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1000字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1000字

《林清玄散文集》是一本由林清玄著作,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页数:4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一):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

在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集,好文字,好意境。然而太过华美,总让我有一种在心门外徘徊的不真实感,就像太美的女子反而让有意的男子退避三舍。唯有读到“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时,终于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一座好庙,一位得道者,就是林清玄先生心中的青山,而他十分谦虚的自鄙为任尔飘过的白云,能够偶尔造访青山,得到心灵的点拨与救赎已是幸事。当然,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更是一片在风中飘荡的白云,远处青山的棱角,朦朦胧胧,隐隐绰绰。有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也有人留恋于风的温存,只缱绻在温柔乡里。

谁者青山?谁者白云?在林清玄眼中,得道者青山,碌碌者白云,这是以大局观之。其实,每个人心中何尝没有一座青山?他坚毅硬朗,他青翠无暇,他宽广博大,他是元不动的青山,却时常在人心灵中卷起拍岸的惊涛,千堆的浪花,他是不动的原动者。幸而有他,不然纷纷杂杂飘过的白云早已让我们乱了思绪。我们解嘲地说什么都是浮云,什么都飘忽不定,未有定处,这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太过消极。不是因为什么都是浮云而看淡一切,而是因为有青山的存在而云淡风轻。

谁者白云?人世间烦恼不过种种,大抵相似,失去了不想失去的,得到了不想得到的。谁者青山?一份情,一份爱,一个信念,这因人而异。重要的是,青山是否永不动,白云才能自去来,若是误把白云当青山,莫过于人生又一大悲事了。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二):一本舍不得读完的书

还在读书的时候曾经做到过这样一篇阅读理解,说的是作者在香港买了一个陶器,售货员包装的时候在箱子里填满了破报纸、碎纸屑,把一个陶器的体积硬生生扩大了几倍。这么大的箱子没办法手提带上飞机,作者又担心空运会摔坏它,于是他重新拆掉包装,放在手提袋里就拎上了飞机。结果上了飞机没走几步,一不小心撞到了椅子上,陶器碎了。这个时候作者才后悔把纸箱丢掉了,他感慨“对一个珍贵的陶器,包装它的破报纸和碎纸屑是与它相同珍贵的。”

“我们不能只想保有珍贵的陶器而忽视那些看来无用,却能保护陶器的东西。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包着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我们的成长就不完整,就无法把珍贵的东西少年带到中年,成为有智慧的人。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人生里的负面因素,没有负面因素的人生,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于成长了。”

这就是林清玄,在他的眼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应该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有造物者赋予它的使命。

真正想看林清玄的文章是因为看了一期“开讲了”,林清玄是主讲人。整个过程他一直是平缓的语调,没有高谈阔论,没有慷慨激昂,就这么微笑着讲述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真的没有特别的故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把我吸引住了,现在想来应该是他的笑。不是刻意的开怀大笑或是职业般的微笑,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通透。

林清玄的散文严格来说并不是我心目中的好散文,我心目中的散文应该如行云流水,优美动人,让人犹如置身古典园林之中,耳边仿佛能听到浑厚磁性的旁白。他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短小的,一颗柠檬、一朵玫瑰、一片天地、一汪池水、一群故人、一件器物……任何不起眼的小物件小事情都能让他从中找到感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整齐的格式,只是用心记下对人生的感悟。

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是快乐的,是感恩的。就像他这个人一样,如莲般缓缓绽放,飘出淡淡幽香。不浓烈,却深远。

我每天打开书读上几页,和平时迫切想要读完一本书的心情不同,眼看着剩下的内容越来越少,我竟然生出了舍不得读下去的情绪。这么美,怎么忍心结束呢。

我想我能在这个年纪读到这样一本书是幸运的,那些感悟,没有经过磨练的心灵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不需要花上十几二十年时间就可以享受到这些成果,得到启发。

“历经万般红尘劫,犹如凉风轻拂面”,要是能常怀着这种心境生活,那么每一天都应该是美好的。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三):《林清玄散文集》文摘

