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书法通识》读后感锦集

《中国书法通识》读后感锦集

《中国书法通识》是一本由方建勋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元,页数:202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书法通识》读后感(一):宝典在手,可涉江湖

我这个人,没有多少文化。人没有啥就爱啥。先到如今我就成了一个附庸风雅的人。自己字很臭,偏偏爱书法。哪怕是抱着手机看小视频,美女看腻了,也会看看人家写字的。也不懂,狗瞅星星,不知道稀稠。看高兴了,想感叹,也不知道咋夸,只能说“真牛逼呀”或者“字真黑呀”之类。

万幸的是,最近我得宝了,收了一本《中国书法通识》。还是“尊享预读”版本。看来这本书还没有正式上市,咱是有福之人,先睹为快了。

这本书的封面简简单单,一点都不花俏。我刚开始还有点轻视,但是打开一看,一句“从大处说,懂一点书法,就掌握了贯穿整个中华文化的艺术形式”跳进眼睛,我一下就缴械投降了。好书呀。赶紧先包了书皮,洗了洗手,这才细读起来。因为我意识到了,这本书就是个没有葵花的宝典,读了这本书我就不是书法小白啦,就可以一涉书法的江湖啦。

我孤陋寡闻,也不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方建勋是书法界的什么神圣,大约江湖地位不低,应该是北京大学上书法课的老先生。这本书就是从人家在北大上书法鉴赏课的教学讲义整理出来的。如此说来,看了这本书就对于是上了北大的课,做了北大的学生啦。

人家这课(这书)讲得好。深入浅出。方建勋老师学养深厚,把书法艺术说得明明白白。什么书体呀,什么笔墨呀,什么风格呀,什么气度呀,这些咱们凡人一辈子都理解不来的东西,方老师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而且让你听得如浴春夫,如痴如醉。好的书你去读,就是作者和你推心置腹地聊天哩,不装腔作势,不居高临下,更不会装神弄鬼。这本书就是好好跟你聊天的。所以,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酣畅。

《中国书法通识》这本书是教人如何欣赏和理解书法的,不是教人咋写字的。全书六个章节,到了最后,才有一点点篇幅提到了“如何开始练习书法”。我觉得对着哩,写字只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一个人有了文化修养和美学观念,这才是涉及书法关键的,没有这个基础,谈写字,那是扯淡哩。技术层面的东西,最简单不过了,和卖油翁一样,手熟而已,有什么了不起的?一个大学问家,胳膊只要好着呢,没有腱鞘炎呀之类的毛病,随便提笔写几个月,那基本就成书法家啦。一个胸中没有万千气象的,写一辈子,手腕写断,墨池洗黑,也枉然,不过是个抄书匠。当然,这货如果脑子或者活泛一点,走走歪门邪道,也是可以招摇撞骗,吃酒吃肉的,不是有“江湖书法”嘛。不过,你愿意做这样自欺欺人的书法骗子、书法混子吗?

《中国书法通识》一书中,少不了要提到王羲之呀,苏东坡呀,米芾呀,这一帮子厉害人。其中还提到了弘一法师,说实话,过去我欣赏不来他的字,我觉得那就是胡写哩嘛,我都能写这种字。感谢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删繁就简、由动入静”。再看弘一法师“悲欣交集”四个字,我的心里竟然有了一些感动。惭愧啊,我过去是多么的肤浅。

这本书除了讲解书法相关的知识,还附带了大量的书法名作,印刷非常精美,什么《兰亭序》呀,《张迁碑》呀,《丧乱贴》呀,《寒食帖》呀,《婴香方》呀……一网打尽,让我看过瘾了。以前也看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在这本书里看,就特别看得下去。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我想了想,应该是作者营造了一个极大的书法艺术的“气场”的缘故吧。

突然觉得,因为这本书,自己对中国书法的兴趣一下子提高了许多倍。就在今天,我偷偷地在网上给自己卖了笔墨纸砚。我不要脸,想练字呀。

呵呵,看了这本书,即便我们不写字,但是我们就会看字了,不但会看字,也会说字评字了,而且是不露怯的。现在的人多多少少都要社交哩。见了人你谈啥呀?谈政治谈经济,咱也谈不来。谈家长里短,容易惹是非。最好还是谈书法吧,哈哈哈。仔细一想,多少还是有点装逼。不过,假如这人世间有一个人能和你聊聊书法,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这本《中国书法通识》已经上市了,有机会大家都弄一本看看吧。我这一本是不外借的,舍不得呀。

