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的读后感大全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的读后感大全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是一本由蔡礼旭著作,49.80元出版的2012-3图书,本书定价:649,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读后感(一):读‘第四讲 通过枝末抓住根本’心得体会: ‘博学’与‘一门深入’如何不冲突

这本书跟其他基本不大一样的地方在,每一讲之后它收录了讲座课程完以后的课程研讨部分,蔡礼旭老师都会就大家听完以后:

1.印象最深的部分

2.有没有新的感悟

3.有没有疑惑

针对这三个问题展开些各自的发言和讨论。

继续读第四讲时的读完下来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应该是回答了我最近半年来读书的疑惑: 博学与一门深入之间有没有矛盾,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一直在说的学习方法,那怎么个一门深入法?

蔡礼旭老师通过讲‘学习次序’,信解行证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它们之间的同源性,拎出引申了‘博学’与‘一门深入’之间并不冲突,并且这个‘博学’不是学一大堆东西,是‘博学于文’,于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是学伦理道德,做人根基的圣学经典,听师长讲各部经,要把听到的各部经的精髓通通汇到深入的这一门中,以经解经的形式来求达一部经纶的要义跟精髓

这个解释在两月份时听净空法师讲过,但脑子里没有过到反复反复入心的地步,日子一久常常容易犯越读越多,却也是有点越走越远,往往会容易忘记初心,善知识老师这么一提,又赶紧警觉收回来。

也是从这个解释中再一次提起来,圣贤文化,解行相应,而把‘解’的部分‘笃行’出来占据了整个学习次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否则‘解’就不得不沦为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学百年都学不完的,再一次讲清楚强调要‘随文入观’之的重要性,不是说现在听到等明天后天改,而是当下就反省,当下就改,不要等明日复明日。

第二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在,蔡礼旭老师提到我们与生活中人事相处中,为什么会有冲突,摩擦,为何提不起仁爱爱人的心,这个根源在哪里?

就在对父母的这个孝还不彻底,要赶紧顺着这个根本的线索去找偏颇所在,对其他人会如此,铁定对自己父母也是有这种情绪在,不会有差,所以说修身齐家,‘其家不能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斩钉截铁,就是不可能,因为心偏掉了,要时时提起意识把自己拉回来。

第三点,谈到夫妻双方如何走到一起,需双方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方向要一致,这叫门当户对。而在这个过程中,要知道两点,其一自己到达了什么水平,要有自知之明,其二,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别人都是配角,要感化人先得自己有智慧本事,同时也得有人信你百分百,心甘情愿愿意听。

2018.8.2 22.39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读后感(二):读‘第六讲 从最难处突破自己’笔记: 传统文化是通达权变,不是死的学问

「1」力行与勘验

老师讲,‘学问’都是‘往内’,不是要求任何人,跟别人不相干,这是一。

其二,身边每个人、每个景象,都是来历练我们的修养,他们演戏来给我们看,启发我们,我们不能执着。

其三,见人恶,即承担,怎么个承担。社会缺乏什么,我们补上什么,这叫‘见义勇为’。见社会不足,即能感觉、即能明白,我这一生,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

其四,‘学’是放下,是‘减法’,不断放下分别、执着、急躁、情绪、习气、傲慢、高己卑人、贪淫、嫉妒、褊急、忆往期来、恩仇报复等念。

其五,听经闻法,很高兴欢喜,觉得‘懂’了,那个高兴,不要误会成我们都明白了,不妥当,落实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是真明白。误区在懂了道理,没有消归自性,对治习气,反而去量别人,那是心性下沉。

