样,书才能成为活的,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但让你用来应付老师的考卷,更能应付人生的考试!

于是,你成为真正的爱书人,书为你实现梦想、打开心窗。

所以我说:读书最好,有梦相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