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字侦探读后感1000字

文字侦探读后感1000字

《文字侦探》是一本由流沙河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字侦探》读后感(一):字即历史

这本书颇奇怪,因为本来是文字家应做的工作,却被诗人流沙河先生做了。

根据字的变迁,寻找历史的脉络,本书惊人处在于它考证甚详,立论严谨,博采众长,篇幅虽小,却功力深厚,绝非戏墨之作。在繁忙的当下,尚肯花这样努力的作家,实在少之又少,应该说,透过本书,流沙河为读者展现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即怎样才算是对历史负责。

对于汉字的变化,历来争议颇多,一方认为简化字方便好用,一方则认为繁体字内涵深厚,理据森然。其实,两方观点都是从有用和没用的功利角度来看问题,这未必是评判文字价值的正确角度。

任何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遗存,是无数代人博弈的结果,它的变与不变,都是生命的记忆,对此我们应有所敬重。因为其中有太多东西是我们所未知的,它所包含的智慧,也许当下很难完全解读。既然如此,就应审慎。变与不变,都应从这个角度来观察。

本书追寻着汉字的背影,体现了一代人最后的那丝敬意。曾经的一切已过,可做的,唯有尽可能保存我们的民族记忆而已。

《文字侦探》读后感(二):一喜欢就是一辈子

本书的作者,现当代中国著名诗人。流沙河先生说:解说文字好比侦探破案,进程曲曲折折,必须从典籍里翻查主证,又须从词语里找到旁证,还须从百科知识里觅得印证,更须有胆有识,推倒权威的旧说,自创切实的新解。这样做了,方能少办冤假错案。

在这本书里,流沙河先生不仅解出每个汉字的写法、意思,还解出这个字的创造过程,历史演变,承载的文化内涵。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中国几千年积累的典故,都在他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里信手拈来。《文字侦探》考证甚详,立论严谨。每个篇幅短小而精炼,又足见功底的深厚,在流沙河先生的侦查和梳理之下,100个汉字前世今生的面貌, 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流沙河先生1931年生于成都,自幼学习古文,青年时期就攻读文字学著作,潜心研究汉字,然而突如其来的,让他与文字绝缘,其间只能够偶尔偷读。在他退休之后,终于有时间,也有了一份清静之心可以重新拾起这份爱好,在自家的六尺案台之上,大大方方地做起了研究。本书是在他80岁的高龄时出版,可谓是集学问,人生经验的大成之作。

任何文字,都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遗存。它的变与不变,都是生命的记忆。它所包含的智慧,承载的文化,也许当下很难完全解读。《文化侦探》也许只是流沙河先生的一家之言,但他对破解文化难题穷究、严谨的治学精神,绝对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而流沙河先生自己说:读者看我怎么破案,我便洋洋得意,有成就感。心情一舒畅,就延年益寿,比吃啥补药都强!我感谢亲爱的读者,感谢古老而奇妙的汉字,让我做一个愉悦避世的梦中人。

作者简介 • • • • • •

流沙河先生,汉族,蒙古裔,诗人,编辑,学者。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生于一九三一年,幼习古文,做文言文,十七岁发表新文学作品。毕业于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在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因《草木篇》被毛泽东点名而落草,“劳动改造”二十年。一九七九年调回四川省文联,任《星星》诗刊编辑。一九八五年起专职写作,先后出版了《窗》《锯齿啮痕录》《十二象》《庄子现代版》《Y先生语录》等著作多种。

《文字侦探》读后感(三):有句话想对2011年10月12日17点35分从积水潭地铁下车的女子讲

从一号线转到二线号,大概在阜城门站开往车公庄站时,转身不经意看去,见身边一人手捧一书,正翻看的书的右侧部分,有一标题——“星辰”,再看这书的版式。似曾相识,天呢,不是《文字侦探》是哪个?

