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亲近图画书》读后感100字

《亲近图画书》读后感100字

《亲近图画书》是一本由朱自强著作,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65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亲近图画书》读后感(一):我是来批评国内原创绘本的

这本书出版于4年前,那个时候书里提到的现代国内的绘本作家,现在还是那几个(哦,加上一个九儿)。

分三个大部分讲述的,对于想要了解绘本的新人来说是本还不错的书,推荐了很多可以拓展阅读的资料。

第一部分,讲其他国家对于绘本研究的理论,不同观点,主要论点在于文字和画面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上面。

第二部分,列举了优秀绘本,并赏析,也算是比较全面(但不深入),想深入了解的可以参考郝广才《好绘本如何好》

第三部分,谈了中国绘本的发展现状,信谊图画书奖,和台湾绘本作家作品比较等等。

对于国外作品比较中肯,不过一些观点我不是特别能理解,比如我觉得并不是特别出彩的地方,拎出来作为一个特色讲。有些地方也就是顺着作者的表现而进行夸赞,(或许等我资深了之后再来看会有帮助)

全书最不赞同的就是对于中国目前绘本作家的过誉。

熊氏兄弟在中国绘本行业算是领军人物,那是因为中国没有专职创作绘本的土壤,但是作品水准实在没到朱自强说的如何如何好。至少在我看来,文字功底非常得差,熊亮是国画专业出身,画的画是相当没的说,画面感也不错,但是故事的节奏、结构、语言表达上面实在是糟糕。

尤其非常非常想批评的是凑了一批中国风的绘本除了“超级宝宝”系列,每一本都是画面美观,但是故事讲的一塌糊涂!真的不忍卒读!

这也跟行业需要“系列”、需要所谓“本土化”绘本的市场效应,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

包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也改编了一本绘本,虽然画风很讨喜,这种在国外看来,不能说是“绘本”,只能说是画了插画的散文!

其他的像《九色鹿》,保东妮在写这个故事前应该没有研究过绘本语言吧,那些画面配上这样的文字实在可惜!

还有一些不作评判了。

《儿童文学五人谈》里就对目前缺少儿童文学评论、批评的现象表示遗憾,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有听到什么关于儿童文学批评的声音。

出版社为了卖书,称赞声一片,都是叫好叫座的,难道就没有糟糕的作品了吗?

很多作品都是在作者去世后才渐渐有了批判之音,希望中国儿童文学不会发展到那一步。

《亲近图画书》读后感(二):打开幸福的窗子

虽说平时也一直很喜欢买书、看书,但当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一隅,与她相遇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留下脚步,慢慢地走进了她,品之越多,感之越深,似乎离幸福又近了一步。

她就是《亲近图画书》。

图画书还有着时下最流行的称谓“绘本”。图画书看过许多,给女儿读过,给班中的孩子看过,说起图画书我们都会说,就是绘本嘛,我们太熟悉了。原以为我俩应彼此熟悉,然而,当我拿起这本《亲近图画书》时,才感觉到我与她并不那么亲近,于是,我决定就在这一页页的翻看中慢慢地走进她,走进图画书。

什么才是真正的图画书?大幅的图加上少许的文,我以为这就是图画书。然而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对却说:“把图画只是作为文章的补充和说明,或是为了加上图画让孩子看了高兴,这类的书,都不能称之为图画书。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式都在说话,来表现同一个主题。”“假如用数学式来写图画书表现特征的话,那么可以这样写:文+画=有插图的书,文X画=图画书。”作者朱自强更是追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这两个算式中的文和图要等于文和图要等于或大于3。在加法关系中,文字和图画不仅是分离的,而且合在一起并不比原来多。可是,在乘法关系中,文字和图画不仅是融合的,而且生成了比原来丰富的新东西。”是的,图画书之所以成为孩子成长的心灵鸡汤,之所以令大人怦然心动,都是因为在这个“3”中有惊喜、悲伤、有醒悟、有感动……有太多太多不同的感觉拥着我们去体验生活中的幸福。

