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摘抄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摘抄

《新闻采访与写作》是一本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 《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编撰组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一):整理③

①新闻报道的功能、原则;

②新闻记者的职责与素质;

③新闻发现与新闻选题;

④怎样采访新闻,怎样写作消息,怎样采写特稿,怎样从事深度报道,怎样从事专业领域报道,怎样运用背景和数据,怎样从事融合媒介报道。

发现:

3.1 前发现状态:线索→事实真相→评价视角→事实信息→报道方案→价值与表达

发现的关键:

3.2 先见到不代表先发现,先到达不代表先理解,即新闻工作者需要在新闻到来之前做好深厚积累(如记者郭梅尼)

3.3 灵感阶段。把握价值取向,且获得线索后利用发散思维激发灵感;利用存在于思维里的主题信息在直觉判断下搜索并判断,激发报道灵感。

印证新闻发现的阶段:

3.4 通过采访证实。从空间、时间和情感三个维度来分析。空间上保证贴近一线,时间上需要缩短时间间隔,情感上需要有意识避免情感因素对客观公正造成的影响。

如何确定选题:

3.5 分类上有社会领域,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娱乐等不同领域的分类;从事实类型来看,有动态事实选题、深度事实选题和人物新闻选题;从事实属性来分类,可分为正面报道选题、负面报道选题。

3.6 新闻选题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同一事实的不同侧面;同一事实的不同阶段;同一事实的不同层面;可以选择纵向以时间为线追踪展现事件或人物的历史进程;可以选择横向以空间为线串联事实呈现相关联的不同事实或事实的不同侧面。

3.7 确定新闻选题的四因素。1⃣️筛选事实与搜寻事实,按照新闻选题的标准(p76)对线索逐一进行评价标准。2⃣️搜寻事实,为采写对象设置一个取景框;选择报道角度,不同侧面——事实的影响,人们对事实的不同理解,事实的不同层面——表面现象、直接原因、深层原因。3⃣️预测报道结果。作为衡量新闻价值的首要条件,必须导向正确,引起受众关注,激发受众积极向上,助推社会健康前行。4⃣️明确报道体裁。事实单一便适用于消息报道,事实丰富有开拓空间,便适用于通讯体裁来表达。有时候为了增加传播效果,可以使用消息➕现场特写 综合报道。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二):整理②

①新闻报道的功能、原则;

②新闻记者的职责与素质;

③新闻发现与新闻选题;

④怎样采访新闻,怎样写作消息,怎样采写特稿,怎样从事深度报道,怎样从事专业领域报道,怎样运用背景和数据,怎样从事融合媒介报道。

职责:

2.1 新闻记者需要强烈的责任感:保持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提供关于事件和问题全面公正的信息。

2.2 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深入一线:无论技术怎么发展,采访手段如何进步,亲身体验和实地感受才能够给受众传递最鲜活最真实的信息。只要足够勤奋,就能够找到别人找不到的东西。通过调查来揭示真相,这是记者和媒体最核心的力量。

2.3 新闻记者需要互相协助:调查记者需要与人密切交流,交流的对象不仅仅是被采访者,还有身边共同奋斗的记者同行,立足点把追求新闻真相、保护公众知情权放在了个人得失和所在媒体局部利益之前。

素养:

2.4 正义感。坚持真理,维护正义,抗争邪恶,推动文明是新闻工作的传统。

2.5 同情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敏锐地感受到人民的疾苦,社会的不公,遇难者的不幸,无辜者的无辜。

2.6 勇往直前。了解事实真相的不可动摇的信心和勇气,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时间、自己的安逸、自己的财富,包括自己的自尊心。

2.7 坚持不懈。面对难以逾越的障碍,首先考验的是进取精神。

2.8 不断质疑。记者要做“怀疑主义者”,应该对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一切可能构成新闻的事实提出疑问。不轻信任何人、任何说法,不轻信任何没有经过证实的消息,对一切都要问为什么。疑问会让人清醒,让人细致,让人深入。

2.9 勤奋学习。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新闻工作者要开阔自己的眼界,活跃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工作专业能力。(可以试着问自己以下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问题p53)

2.1.0 勤于思考。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量的工作,造就了生命的效率,也容易让人浅薄,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比常人想得多,发现一般人难以发现的事实和道理。

章太炎先生“敬告新闻记者”;今日,新闻工作者担负着神圣的社会责任及职业使命p55-56

《新闻采访与写作》读后感(三):如何采访新闻

1.1 避免迟到,采访前消化和了解背景资料

1.2 克服偏见与个人情绪去交流

1.3 多问“为什么”,保持质疑和理性精神

1.4 谨慎使用隐性采访,保持客观和中立

2. 采访的职业状态与心理准备

2.1 适应和熟悉环境

2.2 快速掌握和消化背景材料

2.3 实现采访突破的心理因素

3. 线索初步判断与现场采访

3.1 信息来源:双向交流(电话、邮寄来信、电子邮件)、公开传播/媒体信息(报纸、广播、电视、通讯社、新媒体)、其他传闻(来自不同职业群体、来自同一群体)

记者对新闻线索的分析和判断:新闻敏感:好奇;职业冲动:我是记者,我要去;价值预测:传播效果,舆论程度、范围;传说中的事实(予以证实);未发现的事实(发掘真相)

3.2 现场采访:采访时注意平衡,多方引用信息来源,尽可能采访牵涉事件的方方面面,给更多人说话的机会。

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

全面报道,是职业原则;客观理性,是职业追求;核实求证,是职业责任;平衡,是采访手法,也是职业信念。

4. 重要的职业素养:与采访对象的沟通的能力

4.1 提问的原则与技巧

提问要有所准备;与对方平等交流;简单叙述,尽量说出存在的矛盾与冲突;避免对抗,友善而巧妙,提出公众疑虑;追问被遮蔽的数字信息;追求对舆论质疑和公众关心的事务的回应;准确表达采访的意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4.2 倾听的耐心、同情心是打开对方心灵的钥匙

倾听时不轻易打断对方,适当对核心问题的细节进行追问。运用共情,深刻体会采访对象的背景经历,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

5. 观察与纪录

5.1 观察的作用与方式

如果说倾听考验着采访者的涵养和沟通能力,观察则带有采访者的主观色彩和内心的感悟能力。很多新闻报道的细节,就来自细致入微的观察。保持一颗敏感的心,敏锐地感知环境的变迁和事物的发展变化,对生活中的细节保持好奇心。

5.2 记录的重点与表达的原意:

摄影和录音,笔与采访本,采访笔记能够提供丰富的新闻素材,完整记录新闻发生前后的真实情况,整理采访录音的过程,也是梳理信息、整理事实、完善细节的过程(未提到如何记录整理)

6. 关于采访的提示和建议

采访中的自我提示:多问几个为什么(正问法or侧问法or激将法);以问题为导向,拟好“问题单子”;与采访对象约定:再联系;细节从哪里来:避免“核心事实模糊”;用“问题”把采访对象留住;专业知识的积累:做一个“懂行”的交流;避免迟到;谨慎使用“隐性采访”;防止报道失实的底线在哪里;采访对象为何拒绝了你;如何面对悲伤中的采访对象;证据的留存与使用 p106-110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