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读后感100字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读后感100字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是一本由刘斯奋 / 林岗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读后感(一):唯有时间,方能检验历史

记得前段时间,有次办公室几位同事闲聊,我吐槽了一些,大概就是说现在东方文化有些向西方趋近,西方文化有些向东方趋近。一位特别爱国的同事当场炸毛了,一下子把我的意思过度理解了,开始阐释他有多么爱国,多么认同自己的文化。现在想来,我们本质上表达的意思一样,只是他的过度自信背后,透露着我们曾经有过的“文化阴影”,那种极度不自信的触底反弹,便是过度文化自信。

在刘斯奋和林岗的这本《走出鸦片战争阴影》中,两位文坛泰斗便以对谈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从方方面面以良好的心态重塑我们自身的文化自信。 对谈开头就说到最为关键的五四运动,其对传统文化否定的激进思想,现在看来似乎太过了。然而,如果放眼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放眼到对中国延续的存亡时刻之中,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的。因而,对于好与坏,我们不能一味片面的去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必然性,所谓存在即合理。五四运动作为转折点,其不破不立的含义,可以放到很多事情上。 五四运动当时推行的是全盘西化,正是文化不自信才有的反应,毕竟当时泱泱大国一下子变得人人鱼肉,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的一次次改变都无法振兴图强,那怎能不怀疑自己呢?其实,只要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文化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不断积淀的过程,总会有改变,但并不适合一下子全部改变,直接否定之前的全部。但也确实要有那种脱胎换骨的时候,万般无奈之时,只能如此。 就像人,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年月渐长生活阅历渐多,慢慢改变。很少有一下子变了的,但也有有经历人生重大变故,从而导致一个人变了。但这样的改变并不会持续维持下去的,正如书中所说,全盘西化不可能成功。 我们看待历史的态度,其实也可以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放眼历史长河,身处其中的时候,我们会做一些在千百年后看来非常极端的事情。然而,所谓不破不立,身处其中,我们有时候是别无选择了才完全否定,在完全推翻否定之前,有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维持。再后来,我们又会重拾起曾经被我们全盘否定的事情,重新正视其中那些正确的,比如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放长远眼光来看,每一个抉择都是有意义的,每一次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唯有时间,方能检验。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读后感(二):直面“五四”时的问题,走出鸦片战争的阴影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可惜,近些年来,许多国人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笼罩之下,不仅表现出“不自信”,还以“反对、抨击”为乐,并且,他们还会搬出“五四”先驱的语录,来作为他们反对中华文化的有力“武器”。

这就出现了一个让国人无法直视的矛盾点,“五四”先驱们当时主张“全盘西化”错了吗?关于这个问题,特别推荐大家读诗这本《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

作者刘斯奋是我国一级作家,林岗是中山大学的中文系教授,两位学者将这个敏感的问题摊开来一点一点地剖析,让我们能够正确看待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五四”先驱们言行背后的深意。

其实,我们不能单纯地从评判对错的角度看问题,因为历史永远不存在“对与错”,任何解决方案都存在时效性,任何人都只能着眼于当下,尽可能地综合考虑解决方案。但,没有任何方案是完美的,更不可能有任何方案可以持续百年千年有效。

回顾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那80年里,中国虽然也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等改革,但收效甚微。

故而,鲁迅、胡适等一批引领“五四”风尚的先驱们便放出狠话,要改就彻底地改,他们反对中国传统的所有东西,其中包括中医、戏曲、艺术等等,他们统统反对,要除之而后快。

反者道之动!反对不一定是坏事!他们作为一代宗师,其言语确实影响了不少人。如今,全民都需要回归中华文化,找回文化自信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历史问题呢?

刘斯奋和林岗用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方式,从鸦片战争开始拉开了话题,寻根溯源式地一点一点地抛出问题,又一个一个去剖析它。

五四前夕,国人精神萎靡,当时的知识分子们对自家的文化自信心严重不足,大家都想将中国救于水深火热之中,情急之下,难免会有些过激,但这些猛药确实对当时的救亡图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尽管,这样一剂猛药的副作用,现在慢慢显现出来了,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遇到新问题时,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唯西方马首是瞻的道路绝对是行不通的。

中华文明有自己的特色,实现现代化也并不一定非得跟西方的步伐保持一致,我们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重新审视这些文化时,我们会发现太多太多的宝藏已被我们忽视多年。

如今,是该好好重新把这些珍宝拾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之发扬光大的时候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强大的国家,绝不可能和别人一模一样,“拿来主义”注定会水土不服,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挺起精神脊梁,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读后感(三):今天,你还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吗?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1840年的鸦片战争,面对西方列强入侵,天朝一败涂地的现实,国人开始自卑。此后,社会开始持续转型,新和旧开始对立。受历史的局限性,当时很多精英阶层、爱国人士不太理性,不仅否认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些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文化主张。

当然,这不是中国独有的,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候,也曾提出“脱亚入欧”的理论。

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文化不自信。

但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力强盛了,不管是上层人士、文化人士还是普通国民的心态都在发生变化,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大家不再认为“西方”的东西就一定好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又渐渐回来了。

但是,有些鸦片战争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还在,是时候更新看问题的观察点及观察方法了。在这个背景下,有了文化名人刘斯奋、林岗这场“走出鸦片战争阴影”的对谈。

这本《走出鸦片战争阴影——文化自信对话录》就整理自两人的对谈。书籍记录了两人的十一场对谈,包括“走出阴影”“谈文化”“谈艺术”“谈中庸”等。“如何走出西方强势文化笼罩下的文化‘心虚症’”“怎样构筑我们民族崭新的文化认同?”“今天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是两位对话者关注的重点。

要谈“文化自信”,必然要谈到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所以这场对话不仅是一次重建文化自信的对话,更是一次追溯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变化的谈话,在阅读中,读者不仅能改变思维,还能学到很多历史知识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刘斯奋、林岗两人在谈话中指出,五四前后,爱国人士在战争、在国力衰弱的阴影下,看民族历史文化的眼光是有偏颇的。他们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不能全面否认他们的做法和努力。

而今人应该做的是,反思和向前。

年轻人不知“礼教”为何物?近代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家处于乱世,“礼”的规范日益式微,社交的实用化、简便化,走得过头了。去掉糟粕,一些好的“礼”应该留下来。人际交往,友善很重要。缺乏礼仪,交往就缺乏友善气氛。缺乏友善氛围,戾气就必然增长。

对“中医”的排斥也是一种不好的思想观念。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的产物,各有功效,不应偏废。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汉字的“拉丁化”运动也让我震惊。如果成功了,中国文化还有灵魂吗?幸好没有成功。后来,一批人士又开始进行汉字简化。汉字简化这件事,第一批比较成功,我们今天用的简化字基本就是第一批简化汉字。第二批、第三批就没那么好,简化得有些离谱了,幸好被及时叫停。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过了生气勃勃的时代了,各种弊端正在凸显。如果盲目跟进,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和后遗症。

现代化不是单行线,现代化问题应该分普遍和特殊两面来认识。很开心我们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国人也渐渐地“自信”起来,盲目的崇洋媚外现象已经不常见了。

除了一些“文化不自信”历史原因和做法的追溯,书籍还就文化定义、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艺术的底线等内容进行了深刻讨论,这种语言直白、内涵深刻的文化对话录非常值得一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