其六,不自欺,重实质,不重形式,能看得到自己的问题,能批评自己的问题,能改过。

其七,克己复礼,克除自己的习气,符合礼教。

其八,持戒,守礼,能够观照自己,谨慎,不妄动,与经典相不相应。

其九,饶益众生,做这个事情能不能利益到人。

其十,有没有让父母操心、丢脸,有没有损害正法、损害传统文化形象。

其十一,随缘尽力,但不可以操心。树是我们的榜样,它的根基扎得很牢,它的根是不变的,它随缘。随缘,大原则不动,其他不要太执着。跟人家配合的时候,能随顺,就去随顺,可是根不动,枝叶在飘,叫随缘,那个根扎牢了叫不变。不变的是仁爱心,不变的是清净心,不变的是真诚心。跟人相处,以众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跟他们互动,不要执着一定要怎么做。

最后,看下,法喜有没有越来越多,对人慈悲心、感恩心有没有越来越自然,心有没有越来越清净,恭敬心、真诚心、柔软心有没有增加,自然而然流露的心境,没有‘要来’。

「2」爱缘慈悲与悲智双运的区别

课程研讨部分有提到这两个问题,这与做慈善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有些相通之处,可借鉴。关键还在雪中送炭和爱的教育。

爱缘慈悲是说,跟他的缘比较好,就对他很好,这种爱缘慈悲,不见得有智慧,可能造成对方贪着,甚至视为理所当然。

怎么对他好,能够真正让他心生感恩,不是贪着,不考虑这些,爱的就没有智慧。

爱缘,那还是喜不喜欢的好恶,智慧的爱是理智、平等、慈悲,真正道义的爱心,所以慈悲跟智慧要双运。

2018.8.5 20.13 20.32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读后感(三):‘第七讲 解行要相应’笔记与心得: 老子的‘和光同尘’,‘自知者明’的‘量力而为’与‘永不止息’的‘信心’,矛不矛盾?——我们自己的真相与此生的使命

上册读完,第十二讲谈到教育孩子,要给予自己信心,要给予孩子‘信心’。

很多东西涌现在脑海里。

譬如印光法师在《天下太平之根本》中就提到要教孩子伦理道德因果,严父慈母,把德行身教,传给孩子,不能长孩子的傲慢,这个与给予孩子‘信心’的鼓励有没有矛盾。

《中华文化真实义》中蔡礼旭老师在联合国国际和平会议上发言时谈到《弟子规》中的‘长幼有序’,尊重孩子,对孩子平等,平等是平等在人格上,但父母的经历、走过的长路不可能使孩子与其平起平坐,就如一个手伸出来必是五指长短不一,各有归拢,这种看似的‘不平等’是‘平等’的自然秩序,否则世界就乱了,那这个与给予孩子‘信心’有没有矛盾。

而蔡礼旭老师多次引用净空老教授提醒我们的话,‘台上的是学生,台下的老师,台下的都是在鼓励我的,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给我提出问题’,这个与给予孩子‘信心’有没有矛盾。

再来,净空上人在《福人居福地 福地福人居》中就谈到了宇宙起源的真相,贫富差距能不能平等,他就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不可能平等,因为个人所作‘业’不同,荣华富贵哪里来,个人福报个人自己修,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得长寿有得长寿的布施,这才是真相。

第七讲解行相应中谈到一个点,现在社会对于名师,‘多换女人,才有灵感’的价值观‘高见’,与这样的人要不要往来,蔡礼旭老师讲,学传统文化在面对人群时,老子期许我们‘与光同尘’,没有不同融合,但又说到,他不对的,要叫你去,你没把握有给那个陪坐的小姐讲到她认同传统文化的功力,自己要‘量力而为’,这个与‘永不止息’的‘信心’有没有矛盾。

有疑问浮现时,也从另一面显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通权达变’,不是死的学问,在一个人不同的格局,不同的关系,不同的能力次第间显现出它的千变万化来。

我想这也从几个层面再次揭示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辈人,与礼乐崩坏的这个大环境,我们人与人之间,我们人与环境的关系。

