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读后感摘抄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读后感摘抄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是一本由于雪梅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读后感(一):向过去的自己表白

这本书里面写着是作者在德国的留学经历,工作和生活的感悟或吐槽,和一些读后感……作者虽然是一个教授,但个人认为她的文笔比较一般吧,她用一种很平实的语言记录了他的生活经历,我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更多的不是这本书的内容,因为这本书的标题,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岁月是神偷,情书是为恋人所写,也是写给曾经的青春年少。我觉得时间的流逝速度太快,快的我们来不及去思考,来不及去享受,起初我们有很多想法,有很多地方想去,想做,但是现实的压力让我们停止了脚步,偶然某一天,我们有一点点想法,或者踏出脚步去哪里玩,旅行,但是过一段时间之后,回到现实工作中去忘了当初的感觉。我的意思是,人的感觉是瞬间而逝的,我认为,我们应该去记录它们,不管是文字,日记或是照片,而不是让它们暗暗失去,你才追悔莫及,所以,给岁月和自己写一封情书吧。

冯骥才的一篇文章《日历》有两句话,我很喜欢。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我们大家今天这么努力地活着,赚钱,是为了什么?

我们虽然不是诗人或画家,但是写写日记,拍拍照片的能力也是有的吧?

每天都可能有一个小小的想法,用手机先记下来再写到日记本里。这件事情我从高三坚持到至今,很累很累想放弃的时候,翻翻以前的日记,马上就有了勇气和能量,看到当初的自己是那么的简单却无所畏惧,现在是那么不堪。。。

网上看到一段话:数数我们的余生,还能再醉几宿?还能再爱再爱几回?

我们每个人都是平凡的,读书,工作,成家。。。就像注射了慢性毒药,过完我们的余生。是的,我们接受了平凡,但是我们能接受平庸吗?

这份情书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想变的更好,让我们鼓足勇气去向岁月表白,因为我们不想就这样将就地活着。

我在幻想有一天,我老的走不动了,慵懒的午后,我坐在轮椅上,拿着厚厚的日记本,给身边的孩子们,说说我年轻时候的故事。。。

作者是教授,所以她的书有人看,说不定将来你也成了有名的人物,你的故事也能畅销全国。把我们想说的话都写下来,给我们最爱的自己吧!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读后感(二):爱上比昨天更美的自己

——读《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有感

田芳菲

尤爱“马克思和莫里茨”的肉夹馍,也爱国色天香的冰淇淋,当它们同在时,我希望有两个我,一个在感受辣酱中弥香烤肉的惊天动地,另一个正沉浸在榛仁巧克力柔情似水的甜蜜中。

第一次拿到《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我发现了一个狼狈的自己,思绪还在这一行字间恋恋不舍,目光已经迫不及待地飘到下五行想品味之后的精彩,这时,我期待有两个自己。多久,没有这样的情愫……

惹人怜爱的小女人的窘态,渴望“夺命小松鼠”亲吻的童心,在最初的相遇里,就让两种陌生人(男人和女人)在一瞬间爱上了这个可爱的小女人。利茨湖畔散步,植物园听鸟语闻花香,在静谧的灵气中思考。普罗旺斯的清晨,松果小火车唤醒潺潺流水、芬芳花草,风中摇曳的紫色薰衣草伴着一个怀有温暖期待的女子。

我也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如果,我是男人,会想,在一个女人相信爱情的时候,带她来到庞贝古城海誓山盟,也许会是一生中最浪漫与最庄重的事。爱,秘而不宣,确实,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别样的精彩。为什么冬天圣马可广场上镶嵌在水晶般海水中的美轮美奂的建筑不可以是最爱?有故事的城市,有故事的女子,一个爱自己的女人,更值得男人疼惜。

原来,生命璀璨的金杯里不仅盛着灿烂的笑容,也有孤独的泪水。留学生活的点滴,柏林地铁轰隆隆的亲切声音伴着心脏跳动,分享着喜怒哀乐;学友合唱团,孤单的心唱出暖暖的泪;纯净的喜欢赫尔穆特·洛蒂的心;在哈蒂斯堡度假,在墨西哥湾捉螃蟹的幸福;唱《女人心》的男高音的爱情故事;上前线的勇气和善心;穷学生打电话的趣事……