没错,正是这本书,特别是待看书的人往后翻了一页,见到书页的左上方的甲骨、篆书等曲折有致的字样时,更加肯定了。

这时候,向持书人扫去,是个女子。大致是个短发,当时的身高超过了一米七,可谓苗条。没有记错且不色盲的话,她着了一果绿的上衣,裤子及鞋皆没有细观。因为对她手中的书注意过多,不免对上衣的袖口有些印象,好象有些别致,是旁开了口子让大拇指与其他四手指分开的那种。她的手指,记得是修长的。

见到她拿着这书,车还没有开至车公庄站,我就想跟她说句话。可是等车过了车公庄站,将要到西直门站时,我仍然没有发出一言。只看到她的右脸为数不多的一部分,所以,这女子倒底多大年纪,最后竟仍然是个未知数。

本来要西直门下车的,但鬼使神差地没有挪动脚步。就这样,我跟那手捧《文字侦探》的女子来到了下一站积水潭。天呢,幸好她在这一站下了,不然还不知道要跟到她哪一站去。

我站在她的身后,看她随着人流往车门的左边走去,这时,拿出手机,当时的时刻,为17:35。在回眼瞧向她时,已是芳踪杳然了。

没办法,略带愁怅地,我又重新坐回了西直门。一路无话,等下了地铁。本想去KFC吃一顿,去闻到了它的邻居呷哺的味道。

一个人吃火锅终无多少乐趣。右边的一个女孩却来了劲,她吃的生猛,后来索性脱了外衣。天呢,好皮肤,白里透红。

左侧也有人,那是个二十岁左右的东北女人,听其言谈间,坐火车的时候多半要经过牡丹江。她要了杯扎啤,然后开始说起她家人跟啤酒的故事。

这时候,我吃的已差不多饱了。不得不说,口舌之欲的满足让人心生倦怠。这时候,想起了17点35分从积水潭下车的女子,她手中有本用文字打捞时光和远古记忆的书。多么宁静,在那人潮汹涌、众声喧哗、脚步杂沓的地铁中。多么安然,在这胃肠大开、香气沸腾、满座食客的火锅店中的我的对地铁的回想中。

《文字侦探》读后感(四):追本溯源

在地球上的文字系统中,汉字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存在,毕竟现存有影响力的文字中,汉字是唯一的象形文字了。

就连由各种图案组成的古埃及文字,谁能想到居然会是表音文字,这也让人们在破译古埃及文字的过程中曾经进入了一个极大的误区。

象形文字构造复杂,据说因为汉字学习过程的艰难,甚至有日本学生为此自杀,当真是惊见骇闻了。而这也让邻居日本人也变得越来越懒了,之前日本曾经为中国输入的种种类似“主义”“数学”“电话”“物理”等信达雅令人拍案叫绝的翻译词汇不见了,反而诸多舶来词都开始采用片假名进行音译,写出的单词越来越长,颇有几分拼音文字的相貌了。

当然,汉字本身也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这一现象至少从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这从书中的诸多案例可以看出;而对于我们来说,最近一次大的变化,当属上世纪对汉字进行的简化运动,为此本书作者流沙河痛心疾首,不过此次简化汉字的背景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为群众进行扫盲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而复杂的繁体字,显然对快速学习推广汉字不利,毕竟简化字更容易进行书写和记认,为此甚至有国家领导人考虑过将汉语进行拉丁语改革,因为将存在几千年的汉字彻底改为拼音文字因为争议太大,最终而没有施行。不过国外的字母文字对于学习阅读更加容易,进行一定的训练后就可以进行阅读,则应该是明眼可见的,因此简化字运动随着国家行动力的增强而推行了下去,简化字也伴随着一代代人的成长,而用到了现在。

不过,对汉字进行简化的专家们,在仓促之间,还是遵循了一些规则的,比如简化字基本都是从古汉字中挑选出来的。在这次简化字推行后,后来又推过一批更加精简的字,比如用“草字头”加“九”字和“草字头”加“才”字组成的“韭菜”两个“字”,诸如此类,但这次改革却失败了,毕竟这些文字都是生生创造出来的。传说仓颉造字巧妙地运用周边的事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也就是文字创造要遵循一定的传统,而不能想当然。

