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残游记》读后感1000字

《老残游记》读后感1000字

《老残游记》是一本由刘鹗著作,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0元,页数:1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残游记》读后感(一):老残逾墙走

有吏夜捉人。先致敬下杜工部。

108页:

刚弼道:“莫非就是省中传的老残,老残就是他吗?” 白公道:“可不是呢!” 刚弼道:“听人传说,宫保要他搬进衙门去住,替他捐官,保举他,他不要,半夜里逃走了的,就是他吗?”

老翁逾墙走是有深刻历史渊源的,为了不受人胁迫不得不出此下策,狼狈所至,不在话下。不过莫非就是传说中这种桥段水浒里也不少,或者说古代小说里都多,表现不相识的英雄好汉,先打然后再互敬,“莫非阁下是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宋哥哥?”然后就是扑通一声。

113页:

王二初还极力抵赖,看见桌上放着二十两银子,有点相信是真,边说道:“事完,你不给我一百银子,我敢怎样?” 老残说:“不妨。就把一百银子交给你,存个妥当铺子里,写个笔据给我,说:‘吴某倒药水确系我亲见的,情愿做个干证。事毕,眸子好存酬劳银一百两,即归我支用。两厢情愿,绝无虚假。’好不好呢?”

支付宝的雏形啊,看来这东西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种信用担保协议的历史源远流长,有了第三方介入不怕卖家耍流氓。

《老残游记》读后感(二):一本很有意思的古文,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个读书太少的二傻子在看完这样精彩的古文之后忍不住感慨万千]

挺有意思的一本短篇。总共二十回,行文流畅语言精妙。终于也领略了一丢丢古文的妙趣横生、意境幽远,哈哈。不过中间第九、十、十一回以怪力乱神隐喻世风政治,实在不是我的菜,果断弃了这三章。

此书虽是古言,然而真的与白话文相差无几,绝对的通俗易懂。

感谢遇着了这样一本妙书,不枉我偷来的这许多零碎的时光。

“人丑就要多读书”,只要是愉悦有趣的,碎片化阅读也好,集中阅读也罢,在不管是晴天雨天的此时彼时,要持之以恒,不能停。

再说说自己是怎么会看这本书的吧。

一开始是查“结草衔环”这个词,看到例句是援引的一句古文,当时就感觉这句古文有种莫名的吸引力,接着就找到了例句的出处,是《老残游记》。整本书看下来,虽然没有高明的写作手法或者奇巧新颖的构思立意,但它就是很吸引我不断往后看,而且创下了我看小说的速度之最。

老残游记还有一个标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相比其他三本,它应该算是最温暖柔和的了。其他三本我还没看,只略微看了下题目和开头,真的只是略微。不知道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不是太草率太肤浅。

还据说有个老残游记续集,是个残本,总共才九回,作者没写完就病逝了。鉴于豆瓣上一致评价不高,为了不毁掉第一本带来的好感,也因着续集是个永远的“待续”,这第二本就不看了吧。

喜欢刘鹗娓娓道来的那种亲切舒畅,然而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可惜了。

《老残游记》读后感(三):《老残游记》:落魄文人的美好愿望与生命追求

最近读书有点乱,抓到一本是一本,像这本《老残游记》。

之前对于这本书的了解,仅限于那段著名的大明湖畔的王小玉的“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的惊人的精彩的梨花大鼓演唱。之后的意念里,一直错以为《老残游记》是一个有点残废的江湖浪人四处游山玩水而记录下的人情风俗文章。读完它后,才惊觉得自己怎会如此“望题生意”呢!

回到本书。

《老残游记》若以简言而概述之,可以说是一位神一样的江湖游医老残(并不残废,名铁英,字补残,被称作老残)以高明的医术、游侠的情怀、神探的本领、佛家的智慧等等济世救人、解决游历路上经历的一系列风波,并最终自我悟道善缘发动升入西方极乐世界的故事。

老残就是神啊。他以高明的医术救人;他以济世救人的情怀成功地治酷吏、救百姓于水火;他以高超的智慧澄冤案、查命案救十几条人命;他以善心为妓女赎身,以慧心与得道佛僧尼说法悟禅……他上到被总州府宫保奉为上宾,下到受普通百姓的膜拜感恩;他让小人惧,尊者敬,以至于三教九流都与他亲近……