我们为什么对一个人完全无私的溶入爱里会有那样庄严的静默呢?原因是我们往往难以达到那种完全溶入的庄严境界。

完全的溶入,是无私的、无我的,无造作的,就好像灯泡的钨丝突然接通,就会点亮而散发光辉。

我多么想把老人的脸容与神情描写给人知道,可惜的是,充满爱的脸是文字所难以形容的。爱,只能体会,难以描绘。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系数叫作"乐观系数"或"悲观系数",这种系数的力量占实际现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有乐观的心,他比平常会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开心的事;反之,如果一个人心情"郁卒",也会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机率遇到痛苦的事。

通常我们非常恨、希望他早死的人,都会活得很长寿,这叫作怨憎会。往往我们很爱、希望长相厮守的人,就会早死,这叫作爱别离。

最好的报复其实是更广大的爱,使仇恨黯然失色的则是无限的宽容。

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山谷的最低点正是山的起点,许多走进山谷的人所以走不出来,正是他们停住双脚,蹲在山谷烦恼哭泣的缘故。

对待我们的生命与情爱也是这样的,时时准备受苦,不是期待苦瓜变甜,而是真正认识那苦的滋味,才是有智慧的态度。

在如此危险的城市,社会、时代,我们每一天的活着都是奇迹,我们应该感谢这个奇迹,在内心维持和平、宁静与喜悦。

当我们鲜红的血液还能流动与运转,就以感谢的心来为社豁做一点什么吧。

如果人间所有的誓言都会实现,那人早就绝种了。因为在谈恋爱的人,除非没有真正的感情,全都是发过重誓的,如果他们都死于非命,这世界还有人存在吗?老天不是无眼,而是知道爱情变化无常,我们的誓言在智者的耳中不过是戏言罢了。

沉香最动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静内敛的品质;也在它的"香",一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头吧!也是一种启示,启示我们在浮动的、浮华的人世中,也要在内在保持着深沉的、永远不变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随欲望水波流荡,无所定止。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样沉静,一样的香。

一个人内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惧浮世。

人生的伤痛就是活的珍珠,能包容,就能焕发晶莹的光彩;不能转移,就加速了死亡的脚步。

其实,在生活里我们会看到很多姑婆,没有什么思想的作家,偏偏写着厚重苦涩的作品;没有什么内容的画家,偏偏画着超级巨画;经常不在家的政客商人,却有着非常巨大的家园。

许多人不断地追求巨大,其实只是被内在的贪欲推动着,就好像买了特大号的鞋子,忘了自己的脚一样。

小有小的妙处,有时候却难以说得清,就好像故宫的国宝象牙球、翠玉白菜、肉形石,都小得超乎我们的想像。

当然,不管买什么鞋子,合脚最重要;不论追求什么,总要适可而止。

其实,我们评断一件东西,最好不要看它的大小,而要看它的精纯,它的品质好坏。看人也是一样,官大、财太、权大、名大的,小人也是很多的。艺术特别是这样,好画不一定要巨大,好音乐不一定要长,好文章也不一定要很长。

能把小东西做好的,才能把大东西做好;能照顾小节的人,才会有大的威仪。

这是为什么《佛经》里说道,大到须弥山的虚无和小到微尘的芥菜种子应同等看待,"芥子容须弥,毛孔收刹海",那是因为最大的正好是最小的累积,而最小的正好是最大的元素。

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

由于真实人生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所以要紧的是活在眼前,让每一个眼前都活在最好的状况,承担此刻的责任,那么结局即使不能完美,过程也没有遗憾了。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

生命最有份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石头、这海洋、这路边的牵牛花、这专心排石阶的工人,都如是如实地在演出自己,既没有隐藏,也没有显露。这样一想,使我震惊起来:呀!呀!原来我们身边最美的事物,无不如实、明白、澈如水晶。

只可惜这水晶映现的沛然万象,凡俗的眼睛都把它当玻璃来看待。

如果我们要看见这世界的美,需要有一对水晶一样自然清澈的眼睛;如果我们要体会宇宙更深邃的意义,则需要一颗水晶一样清明、没有造作的心。

如果没有困难,谁又会谦卑地跪下来祈祷?谁又能相信有无边的宇宙?谁又能寄情于来生呢?