「1」这个时代我们的‘根基’都比较‘浅’。

这是个真相,动不动,傲慢、好名闻利养就起来了,太容易,什么时候上身都不知道。

我们自身‘好为人师’,‘好为父母’的时候,有没有真正,有没有时时,提的起正念来,遇到任何不如意,‘反求诸己’地回到自身本位,‘自责自尽’,老师讲‘只有我们自己是学生’这句话,实是要我们无论做老师,做父母,做领导,做长辈,做君,亲,师三者的时候,都要能时时提起‘自省’。

这个根基浅与自知之明的能力就好比,高向的立志与积硅步的眼前,印光法师曾经斥责过一位不愿求往生,而要在世间度众生的修行者,大意是这是魔境,根基浅,期许自己的宏愿,但一定要时时刻刻先‘正己’,这大约也是这个时代的尴尬性,唯有长存这样的心意才能走长走远。

但这个心不是‘妄自菲薄’,而是时时刻刻提的起正念,所谓‘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与邪念的价值观碰撞,一定要警惕,恭敬‘未来佛’但不赞叹的区隔。

「2」根基浅,但该我们坚定的正念,一定‘当仁不让’,‘信是道源功德母’

在五指参差不齐的社会关系中,‘和光同尘’一定要‘量力而为’,教育孩子百分百给予爱心,做错事一定要温厉导正,这是‘真爱’,我们走过的弯路错路,这是要化‘伤害’转‘智’的动力,为什么我们走那么多弯路,就是要体悟到其中的艰辛与导正的艰难,才更要期许后辈不再走错路,与苦难中的以光明智慧的力量,这是‘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真义,就老师讲的,‘越难就越要坚定的站出来’,这是‘君亲师’的责任和胸怀天下的气魄,这时候是‘刚’。

2018.8.10 9.29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读后感(四):‘第十二讲 历事炼心不自欺’中一个故事: ‘永不止息’的‘信心’

这一讲当中有几个点,令我触动了一下,都在细节上。

「1」蔡礼旭老师讲对待一切人、事、物,保持在‘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这里头他扩展‘平等’一项时说的是,‘平等、恭敬、不傲慢’。

他讲到烦恼的根源在于有一个‘我’,譬如‘他怎么可以这样子对‘我’’,是这个‘我’产生的烦恼。他讲有一位高僧大德讲到了,‘烦恼起于爱憎’,就是自己的喜欢、不喜欢,而‘爱憎起于分别’,分别这个人好、不好,之后就有喜欢、不喜欢,所以分别还在爱憎之前。

既然分别了,就不存在平等,不存在‘一切恭敬’了。

前两天听净空上人讲‘福地福人居’时提到那么一茬,我就印象很深,与这个细微的‘恭敬、平等’很有些关联,师父上人讲到,‘佛有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都能成佛,既然如此,魔也可以成佛,魔就是未来佛,那一切恭敬就是恭敬一切过去、现在、未来的众生,即使是作恶多端的魔也是值得恭敬的,但这个恭敬是恭敬的对方被尘垢遮蔽住的‘明德、自性’,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虽然恭敬它的‘自性’,但不赞叹它,因为它作恶多端,‘称赞如来’是称赞它的善,隐它的恶。

而蔡礼旭老师就这点时如是解释,‘假如一个人造恶,我们也不执着他的恶相,还是坚信他的本善,‘用心如镜’,这镜子是照着他,是担忧他,怜悯他,想协助他,而不是照在他的恶的行为上。

老师讲到,‘事事是好事,一般人说的坏事,就是不顺己意是坏事,我们该感谢这个事情,感觉到这个事情就是来考验我的,就是来提醒我还有什么修养不够,要感谢这个事情。

捡择就是执着,不捡择,就是分别也放下了,喜欢、不喜欢放下,讨厌放下,都是真诚,平等就出来了。

「2」五伦关系中核心点‘父子有亲’,是一个人爱的原点,人这一生要终身保持对父母的亲爱,再把这个亲爱延伸到对家族、亲人,对邻里乡党,对社会大众。

这里头有两点,孩子对父母的天性的亲爱,要终身保持,离不开父母的慈爱,才可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

