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地铁上的年轻人读后感锦集

地铁上的年轻人读后感锦集

《地铁上的年轻人》是一本由龚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2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铁上的年轻人》读后感(一):三十岁的读者看三十岁的主人公

经过几次用心的周转,我收到了这本书。第一次摸到国内漫画家的纸质书,感觉很神奇。我不是一个漫画迷,看的漫画很少,但打开还是觉得这个笔触很接地气,线条和人物形象都和小时候看过的不太一样,更中国化些。这也是我第一次在而立之年后看漫画,很巧,书里主人公的年龄几乎都定在了三十和以上。从情感上说,很难不起一点共鸣。作者一本书里收录了五个小故事,《地铁上的年轻人》像是作者的自叙,《爷爷的故事》则开篇指明了献给自己2022年12月去世的爷爷,而《好样的》《一条小路》的主人公是连贯的——但现实的叙事让我不由得怀疑是作者在自己的经历上进行了加工,《一块烤肉》因为看不到主人公名字,姑且当作介于连贯故事主人公和作者自叙直接的创作。(如有明路,欢迎指出。)每个故事都很有意思,反映着一些社会现实和三十多岁这个年纪还追求理想的困境。书本同名的第一个故事《地铁上的年轻人》中,主人公一开始“想在年轻人面前卖弄知识”广泛存在于三四十岁的大众思想中,读起来让我感觉无比真实;直至主人公后来被小朋友“博览群书”震动的态度转变,也极有意思。《一块烤肉》仿佛是关于共情的困境,故事最后的反转也有些出乎意料。《爷爷的故事》关于亲情、关于独居老人的状况。……每个故事都像是生活的切片,还是值得一看。

《地铁上的年轻人》读后感(二):你可以在书店花半个钟看完他,但如果可以,请买下来。

你可以在书店花30分钟看完他,但如果可以,请买下来。

昨天在线上听了一场讲座,是央美学生自发举办的“走进另一种漫画世界”为题的讲座。

嘉宾陶朗歌在讲座中呼吁,漫画家也需要生存,请给予支持。他不失自嘲的讲述道,有学生向他咨询,成为一名漫画家所需具备的基础条件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你需要有一份与漫画无关的工作(来养活自己)。这次讲座的主题,和陶的发言,本与龚鼎此作的关联不大,更多说的是我是白、烟囱、左马等更小众的作者与作品。

我本在直播间的聊天窗口打了很长一段字,但种种原因没有发送出去。大意如下:看起来需要先让主流的漫画家吃好,才有可能让小众漫画家吃饱。……但是未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也许中国的市场足够厚,足够大,大到其中的各个利基社群足够自给自足。

以下多数凭我主观臆断,写下若干不负责任评价。

1,我知道,看标题,大多会以为我不是水军就是出版社编辑邀约推手。但是你猜错了,我充其量是”自来水“,你看我并没有打全5星。我确实认识龚鼎,见过两面(真的只有两面)。如果除却了一直关注的作品,只算见面,那算是了解不深(但我身边有比较了解他的人)。我相信第一篇故事里的台词“创作,要诚恳”,是他长久坚持创作道路的内心写照。

2,本作一贯是作者臭美自负与妄自菲薄的矛盾综合体。什么长发飘飘,什么健身减肥,什么G市原默默无闻有朝一日天下知的漫画家,乃至于X韵路赤贫,什么什么的,就算了;而《一条小路》就是作者在信念与现实之间的挣扎——看过比马大的都知道这个母题是老朋友了。

3,我越俎代庖回复现有豆瓣短评的一些问题。首先有个前提,本作是条漫作品的重版合集;并且,在“条转页”的过程中应是花费了一定功夫的——在新书发行之后的一次线上分享会中,龚有提到编辑很负责云云。 但是毕竟条与页是两种不同载体,转换处理有瑕疵也属正常,除非70%以上内容重置。