我深深地感谢着困难、挫折与痛苦。

也深深地感恩那些曾经折磨过我的人,他们是多么慈悲呀!我并未花钱聘雇他们,他们却以宝贵的时间来考验我、提升我,为了增长我的智慧。

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我顺着圆通寺的石阶下山,看着这秋天清明的风景,想到佛是永远在的,佛是处处在的,在每一片叶、每一朵花、每一株草,甚至在吃冰淇淋清凉的心里。

但是,拜着佛的人中,几人能知呢?

其实,眼前的时光才是最真实的,要去地狱或天堂都应该从眼前起步。

在眼前的时光中欢喜,有光明与爱,就是天堂。

在眼前的时光中痛苦,黑暗与堕落,那一刻就是地狱呀!

世人很少对今生有恳切的了解,却妄图去了解前世,世人也多不肯依赖眼前的真我,却花许多时间寄托于来世,想来令人遗憾。

我们不应该把短暂渺小的人生用在欲望的追逐,因为这世间的一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被人所抢占。

生命的意义就是使自己每一天都有一些心灵与智慧的增长,每一天都对世界有一些奉献与利益。

真正的仁爱不是对好众生的慈爱,而是对恶众生的悲悯。

我国民间有一种说法,有三种行业是前世修来的福报,就是卖花、卖伞和卖香。那是因为这三种行业是纯善的行业,对众生只有利益,没有伤害,可以一直和人结善缘。

我和孩子一起浇水的时候,告诉他:"在太阳暴热、环境不好、没有雨水滋润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习花草,休养生息,保持生机。"在顺境之时,要使生活有风采。在逆境之时,要不散乱,保持静心。

其实,在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一件东西用二十年是很平常的,巾婚二十年是很平常的,有相交二十年的朋友也是平常的,甚至一件衣服穿二十年也是平常的……只可惜现代社会都反常了,才把那些平常的事看成奇特。

在我的衣柜里,还有一件父亲生前送我的毛衣,这毛衣已经穿了五十年,更可贵的是,这毛衣乃是我母亲新婚不久亲手织给父亲的。

这世界虽然浮华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一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陈愈香。

可惜的是,生命里恒久香醇的滋味,很少人愿意去品尝了。

话说八仙之一吕洞宾刚成仙的时候,很想找一个弟子传授仙术,他想到:作为我的弟子,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不贪心呀!

于是,吕洞宾心生一计,变成一个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子上贴了一张纸:"汤圆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从早到晚,许多人都跑来吃汤圆,却没有一个是吃一文钱的,全都是两文钱吃到饱。眼见黄昏来临了,吕洞宾心想收徒无望了。

突然有一个青年付了一文钱,吃一个汤圆就走了。

吕洞宾大喜过望,追上去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两文钱吃到饱呢?"那年轻人无奈地说:"可恨我身上只剩一文钱,真可恨呀!"吕洞宾长叹一声,纵身飞上天去,终生都没有收徒弟。

贪心是人的天性,也是正常的习性,只是很少人看见自己的贪心罢了。

我们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较差的人,他们是非常单纯,非常纯净我们看到街上那些智障或者智力比较差的人,他们是非常单纯,非常纯净的。我们通常没有那么纯净,因为我们是聪明人,聪明人就是比较执著于"有"的人,要做一件事,一定要有效果,如果三天没有效果就换一件事情。通常都比较实际,比较现实,比较会计算,比较会营谋,这样的人叫"聪明人"。因此聪明人的生活是塞得满满的,他没有心灵空间,他每天都在算,做这件事可以赚多少钱,明天加起来就赚多少钱,他永远不会做赔钱的生意。