最喜欢这本书中“阅读图画书”的这块内容,共介绍了三十几本图画书,不是简单肤浅的内容陈述,也不是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是娓娓道来,是深切体会,是作者长期浸润在图画书之中而得来的精神果实,而正是这种智慧的火花也每每抓紧了我的心,三十多次的心灵碰撞,三十多次的心灵震撼,我感到能重新认识图画书是自己的幸运,一口气读下来,心头是满满的幸福。

《爱德华》一书使我震撼了,也给了我警醒。爱德华一个很普通的男孩,他踢了布娃娃、制造噪音、欺负比他小的小孩、对动物不太友善,很多大人都伸手指责他:“爱德华,你真的是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同样是爱德华在踢盆栽,在一阵指责声中只有一个大人说:“原来你在弄小花圃。这花看起来真可爱。你真该多种点东西啊!”于是,“爱德华很会种花,大家开始拜托他去帮忙整理庭院。”慢慢地,爱德华身上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他收拾房间,变得干净,还“常常照顾那些比他小的小孩”。他终于成了大人嘴里“真的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孩子。”

作品前半段的大人完全是负面地看待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常态行为,而作品后半段的大人却是充满信心地对儿童同一个行为进行正面的、积极的引导。后者的努力和成就,印证了一个教育理念——爱与赞许会经常除去孩子的问题,会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指南。

一个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到“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其实孩子还是原来那个孩子,变了的只是大人,是大人对待孩子的态度。拿爱德华追赶动物这一行为来说,有的大人认为这是“野蛮”的,但是,日本童谣诗人北原白秋指出:儿童的“残忍”“不是根本的残忍。它只是成长力的一种变异,是美和诗。将它只看成是恶,这不过是成人那不纯的道德观念。”的确,当我们观察孩子行为的时候,不能带着大人的视角,更多的是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要给孩子多一点理解。

想着班中的孩子,从一年级入学,到最后毕业,每天除了书本知识的教学,还有不断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经常是苛求的、不耐烦的、是粗暴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待孩子就是从是非善恶、对与不对的角度来评判,却不知道这是我们自己那不纯的道德观念作用到了孩子身上,于是僵硬的教育方式禁锢了孩子,用这样的方式不断地伤害着孩子们幼小、天真的心灵。

试问自己,是不是正在创造一部部精密的成人机器?是想孩子成材还是想让孩子快乐长大?很多时候我们做老师的总喜欢本末倒置。我们总是大声为自己辩护:“我们这是在爱孩子啊,这也是爱的教育啊!”爱,这真的是爱吗?在我为自己辩护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爱,这里更有我加注在孩子身上诸多愿望,这愿望是好,但更功利。

作家柳田邦男认为,图画书(即绘本)是“一生要读三次”的书,“第一次是自己孩子的时候,第二次是自己养育孩子的时候,第三次是自己进入人生的后半期的时候。”

能进入绘本的世界,我是何其有幸,孩子能接触到绘本,也是何其有幸。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自身心灵的问题不是几本绘本、几个自省文字就能改变的,坚硬功利的心只有不断地在绘本中浸润、洗涤,才能让我们的心不断地柔软,还原成原本的颜色,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伴随人一生的过程。

修正我们那“不纯的道德观念”,“正面、积极的引导孩子”,同时也解放自己各种功利的欲望,用真正的爱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都得到幸福。

《亲近图画书》读后感(三):本书框架和主要观点【未完待续】

上编:图画书是什么

第一章:图画书是什么

一、图画书是什么

1、《创造图画书历史的20人》鸟越信认为,图画书是儿童文学,因为图画书本来是时间的、连续的、展开的艺术。

2、鸟越信编《日本绘本史》

3、关于图画书的具有启发性的定义:

图画书是文本,是图画,是综合性美术设计。图画书是大量生产的一种产品,是商品。图画书是社会、文化、历史的记录。在多种属性中,最首要的是,图画书是给儿童地阿莱一种体验的作品。

作为艺术形式,有三个方面决定了图画书的构造:图画和语言相互补足、融合;同时展示对开的两个页面;通过翻页营造戏剧性变化。

图画书自身的可能性是无限的。——《American Picturebooks》 Barbara Bader著。

二、“真正的图画书”

