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鳄鱼》的读后感大全

《鳄鱼》的读后感大全

《鳄鱼》是一本由莫言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鳄鱼》读后感(一):书里说《蛙》的成功出版,暗示了某种社会转变

几周前看到莫言老师在北大和张清华教授对谈,现场爆满、座无虚席的图片,就种草了这本新书《鳄鱼》。

坦言说,此前一直认为剧本就是写给导演和演员看的,以为戏剧中的全知视角,会淡化人物成长的诸多细节,或者是不那么“现代主义”的叙述方式,总少点新鲜感。

实则也是如此,戏剧是表演、舞美、语言等艺术的集体碰撞,读剧本的体验与演出的最终效果没有必然关系。但剧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艺术手法的运用,更考验作家的文学技巧。

《鳄鱼》讲了落马贪官单无惮逃到美国后的故事,是莫言从小说家到剧作者的转型之作,相比于《生死疲劳》的炫技、早年同题材小说《酒国》的“形式化”,这部作品更侧重于犯罪者的心理、个性与反思,更加务实与深刻。

从结尾的文段看,莫言是在怀着尴尬与愧疚之下构思的这本书。因为自己曾为不少朋友、同事的书写过序言,那时的他们都痛恨贪腐、心怀正义,然而因不断出版作品平步青云、身居高位之后,好友们却纷纷落马。

人在变质堕落之前,往往也会有满腔热血,踽踽独行之时。贪官污吏为何在落马之后才幡然悔悟,是什么使得他们背离初心,又让他们在幡然悔悟之后对当初的踌躇满志怀念不已,认为那个才是真正的自己,到底哪个才是自己。

莫言说,都是。

一切都根源于他们心中失控的欲望,与人性有关。人的欲望就像鳄鱼,会随环境肆意生长,这并非坏事,因为生活就是由无数“小欲望”驱动着的,但追求社会性道德欲望的实现,远远高于本能性物质欲望的满足。

当一个百姓爱戴的好官,这样的功利欲望,能带给人更高级的幸福与成就感。

书里提到,《蛙》的成功出版似乎暗示了社会的某种“转变”,那么《鳄鱼》的出版,是否也在表达着什么。

《鳄鱼》读后感(二):新书《鳄鱼》重磅上市!莫言特别录制视频推荐!

新书《鳄鱼》重磅上市!莫言特别录制视频推荐!_腾讯视频

“我曾发下誓言,用我的后半生完成从小说家到剧作家的转型。”

2019年,莫言曾与余华、苏童一起拜访莎士比亚旧居;在莎翁塑像前,莫言如此表达了自己全力投入戏剧创作的雄心。

2023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十年后的最新力作《鳄鱼》由浙江文艺出版社“KEY-可以文化”推出。这部重磅新作的问世,见证着曾经的誓言,也标志着莫言从小说家到戏剧家的华丽转型。

《鳄鱼》是莫言构思十余年,精心创作的一部具有魔幻色彩的长篇话剧剧作。包括曹文轩、李洱、张清华在内的多位著名作家、评论家在看过作品后,纷纷给出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莫言迄今艺术水准最高的剧作。

今年五月下旬,莫言在复旦大学与作家王安忆、学者陈思和展开对谈,话题围绕着《鳄鱼》进行;六月初,莫言与学者陈晓明在北京大学围绕《鳄鱼》进行了有关小说与戏剧的探讨,两人还亲自演绎了《鳄鱼》的精彩片段。活动现场人山人海,由此,这部莫言的得意之作深深印在了广大读者心中,承载着无尽的期待。

莫言、陈晓明北大即兴演绎《鳄鱼》片段_腾讯视频

“这是一个用戏剧的方式讲述的故事。”作家曹文轩读过《鳄鱼》后连连赞叹莫言讲故事的深厚功力。

《鳄鱼》分为四幕九场,情节围绕主人公单无惮及其在生日派对上收到的贺礼“鳄鱼”展开。2005年无惮五十五岁生日时,做观赏鱼生意的商人老黑送他一条三十厘米长的小鳄鱼作为寿礼。了解到鳄鱼的生长取决于环境限制程度的特性,心事重重的无惮对鳄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十年间,无惮身边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前妻巧玲欲与情人瘦马争夺无惮所居别墅的所有权;“外甥”牛布与行为艺术表演者灯罩一边从无惮身上榨取“艺术素材”,一边劝诱无惮加入他们的行列;老部下前来劝导,看似动情的话语,却暗含着“任务在身”的意味……