但是修行要反其道而行,修行要保持内在的空间,在世人都迷乱的时代,我们在内心里清明就好,外表上宁可作傻瓜。

生命的无常确实是如此展现的,像河流一样,每一片落叶都会掉人河里,所谓有智慧的人不是不死的人,而是在看落叶掉下时有醒觉心的人。

孤独之旅

在这个寂寞的时代,没有人能完全的互相了解,即使是知己、最亲密的人,也难以触及我们的内在世界。

因此,每一次的人生,就是一段孤单之旅。

我时常在想,由于生命的孤单和不足,这人间才会分成男人和女人、父母和子女、朋友和敌人、丈夫和妻子,如果是在一个完美与圆满的世界,一个人已经很够了。

也因为这种孤单和分裂,我们之间永远不能互相了解,对于自己的心如果能了解、能坦诚面对,也就够了;对于别人的心意,如果能了解一部分,不互相对立,也就很好了。

生命之所以有这么多不同,有着各种因缘和关系,是希望我们能从孤单中走出,试着去知道生命的不足。

也由于孤单与不足,才会有一些更高层次的东西触动我们、吸引我们、带领我们。

好的悲伤和好的唱歌都会令我们感动,感动是最好的,感动使我们知悉生命的炽热,感动使我们见证了心灵的存在,感动使我们或悲或喜,忽哭忽笑,强化了生命的弹性。

能悲伤是好的。

能唱歌是好的。

悲伤时好好地悲伤吧!

唱歌时高扬地唱歌吧!

无疑的,这是个混乱的时代。

许多人因担心自己的不足,而去吃补药。

许多人因烦恼自己的过剩,而去减肥。

我常常想:那吃补药和减肥的人,是不是同一批人呢?我们正是这样自寻烦恼,才会陷入商人为我们制造的陷阱。

我知道有一个最好的补药还兼能减肥的方法,就是使自己放松,开心,去除掉担心与烦恼的意念,放下那些不足与过剩的心。

真的,开心是最好的补药,会让我们时时像一尾活龙,心境永远维持像高中同学。

每次吃番茄,我总想起少女吃番茄自杀的故事,更觉得番茄中别有滋味,那种境界简直与禅心相近,一个人如果有那种必死的决心与勇气,一定可以在绝处逢生,激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就像乡间的"弹珠番茄",借着风力、鸟兽的携带,或者某些不知的力量,它生在山边,生在河边,生在农就像乡间的"弹珠番茄",借着风力、鸟兽的携带,或者某些不知的力量,它生在山边,生在河边,生在农田或水沟,也生在垃圾堆和坟地,甚至生在屋顶和砖缝,简直是无远弗届,那种强韧与旺盛令人吃惊,使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弹珠番茄"滋味当然比不上如今的新品种"珍珠番茄",却是田园中不可抹灭的颜色,它所以有那么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的种子永不失去,它常保持着繁衍的心愿,它欢喜地生长在任何一个掉落的地方。

对于一粒番茄的种子,它不分别和捡择,所以可以"随处做主,立处皆真",鸟粪、坟场、垃圾堆都是它的净土。

对于一株番茄,它不逐名求利,也不埋没一生,它只是该开花时开花,该结果时结果,在晴天迎接阳光的照耀,在雨季迎接雨水的润泽;有人发现,欢喜地奉献身心,无人看见,自由地生长和调落。

稳定的生活是值得感恩的,使我们缓慢地改变,不知老之将至。

波动的生命也是值得感恩的,让我们广增历练,张开慧眼,在老去的时候没有遗憾。

世界光如水月,

身心皎若琉璃。

但见冰消涧底,

不知春上花枝。

想到因缘的奇妙和种子的不可思议,树和人是多么相像,只要有好的因缘与好的意志力,即使在最贫瘠的土地,也能开花结果。

选择肥沃的地方生长,在人生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培养好的种子、有生长的意志则是可遇和可求的。

我们是寄居于时间大海洋边的寄居蟹,踽踽终日,不断寻找着更大、更合适的壳,直到有一天,我们无力再走了,把壳还给世界。一开始就没有壳,到最后也归于空无,这是生命的实景,我与我的肉身只是淡淡地擦身而过。

我很喜欢一位朋友送我的对联,他写着:来是偶然,走是必然。

椰子树的天职是把椰子长好,作家的责任是写出好的作品,不论风雨或阴晴。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抗议,椰子树长那么高,一般人只能在树下比手画脚!