这个父母对孩子的慈爱讲了三点,

其一,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孩子有信心。

其二,要用耐性陪伴,利益他,给他榜样。

其三,要留住孩子的自尊。

在‘信心’这个层面上,蔡礼旭老师讲了一个故事,‘妈妈,只有你会欣赏我’,老师对孩子从幼小开始的‘放弃’,母亲一遍一遍用柔软的言语,给予孩子信心,

比起指责,‘永不止息’的‘爱的信心’似乎更能给予被负能量包围的不相信,以无穷的能量,相信他的本有,就像《群书治要大讲堂》中周泳杉老师论夫子,他说那就是一个给人全然安全感的人,无论你是一个多‘恶’的人,夫子都无条件相信你,温和又严厉,不会舍弃。就是纵使全世界都不信你,还有一个人信着你,他有他自我价值的可归之处。

这个‘信心’可贵在它没有分别、执着,一切恭敬,环境无论多恶劣,你对方多么无理,这个‘有全然信心’的人都是正能量满满的,无所畏惧,因为它没有好恶,而故事中的母亲是用本能的‘爱’为孩子抗住了所有不好的磁场,最起码尽可能的减弱了不好的磁场力。

这个‘父母慈爱’的力量是值得效法到一切时,一切处的,好比夫子。

包括结尾问答部分提到‘老之时,戒之在得’,劝诫父母当中,要往远离‘患得患失’的那种心意上去引导他们。

2018.8.9 22.32

《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套装共2册)》读后感(五):读‘第五讲 学习的方法与心态’心得体会: 内心里感什么,外面的世界就应什么

「1」我们的‘虚妄’追逐与经文里的‘至诚感通’

读完这一讲,虽是在说学习方法和心态,却从几个故事中再一遍地体悟到‘感通’这件事,经文里都说‘至诚感通’会‘光于四海’,这是通往‘至德要道’的不二法门,‘至诚’就是方法。

而我们有什么呢?

这一讲说了两个故事,一个苏东坡笑佛印禅师打坐像一坨粪,佛印禅师却答苏东坡打坐像座佛,苏东坡为此觉得很得意,回家后妹妹与他讲了一番话,大意是‘人家心中有佛,所以见谁都是佛,你是心中有粪,所以见谁都是粪’。

另一个故事是则新闻,讲内心里‘好色’与‘虚荣’的因,与外界香车鬓影的缘才会勾的起来,因缘和合而生。

因为内心有虚妄,这虚妄中可以是‘贪’,可以是被不公逼仄触动的‘嗔怒愤恨’,可以是不明事理的‘愚痴’,可以是我高人低之分的‘傲慢’,还可以是条件反射的‘怀疑’。

贪财、贪色、贪名、贪食、贪睡,甚至是贪‘急功近利’的‘急躁’之心,任何一件‘欲’,就像得道高僧论投胎时的几种状态,他‘迷’那道虚妄的‘光’,他就入那个道的胎识,不是哪位上天使者推他进去的,是他本人自己‘迷’进去的,与我们现在活在这世上一般,我们心里的所谓‘至诚’是为‘自身’的‘财色名食睡’,那我们就感来各种‘财色名食睡’的缘,有好有坏,所谓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自身命中该有的。

而经文里的‘至诚’是什么呢?