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有主角光环,可读性强。这样的小说,兼有话本、传奇、公案小说等中国古代通俗作品的综合特点,但主题却比它们要高得多。

中国古代的这些通俗作品往往只是为市井娱乐所作,最多不过爱情故事,最高大概就是惩恶扬善。但这本《老残游记》却是将儒家的济世情节、道家超然于物外的洒脱、佛家得道参禅的智慧全都融会进小说,它们的组合,使得小说主人公处处事事都 “得心应手”,既能济世救民,有能完善自我,简直是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读完小说,读者会不自觉地生出“作者真是会编”,文人很会“意淫”感慨!显然,以小说欣赏的眼光来看,本书的人物形象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也是扁平化理想化的。形象的不成功,既是小说最大的硬伤了。

但回想作者生活的清末乱世,老残形象,当是一个落魄又“无用”的读书人内心深处的“强大自我”,而老残的所作所为,当是作者的一生的美好愿望与生命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得不对这个“老残”多生出几份敬意来。

矮牛被剃头,一地残花

《老残游记》读后感(四):老残游记、包青天与福尔摩斯

“我觉得最赞的,还是老残游记。”

每回与友人聊起章回体小说,他都要这样说一句。引得小生也是跃跃欲试,于是去图书馆借了来一睹究竟。一看才知道,原来是老熟人。

为什么这么说?原来不仅部分段落中学课本上有(听黑妞白妞说鼓书),而且它的核心故事被改头换面后成了某部大片。究竟是哪部大片?不急,不急,且容我慢慢道来。

开篇写老残游蓬莱阁,醉酒后南柯一梦,远远望见汪洋大海中一艘大船将要倾覆,船夫却乘机盘剥客人,甚至杀了人推下海去。大船该是隐喻晚清之中国,掌舵的是清政府,“演说的英雄”是革命党,敛了钱去不办实事,只管挑动客人去打掌舵人,叫别人流血,他自个儿却“找了块众人伤害不着的地方立住了脚观望”。

前几回写老残四处云游,兼行医,顺便打探民情,得知曹州府玉大人为官倒是清廉,但手段极为毒辣,往往屈打成招,害人性命。“历来小说皆以揭赃官之恶,有揭清官之恶者,自《老残游记》始。”这是作者写作的主旨。

其间插写了一断闲笔,写申子平往桃花山访贤,山中遇虎,与屿姑、黄龙子聊天、听琴,每每落笔都有仙气,可称其文有金石声,其人有山野气。暂不详表。

话头拉回来说那玉大人,原来是害人包青天中最多的一型,概括言之,就是为了政绩,不顾老百姓死活,甚尔为了惩治那为数少的恶人,反牺牲了大多数的好人,不惜制造冤假错案。玉大人纯用的虚写,一直存在于口口相传中,本人没有露过脸。

另一款包青天是史观察治河,拿着西汉时的《治河策》治理黄河,按图索骥,淹死万户人家。“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最后一款包青天则如刚弼,这人一听其名就是刚愎自用。用白公的话说:“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个脾气不好。他总觉得天下人都是小人,只他一个人是君子。”正因这脾气不好,遇事武断,造成贾、魏两家的大冤案。

贾、魏两家是姻亲。贾家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娶了魏家独女作媳妇,早死。二儿子是个书呆子,浑名“二呆子”。女儿“贾探春”却是个会来事的主,不仅长得如花似玉,而且手段心眼俱佳。另一边那魏家即死了女婿,心疼女儿贾魏氏,常接回家解她愁苦。不料这一日贾魏氏回家过节,那边贾家全家全家丧命,男女老少死了十三口,止逃了个贾探春出来!

那贾探春就告说贾魏氏与人通奸,在月饼里下了毒药,害死一家十三口性命。那包青天刚弼大人为了破案,对贾魏氏用了刑。魏老儿这边得知女儿受苦,于是筹了些钱,上下打点,想通通刚弼的关节。不想刚弼自负清廉,收不得银票。一收银票,反而更加吃定贾魏氏有问题,加用大刑。终于屈打成招,认了死罪。

这案情听起来是不是耳熟?再一细想,大致情节与星爷的《九品芝麻官》类似。贾魏氏改作了戚秦氏,“二呆子”成了田鸡的肺痨男,刚弼呢?这个如假包换的清官,摇身一变,成了先贪后清的周星驰。

不过最后的破案手段与结局迥然不同,也可以说《老残游记》的破案过程更加扣人心弦,颇有福尔摩斯风范。作者应该是受到柯南道尔的一些影响,这在白公与老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白公当面夸老残说:“不得已才请教你这个福尔摩斯呢!”