对于无畏的椰子树,所有的风雨都是掌声和赞美的变调!

人的成见真是要命的东西

我想不只是植物如此,动物也是这样,狮子、老虎、老鹰都是单独行动,麻雀。糜鹿、野狼则成群结队。

人也是这样的,小人结党、成派,以占取地盘,只有那些人格高超的人,独自使心灵伸展向空中,文明与文化,就是由那些独行又独醒的人创建出来的。

我站在雨林中,仰望那些高大的乔木,但愿自己永远保持独醒和独行的心灵。

呀!这世界有阴阳是多么好,有光明、有阴影才成为生动的世界。

这世界有白天、有黑夜是多么好,使我们感知岁月的流动变迁,让我们知所珍惜。

这人间有欢乐、有痛苦是多么好,痛苦使我们敏感和细腻,欢乐使我们广大和温柔。

我们在欢乐中不要失去觉醒的心,那是白鱼的黑眼睛。

我们在痛苦时不要失去光明的向往,那是黑鱼的白眼睛。

现实里虽有阴阳,本质上并无阴阳,但阴阳俱有,才是完全的人间。

那位日本老师说,一三五七九是单数,插出来的花叫作'生花',就是有希望的花,由于不圆满,才显得有希望;双双对对的插花是'死花',因为太满了。我听了好感动,留一些缺憾、有一点理想不能完成、永远留下一丝丝不足才是最美的呀!"缺憾有时比圆满更美,真是不可思议。朋友的话使我想起为什么菩萨要留一丝有情在人间,而且一直在苦难的煎熬中游化。菩萨之所以比声闻缘觉更美、更动人,那是他们在乎,在乎一切的有情,由于这样的在乎,追求事事圆满倒不是菩萨的志向,菩萨的志向是恒常保持一个有希望的观点,生生不息。

为了充饥而买面包,是第一种层次;为了品味而买面包是第二种层次;又能充饥又能品味,是第三种层次。

人生的追求也是如此,有的人只顾物质而不顾心灵;有的人为了强调心灵而鄙视物质;只有视野开阔的人,才知道心灵与物质平衡的重要。

物欲的追求与心灵的追求乃是天平的两端,一个有慧心的人自然可以找到既可充饥又好吃的面包。

老子曾经说过:"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我们能慈爱,就能因爱护别人生起勇气。

我们能节俭,不追求物欲,就会有广大的心。

我们不敢居天下人之先,才能成为万物的主宰。

我想到,一个人如果有一点利益他人的心,也就值得怀念。而一个人如果有一些独特的思想与观点,就不容易被潮流淹没了。

因此,每次我对生活感到意兴阑珊的时候,就会走到人潮穿流的市场,去看看小人物的生活场景,他们在这混乱的社会坚持着生命的意志,用宽广的心来包容失败与践踏,实在是生活里打破了底线的结果。

这时候,我的心就会像春天的草木重获生机,与那些卑微的人站在共同的土地上,准备开新的花,结新的果实。

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一个奋力生活的人不要有任何借口,因为"一技草,一点露","要做牛,免惊无犁可拖"

你们看这萎黄的茶叶,在一小时前还有着多么甜美的芬芳呀!这就是无常,我们的人生短暂,实在经不起泡几泡的。因为生命无常,所以每一泡茶都要专心地泡;由于人生短暂,每一个此刻都要用心地生活。

生命的历程也是如此,在珍贵的事物周围总是包着很多看似没有意义,随手可以舍弃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忽略其价值,因为没有了它们,我们的成长就不完整,就无法把珍贵的东西少年带到中年,成为有智慧的人,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人生里的负面因素,没有负面因素的人生,就得不到教训、启发、锻炼,乃至于成长了。

对于一朵美丽的花,它脚下卑贱的泥土是一样珍贵的。

对于一道绚烂的彩虹,它前面的乌云与暴雨是一样有意义的。

对于一场精彩的电影,它周围的黑暗与它是同等价值的。

如果转一个弯来看,烦恼就是菩提。

修行者的态度应该不是狐狸追兔子,而是兔子逃命,只有投人全副身心,向前奔跃,否则一个不留神,就会丧命狐口了。

在生命的"点"和"点"间,快如迅雷,没有一点空隙,甚至容不下思考,就有如兔于奔越逃命一样,我每想起这个禅的故事,就想到:兔子假如能逃过狐口,在喘息的时候,一定能见及生命的真意吧!