1、尤里·舒尔维兹的论著《用图画写作:如何创作儿童图画书》:一本真正的图画书,主要或全部用图画讲故事。在需要文字的场合,文字只起辅助作用。只有当图画无法表现时,才需要文字来讲述。

2、日本图画书专家松居直:图画书是文章说话,图画也说话,文章和图画用不同的方法都在说话,来表现彤一个主题。文+画=有插画的书,文X化=图画书。——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

三、图画书的读者结构

1、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

2、一本研究吉米图画书的著作:《吉米:阅读忧伤的城市》

3、图画书的阅读者主体是幼儿,还有学龄儿童,儿童的家长等。

四、图画书的独特价值

1、培养良好的图像读者:对于幼儿来说,图像没有文字语言的障碍。

2、给儿童以身体阅读的乐趣:图画书的身体阅读可以是身体的直接参与,如一些立体书等。这种阅读向儿童暗示着,身体的行动能够使一个新的世界向自己敞开。

3、最能够与读者对话、互动的书

(1)佩里·诺德曼教授《儿童文学的乐趣》中说: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故事。

第二章:图画书的艺术特征

一、图画书的图文关系

1、几位欧美学者的论著中均有对图画书图文关系的理解:

《儿童文学的叙事符号》乔安妮·戈尔登

《阅读当代图画书:图绘文本》大卫·刘易斯

《教育中的儿童文学》玛利亚·尼古拉耶娃和卡罗尔·斯科特

《图画书的视觉表现》中川素子等

2、日本的三个国际级图画书作家:五味太郎、安野光雅、长新太。

3、最普遍的关系作者倾向于松居直的乘法关系。

二、图画书图画的独特性

1、与影视图像性质不同:图画书的画面之间有中断感,画面相对是静止的。可以发挥读者审视、思考的功能。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章,出自《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

2、与连环画的图不同:连环画中通常以文字为主,图画为辅助。

3、与卡通书的图不同:卡通书的图只有指涉,而无示意的功能。

4、与美术作品的图不同:美术作品每一幅画都是独立显示其价值。而图画书的图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为传达内容这一目的服务。

三、图画书图画的艺术表现

1、图画书动作第一:图要画什么才能明确传达信息?动作。

2、图画具有隐喻功能

3、图画的视觉效果:《小蓝和小黄》

4、图画的色彩表现:色彩可以表现幻想的神秘,心情的五彩斑斓……

5、画面的连续性:竹内雄寒《图画书的表现》归纳了连结前后图的四种方式:要形成前后画面的联系,只要包含横跨两页的相似的事物、或色彩、或事件、或情绪这些信息就可以了。

6、图画的叙事节奏:例如《野兽出没的地方》中随着孩子幻想的深入,画面的留白越来越小,图渐渐变大,占满了整个页面,而随着孩子从幻想中逐渐回到现实,留白又越来越大,直到最后两页全是留白,只剩一句话:晚饭还是热的呢!