为了确凿真凶,找出最重要的作案工具:毒药。老残派了许亮与嫌疑人吴二混得烂熟,有同嫖共赌之谊。许亮与吴二推牌九一段,写得妙趣横生,活龙活现。结果两人输得身无分文,一千多两银子全输给了陶三,光屁股走人。

两人回到娼家过夜,闷闷地喝酒,不料外面老鸨与人吵架:“三爷,对不住,没屋子啰,您请明儿来吧。”

那人嚷道:“放的狗屁!三爷管你有屋子没屋子!什么王八旦的客?有胆子的出来跟三爷碰碰,没胆子的替我四个爪子一齐望外扒!”原来正是陶三。

陶三先去找姘头小金子。“小金子屋里先来的那客用袖子捂着脸,嗤溜一声,跑出去了。”(行文至此,估计不少读者也可以看出来了,《九品芝麻官》里星爷与人挤床底的原型,也是来源于此)

许亮与吴二听着隔壁陶三在炫富,一口气如何忍得下?许亮于是窜掇着吴二,要一起收拾陶三。吴二这才隐约地说起,他有一种杀人于无形的药水……

正是:“白太守谈笑释奇冤,铁先生风霜访大案”。

《老残游记》读后感(五):棋局已残,其人不老 ——读《老残游记》有感

原先只是本着写作业的心情,去查找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然后发现除了《老残游记》外,《官场现形记》、《孽海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很厚,所以才选了页数最少的《老残游记》来读,罪过罪过。清代的小说我原来只读过《红楼梦》、《镜花缘》、《聊斋志异》,且还是凭兴趣自己找来看的,而对《老残游记》是抱着写作业的心情借来,所以当时对其期望颇不大。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本书竟然让我读得欲罢不能。何故?且听下段分解。

首先说我读的版本。从图书馆借的这本是浙江古籍出版社“古典名著聚珍文库”丛书里的,2011年1月才出版,可谓是新的很,但《老残游记》可不是本新书。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于1903年,用“鸿都百炼生”为笔名,开始在《绣像小说》半月刊上发表这部作品,但因为刊者擅自删改,刘鹗在完成卷十四后中止,1905年应《天津日日新闻》之请,续写到20回,并写了除卷十、十二、十八、十九、二十外的自评。之后刘鹗又写了《老残游记》续集14回,今只存9回,写于1907年,也连载在《天津日日新闻》上。此外还有《老残游记》续集外编,只有一卷,还不全。我读到续集第九卷末,且听下回分解之后,第十卷就散佚了,着实可恨啊!苦于知道接下来到底讲了些什么。

那么,此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可别看书名是《老残游记》,就以为是本类似《徐霞客游记》的地理探险小说。同样是游,徐霞客游的是风景,是地方,老残游的是人生,是官场,是民间。此书讲的是一个叫铁英的人,应慕名懒残和尚煨芋的故事,所以取外号叫做老残。肚有诗书但不愿为官,故整日拿过串铃走街串巷做个江湖游医,自甘淡泊但又侠义心肠。前20回写他从扬州到山东,边行医边走访,结交了一些官吏,也了解了一些民生疾苦。同情老百姓,虽力有不逮,但也尽自己所能的矫正了周围的不义。深谙清官有时害人甚于贪官,酷吏猛于虎,也深刻的抨击了这一点。其中比较重点提出了玉贤、史均甫和刚弼三人。玉贤,老残说他“杀民如杀贼” ,为官伦理可谓是宁可枉杀,不可错杀。最讥讽的是他却又借此上位,得以升官。史均甫,死板的腐儒,老残呼之为“不通世故之君子” ,乱给建议治黄河,害苦了十几万百姓,淹死者甚多。刚弼,虽为清官却不会断案,差点令好人枉死。此外,书中也有一些对儒、道、佛三教的思想评说。如隐士黄龙子对周易的演绎,尼姑逸云对佛经的解读等。