细腻而真实的这一切,温暖、幸福、希望、坦荡、孤单、无助,看到这里,一位睿智的女子的感悟触动了我的心弦。分清真正的自己和扮演的自己,虽然他们有时候是那么像;真诚面对生活,细细咀嚼岁月,慢慢忘记时间……这些隽永的言语使我的心田住进了一位银翼的希望小精灵,我也好想经历这些精彩,然后想多年以后,自己会不会在回忆这些时也会温柔的笑。

有人说对工作认真的男人最有魅力,我想说,对工作认真的女人也是最有魅力的。对专业的热情使有才华的女子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有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幸运吧。当看到对二十多对的小伙子做的心理分析,我也一惊,确实很有道理,换位思考是多么重要;当看到关于年轻人爱情观和金钱观的思考,会想,早点懂得这些是不是也会少受伤害和保护好自己呢;当看到对女人的成功和幸福的讨论,觉得这是每个小女孩的必修课,因为我们有一天会成为一个人的太太,孩子的母亲,那时,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会成为怎样的自己。

成为简·奥斯汀是多少少女的梦,我问过身边的朋友,原来大家都看过《傲慢与偏见》。读过这个睿智的女子的评论后,我不得不承认她的目光尤为犀利和独到。她说:“同样的爱情故事,十几岁时读到的是爱情对婚姻的重要性,长大以后,读到的是尊严对于爱情的重要性。”那我们呢,当我们三十多岁会读到什么呢?是活出一个独立、坚强、自信的自己吗?

其实,我是多么愿意读这样的影评、书评,《纯真的博物馆》《万物有灵且美》《小王子》《我愿意》《当男人说想你的时候》《目送》《在云端》《倾城之恋》,真想把它们一一找出来,在她睿智而从容的指引下,开始心灵之旅。

我没有见过她,可是我欣赏她,言语中散发着女人最柔性的力量,智慧的光芒。读过《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我想,我愿意是,在岁月的小溪中,一个比男人更爱自己的风韵女子;在清晨第一抹金光中,顽皮露珠痴痴爱恋的盈润红提。

原文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ebf98b0100rl9a.html

《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读后感(三):书评:先品味鸡蛋、再认识母鸡

韩寒的影响力有多大呢?

2011年6月25日凌晨,他的一篇《我在上海,活得很好》博文,仅仅在一个周末两天时间48小时之内,赚来50多万条点击,1万多条评论,这个读本关注量,是互联网时代的传奇,是对传统出版的挑战,也是当今中国,全民精神世界渴求不凡之响、“流动性泛滥”的日常写照。

对此,笔者早已见怪不怪。

而手上有一本书《写给岁月和自己的情书》(以下简称“情书”),它竟然在书的封底赫然印着“韩寒说,文坛是个屁,谁也别装逼,这本书里的文学就不装。”让笔者大为震惊:现在谁敢顶着韩寒来吆喝卖书?全世界的标签多了,何必跟这“不懂事”的帅哥套近乎?在购买本书的众多推荐条中,还有一条同样吸引眼球:“文艺是个屁,放出来真给力”,是另一个活跃参选分子、大眼李承鹏的“名言”。

哦耶哦耶(书中作者的感叹语)!莫非现在的出版社书籍营销,需要用最入世的方式才能引得关注?难道先哗众再取宠,是当今中国精神产品进入主流视野的不二之选?哪怕是酒香也要先把巷子涂成夜店的招牌?

带着诧疑,笔者一口气读了全书。

这是一本典型性的现代中国城市知性女性散文集,“五处”地方---游走在别处、温暖在近处、感悟在深处、唏嘘在明处、思考在静处,处处不落空,是作者身边的写照和感悟。每一篇的叙述语境和联想,足以比肩作家协会任何一位专业会员。虽然笔者喜欢在文学评论圈观察,看得懂各种书评套路,但面对这本上海文艺出版社的新出读本,其视角如此全面而标新、内涵如此超凡却不脱俗,似乎也一下子担心点评不给力。况且笔者从不写书评。

作者说:“我早练就了一副铁石心肠,面对所有的赞美都能够岿然不动……”。笔者和作者本人并不熟,尤其面对一个不准备接受礼赞的写者,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沉下心来,用最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方法,即创作一番新的真切感受,藉此来呼应和对话这本散文集,并来试图揭破“情书”文字魔力的秘密。感人不是无缘无故的,笔者有感而发。而对于正在寻求感动的人,“情书”是个好点位。

