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锦集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锦集

《一部法国小说》是一本由[法] 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一):它依然高贵得令人感动(转发自《北京晨报》别水点评)

这是本标准的法国小说,用自传的笔法描写一个社会的堕落,这种内视角几乎已成法国文学的传统——敏感、抒情、完整而感伤。作者用玩世不恭的眼睛看着撕裂中的法国,一方面是它的虚荣,另一方面它凝固与被伤害中,无法自拔。于是,标准法国小说的写法又出现了——失败的家庭、报复、嫉妒、自我惩罚与追寻归宿,而这个归宿依然是落入俗套的爱,至于主题,也依然如故:当世界沉沦时,还有我在挣扎。这种救赎一代代地展开,一代代地画上临时的句号。如果说本书的优点,那就是它有一如既往的法国腔,它依然高贵得让人感动。

——北京晨报2011/10/9,读家:别水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二):我读了一部法国小说

最近,我读了一部法国小说。 什么法国小说? 就是《一部法国小说》。 如果这只是一本纯粹的自传小说,那就不太值得推荐。毕竟这作者(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当时就是为了凑单就选了这么奇葩的书名)也不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样的自传真的感觉没啥价值。 抱着看看自传文学的心态读下去,发现此书还是挺让人惊喜的,我大概就总结两个方面。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三):对自己很坦诚

能对自己坦诚,有时并不容易。

从小到大的经历中,有好多都被选择性失忆了,因为记忆有时令人很惊恐:它时而向你证明你是如何的万劫不复的地成为你自己,无法摆脱种种令自己厌恶的品行;它时而也展示出你是何等多面,令你耻于承认曾经那个混球就是自己。

这本书很好读,语言诙谐幽默,冷嘲热讽,典型的一不高兴的法国人在喋喋不休,有些话很犀利,有些感受描写得真形象,不得不佩服。

他幼年生活过的贵族区讷伊我曾经路过几次,不是伊甸园也属于世外桃源了,安静祥和、不切实际到令人恍惚。所以当他一被投到那些太阳照不到的地方,身心落差是多么滴大啊。此君满怀着对资本主义的自嘲,为法国限制人民纵情欢娱的自由时大加讽刺,数落萨科齐和政府的种种蠢行,感慨国家和社会的衰落,使人们不得不选择颓唐。

连法国人都在感叹人权和自由,我只能笑了,呵呵,哦呵呵呵。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四):得奖不能拯救一切

对书有个简单的分类:读得很勉强但最终能读完的,只算及格。

这本便是。

即使得了雷诺多文学奖,也不能改变我读它时一直皱着眉头的状态。

何况,它还没差到有一次让我成功地昏睡过去。

介乎读与不读之间的挣扎,让人很纠结。

拿到书是直接翻读的,所以读到中途才明白,这似乎是一本自传小说。

对热爱读自传的我而言,这本书要考验的是耐心。

每一页里都有许多不断蹦出来的人名:法国(欧美)各个时期的文化政治经济名人。

我很有耐心地去查阅每一条注释,当然,像布兰妮这样的也还算通俗易懂。

但是,我明明读的,是一本小说,而非闲话法国现当代史吧?!

当读到第161-162页那漫长的因各种怪癖而早死的长长的作家名单时,我开始想一个问题:

如果剔除掉这些与作者本人毫无关联的列举,这本书会不会薄了一半?

即使在最末一节的“跋”里,有父与女之间片刻的温馨和可能的和解,并有人以为这是一种意味深长的暗示,作者将从这一次的突发事件里重新开始人生。

然后,我还算一个开明的读者,不去苛求主人公道德完美,但也无法同意这样一个说法:每个人犯的错,都是时代和父母的错。

不,不是这样。

或者说不完全是这样。

没有人是完美的,但我们无需为不完美而觉得有罪。

但如果我们有罪,请自省。

请诚实地告诉上帝(读者),除了你无法掌控的时代与他人之外,你的罪是什么,你何以无法自制。

人都有修饰过错的本能,作家尤其如此。

这便是读自传的有趣之处。

在字里行间,去寻找所谓真相之下的真相。

而对《一部法国小说》最深的失望是,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这只母鸡,真的很无趣。

《一部法国小说》读后感(五):因为失忆所以回忆

这部小说,如果光看书名的话,的确唬人,“一部法国小说”,以为又是一部像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全景式小说,但看了实物,才200多页,这个估计就开始打折扣了,等真正翻开第一页,看到第一句“我现在的年龄比我的曾祖父还要大”时,我竟不知不觉走了进去,而且三两个小时便看到了尾。

这部小说如果要一句话说完也行,就是作家因为吸毒被抓进监狱后的胡思乱想。在这句概述里,重点便是胡思乱想了。但这胡思乱想其实并不乱,要是放在中国小说语境中,就是所谓的家族式小说,对自己的曾祖父,父亲,母亲和哥哥以及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一次高度浓缩的回忆。这样的小说,不看也知道是有极其浓厚的个人自传性色彩,但他不像卡波特的特别的声音,特别的房间那样有种少年的忧郁,在贝格伯德笔下,人物的心思是成年的,话语风格也是成年的,因此他并不追逐少年的花花世界,而是以一种形而上的姿态慢慢铺开了叙述。在胡思乱想里,有个点要提及,便是失忆。作者说自己不记得自己的童年,这让他万分纠结,所以他渴望、努力通过自己的亲属的人生来完成对这份已经遗失的记忆的补充。作者特别强调了遗忘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这些记忆就像黄色电影里被打了马赛克的地方,只要找出马赛克其他地方的图像,那么马赛克下是什么东西便显而易见了。贝格伯德如此强调失忆的重要性,几乎就是要告诉我们,法国民族里被官方抹掉的东西不会消失。看了后记,我才明白这种东西是法国民族的自由,宁要自由生活也不要被约束的健康。

贝格伯德几乎是一口气完成了这部作品,少见写作上的花招,就是直扑扑地跑到你面前。这样写,对于文本叙述有着严格要求的读者,或许提不起兴趣,但也许贝格伯德写这部书的目的也许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写作才华,而是要写下自己心中不吐不快的东西罢了。

当然,对于这部小说,我也并不很满意,因为他跑到了后程,形而上的东西开始妨碍了我阅读的质感,我几乎被某个声音提醒着。。。

看外国翻译过来的小说,都要说一下翻译,但翻译我真是十足的门外汉,仅以阅读感觉来说,这个小说翻译得不错,流畅舒服。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