“线条糊得跟盗版似的”——一,勾线用的是某种肌理的笔刷。二,原作条漫的横向分格少,天生缺少页面单元的并置画格的设计,导致页面画格偏大(这点不是本书才有的问题,所有条转页都有,比如《假如历史是群喵》、《有兽焉》、《欺星客栈》等等)。相比之下,对比过条漫原作的应该知道,本书中的不少内容,算是经过精心调整了。

“算不上什么分镜教科书”——说得对。诚然,就事论事,本作——纸质页漫作品的分格构成来看,没什么惊艳之处,因此我也不认同封面上的这句推荐语。之所以有这句话,需要看看作者的条漫原作。如果了解了条漫的竖向历时模拟优势(当然条漫载体也有短处),与页漫的空间布局优势(也是一样有短处),再结合考虑条转页的不易,就可以理解“分镜教科书”的说法(相对于”分镜“,我个人还是认同”分格“的说法)的由来了。——关于条漫分格的实践研究,目前我所知道的,就是龚鼎做得比较多了。

”故事不算好,感觉没什么可讲的“——也许不是每个故事都有大起大落,不是每个故事都会热血沸腾。当然,有可能这根本不是你所期待的故事。假如你想要更自由的想象空间,去看小说;如果想要更细节的视觉冲击,可以去看电影。漫画也许给不了你那么纯粹而高尚的心灵洗礼;也给不了你更惟妙惟肖的华丽画面;漫画也许只能做到如此,如此平凡普通,如此私人,如此娓娓道来……那你还看吗?

最后,再说一遍:你可以在书店花30分钟看完他,但如果可以,请买下来!——既然你会关注到国创漫画,既然你仍欣赏这位一直在坚持独立原创的漫画家,既然你仍像《一条小路》中的主人公一样,相信梦想,请花钱买下来!

因为“谁也不知道一颗冰砾的滚动,是否能引发一场雪崩”……(出自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地铁上的年轻人》读后感(三):恭喜骆驼哥证明自己比马大

《地铁上的年轻人》一共收录了五个短篇,从前向后,似乎是按逐渐走高的顺序排列,我不清楚创作时间,可能是一种有意的安排,从逐渐远离当年风格的角度。

图:这比户外主播还社牛,不太真实的搞笑场面

第一篇是标题作《地铁上的年轻人》,其实是最弱的,主要配方还是当年的贫,包括最后一幕玩梗的方式都是熟悉的骆驼哥模式,感觉创作起来会比较容易。第二篇《一块烤肉》让我想起了柘植义春的《事故》,那种对异质日常的描绘,是漫画中很少见的主题,虽然还不怎么完善,尤其是创作时的条漫模式,对分镜产生了很大影响,画面的精度不一,排在一起有些不协调。但我觉得这个作品,已经找到了脱离漫画大部队的感觉,明显走得更远了。

柘植义春《事故》中在车中发狂点燃报纸自焚的司机,读者无法知道他遭遇了什么,而《一块烤肉》就好像试图揭示一个发疯的人是遭遇了什么才被逼疯的。严格来说,周遭的人们看似也没有恶意,同伴的嫌弃,陌生人的不解,乞丐和老板的冷漠,似乎也都只是一些本分的反应。而且因为主角说法被其它人有理有据地反驳,甚至见证一切的读者,像监控摄像头一样看到了全程,还能翻回去确认,却也不能站在主角一边,反而会怀疑漫画存在叙事陷阱,或许只是主角的主观印象也未可知,因此主角实际是被所有人孤立到最后一刻的,他的每句话不仅被认为是小心眼,同时还有正在发疯的嫌疑。

图:围绕烤肉发生的争执,被女朋友嫌弃了

图:作为读者,你愿意相信漫画里的所有其他人,还是主角一个人?