即使在看来卑贱的事物中,也有一些珍贵的滋味。

因为,这世界原本没有什么卑贱的事物,只有卑贱的心才会看见卑贱的东西。

读书人穷没有关系,可以穷得有骨气,农人不能穷,一穷就双膝落地了。

燕子轻快的翱翔,晴蜒满天飞。

云在天空赶集似的跑着。

麻雀一群,在屋檐咻咻交谈。

我们的心是将雨,或者已经雨过的天空。

葫芦的联想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许多甚受欢迎的人物,像李铁拐、济公的腰间都悬着一把葫芦,甚至《水浒传》里的英雄,武侠小说中的丐帮快客,葫芦更是必不可少。早在《反汉书》的正史也有这样的记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在《云芨七签》中更说:"施存,鲁人,学大丹之道,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夜宿其内。"可见民间的葫芦不仅是酒哭、水壶、药罐,甚至大到可以涵容天地日月,无所不包。到了乱离之世,仙人腰间的葫芦,常是人民心中希望与理想的寄托,葫芦之为用大矣!

人人都是有秘密的吧!它可能是一个地方,可能是一段爱情,可能是不能对人言的荒唐岁月,那么总要有一个倾诉的对象,像小河与我一样。

有一天我路过外双溪,看到一条和我故乡一样的小河,竟在那里低徊不已。我知道,我的小河时光已经远远逝去了,但是我清晰地记住那一段日子,也相信小河保有着我的秘密。

青山元不动 白云自去来

我感觉到,只要有自然,人就没有自暴自弃的理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殒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泊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凡物有三种不能吃说:一是仙风道骨的,像鹤、像鸳鸯、像天堂鸟都不可食;二是艳丽无方的,像波斯猫,像毒蕈,像初开的玫瑰也不可食;三是名称超绝的,像吉娃娃,像雨燕,像琴手蟹,像夜来香也不可食。凡吃了这几种都是辜负了造物的恩典,是有罪的。

这里面有一些道理,凡是仙风道骨的动植物,是用来让我们沉思的;艳丽无方的动植物是用来观赏的;名称超绝的动植物是用来激发想像力的;一物不能二用,既有这些功能,它的肉就绝不会好吃,也吃不出个道理来。我们再往深一层去想,凡是无形的事物就不能用有形的标准来衡量,像友谊、爱情、名誉、自尊、操守等等,全不能以有形的价值来加以论断,如果要用有形来买无形,都是有罪的

一切众生,皆能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致升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快乐之泉喷得太满,常常冲倒想盛满的白杯子 尼采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

别人在杂志上批评你,诽谤你,妒忌你的时候,我们都不要介意吧!因为历史上,只有那弱的妒忌强的,小的诽谤大的,侧的批评正的,你的存在,你的人格,你的气度与胸怀,自有公评。

心有时很大,大到可以和诸佛平等,我们应该勇于进入自己的生命经验,勇于肯定心的感觉,无明如是,有爱如是,一切烦恼也应该做如是观。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到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忧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在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成年以后则变成"来日方短,去日苦多",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

六源律师问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六源又问:"一切人总如师用功否?"师曰:"不同,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境界,也是"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的境界。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我发现我爱《青铜时代》是因为它充满了未知的可能,它可以默默无闻,也能灿然放光;它可以渺小如一粒沙,也能高大像一座山;它可能在迈步时就跌倒,也可能走到浩浩远方;它说不定短暂,但或者也会不朽……因为,它到底挚走了生命的一小段。

看《青铜时代》与《沉思者》使我想起一句阿拉伯成语:"人生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往事,是一场梦;一部分是未来。是一点儿希望。