【读后记:画面的节奏非常有意思。亲近母语的讲座中,彭懿老师也讲过一些绘本中的留白,如海浪、黎明等等。】

四、图画书文字语言的功能

1、表现图画难以表现的内容:如时间、对话、惊叹次、拟声词、拟态词、歌声、心理活动等。例如《我的爸爸叫焦尼》

2、拓宽故事的内容:图画书的文字语言应该尽量避免对图画内容的重复。

3、引导图画的意义指向

4、连接画面

第三章:多种多样的图画书

一、无字图画书

二、设置”机关“的图画书

三、故事图画书

1、民间故事

2、幻想故事:例如《神奇的竹笋》

3、写实故事:例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荷花镇的早市》

4、动物故事

四、科学知识图画书

例如《小水珠的冒险》、《河流》(加古里子)、《杂草的生活》

五、婴幼儿图画书

中编:阅读图画书

1、《海底的秘密》:”观察“的眼睛,”发现“的心灵

2、《迟到大王》:一本”夏山“的教育书

作者是约翰·柏林罕,在夏山学校度过童年。夏山学校的一个信条:你要站在孩子这一边。

3、《巴士到站了》:以无为有,以少胜多

4、《驴小弟变石头》:爱是一种奇迹

5、《圣诞颂歌》:小说大师+插画大师=新的伟大作品

6、《约瑟夫有件旧外套》、《爷爷一定有办法》:旧外套里的人生哲学。就生命力而言,人的前半生是扩张,后半生是收缩。从物质主义的角度来看,生活似乎是在走下坡路,但是从价值论的角度看,每个转化物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7、《环游世界做苹果派》:周作人认为黄疸故事的最大特色在于“有意味的‘没有意思’”。荒诞故事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无法发生的奇妙事件的描写,造成一种幽默和游戏的状态,其本质在于超越现世既成的价值观和秩序感,寻求生活的更多的可能性和精神的自由解放。小女孩正是凭借”不通“的做苹果派的方式,使生活”通“向了更为开放的、宽广的世界,走向了丰富的、自由的境界。原来人生中有很多的事情,就像做苹果派一样,在我们已经认定的、遵从的做法之外,还有许多种充满乐趣的、一经发现则令人神往的崭新做法!

8、《爸爸和我》:小熊和爸爸出门找事情做,最后有了一次愉快的幻想之旅。启发我们儿童成长过程中无所事事的重要性。

9、《胆小如鼠的巨人和胆大包天的睡鼠》:一本从两边都可以读的书,儿童自己可以构建三个故事。由表象产生的判断不一定正确,需要走向沟通和交流。

10、《苏和的白马》:蒙古草原清爽、辽阔的美。

11、《摇摇晃晃的桥》:一对天敌居于一座摇摇晃晃的桥两端。两者在平衡的权衡中逐渐发生了关系上的转变。

12、《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柔美、恬静的村庄,被战火摧毁。控诉战争,祈愿和平。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就是我们心中对生活的最美丽的愿望。

13、《草莓》[日]:是一首小诗,由草莓在自然中真实的生长过过程变换到象征:草莓有北极,也有南极,草莓是漂浮在浩瀚宇宙的一颗星球,草莓的风景无限。

14、《小蜡笔头儿》:故事中每当蜡笔头儿为小鸭子、小汽车、小石头做一件事,他都在消耗掉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奉献的时候,也在实现自我价值。另一个角度:看似弱小,却拥有内在的强大。

15、《天空在脚下》:克服恐惧与寻找自我的故事。詹姆斯·希尔曼在《破译心灵》中说:迟早会有某个东西把我们召唤到一条独特的道路上。

16、《爸爸,你能给我月亮吗?》:爱与飞翔的故事。爸爸其实无法为儿子摘到月亮,但是爸爸执著地为摘月亮所做的努力儿子都看到了。这一过程其实是爸爸带着儿子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成长过程。【想起了梅子涵先生的学生创作过的一个绘本《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主题类似。http://book.douban.com/review/5663617/】

17、《樱桃树下的约克》:一个孩子与大自然、影子(自我)的对话。

18、《蜗牛的长腿》:复杂而残酷的命运。

19、《月亮之歌》:刺猬想唱歌,可是太难听。绝望的时候它想到:这件事取决于谁来听它们唱歌。

20、《再见小树林》:小树林代表了自然,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因为人与自然的疏离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人的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根源。

21、《葡萄》:延迟满足、恒久忍耐。

22、《艾德华》:作者为约翰·伯宁罕,其心思与夏山学校的信念一样:坚信儿童的天性是纯洁善良的,而绝非污浊邪恶的。当大人从特别的角度看待小男孩艾德华的不和平行为时,捣蛋鬼、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艾德华慢慢变成了有点笨、有点野蛮……但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文中摘录:日本童谣诗人北原白秋曾指出:儿童的“残忍”不是根本的残忍,只是成长力的一种变异,是美和诗。将它只看成恶,这不过是成人那不纯的道德观念。

读后感:昨天才因为班里的捣蛋鬼生了一晚上气,今天看到北原白秋的观念,给了自己当头棒喝,又联想到河合隼雄之前写过的《孩子与恶》,发现还是自己的深层观念没有转变,总是用成人道德来评判孩子,才会弄得两败俱伤。谨记谨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