也有个故事,讲兄弟之间,哥哥对弟弟很过分,但弟弟没有任何怨言,蔡礼旭老师有段话这么说,‘他的大哥这么无理对待他,但是只要他不跟哥哥冲突,这个关系就不会再恶化下去’。

由此他讲到,‘感化’别人,不是用道理,一定是做到让人家惭愧心很自然提起来,怎么提起来,就是一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能够让人提起这份惭愧心,所谓‘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

从‘解’上来讲,这个‘至诚’里是没有‘自己’的,会委屈还都是有‘自己’,所以我们会有冲突,会被欲望所迷,并且不自察,常常都是事后来反省,当下那刻除不自察,还有察觉到但没有定力就被那个虚妄的自己捋走拐跑。

老师在课前课后研讨部分都谈到了对治的解决方法:

其一,这个功夫要在平常就提的起来,提什么呢?提的起正念,把正念保持住,境界来了马上可以提的起来去对治。

其二,要念念想别人,为别人着想,所谓‘利己者私,为人者公,公则为真,私则为假’,所谓的‘自责自尽’,反求诸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自尽’,尽本分,敦伦和睦的尽分。

我常常有种感觉,觉悟的深刻一来,生活里马上出现很不近情理的事,不合常理的让你来考试,有时是众人前冤枉和辱骂,骂你骂到狗血淋头,骂不动本人就来欺凌驱打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我现在想,这本身就像老天在考验你所谓明理了以后的道心,说实在话,我是常常不及格的。

在研讨部分,蔡礼旭老师回答学生提问时,讲了段长文,他说,

‘人世间发生的事情,它的因素很复杂,很多因素有时候不是我们直观所看到的那部分,纵使人生遇到很多的磨难,他还能时时都保有一颗信心跟那一颗善心,就不得了的难能可贵。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我这一辈子都要做对的事,我要对得起我的良心,这个我不改,不管任何境界都不改,这样才是真心’。

另一番话是讲李炳南老师,雪庐老人。

外界的众生无论如何不可理喻,不是众生的问题,他在考验我们的心真到什么程度。这句话与虚云和尚那句‘所有的磨难都是来考验我们的道心’一般。李炳南老师讲儒释道三十八年,与弟子净空法师如此教导,‘你们这一代,是跪着把正法接过去,但是得跪着把正法送出去’,因为现代人不懂,也不珍惜,但你还是要坚持去做对的事,才显得出你的真心。

就这么一段话。

「2」‘循序渐进’与‘居敬持志’,但要提的起可以‘观照’自己,遍数一定要够

‘循序渐进’出现了很多次,是与‘降得浮躁之气’一起提上来讲的。这个问题就好比人从我眼前过,我从来没发现一样,意识到这个问题跟我的毛病大有关系,表面上看人是静的,但因为外环境节奏很快,人事环境一扑上来,人没有深厚的定力,就会开始烦恼,没有信心,受各种假象迷惑,呈现在我自己身上我是开始犹豫和痛苦,明明不是我要去的地方,我该不该去,种种跟自己的拉锯消耗,因为没有深刻地了然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发展轨迹的真相,常年受‘以结果为导向’急功近利思想的熏修,总想着一下子就有成,都是因为没有被深刻教导‘循序渐进’和不可贪功名利禄的正确思想。

我现在想这个问题,应该是‘立志高远’与‘积脚下跬步’两相结合,从小处最平实的小地方做起,做到‘至诚’,就好比以前在‘古董局中局’中提到的到深山里去学拓碑,拓到心里想的东西没有了,再去成,这世上没有鱼和熊掌可兼得的事,所以,还是要在这条路上去悟去做‘深流’这件事。

再来‘居敬持志’,老师解释时讲到,志向要放在心里,每一步都朝跟目标相应的方向。遇到一些事,起了一些麻烦,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个跟我的目标是不相应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赶紧放下习气、执着,人要时时提起利众的切心,情绪才能转得过来。

再有,就是读经的遍数要够,量够了自然而然这些经文能在关键时刻提的起来,才能拿的起观照,根深蒂固的习气不是一日两日一丝两丝,可以说是丝丝扣扣。

「3」只有我是学生

这里应该包括了读经文每一句话,翻开来就好像夫子在自己跟前,都是对自己说的,说小人马上警觉这是在说自己,要力行。另一个面对,就从身边最亲的人开始,最近的人开始,遇到境界,他们都是我的老师,他们都是来考验我的道心的。

2018.8.4 6.29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