当然,主角并没有真的发疯,如果他发疯了就会被读者完全视为客体,我们仍然有机会以主角为主体,代入自己反观一切,思索生活的难以抗拒是如何聚沙成塔、逐渐成型的。主线之外的辅线,给乞丐钱的行为,也被中途乞丐的冷漠和末尾的反转彻底否定了,于是这个漫画指向:我没有错是大家都错了→和大家不一致是我的错→原来我真的错了。

《爷爷的故事》比《一块烤肉》更成熟,作为献给亲人的漫画,非常难得地从头到尾大实话,没有因为感伤而滥情,去拔高人物美化事实,甚至连感伤都保持在冷静的观察中。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长辈们是如何讨厌的。往往既自私又缺乏自我意识,既惜命又活不明白,作品没有试图粉饰,而是公平看待他们的可厌和可怜,因为我们是怎样的人,要比他们是怎样的人重要得多。

图:爷爷住院时叔叔陪房,他特地拴了根绳子在叔叔手上

至于这种观念或性格的成因嘛,匮乏时代带来的匮乏心理,大义灭亲和孝道和拜金这三种极致却主流的价值观,异化了人,影响了人,结果就是谁都信不过也不知自己要什么的一生,恐怕也没有自省和反观的习惯吧。

图:爷爷节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所为只是未经思考的惯性,以及留几个钱才能证明自己重要的想法,进一步证明中国人价值观里重要的只有钱

《好样的》可以视为《一条小路》的前奏或背景。故事还是当年那个接受接济的骆驼哥,但叙事完全没有了当初那种装腔作势的戏谑,而是沉稳下来,这明显是作者境界提升,有能力真诚了,无需再给人物那种“我看着不正经,其实是在掩饰自己,快脑补感动吧”的设定,对女主角Y的设定也不落俗臼,不再是当年那种服务男性的异性角色,而是索性看不透,或许实际上,女性Y有着更丰富的性格,但这种“看不透”依然要比服务型设定高明。

图:这段对白颇为有趣,男:最近怎么样,找男朋友了吗。女:没。男:家里人不催你啊…… 女:他们每个月从我这里拿生活费。(黑体字)谁出钱谁说了算,很简单的道理。

图:差点就表白了,虽然常见却依然能打动人的桥段

图:脑内情景,在路上

漫画前段公路只是像一个比喻,而末尾的公路升格为一种幻觉,就像在脑中固化下来的情景,成为了精神内核一样的存在。在这里,我觉得自己被打动了,这种有形化的处理已经很好,却又被压轴的《一条小路》的无形化处理超越。

《一条小路》是真正的杰作。书的勒口上,CMJ说每年里有五六天觉得自己是中国最好的漫画家,我觉得可以有,作者只要足够独特,觉得自己不可替代,所谓“自己是最好的漫画家”这种感受其实就是“自己在某个方向上最好”的大实话,而不是吹牛逼。

关于《一条小路》,我不想说太多,保留悬念给其它人。虽然画面是青年漫画,但CMJ已经走上了作者漫画的道路,比日式青年漫那样只存在于彼岸的阳关大道不同,作者漫画是更为黑暗,但就在脚下的小路。某种程度说,其实他画的也是私漫画,就像末尾这两篇,画漫画带来的人生况味,不知比当年那些愤怒吐槽向的作品复杂和微妙多少倍。我也想,如果是左马或者其它更擅长画面表现的作者来画,是否作品还能更出色呢,似乎又是不能的,因为既然找到自己的方向,就难以被他人替代了。

图:右边是题图,更多内页留待大家自己买书看吧

《好样的》里是有形的幻觉,仿佛公路骑士,通天大道就像精神图腾一样,支撑自己前进,而到《一条小路》里是更为高明的无形处理,主角不再需要幻觉,而成为幻觉本身,画漫画的驱动力也不再是光明面,而是意味着更多的黑暗面。238页那样的夜晚,简简单单一句对白,感觉自己被击中了,接下来的几页也都如有神助。

很多年前,我给CMJ的漫画写了相当苛刻的差评,核心观点是“骆驼哥未能证明自己比马大”。后来,因为同为柘植义春的狂热读者,我和CMJ熟悉了起来,虽然自己是个不太社会化的人,还是会为此略感尴尬。收到新书前一直担心万一自己觉得不好怎么办,收到后发现担心多余了,到底也是喜欢义春的人,终于可以说这句了:恭喜骆驼哥证明自己比马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