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经典读后感有感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是一本由(美)罗伯特 H·贝茨著作,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的179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1-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读后感(一):一本研究非洲经济的好书

Good book.

这本书详细讲述了非洲国家的农业政策,分析了导致农业产品发展受阻的政策原因。非洲国家在现代化,以农业反哺工业,政策上压低农产品价格,为了发展工业。政府提够矛盾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的。降低农村农产品价格来保证农人对农业价格的需求,以避免提高工资。因为政府是工业的最大投资商。为了避免农村反抗,拉拢农村中的大农户精英农民,给他们提供大量的农资机器土地上的优惠和扶植,分化他们的农民反抗力量。对反对者采取政治上的打压,强大的政府力量推动了以牺牲普通农民的权利来发展工业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读后感(二):作者是罗伯特·H.贝茨

罗伯特·H.贝茨

罗伯特H·贝茨是美国哈佛大学政府系伊顿讲座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当今美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发展经济政治学专家,西方经济政治学崛起的领军人物。贝茨教授对经济史有极深层的研究,是研究农业国家如何转型为现代工业社会的权威。他的众多著作是美国经济专业的博士生、硕士和的必读物。 其代表作有《农村对工业化的反映》、《市场奇迹之外》、《开放型经济的政治学》、《余事分析法》、《市场与国家 发展经济政治学》。

原来出版过一本《市场与国家 发展经济政治学》很好,第一次感觉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姿态,但是又有钟老师讲自由主义,印象特别深刻,农业经济学应该多关注,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读后感(三):有点生气,所以要发到豆瓣上来……

我从来不把课程要求写的读书报告搬到豆瓣上来,因为感觉很奇怪,写得也不好,为什么要放在公共平台上让更多人看到呢?对脑袋不灵光、文笔也不行的人来说,藏拙大概是最聪明的选择。但是,今天例外——我有点生气。在一门课上,老师让我们讨论这本书并且轮流发言,我课前读是读完了,但是什么准备就没做就去上课了。其他同学的发言都观点明确、条分缕析,我讲了一坨狗屎。发言过程中,我一边为自己感到羞耻,一边没话找话强行表现,恨不得直接喊出来:我读了这本书!我真的读了!虽然我啥见解都提不出来,观点颠三倒四,毫无逻辑可言。但我真的读了!你们信我!

好吧……

总而言之,这次课上发言让我的内心饱受折磨。我没想到,第二天,助教让所有人把自己的发言写成文字交上去,ddl就在这个通知的12小时后。好巧不巧,就在这个通知的12个小时后,我还有另一个ddl,而我还没有动笔呢(;´༎ຶД༎ຶ`)

而且我还有课……

经历了惨烈的12小时过后,我卡着点提交了作业。然后由于错过睡点,失眠了。躺在床上,我想到,其实我真的读了这本书的,为啥课堂上的发言如此糟糕啊,我感觉老师听着都尴尬了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读后感(四):非洲农业部门的悲剧

二战以后,非洲国家纷纷独立。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开始积极寻求振兴经济之道。他们中的大多数把转变经济结构作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将传统经济部门的资源转移到现代工业经济。经济作物出口政策就是典型,政府通过对出口市场实施买方垄断,运用行政权力使支付给农民的价格低于世界市场价格,进而在农业部门集聚了大量资金,这些资金自然成了自治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鉴于政府把振兴制造业和商业等同于现代化,在资金运用和分配方面,这些从农业部门积累的资金也无一例外都流向了制造业和商业部门。更为不幸的是,一部分企业为了建立成本优势、谋求定价权,反过来又不断压低农产品价格。在这个过程中,工业企业、投资者和国家组成了政治经济同盟以对抗农业生产者。

而在非洲各国城市里,由于民众购买力不断下降,罢工和示威活动日渐频繁。罢工者一方面要求提高工资和收入水平,一方面要求降低食品价格。政府在这两项诉求中选择后者。实际上,这是非洲食品政策的政治源头:城市消费者竭力保护和提高其收入的购买力。他们要求更高的工资,而对面不断上涨的物价水平,他们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他们与城市工作紧密相关,政府抵制他们增加工资的要求。但二者在更低的食品价格上具有共同要求,农业政策因此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政治和城市选民之间的副产品。

如何降低农产品价格。在价格策略上,首先是操纵货币汇率,政府通过使本国货币升值,消费者可以买到更为便宜的外国进口商品。其次是建立官方营销渠道,这些机构一方面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另一方面则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全面控制。在非价格策略方面,部分政府直接介入农业生产,有的政府则是通过加大对农产品补贴来扩大生产,实际上是变相操纵农产品成本。总体来说这些政策和策略的结果都是不理想,政府耗用大量资源的同时也背负上了巨额负债,最终以破产而告终。值得一提的是,对农产品实行补贴政策,并非按照商业标准来配置,而是按照关系的亲疏和权势的大小来配置。这就造成以牺牲小农场主的利益来维持大农场的利益的局面,加速了财富、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不均衡发展,进一步恶化了非洲农场的基本“生态”。

