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阿龙聊北京》读后感锦集

《阿龙聊北京》读后感锦集

《阿龙聊北京》是一本由卢文龙著作,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阿龙聊北京》读后感(一):不一样的北京味儿,一样的传统魅力

由一个年轻人来讲述老北京的故事和传统文化,有点儿不一样的味道,不像传统的学者正襟危坐地教诲或照本宣科的历史课,书里透着一股朝气一股现代的感觉,还有一种亲切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传递出来的传统魅力,文化本身的魅力加上作者的个性讲述,浅显易懂生动有趣的语言,不知不觉就跟着书进入了北京城的历史画卷……不论是老北京的居民还是新进京的来客,还有没来过北京的人,都值得一看!

《阿龙聊北京》读后感(二):年轻人,都应该了解历史

阿龙的首部作品,用独特的方式探寻古都风物,传承人文风情,讲述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和857年建都史的北京的历史风貌。用独特的视角探访北京的人文古迹,巷陌民风,反映北京的传统文化、名家名店的日新月异。探寻老北京的人文精神,留住易逝的文化根脉。

历史、文化,是不变的主题,纵然岁月流逝,文化依旧传承。

这本书现在还没上市,不过有地儿能看一部分:

http://b.fanshu.com/SerialEbook.aspx?metaid=m.20101228-dxg-fsyc-11

《阿龙聊北京》读后感(三):这是一个我没有见过的北京

我是个90后,确切的说我是93年生人,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小子。

我所了解的北京,可能只能作为首都展现在世人面前了。那“传说”中的红墙绿瓦早已被高楼大厦替代,而我心中的老北京,尽数来自爸妈之口。

胡同,我是没有住过的,当然,爸妈都住过,只不过早已搬迁了。我去过后海,去过南锣鼓巷,不过我去后海是为了泡吧,去南锣鼓巷是为了约会,一个喧嚣浮躁,一个卿卿我我,倒是少了一份对于老北京文化的察觉。现在的后海,已经堆积了无数不知名的餐馆,或许也很出名吧,总之不是老北京的了,他们被用来坑骗外地人,外国人;南锣鼓巷呢,我不知道它以前是什么样子的,确实也不记得爸妈跟我提及曾经的南锣,总之,我的印象就是什么猫咪满庭,芝士青年,反正怎么也联想不到老北京。

阿龙笔下的北京,看不出首都的影子,是皇城,是天子脚下的百姓生活。

《阿龙聊北京》读后感(四):散去的时光,又如何能重现

半夜3点睡不着觉,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本书没有简介,没有结语,故事信手拈来又戛然而止

就如同北京这个城市的历史,不知从何讲起却又永远没有尽头

时光就在或狭小或宽敞的街道胡同中慢慢流淌着,人们慢慢忘却着过去的传说又在创造着新的故事

这本书里讲述的事情,有的是市井小民,有的是达官贵胄,有的物件地方还能找到,有的却永远消逝了,只留下只言片语存在于人们的传说和记忆中。

八大楼的饭馆如今也没剩几个了,四合院拆的拆卖的卖,什刹海早已不是原来那个味了……

抬头看看鳞次栉比的街道,觉得阿龙给我们讲述的那个北京城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阿龙花了很多篇幅讲述了那些老字号的故事,尽管有些已经消失,有些变了模样;也讲述了很多大集市的旧貌,只是现在的新颜您已经看不出它们本来的样貌;还有很多民俗讲究,不管延没延续下来,也很有意思

----说点别的吧---------------------------

南锣鼓巷是北京著名的民俗胡同游的景点,我去过两次,但总感觉不对劲

是铜臭味太重了还是本地人越来越少了呢?我对那些看起来很有意思的店铺总是不感冒,因为无论是披萨还是牛舌,那都不是这里本来有的东西吧

我最喜欢的店铺是那个老大爷的剪纸铺,门脸很小,但是剪纸很漂亮

2年前去的了,当时陪着我的外教,两个老外看见那些剪纸眼睛都放光了

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说个题外话

严格来说,我不算个老北京,老北京大多在南城(1L同学提出疑问……我家太靠北了觉得那都是南城不好意思),而我打小生活在海淀这片,严格意义上来说,海淀这地就是当年的郊区啊。

郊区人民也有郊区人民的念想,咱就特喜欢摇着船迎着柳的昆明湖。午后时分,夕阳西下,飘在湖上又凉快又惬意;到冬天了偷偷跑到冰上出溜也是一大乐事

后来我再去颐和园,那莲花的桥墩子被人砸了,游人光着脚躺在长廊上,如果不是有栅栏围着,那铜牛的断尾估计也得让人抠了

同病相怜的还有圆明园,现在那些断壁残垣是给保护起来了,以前走近了看到处是“XXX到此一游”,“XXX我爱你”……我就想不明白了,在这屈辱的废墟上写这些东西,您到底图个什么呢?

----言归正传-------------------------------------

在阿龙朴实无华的叙述中,仍然能看出他对老北京的热爱。不知道他在叙述那些已经消失的东西时候他的心情如何,面对这个已经面目全非的北京城,他又是个什么想法。

我曾经游走于英国的街道,即便是大城市,房子和街区就还是那百年前的房子和街区,不曾有多大的改变。而回国再看看北京,一年不见就会有很多东西消失,更多的东西出现,尽管那些新东西未必是大家真心喜欢的。

我不想归咎于谁的责任,毕竟历史在慢慢前进,文化也在变迁,今天出现的,明天就只存在于人们记忆中了

只是我们现在这个速度是不是太快了呢?

要知道,有些东西一旦消失了,就真的永远都找不回了

希望我们的孩子还能知道磨剪子磨刀是怎样的叫卖声

还能知道冰糖葫芦并不是挂在大商场里卖的3块钱一串的东西

还能在老了的时候摇着纸扇在树荫下散散步溜溜鸟

还能记着咱这北京不只是首都,北京是我们的故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