矛盾的心理日益加剧,无惮与鳄鱼越发亲近,觉得只有鳄鱼才能了解他的心声。他不断为鳄鱼更换更大的鱼缸,纵容着鳄鱼不断长大,直至成为长达四米的庞然巨兽。

通过一条无限生长的、会说话的鳄鱼,故事挖掘人性深处的秘密,深刻探讨“欲望”这一主题。在观察、研究鳄鱼,直至与鳄鱼对话的过程中,主人公从鳄鱼身上看到了自我。曾经不起眼的小生灵因有足够的空间和营养而长成可怖的怪兽,正如人的欲望在无限制的环境和纵容之下不断膨胀,最终将曾经纯净的灵魂吞噬。

学者陈思和如此总结——不断增长的鳄鱼是一个象征,这里有超现实主义的内容,即把人的欲望意象化;在今天,欲望成为一个推动社会发展、推动我们去从事各种事业的动力,有它有力量的地方,但也有它可怕的地方。《鳄鱼》对此有鲜明的表现。

融合莎士比亚式的精彩对白、富于想象力的戏剧冲突设计,加之独具特色的“莫言式魔幻”,《鳄鱼》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人物,不仅体现出莫言在文学上的深入思考和创新,亦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教育警示作用。

在作家李洱看来,《鳄鱼》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条鳄鱼,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条鳄鱼?”对于这个问题,读者阅读《鳄鱼》后,心中会有清晰的答案。

“戏剧是我多年的梦想。写话剧,我确实有些经验和体会,一个剧作家坐在剧场里观看舞台上搬演自己的剧目,真的很享受。”谈及戏剧,莫言总是陶醉其中。

1999年,莫言在家乡集市上看戏

事实上,莫言与戏剧有着深厚的渊源。儿时的他深受家乡民间戏剧“茂腔”的熏陶,在大哥的教材上读过《日出》《雷雨》《屈原》等剧作片段后,更是对这些名剧如数家珍,心中种下了戏剧创作的种子。此后,莫言创作出处女作《离婚》,这部未发表的作品便是一部话剧剧本。可以说,莫言的写作生涯正是始于戏剧创作。

戏剧作品始终是莫言文学创作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莫言的话剧《我们的荆轲》曾荣获“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之“最佳剧目奖”和“优秀编剧奖”、“第24届波罗的海之家戏剧节·最受观众欢迎剧目奖”,《霸王别姬》获“开罗国际实验戏剧节·最佳演出奖”提名,两部话剧迄今均已在国内外上演百余场,深受观众喜爱。莫言还创作了《英雄浪漫曲》《姑奶奶披红绸》等影视剧本,以及《锦衣》《高粱酒》等戏曲剧本。

此外,莫言的小说中不乏戏剧的身影:《蛙》即以一部话剧结尾,《檀香刑》则有着鲜明的戏曲特征。正如评论家张清华所言:“现代作家中大概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复调的、对话性和戏剧性强的作家,一类是叙述的、抒情性和主体意味凸显的作家。莫言显然属于前者。”

2023年4月,《蛙》话剧版在俄罗斯首演

今年以来,《蛙》同名话剧在俄罗斯普希金剧院轰动上演,《红高粱家族》同名话剧的全国巡演亦在火热进行中。如今,反复打磨的《鳄鱼》终于面世,相信这一股席卷全国的“莫言戏剧热”将被推向新的高潮。■

《鳄鱼》读后感(三):北大讲座回顾 | 莫言的作品是“含泪的大笑”

2023年6月6日,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做客北京大学,从自己的最新剧作《鳄鱼》出发,以“小说与戏剧”为题,与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展开对谈。

戏剧对于莫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他从小受戏剧的熏陶颇深,在当时那个书籍匮乏的环境中,戏剧成为了他业余时间中最宝贵的文化教育,莫言的处女作甚至就是一部名为《离婚》的六幕话剧。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回顾这次精彩的讲座。

对谈开始前,主持人曹文轩教授曹文轩教授从世界文学和人类共同体的层面高度评价莫言的写作,认为莫言的作品是代表中国当代文学最高水准的文学,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在世界上为中国文学带来了尊严。莫言的作品是“中国题材、世界主题”,他讲的是中国故事,写的是中国人,也是有全人类共通之“人性”的人。

曹文轩教授赞叹道,莫言特别擅长讲故事,他是一个注定会震慑世界的作家,其新作《鳄鱼》就是一个用戏剧的方式讲述的故事。

曹文轩教授向同学们介绍莫言先生的写作

这场“大师对谈”正从莫言的最新戏剧作品《鳄鱼》说起。陈晓明教授首先追溯莫言与戏剧的渊源,他介绍道,莫言在小说《蛙》中嵌套的剧本部分,成为构成整部小说的非常重要的文本。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可以说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是作为笑剧出现”,莫言的作品也是“含泪的微笑”或“含泪的大笑”之和,是悲喜剧的交集。

