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量子纠缠》读后感100字

《量子纠缠》读后感100字

《量子纠缠》是一本由布赖恩•克莱格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量子纠缠》读后感(一):很神奇的理论,很易懂的科普

这本书很对我胃口,在书店里翻了几页就被吸引了.感觉作者的水平很高,能够深入浅出的把高深的理论化解成非常易懂的文字,十分吸引人.

现在书店的科普书虽然很多,但真正称得上"棒"的却没有几本,这本算一例.

《量子纠缠》读后感(二):我看《量子纠缠》

正在看,不好多说什么,只有全部看完才有资格评价。不过,翻译的很不通顺。

开头有一个错误,第3页上说薛定谔德国人。薛定谔不是德国人,是奥地利人。

好的科学家不一定是好的作家。如何把科学的精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作家的很重要的职责。

《量子纠缠》读后感(三):翻译糟糕,逻辑不甚清晰

这本书的翻译实在糟糕,基本跟“度娘”的水平差不多。有些地方的主谓动宾的结构都有错。

题目很吸引人,不过没怎么讲清楚,也似乎没怎么看懂,讲述的结构逻辑不甚清晰。主要介绍了量子纠缠提出的历史(普朗克、波尔、海森堡、爱因斯坦等的理论提出、宣战、争论)。介绍了EPR论文所展示的两难局面,要么是量子论存在缺陷,要么是定域性失灵。通过实验测量数据,量子论被认为是正确的,而定域性被驳回。

文章还介绍了以量子纠缠为基础的光纤传输、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技术、多世界等技术和猜想。

作者认为自然的本来面目—-荒谬。请不要封闭自己,因为你无法相信自然是如此奇特。

量子纠缠,“上帝效应”:一但两个粒子发生纠缠,不管两个粒子处于何处,它们之间仍保持强大关联,用这种关联可以实现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量子纠缠》读后感(四):标题而已

量子纠缠,当一个粒子跟另外一个粒子,隔着很远的距离,仍然能够保持关联,反映出相应的变化,传递信息,这种跨越距离的感觉让物理学家产生的不安全感,因为这样的纠缠态违背了,定域性。定域性是指,物品与物品之间的沟通需要施加一定的影响,通过某种介质进行沟通,比如说推物体施加一个力,手和物体是接触的,比如说说话被别人听见,声音通过空气作为介质震动,使耳膜震动。比如一些物品通过电磁波或者波的方式传播,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通过相应的距离。人们对远距离作用力无法接受,这种天性是与生俱来的,比如说连婴儿对突然移动的东西都很惊奇。而纠缠是真正的远距作用,光是以有限速度传播的,测量判定任何物体无法超越这种限制,起作用力也是等光线传播到的时候才发生。而量子纠缠似乎超越了这种限制。能够不耗费时间似乎没有任何距离感的相互感应。这是似乎像是超自然的力量或者某种心灵感应。也许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在另一空间维度,比如第四维空间上是在一起的。

量子并不是实体只是一种手段可以帮助找到可行的解释。

将物质或者吸收的电磁波能量划分成固定的单位。类似于"三"这个数字。最开始牛顿认为光是粒子组成的,是因为光可以绕过障碍物。

人们通过衍射测量认为光是一种波。

但是光并不是一种连续的波,而是单个量子组成。

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不需要描述微电子的运动也不需要描述电子的外形特征只需要描述电子在某一处出现的概率

量子粒子具有成对的属性无法同时测得绝对的细节,

比如不能同时既测得其运动状态又测得其位置

对其中一个属性了解越准确对另一个属性的测定则越不准确

就如用快门拍高速运动物体的方法去观察粒子的运动。

用光来测一个电子,光的波长决定了它在测定微粒位置时的精确性,但是光的波长越短,它携带的能量就越多。对被照射的电子动量影响就越大。从而影响了电子被观测的状态。也就是只需要盯着量子,量子就会发生变化。

在雨林中一棵树倒下,如果没有人听到,树是否真的发出的声音?

如果没有任何测量作用,微粒的动量和位置就可能存在绝对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