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30堂大师文学课读后感100字

30堂大师文学课读后感100字

《30堂大师文学课》是一本由沈从文 / 汪曾祺 / 梁实秋 / 苏童 / 老舍 / 傅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30堂大师文学课》读后感(一):大师视角,品读经典

对于文学,很多人都很喜欢,但是常常是不得其门而入。恰好看到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30堂大师文学课》,如获至宝。

书中收录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6位文学名家对一些伟大经典的解读,以及他们对其他文学大师的评价。见解精到,发人深省。 我个人非常喜欢沈从文和汪曾祺,于是我就从汪曾祺评价沈从文和他的作品当中,提炼出一点有趣的东西,和大家共享。 汪曾祺说,他很少评论不认识的人,这样他说起话来才有底。对于和沈从文的关系,汪曾祺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还可以说是得意高足。”所以汪曾祺对于沈从文的评价很值得一看。 汪曾祺对沈从文的评价非常高,他认为后者就是中国的福楼拜,是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沈从文的文字到底好在哪里呢?汪曾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沈先生是写景圣手 比如写恬静的,无忧无虑的夏夜,沈从文会说“夏夜光景说来如做梦……看天上的星同屋角的萤,……远近声音繁密如落雨,禾花风悠悠吹到脸上。” 2.沈先生的语言准确 比如《边城》里写翠翠的文字,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字眼,但是有很多人物性格,却是隐藏在文字里面。 “翠翠斜睨了客人一眼,见客人正盯着她,便把脸背过去,抿着嘴儿,不声不响,很自负的拉着那条横缆。” 3.沈先生很善于结尾 比如《边城》的结尾,非常简短。故事完了,读者还会意犹未尽地想上半天,会随着主人公一同盼望着不可知的未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对人物的热爱 沈先生写人物经常说的话就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要滚到里面去写”。主要意思就是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 曾有女同学问汪曾祺说,“他怎么把女孩子的心捉摸的那么透呢?沈从文是个男的。” 汪曾祺想了一想说:“曹雪芹也是男的。” 可见,在汪曾祺心里,沈从文的地位之高,和曹雪芹相提并论。 读完《30堂大师文学课》,发现每个作家对着文学经典和其他文学大师都有着精到的评价,常常读着读着就有拍案叫绝的冲动。 梁实秋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苏童解读《霍乱时期的爱情》,老舍解读《红楼梦》,沈从文评鲁迅,傅雷评张爱玲的小说,都经常纷呈,精辟异常,实为大家之言。

《30堂大师文学课》读后感(二):听大师们的文学课,品文学经典之美

提到文学,是不是很多小伙伴会觉得是一门很高深、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科?听起来很美,但想要走进文学的殿堂,总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迷茫。

作为一名特别喜欢文字的“文艺女中年”,很喜欢在文字中汲取心灵的营养,感受文学世界的美好,常常在不自觉中膜拜于文学的魅力。

这么有魅力的学科,想要深入去学,跟着对文学大家的解读走,会让我们以正确的路径进入文学殿堂,更快地融入文学的世界。

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推出的《30堂大师文学课》一书,收录了梁实秋、沈从文、汪曾祺、苏童、老舍和傅雷共六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他们针对不同的书籍和话题,写下了自己的观点,给我们指出了独特的了解文学的方向。

与此同时,文如其人,我们也可以从6位大师各自的文章中,感受到每一位大师各自的风采和文笔特点。

接下来,我们从两个话题来感受一下。

关于“抒情”。沈从文写了两篇文章,分析比较了徐志摩、周作人和鲁迅三个人对于文章中抒情的写作特点。比如徐志摩的抒情很灵动,活泼而轻盈。周作人的文笔更像一个田园诗人的内心独白,平淡而隐忍。而鲁迅先生的文字,更多呈现的是像一位战士那样激进,犀利而具有攻击性。

那么,作为分析三位作者的沈从文,他自己的抒情风格又是怎样的呢?汪曾祺老师在他的《沈从文的寂寞——浅谈他的散文》这篇文章里,提出了他对于沈从文文笔的独特见解。沈从文的作品大多以农村为背景,表现也是众多普通人物的命运故事。但是,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又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沈从文真挚的感情,对国家、对生活、对人的爱,或浓或淡地在作品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关于“爱情”。同样是讲到“爱情”主题的作品,不同的文学大师也有各自不同角度的解读。苏童在讲《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本书时,她更着重的是整个故事的结构、人物形象刻画的解读。听她的解读课,就像是一位朋友跟我们聊故事,生动而细腻。而老舍先生在讲《唐代的爱情小说》这堂课时,关于爱情主题,就更像是一位年长的师者,从一部作品的意义,引申到小说的发展史,并借助其它的作品来印证那个时代作品的特点。整堂课都带着深厚的文学史的底蕴。

《30堂大师文学课》里每一位老师的文学讲解,都像是一份营养丰富的文学大餐,跟着他们的解读,不但能够知道很多的文学经典作品,还能够了解这些作品相关的各种知识。这样的文学课,对于爱好文学的朋友们,简单是太需要了。

文字和文学之间,或许就隔着大师们的这30节文学课,想深入文学殿堂,一起来听大师们的文学课吧!

《30堂大师文学课》读后感(三):一场跨越世纪的文学对话

一位作家最平常的生活不是躲进书房去训练语感,而是接触人,在真实的世界中呼吸与心跳。

文学的本质是人学,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学。与其说文学是内心的表达,不如说文学是社会的呐喊。

《30堂大师文学课:6位文学名家解读伟大经典》是文学爱好者不容错过的文学评论集,展现了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苏童、老舍、傅雷眼中的文学。

没有人可以超越他存在的时代,尽管他可以指点前辈作品,但他的作品同样接受后来人的评判。简单地讲,后来人总是有理由、有力量去否定前辈。

沈从文等评论文学“同好”时,他们很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哪怕是手下留情,也会在字里行间隐藏着好恶之情,正如我们吃到一个美味的鸡蛋时,必然会联想起辛劳的厨师。

文品即人品,其实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人品好,文品就一定好吗?一方面,评价人品没有固定的标准,人无完人,何必去相信理想化的人格力量,另一方面,文品往往与创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相关,如果不能设身处地,又何谈感同身受呢?

《30堂大师文学课:6位文学名家解读伟大经典》选择了6位文学名家作为评论者,但他们本质上不是同类人,他们的文学观点是极具个性的,

此时,当你读起沈从文等的评论文章时,时时感觉到压抑,既可以归因为认知上的悬殊,也可以说是表达的晦涩。至少,当我发现《大卫科波菲尔》与《块肉余生记》其实是同一部作品时,感觉后者俗得可爱了。

离开了文字语法,离开了创作技巧,伟大作品最重要的是让人有所收获,不仅认识到人生仅有一次的珍贵,而且认识到你的探索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将会成为后来人评判的样本。

总体而言,沈从文等对于经典作品,更多的是介绍,而不是解读。以点滴式的介绍让读者知道曾经有一部作品影响了一代人,这一代人以之为“榜样”,实践自己的人生。固然,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可以让不同时代的人踏进同一条河流。文学给予我们的除了信心与力量,还有思考与行动。

一部优秀的作品应该是一盏灯,不仅照亮自己孤独的身影,也要起到路灯的作用,能为读者做向导,使之看清来时的路。尽管沈从文等作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并不妨碍今天的读者沿着一束光,去回顾文学创作者是如何从平凡中挖掘伟大,从困苦中点燃梦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