陈晓明教授向同学们分享2019年与莫言同行、拜访莎士比亚故居的故事,他深知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莫言的重要影响,《鳄鱼》完稿后,莫言曾赋诗一首:“写罢《锦衣》写《鳄鱼》,半生郁闷数行书。莎翁故里曾盟誓,开笔香烧二月初。”谈到这里,陈晓明对莫言的戏剧新作表示了极大的期待。

陈晓明教授回顾莫言先生与戏剧的渊源

接下来,莫言谈起自己从小说转向戏剧写作的心路历程。莫言表示,戏剧是他内心的深刻情结,他曾在莎士比亚的墓像前发誓,“要尽自己的余生成为一个戏剧家”。他从小受戏剧的熏陶颇深,在那个书籍匮乏的环境中,集市上说书人的长篇评书、乡间剧团的巡回演出、老人们的随机演唱,成为每个农村孩子业余时间中最为珍贵的文化教育。

多年后,当莫言走上文学之路,他从记忆中意识到戏剧对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性,正是这些民间戏剧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知识和价值观的教育。莫言的处女作《离婚》就是一个话剧剧本,它的创作受到1978年轰动全国的现象级话剧《于无声处》的影响,但莫言对《离婚》这个多次被拒的剧本并不满意,于是选择将文稿焚烧。

此后近四十年里,莫言一直深耕小说创作,将戏剧梦埋在心底。在小说写作道路的间歇处,莫言创作了《霸王别姬》《我们的荆轲》《锦衣》等剧作,前二者已在国内上演百余场。

《霸王别姬》手稿

新作《鳄鱼》于2022年春节期间完稿,这是一部莫言回归初心的戏剧创作,原计划在今年春节期间搬上首都舞台,由于导演任鸣先生因病去世而暂时搁置,它的剧本则于近日出版。

幼时在乡间看戏的经历在莫言心中种下戏剧创作的萌芽,而文学长河中灿若繁星的戏剧作品提供了艺术上的指引。青少年时期,莫言从兄长的文学课本中读到许多著名戏剧的片段,包括郭沫若的《屈原》《棠棣之花》、曹禺的《日出》《北京人》等,剧本透过文字在他脑海中呈现出舞台的形貌,那些角色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他的眼前。

参军之后,莫言如饥似渴地借阅了大量剧本,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到20世纪法国的萨特、瑞士的迪伦马特、德国的布莱希特,都成为莫言在戏剧写作上的老师。萨特、迪伦马特、布莱希特也都写小说,但莫言认为他们的才华还是更多地表现在戏剧中。

莫言尤其喜爱萨特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其中寄寓了作者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其主要戏剧作品《禁闭》《肮脏的手》《死无葬身之地》等,他都反复、多次地阅读。而布莱希特通过剧作表达了一种崭新的戏剧观念,他讲究“间离”效果,演员既是表演者又是评判者,防止观众过多沉浸到剧情里去,这和追求演员仿佛在舞台上生活、以表演唤起观众强烈共鸣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完全不同。

历经莫言多年思考沉淀的《鳄鱼》剧作终于成书面世,在场同学对此心驰神往。陈晓明教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剧作内容,这部话剧的主人公是一位外逃的贪官单无惮,围绕着单无惮所豢养的一条奇怪的、会随着所处容器越长越大的鳄鱼,话剧的其他各色人物粉墨登场。

关于《鳄鱼》的创作思路,莫言接着介绍道,他曾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机关报《检察日报》工作十年,多年来,他在最高人民检察院阅读了大量贪官案卷,也采访了很多检察官、贪官,掌握众多第一手材料,因此这部剧作看似荒诞,实则带有着强大的现实感,投注了细密的人物刻画。

在《鳄鱼》中,莫言综合了萨特和布莱希特的一些剧作气质,希望读者或观众既能受到剧情的感染,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感叹、甚至感同身受,同时也能够保持对舞台上演绎的故事的冷静批判。

台词是展现话剧魅力的最佳介质之一,莫言和陈晓明现场朗读了《鳄鱼》的其中一段剧本,赢得台下同学们的阵阵喝彩。陈晓明教授指出,莫言在《鳄鱼》这部剧作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除了受萨特、布莱希特影响之外,也有莎士比亚、契诃夫等人的影响痕迹。

莫言和陈晓明演绎《鳄鱼》选段(图片©新晋摄影师Herry)