如今在中国,精神交流的渠道像泄洪开闸,博客是其中的一大通道。想现在,谁的电脑收藏夹里都有自己的心水博客,隐藏这份秘密交流的幸福感,似乎可以代替看电视的快感。“情书”作者于雪梅就是一个城市生活的精灵,她远离于电视、浸淫于文字世界。她在她自己的博客世界里耕耘、收获,一写就是经年。连她身边的钟点工阿姨也认为,她是最辛苦的一个女人:整天写作,连美容时也在勾画文字的天空。但勾画的基础是潜心观察和慎密思索,作者头衔上有两个博士后光环,她在文字世界的横空出世,更仰赖于她的经历历练和思维特质。

于雪梅的散文集,记录在国外求学生活的片段,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异域的蕴育显然让她的视角更气韵生动,她从小家境雅致,被小说《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气场笼罩,文艺腔宛然天成。之后,她描绘70年代人的内心世界,笔触涉猎宽广:求学、职场、物质、精神、政治、社会、文化、情感、婚姻……她的文字也因着独特的思考而诡异幻变:

“婚姻不能够消除孤独,但它并非没有用处,它可以用烦恼来代替孤独”、“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你一直暗恋的某个篮球明星还擅长写抒情诗,你一直景仰的某个商界传奇人物居然还是研究席勒的专家,你的惊喜溢于言表,呵呵,可爱往往就是在这一瞬间变成了性感。”类似这样活泼而耐寻、充满机锋和哲思的文字,是“情书“的最大亮点,《山楂树之恋》、《倾城之恋》……所有的恋歌被她讲述的入木三分,女性眼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投出别样的感怀,每篇文章皆引人沉思。

这本散文集是一本博客文集,这注定了写每一篇的当下,就是一个独立的情绪世界,而让世界最终连成一册光怪陆离的情绪文本,读的过程中,穿越感便是最大的感受:原来当每件感动汇聚的时候,事件就不是事件,而成了传奇的组成。“情书”某种程度也就是作者的成长记录,写给自己的岁月实在不谬矣。

由着作者的独特经历、个性、超强记忆力和数理思维力,一沾上文字,情感世界便呈现异彩。她自诩的初级人生目标是:比美女有才、比才女更美,终极目标则是:比美女更美、比才女更才。戏谑的背后是一派深刻的内省。深刻有时为了掩藏,会以粗浅的形式展现,于雪梅也深谙此道,所以她的文字幽默,她说自己长得像汤唯,那种坏笑的美,透露了她的心思。

如果没有这本散文集,网络世界里的于雪梅的粉丝,每天会在网上静待她的出现,她的文字让熟悉、认可她的人惊奇和钦佩,因为博客的内容是贴切当下生活的:买BALLY皮鞋、坐地铁、吃冰淇凌、“同传”的烦恼、应对开会的技巧、世博会、世界杯……一切琐事,被于雪梅过滤后赋予思考、赋予系统的鲜活的意义。聚会时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而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翻译苏童《红粉》时“恶心得只想喝农药”,作者的生活思辨,让所有的事件变得品咂有味,这是一个生活使者,是一个智者的生存智慧,正如作者自己把博客命名为“挤在人群忘记自己”一般,她通过在人群中的沉思,不断挤压自己而最终忘记人群。这是超越,是精神涅槃,是城市人实现人生的另类方式。

尼采曾经说过:追逐别人的精神生活是可耻的。而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做的很多事情正是追逐,套用对中国达人的点评腔调:从专业角度而言,我要给于雪梅这本“情书”“Yes”!正是“情书”貌似随意的个人生活片段,强烈的个人内容,折射着社会的光谱,它是时代的,甚至是超越时代的一个范例,“情书”是于雪梅既往两年个人生活的流水年华,但点滴闪烁的是天地间的社会情绪点。一个城市需要这种个人化的深刻记载、也需要集群式的集体追逐,网络文字插上理性的思考,这才是可幸的,而汇编成册,玩味其间,是又一次整合式体验。

钱钟书先生关于文学评论中,有著名的“只吃鸡蛋不要寻找下蛋鸡”的说法,已经流转了很多年。但在互联网时代,品尝了鸡蛋之后,去迅速发现蛋的源头:给予那只不孤独的鸡最热切的共鸣,便成为最快捷的选择。笔者从“情书”中发现了作者这么一种真诚的邀约。她的生活情节、情怀和情致,足以让我们每个有灵魂生活的人去追逐一番。

“新浪博客---挤在人群忘记自己”,键入这几个词汇,你会搜索到一片清澈的文字天空,读书、识人,以文字的名义聚集、在文字中寻到城市人的坐标,下一封“情书”我们一起来撰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