每个人的青年期都平凡如一团泥巴,只看如何去捏塑。罗丹之成为伟大的艺术家,那是他把人人有过的泥巴、石头、青铜一再的来见证自己的生命,终于成就了自己。

能这样想,才能从《青铜时代》体会到更大的启示,一个升火待发的火车头总比一部行到终点的车头更能令人动容。

香给人的感觉是温馨而干燥的,抗拒着屋内的潮湿。我坐在书桌前,不看书,也不工作,只是静静的冥想,让自己的心思像一支香凝聚在一起,忧郁与纷乱缓缓地淡去了,心慢慢的清醒起来。

我是喜欢雨的,但雨应该是晴天的间奏,而不能是天气的主调;一旦雨成为天气的主调,人的心情也如雨一样,交错着找不到一个重心。然而老是下雨也是无可如何的事,这时就在屋里点一支香吧!

一支香很小,却像大雨的原野里有一座凉亭,为我保有了一块于净的土地

记忆有时是无味的,却千叠万壑的幽深,让人沉潜其中,不知岁月的流转。

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里面有这样一段:"好吃可口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冲突;只有两件最和谐的事物,总算是人造的:音乐和烹调。

倘若一个人竟不能欣赏美食,我想这样的人一定是与艺术无缘的。

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因此在故宫,散步往往像是平原走马,只知道到处都是汹涌的美景和无尽的怀思,有时候马走得太快,回来后什么都记不得,只有一种膝陇的美感,好像曾在梦里见过。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做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因为有了小千世界,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际,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的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

好音声的鸟都不是无意生成的,它原来是要在我们耳赏日悦之际,生出更多的联想和反省,自其中生出力量。

任何真正燃烧生命而发皇出来的艺术,必然都带有感人的因素。

不管是春夏秋冬,我总是喜欢到郊外去,因为在室内,就不能感受真实的季节感应,我觉得最可悲的莫过于是夏天总是躲在冷气房里,而冬风来袭时则抱守着暖炉的人。那样的人不知道春花何时盛放,也不能体会冬冷独步街头冷冽的清醒。

孩子不畏冬,因为他们总知道春天的百花不远,大人怕冬,是知道下一个春天不是今年的春天。

纪伯伦说:"橡树和松柏既不是同类,也不必在彼此的荫中生长。"

人是不能飞翔的,可是思想的翅膀却可以振风而起,飞到不可知的远方,这也就是人可以无限的所在。不久以前,我读到一本叫《思想的神光》的书,里面谈到人的思想在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光芒和形式,而这种思想的神光虽是肉眼所不能见,新的电子摄影器却可以在人身上摄得神光,从光的明暗和颜色来推断一个人的思想。

197"震荡教"是十八世纪中叶源于英国,清教徒教派中的一支,他们坚信"父神曾说,必以永生赏给那把罪抖掉的少数选民",教徒恒以身体抖颤的舞蹈来进行宗教崇拜,因而得名。震荡教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男女分居,严守独身主义,两百年后的今日,仅存二十多名年迈的教徒。

人如果有罪,是在尘世里打滚,逐渐受到污染,到成长以后,会在有形无形中造成一些罪业,这些罪业不是邪恶的罪,而是错失了生命机会的罪,错失了情感的罪,错失了友谊与亲情的罪,这些罪业是人在社会中沉沦以后无意中造成的。

"震荡教"的美是在于他们懂得,沉沦的罪业是可以用狂热的舞蹈来抖掉的,当热情之舞过后就得到了生命的安慰,有勇气再面对新的生活。

他们的层次是认为人的罪不是从内心中来的,而是像灰尘、像污垢,它附着在身上,是可以用人的力量消除和抖落的。

震荡教的教义使我想起印度的一个寓言:有一个人触怒了一头大象,被大象追赶,跑着跑着,不幸却落入一口枯井,井下有一只猛虎正在等候着掉进来的猎物,幸而在井上有一条枯藤,那人就紧紧抓住枯藤。