书中诸多文字演变的案例,让我们甚至体验到了一些哲学和人文内涵,最初的文字很多都是从土地上的植物和飞禽走兽演化而来,也并没有形容词,而后才通过不断的借用和演化,逐渐形成了方块字的汉文,只是随着文字不断的演化,很多文字的最初组成元素已经漫漶不可识,含义也变得南辕北辙,而简体字的出现,更是将原本对应繁体字本身所表达的意境全部湮灭了,这在书中作者也举了多例。

在现代化的电子产品普及后,繁复的繁体字书写也不成问题了,如今全国两会上有不少政协委员提出恢复繁体字,也许也是现在舆论对当初这一规定的一些松绑吧。

《文字侦探》读后感(五):变形的文字,不变的记忆

有了文字,人类才算是正式跟猩猩、猿猴说了拜拜,大踏步进入文明社会。对汉字而言,从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经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一路而下,大篆、小篆、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相续出现。随着时代的更改,文字的面貌起伏不定,这中间的汉字,经历了多重变故,字音变得多样,字的模样也耍起了变形金刚。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这并非夸大其词。汉字的独特构造给自身诸多意义,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观察,中华大地上的人们过往的生活状况,都被压缩到其中,成了含意丰富的文化密码。造字之初,仓颉先生还炮制了“天雨粟,鬼夜哭”的好戏,更使得文字神秘感大增。

《文字侦探:一百个汉字的文化谜底》就是从现在常见的文字下手,追本溯源,拨开时间的层层云雾,回到造字开始,追查出一百个汉字的原始面貌,争取将汉字的真正身份交待个水落石出。这其中,作者少不了引经据典,免不了动用些语言学上常用的方法,但重点终归都落实在文化上,并且文字自然简朴,不流于学究气,读者就不至于闻风而逃,不得卒观。看书的目录,作者要解释的字词,都是跟大众贴身的:天地,男女,国家,东西,工作,单恋,相亲……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同样对汉字倾注了深厚的感情,不过比较起来,《认得几个字》在文字选择上偏于细碎,内容上则多了些故事性;这本《文字侦探》则是从大处入手,着眼更加宏观。

作者给书本命名为“文字侦探”,足见其对文字本身和文字背后所指向的文化的痴迷。在他将文字的历史线索一一加以搜罗和考证的过程之中,想来也如侦探破案一样,充满了将真相大白于天下的一往无前的快意和乐趣。正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才发现,解说文字好比侦探破案,进程曲曲折折,必须从典籍里翻查主证,又须从语词里找到旁证,还须从百科知识里觅得印证,更须有胆有识,动摇权威的旧说,自创切实的新解。这样做了,方能少办冤假错案。”文如其言,对一百个汉字的考证,作者尽力做到论证周到,讲求逻辑。没有沉潜其中的热情和兴趣,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的。美中不足的是书中没有当下流行词汇的解读,少了些跟现实贴近的意味。

作者考证出一百个汉字的前世今生,大都要沿着时间的流河而上,从它们的甲骨文、金文及篆文这样祖先辈的形态着手打捞,进行发现线索,对证取舍。他分析“王”字,质疑孔夫子“一竖三横联结天地人”的说法,认为此字的甲骨文像大形斧头——钺,而钺在古代则象征着武器在握、君临天下的权威。

大家其实都清楚,那些早期的汉字形态带着最初的也是不变的记忆,是距离原始意义最近的,最能靠近造字者的心思。这就不免使人想起一次次的简化汉字,虽然方便了交流和应用,但对汉字本身,确实有不少的伤害,从中流失了诸多的文化信息,难怪有不少人加以抵制。之前,作家阿城曾说:“文字的变化,事关重大。一代之后,阅读古籍成了特殊或者专门的技能,实际上被剥夺了阅读传统的权利。”确实,文字作为传承文化的载体,意义重大,可以说,我们的世界,就存在于文字中,这点,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的法语老师可为榜样。因此,在简化字普便实行的今天,仍需要我们以侦探般的精神对待文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