短短三分钟的剧本“试诵”完毕,莫言将表面“高大上”、内里都是“歪主意”的贪官与诗人行为艺术家的面貌刻画得栩栩如生,以强烈的批判性揭露了这些冠冕堂皇之人的本质。在陈晓明教授看来,“鳄鱼”这种动物表明了一种欲望的野心,人的欲望愈放愈大,正如剧中的一句台词所说,“我们人人心中其实都藏了一条鳄鱼,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它就会快速生长。”

如果说创作戏曲剧本《锦衣》是为了回报童年时地方戏对自己的教育和培养,那么话剧剧本《鳄鱼》可以说是莫言关于戏剧创作真正的兴趣所在。莫言表示,中国作家写话剧是一件特别顺理成章的事情,“白描”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看家本领,只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为动作就能塑造出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好的小说中都包含着一部或几部话剧,一部好的话剧也能够扩展成一部好的小说。

西方文艺理论将话剧三要素定义为戏剧冲突和矛盾、人物语言、剧场说明,莫言从这三个角度逐一分析了自己在话剧创作中的经验。首先,莫言认为话剧在故事设置上应当有在开头就抓住观众的情节,不能演出了半天还是不知所云,如果在舞台上也像小说《追忆似水流年》那样采用意识流的方式,大多数观众都会无法接受。

冲突和矛盾是塑造人物性格最有力的手段和方式,人物的性格在特殊的环境之中、在生死存亡的考验面前最容易暴露,正如战争文学是写人性的试金石,戏剧也应当把人物放到暴风骤雨当中去进行锻炼,让人物的性格在严峻的考验之下袒露给观众或读者。

其次,人物的语言和对话是话剧最重要的成分,讲述话剧故事可能使人感到枯燥无味,只有看台词才能让人感受到语言的机锋,感受到它的机智、幽默、刻薄等语言风格。此外,好的话剧也有大量需要观众来补充的“潜台词”,真正的精彩不是演员说出来的,而是靠观众说出来的,这也是潜台词的微妙之处。

莫言读《鳄鱼》

第三,莫言认为话剧的场景描写可繁可简,例如《鳄鱼》开篇的剧场说明就点明是在外国海边的一个富人居住的别墅中,主人的身份是来自中国的一个逃亡的贪官,别墅中住着他的朋友、部下和情人,以简要的笔法交代了剧情发生的背景。

陈晓明老师最后就莫言的小说创作历程对其戏剧写作进行补充与总结。他说,戏剧理论家阿契尔在《剧作法》中曾将小说和戏剧进行比较,“小说是一种渐变的艺术”,而“戏剧是一种激变的艺术”。

莫言的小说已有着非常充足的戏剧性,《檀香刑》以眉娘惊世骇俗的自述“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开头,这位看似手无缚鸡之力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调门起得极高。

《丰乳肥臀》则以上官鲁氏生育的场景开头,她已经生育了七个女儿,刚刚出生的第八胎是一对龙凤胎,唯一的男孩儿却是金发,昭示出他难以解释的血统,而在上官鲁氏生产的同时,日本鬼子进村了,地上堆满了男人的尸体。

2023年4月,《蛙》话剧版在俄罗斯首演

《蛙》中直接内嵌了一个戏剧,莫言用一种荒诞性来演绎故事。莫言的作品中一贯有着如此强烈的戏剧性,即使是中短篇小说如《透明的红萝卜》等也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这些戏剧性的矛盾和冲突不仅是个人的、家庭的,也是文化的、历史的,而且是现实的。

在莫言的作品中,既有中国的传统戏剧的民间性,也有莎士比亚、契诃夫、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的影响,并且熔合得非常恰当,真正做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同学们积极提问互动

对谈结束后,同学们积极踊跃提问。莫言就《檀香刑》中的人物声音、作家的想象力、写作中作者的表达程度等问题作出耐心详尽、生动风趣的回答。

最后,李洱教授对整场讲座作总结。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我们还是历史这部戏剧的读者。各种力量共同参与,拧成一股绳,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戏剧。

中国历史波澜壮阔、百感交集,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莫言的小说中带有很强的戏剧精神,这种戏剧精神和中国历史的内在的戏剧精神息息相关。

李洱还认为,中国作家和现实的关系就像“与鳄鱼结婚”,爱恨交加;莫言的新作《鳄鱼》以鳄鱼这种动物为题,也可以看成是对戏剧、对中国作家与现实写作的戏剧性描述,是一部带有“元戏剧”精神的戏剧。

我们的内心都有一条鳄鱼,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条鳄鱼?莫言的《鳄鱼》写出了人性的复杂性,我们都期待这部话剧早日上演。活动在热闹非凡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

撰稿:潘舒婷

摄影:陈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