政府为促进工业发展,在世界市场和国内市场建立了保护屏障,保护当地工业免受外国竞争者的冲击。这些企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昂。毫无疑问,维持这些企业所需的巨额成本又一次就转移到农村消费者上。同时,当这些企业得到保护时,低成本的外国商品就难以进到国内市场,结果又造成国内市场价格上涨。

《热带非洲的市场与国家》读后感(五):如果非要批/判……

*比较政治学专题读过的书,其实我觉得没有啥可批/评的,写得非常稳健凝练,就事论事,但是如果非要批/判的话只能大概如此了,当时我读得并不很仔细*

Bates的理论实际上内在反对了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现代化预设,非洲的例子提示我们,如果过度榨取农业补贴工业只会适得其反,建立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Bates在书的末尾给出了两种建设性意见,第一种强调农民可以成为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将自身的利益纳入非洲的政策制定联盟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农民“自我赋权”导向的建议,第二种强调非洲当前的政策制定联盟(代表城市工人和企业家,大农场主利益)放弃短期利益,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来鼓励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这是一种农民“被动受权”导向的建议。

Bates认为第一种方案“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具备这些条件”,“现行措施几乎没有给农民任何激励去在这个大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最有可能对现状作出根本改善的是依赖现有的政策制定联盟的让步和妥协。

如果说现代化就是发展工业化,那么解决现代化/工业化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要减缓(甚至反对)现代化/工业化吗?这个问题实际上是Bates所不能回避的,并且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上,Bates的答案是一个确切的“是”。

这一回答混淆了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现代化/工业化必然建立在农业支持工业的基础上,但是这不意味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农业和工业之间不一定是一种零和博弈。如果工业的基础是农业,那么想要持续地发展工业,就必须要有一个有力的农业基础,并且这一农业基础越丰厚,工业化也会进行地更加顺利。因此Urban Bias揭示的是一种有偏好的城乡资源转移方向,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必然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衰落。典型的例子有印度(农民政治家的政策影响力很大,例如Varshney的 Democracy, Development, and the Countryside: Urban-Rural Struggles in India)、台湾、韩国、印尼(印尼的“绿色革命”)等。

为什么在非洲进行工业化的尝试失败了?可见,这并不是由于这条道路本身(发展工业)是错误的,而是由于非洲国家内部本身的低制度化使得这条道路变得崎岖不平了,Urban Bias的存在是一种有偏好的资源转移,就像用水袋从农业取水补充给工业,但因为这个水袋本身却是漏的,寻租腐败行为有了滋生的空间,因而很多“水”在运输过程中就损耗了。

这又回到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原始命题,政策经过制度的调节而产生不同的后果,很多时候并不是政策或者政策背后的理论出错了,而是政策在和制度的互动过程中,悄悄发生了质变。因此Bates提供的第两种建议,农民的“自我赋权”是扭转这种低制度化的直接尝试(但“不太可能”),农民的“被动受权”是一种当权者策略性做出的利益权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制度中各方的力量博弈。一旦生产不足的问题得到相对缓解,恶性循环又将开始,我们看到,印度、台湾和韩国的土地改革之所以没有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民的生存状况得以改善,正是由于农民群体的利益代表进入了政策制定的过程本身的直接后果,正如巴林顿摩尔所说,农民迟早会成为现代化的受害者,如果不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仰赖当权者的让步,发展中农业被榨干的结局也一定是必然的。

Bates的这本书分析的视角在非洲各国国内的政治过程和行动者本身,而没有使用依附理论的框架,但Bates在书中提到进出口商品(和劳动力)、国际汇率等问题,实际上并非完全没有考虑到国际要素的影响;Bates这种聚集于国内政策过程的切入方式和依附理论的界限也并非如此清晰,如果我们聚焦的是制度在不同政治环境中的嬗变,那么制度本身一定既受到国内要素的影响,也受到国际要素的影响,并且制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环境。

除此之外,Bates的分析采用了理性选择流派的路径,但实际上集中的分析依然是基于特定案例的叙述,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Bates的内在方法论偏好,即“分析性叙事”的运用(analytic narrative),理性选择流派本身的特质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突出(文中几处和附录中的供需价格函数),分析性叙事需要基于特定的案例,实际上是受到理性选择规训(disciplined)案例分析,而不是经济学领域内的“理性选择”模型的运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