《中国书法通识》读后感(二):书法的魅力

是一本内容非常全面的中国书法科普读物,语言通俗易懂,包含了大量作品图片,图文对照讲解,能让人有非常直观的感受。读来有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感觉,仿佛老师坐在台上,对照着一幅幅作品,给学生们娓娓道来。这样的方式,让人感觉老师与读者的距离非常近。书法在老师的讲解下,好像所有人都可以拿起笔来试一试。

其实本来书法也就是这样的,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的艺术,所有人都可以尝试,并不是非要多高的天赋才能学习书法,也不需要练童子功,成年人也可以想学就学。只要你愿意去了解,愿意去尝试,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我小时候就很羡慕那些能写得一手漂亮毛笔字的人,非常想学,但没有那个条件。到了快三十岁,偶然认识了一位会书法的朋友,然后跟着他练习了一阵,从此终于算是圆了练毛笔字的梦。

刚开始学时被泼了不少冷水,有人说,你学这个有什么用啊,现在都没人写字了,学书法要练童子功,还需要天赋,我看你也没什么天赋,而且一把年纪了,再怎么练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最初听到这些话时,我挺生气的。后来逐渐入门,了解了书法的一些知识,体会到了学书法的乐趣,才发现他们很无知,只觉得他们可笑。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学习书法,最重要的并不是结果,不是非要能写出多么优秀的作品,成为多著名的大家,更重要的是书写的过程。练字的过程是一种愉悦的享受,能让人平心静气,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还能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正如书中所说,书法技法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实现审美理想,而审美理想最终又指向人本身,是为了“成人之美”,实现理想的人格。

刚开始练习时,我的字是这样的:

练习两个月后,我便可以自己写春联了:

虽然并不是什么好字,但这样明显的进步过程,是一件让人感觉很有成就感的事。

其实我并不认同书中的观点,认为书法是什么高阶社交货币,更多的还是一种个人内在的享受。三十岁前后也正是我人生最焦虑的时段,这是一个节奏飞快的时代,让人感觉很浮躁。学习书法让我从日常的浮躁中解脱出来,每天都很期待下班,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时光。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练字了,既感觉非常充实,又能从中恢复能量。

让自己进入一种纯粹的境界,让写字成为一种享受,这才是最重要的。老师书中的语言饱含感情,那言语间的热爱,简直都要溢出来了。这种感情非常具有感染力,让读这本书的人也感到很愉悦,这才是一个真正热爱书法的人最大的成就。

如果只是为了有谈资,显得自己很有文化,懂一点皮毛就侃侃而谈,只会显得可笑。曾听到有人吐槽公园里写字的老人,说字练得再好有什么用。我想说,其实你们永远体会不到公园里写字老人的乐趣。

到现在接触书法六年多了,中间断断续续练习,很多时候没有坚持,没练成什么高手,也写不出什么优秀作品,但对于书法的认识提升了不少,而且从中获得的快乐是无价的。随着理解的不断加深,会发现书法艺术远不止单纯写字那么简单,它其实包含了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涉及我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等各个方面。越是深入了解,越是会拜服于其广博的内涵。

如果想要进入书法的殿堂,亲自感受一下练字的乐趣,那读一读方建勋老师的这本《中国书法通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书中包含了书体、笔墨、笔法、结构、章法等相关的知识,还通过分析不同时代名家作品,教大家如何进行书法审美。书中还有很多自己对书法的独到理解,无论对于还未入门还是对书法已经有所研究的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中国书法通识》读后感(三):懂一点书法,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文化情结

当我走在欧洲的大街上时,我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与众不同。精彩的艺术、老庄的出世哲学、悠远的历史,这都是我随身携带的文化情结。但当我身处东亚国家,似曾相识的文化,却让我感到恍惚。中日韩因一衣带水、三国相邻,总是在文化方面有着共通之处,就连东京池袋西口公园路标上的汉字、首尔广藏市场里大妈们的吆喝声,也能看懂、听懂个三五成。如果非要寻找东亚文化的细微差异,我想,汉字是这之中兼具神秘、复杂、门槛高等诸多特性的重要文化元素了。而展示汉字之美的最艺术的方式,就是书法。

我有一位在中国工作多年的韩国友人,他每年回家,除了茅台酒以外,被亲朋要求带的最贵重的物品,就是书法牌匾。通过他我得知,韩国的老一辈人,大多以会识别和书写汉字为荣。家中要是能挂一幅“忠孝为家”的汉字书法牌匾,不算书香门第,也算有点文化。