可怕的是,枯藤上头又有两只老鼠在啃噬着,那个人落在井中抓着枯藤,井外有大象,井底有老虎,藤上又有两只老鼠随时会咬断枯藤,真是进退不得,险恶无比。

印度人用这个寓言来比喻生命。大象是生前的罪业,一直追赶着我们;老虎是死亡的深渊,随时在尽头处窥视;那一条枯藤则象征人的本生,黑白老鼠是岁月啃噬着生命;黑老鼠是黑夜;白老鼠是白天。

这一则寓言是我多年前读到的,却一直无法忘怀,一直警醒着:人生真是非常的急促与险阻,丝毫大意不得。每次遇到生活与情感的波折时,总把自己设想成是抓着生命枯藤的人,稍一松手,可能就坠入了万劫不能复的深渊。由于这样的警醒,使我时时保持着一丝清明的奋力,也因此不易被外来的事物击倒。

这些从古破空而来的不朽情爱,几乎展现了两种面目,一种是悲剧的面目,是迷人的,也是悲凄的;一种是想像的面目,是空幻的,也是绝俗的。人世间的爱情是不是这样?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假设人间有"美满"与"破碎"两种情爱,显然,美满的爱情往往在时空的洗涤下消失无形,而能一代一代留传下来动人热泪的情爱则常常是悲剧收场。这真应了中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恩爱夫妻不久长"。

清朝诗人贺双卿的《凤凰台上忆吹萧》

紫陌春情,漫额裹春纱,

自饷春耕,小梅春瘦,细草春明。

春日步步春生。

记那年春好,向春莺说破春情。

到于今,想春笺春泪,都化春冰。

怜春痛春春几?

被一片春烟,锁住春莺。

赠与春依,递将春你,是依是你春灵。

算春头春尾,也难算春梦春醒。

甚春魔,做一场春梦,春误双卿!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

生命真正的桂冠到底是什么呢?是做一个正常的人而与草木同朽?或是在挫折之后,从灵魂的最深处出发而获得永恒的声名呢?这些问题没有单一的答案,答案就是在命运的摆布之中,是否能重塑自己,在灰烬中重生。

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我们总可以在最角落的地方看到一线光明,如果没有光明,黑暗就不成其黑暗了。"我离开剪影者的时候,不禁反复地回味他说过的话。因为有光明的对照,黑暗才显得可怕,如果真是没有光明,黑暗又有什么可怕呢?问题是,一个人处在最黑暗的时刻,如何还能保有对光明的一片向往。

世间没有真正的黑暗。"即使无人顾惜的剪影也是如此。

世界光如水月,心身皎若琉璃

菠萝蜜本无贵贱、是非、高下,一向就是那个样子的。

我们的心也是如此,童年向往繁华的心与中年渴望隐遁的心是同一个心;少年访煌时四散奔驰的心与中年静定时返观自在的心是同一颗心。

心的本色是相同的,只是在时光中浮动而已。

菠萝蜜的本色也是相同的,但有时暗香浮动,有时照见五蕴皆空。

不只是钻石,所有无生命的、被认为珍宝的事物皆是如此,玉石、翡翠、珍珠、琥珀、琉璃。黄金、珊瑚等等,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事物的价值是因为"意义"而确定的,意义则是由于"心的态度"而确立的。

每时每刻都是活生生的、都走向活的方向、都有完全的活。

每一个刹那都淳珍宝爱、都充满热诚与美、都有创造的力。

那么,生命就会有钻石的美好、钻石的光芒了。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在人生里,我们只能随遇而安,来什么品味什么,有时候是没有能力选择的。

无来无去无大志。 广钦老和尚

因为时钟的滴答声而睡不着,心里总是惦记着时钟的声音,这是一个缺乏安定感的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睡着,而不在乎时钟的声音,就等于与它合而为一、变为一体了。"平常心也是无心的妙用,心里想着"要睡一个好觉"的人,往往容易失眠;心里计划着"要有一个美好人生"的人,总是饱受折磨。

在佛教的戒律里,出家人每到夏天要"结夏安居",除了安心办道之外,因为夏天的小动物很多,一不小心就可能踩死一些小虫,所以古代的出家人在夏天的时候,常常三个月不出寺门一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