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迷戏》经典读后感有感

《迷戏》经典读后感有感

《迷戏》是一本由姚红 文/图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戏》读后感(一):如此,仅此。

很遗憾,没有找到这个绘本的原著散文。绘本略显简单,因此在了解故事的主线以后很难再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前很少看绘本类的图书,看这本《迷戏》原因很简单,三个关键词——“戏”、“民国”、“南京”。发生在民国时期与戏剧有关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到《霸王别姬》,而民国的南京尤其是抗战期间的南京就有更多值得人关注的地方了。

故事让我看到很多影子,那个时代的家庭戏让我想到《四世同堂》,那个时代的戏班子让我想到《霸王别姬》,那个时代有气节的戏子让我想到了梅兰芳,而故事结尾表达的那个以后再也没看过这样好的戏的感觉颇有《社戏》结尾的意思。

我觉得我写到现在的文字已然比绘本里所有的文字要多了,因此打住。对于美术我没有系统的认识,因此绘本的好坏无从评价。那个时代的故事总有许多迷人的风致,翻翻这个绘本多少对当时的风物有些直观的体会。

大致如此。

《迷戏》读后感(二):秦淮河边,有人吟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占领。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迷戏》读后感(三):迷戏·窥情

陈凯歌当年拍《梅兰芳》时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结尾:战后复出舞台的梅老板在众人的簇拥下迈向楼梯走近后台,形体渐渐升高,众人也想跟上去,梅老板转身过来——扇子遮住他下半边脸,众人屏住呼吸,他忽然摊下扇子——胡子已然不在了:“各位就别跟着了,我要扮戏了。”

我喜欢这个结尾的场景,富有神圣的仪式感,如同朝圣,又如送别。也许那个时代的人本身就将“好戏”当作神圣的仪式,而“扮戏的人”则变为神的映像,是代言人。

我甚至想,若是安藤政信扮演的那位日本军官没有自杀还站在台下,场景又该如何呢?

“迷”,就该是五味杂陈悲欣交集不容割舍的一种心绪吧。

“我”这个小女孩在一个不寻常时刻(1937年日寇全面入侵中国)由一位京剧名伶(筱云仙)的引领对京剧及京剧之美产生通贯一生的迷恋。这种迷恋在特殊历史时机之下带上了深沉的悲剧色彩。

故事以散文化口吻娓娓道来,讲述融进画面里,成为一本美得让人流泪的图画书。中间可以铺展开的册页是设计上的巧思,如一扇即将被推开的窗、被打开的门,一幅即将被拉开的大幕——各种光彩照人性情各异的人物以及美轮美奂的守旧就要出现在众人眼前。临近末尾“我”最后的梦境堪称点睛之笔——“迷”——带着伤感和忧愁,传达出淡远隽永的伤怀,是中国传统的美学韵味。

就如同影片中日本军官不忍心拿强权威逼梅兰芳,邱如白看到梅兰芳打了伤寒针卧病在床——

在人们心中,转身离去的美所带来的是一生难以弥补的遗憾。

2012·09·05

《迷戏》读后感(四):秦淮河边,有人吟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被占领。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暴风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水顺风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了河对岸满满的人……”在秦淮河畔的女孩手里攥着帕子模仿着身边的名角,河对岸的人们静静地听着,礼貌且不打扰;再看“第二天早晨,河对岸仍然早早站满了人。可是……”筱伯伯已不在,对岸人们的表情也发生变化,两页河道的倒影也是有所变化的。从这儿故事剧情便将要带读者们进入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灰暗时期。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迷戏》读后感(五):秦淮河边,有人吟唱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瞻园里,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这首来自战事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插曲《秦淮景》,歌词描写的是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听起来也是悠然惬意,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想要神游去这秦淮河畔荡一荡。

提到南京,脑海里闪现的是雨花石、金陵折扇、盐水鸭还是老鸭粉丝汤。但,有一段沉重的牵绊是全中国人民都铭记于心,不会忘记的--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如此沉重的历史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给孩子讲呢?

作者姚红根据母亲姚月萌女士的散文改编了一本适合亲子阅读的绘本《迷戏》,创作灵感来源于姚红老师的母亲亲身经历的事情。本书从三个关键词“戏、民国、战事”展开。让孩子从绘本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京戏、一睹暴风雨前的南京城的平和及繁华,也能了解到南京的那一年。

绘本的封面能看到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欣喜且痴迷的看着手中的绝美戏服,上方则看到的便是让作者创作此书的灵感来源经典画面:在作者母亲九岁左右的年纪,一位京戏的名角在南京演出,他在秦淮河边租了一套房子,暂居于此,在他清晨练嗓的时候,河对面就满满当当地站着人,这个壮观的场面在母亲的描述下让作者无法忘怀。作者将这个名场面贯彻封面、环衬、内页及封底。

从绘本的色彩编排来看,作者用淡蓝色描画故事中出现的河道、用灯光区别屋内与屋外、进入戏院发现氛围越来越暖绒亮堂,因为舞台上方的几盏大灯笼铆足了劲营造舞台效果,当你用自己的双手拉开中缝的大拉页时,这个设计就像亲自用手拉开这场京戏演出的帷幕般,色彩让读者瞬间进入整本书的顶峰。演出过后,故事的色彩逐渐在为之后的惨烈埋下伏笔,窒息的灰色令人顿时可以感受到一场腥风血雨即将到来。

在戏院门口的那一页,就是当时南京城的生活写照。既有鱼贯而入的戏院大门口,也有抗日有志青年在作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是娱乐大众,另一边是气愤的青年。一种冲突感迎面而来。但在当时,居然可以如此和谐统一。

“也许是嗓音太美了,它顺水顺风地飘去,天才刚刚亮,就引来了河对岸满满的人……”在秦淮河畔的女孩手里攥着帕子模仿着身边的名角,河对岸的人们静静地听着,礼貌且不打扰;再看“第二天早晨,河对岸仍然早早站满了人。可是……”筱伯伯已不在,对岸人们的表情也发生变化,两页河道的倒影也是有所变化的。从这儿故事剧情便将要带读者们进入中国历史上令人心痛的灰暗时期。小女孩迷戏,也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又或许是欣赏筱伯伯用自己力所能及的钱救助因失去家园和亲人的老百姓。

对比封面的乐器排列,封尾多了一些武器。是否暗示并总结了故事的主旋律?

散文基调的绘本故事并未围绕小女孩个人命运展开,而是让她成为一个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人给读者讲述九岁的她眼里南京城老百姓为之痴迷的京戏。第一次见到青衣名角筱云仙、第一次进入戏院看戏并为之着迷、第一次和家人即将经历惨烈的战役。

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亲子阅读并蕴涵中华文化,与孩子诉说战事的好媒介。书中的小女孩不懂京戏和战事,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让孩子们跟着她在书中感受文化之美的同时,了解和平的对立面。不愧是一本丰子恺图画书奖的好图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