因此,懂一点书法,其实是作为中国人,拥有的最朴素的文化情结。

我的爷爷虽是军旅出身,没有读过几年书,但他在退休后,却酷爱书法。每天练字数小时,每周往返于老年大学的书法课,哪怕是错别字,他也要写得板板正正。退休二十多年,他就练了二十多年的书法。他办过自己的小展览,出过自己的画册。在我的卧室里,一直挂着他写给我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小时候,我在爷爷奶奶家,几乎是伴随着墨水与砚台的气味长大的。轻柔的宣纸像窗纱一样挂满房间,上面黑色的繁体字,以隶草行楷的方式在阳光下跳着舞。

很遗憾,我并不能像爷爷一样写出一手漂亮好字。但或许是童年时期对汉字与笔墨纸砚的亲近,我看到书法元素就很喜欢。手机壳、壁纸、折扇,甚至是键盘的键帽都是书法主题的。我也一直想要寻找一本对于我们这些“书法外行爱好者”来说,能够让我们入门书法文化、学会欣赏评判书法,甚至,如果可能的话,教教我们如何自学练习书法的著作。

今年,一位编辑朋友给我推荐了北大书法研究员方建勋博士的新书《中国书法通识》,算是正式打开了我对书法鉴赏的一扇大门,也梳理了我从小到大东拼西凑学到的书法知识,让它们在本书清晰、实用的理论框架下,更为系统性地留存在我的审美记忆中。

《中国书法通识》共分为六个章节: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习字。分辨书体,是认识书法的第一步。方建勋博士介绍了两句非常方便的分辨书体的口诀:“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楷书像一个人站立,行书像一个人缓行,草书像一个人奔走;“篆如画,隶如波”,篆书象形,写篆书如同画画,隶书扁平,有水波荡漾感。篆、隶、草、行、楷,三世同堂,要么浪漫不羁,要么理智冷静。

辨别完书体后,就要学习写书法要用的“笔墨”理论。方建勋博士认为,所谓“笔墨”,就是书法的视觉语言系统,包括点画、结构、章法和墨色这四大书法要素。这些要素,让书法不再仅仅停留在汉字的表达,而是形成一种独立的视觉艺术形式。

小时跟着爷爷练字,都是先从“点画”开始的。字帖的前五页,往往只教点、横、撇、捺的写法,等再往后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排列组合,形成一个单独的字,这就进入了“结构”的练习。世间虽有独字成篇的书法(例如过年时大门上贴的“福”字、寺院外墙贴的“禅”字),但大多数书法名篇都是由几十上百,甚至成千的字组合在一起的。那么这时候,整体感就很重要。上下字的间距多少、左右字的留白丰俭,形成了不同书法名家风格各异的“章法”。

有了章法,最后就要看墨色。浓、淡、润、渴、深、浅,皆为墨色不同。墨色的虚实变化,大大增强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既然书法有这么多要考虑的要素,那每一个书法家的风格自然也不同。书法家的“性情”和“书写”就成为品鉴书法作品的重要因素。王羲之和颜真卿必然不同,欧阳询和苏轼也差之千里。有人多情,有人冷硬,有人涂涂改改,有人下笔潇洒如神。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字如其人”四个字,在书法领域的品读关键。

在诸多书法家中,我最爱黄庭坚。他明明写的是书写速度最快的行书和草书,却非要满书闲笔,像楷书一样描着字一点一点写。他逗弄苏轼,说苏轼扁扁肥肥的字像“石压蛤蟆”,而苏轼却说他清清瘦瘦的字像“死蛇挂树”。如果说张旭在公孙大娘舞剑中体会了草书的要义,而怀素在云朵的流变中体会草书的烂漫,那么黄庭坚的书法质变是源于他对船工荡桨的观察。黄庭坚的字相当有辨识度,即使是简单的一条横,他也不会如王羲之一般一搨直下。黄庭坚的点画像是在水中流淌,波曲行进,极具张力。

佛道中人,常行独特之事。如同笃信黄庭坚一样,律宗高僧弘一法师的书法,也别具一格。游泉州时,我路过弘一法师化身之地——承天禅寺。观览过弘一法师居住的月台别院后,恰好遇上寺内鸣钟打板,赶紧去了大雄宝殿,随僧众上了一堂晚课。走出承天寺,已是黄昏,偶然回首山门处,得见弘一法师题字“有无量自在,入不二法门”。十个大字风格独特,删繁就简,由动入静,一眼便能认出这是“弘一体”,境界圆融无碍。

承天禅寺

见了这么多别人写的好字,形神意法,已成就更高维度的审美观念。到这一步,不论是谁都向自己提笔试试。至于如何习字,方建勋给出的建议是先从临帖开始。临帖可以获得书法美感的共性经验,先求入古,在这之后,再求出新。在不断的联系和打磨中,一日有一日的境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