乍一听起来,貌似此书内容,以前的小说也有类似的。为何仍读的如此过瘾呢?首先,是对清官的抨击。向来说到危害百姓的官员,我们脑子里第一浮现的,总是贪官污吏这四字。没有想到清官却也会危害百姓。何为清官?笔者认为,一需要清廉,二则需要不为己身打算。《老残游记》里最撼动我心的官吏就是玉贤了。按刚刚两点来算,书中的玉贤应该算是酷吏。从他说那句“这人无论冤枉不冤枉,若放下他,一定不能甘心,将来连我前程都保不住。俗话说的好,‘斩草要除根’,就是这个道理” ,他就断断不可能是个清官。而以他一席话,怎不令人心寒?一介父母官,想着自己的前程,其所作所为也就是为了谋前程而已。而为了自己的前程,可以一上任就不分青红皂白,用站笼站死了2000多位百姓,不辨黑白。我实在看得是心惊胆战而又怒火中烧。可见,史书里在描写官吏时,还加了个描写酷吏的传,是有缘由的。贪官之害固不必说,但是这种酷吏,才更需要防范,害民甚矣!其实,玉贤不可谓无能无脑,只是求功心切,故为求上位不择手段,完全没有一点悲悯心和人文关怀。这也令我想到一个教育的功利性问题。若是教育只是为了科举,而忽视人性的培育,那么必然会生畸形的产物。虽然儒家经典里,仁义道德样样有。若只是为了科举,纸上能妄谈仁义道德的学子固然多,但践行者则少。想来科举一考,或拿钱捐了个官后,仁义道德早抛往脑后了。万事只以功利计,对百姓的悲悯心则一丝全无。这种为官的机器,要他作甚?有才无德,危害猛于虎也!

要论清官,则刚弼可算一个。清廉及不为己身打算,书中倒是体现了。不过,清官未必等于好官,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只给清官两个条件。一个好官,是必须万事以百姓为主的。刚弼断案不明,就做不到这一点了。从他断案流程可以看出来,也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乡野百姓不识大体,贿赂他希望网开一面,他反到以此为据,认为人家必是心中有鬼才有此行为。百姓怕事,宁花钱也不愿人员损伤,其实完全可以理解。但其自诩清廉,不懂这个。其不知民心至此,可见一斑。自以为清廉就高人一等,不会低身实在地想民之所想,以民为本,可见官民之隔膜。道德上的高人都未必是治世之良才,更何况是自诩为道德高人的,不得不让人深思。品德可以方,但是处事有些地方还是要懂得圆滑之道的。如果处处以方,反倒是专横了,则容易害人害己。

还有就是那死读书的史均甫了。老残说道:“只因但会读书,不谙世故,举手动足便错……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说的便是史均甫。按图索骥,乱挖民埝,使得十几万百姓身家为之受灾。更令人发指的是,原来可以提前告知百姓,但是为了工程,硬是欺瞒,使得百姓损伤惨重。此种官吏,非但于书理不通达,连对人情都不通,怎不令人怒! 最可恨的是,十几万人的性命,就因为这么几句话就没了,天可怜见封建时代的小老百姓啊!

说回老残。老残是个很有同情心的人,很关心民间疾苦。只单单思及百姓的苦,他就落了三次泪。一次是想到玉贤治下曹州府百姓的冤屈,一次是看着雪月交辉联想起处于多事之秋的国家和人民,一次是想到那被淹没了身家性命的百姓。可以说老残有侠骨也有柔肠。此外,他也深知官场之道,知道自己不能适应,故也推脱不就。但是,他交游广阔,官场之外反而更游刃有余,能利用这些渠道尽自己绵薄之力。虽有限,但是如他所说的,是能帮一点是一点了。在续集里面讲到他得知自己魂魄离身,他还颇有兴致,想去旅游,丝毫不惧。可想见他对他的生前是无愧于心的,故能坦荡荡的,一身轻松。不似其他人,要嘛下炼狱,要嘛在愁烦自己的生前。人一辈子,到死的那一刻能无所悔,无所怨,淡淡然然的离开,那就能说是不枉这一遭了。其实,我更羡慕的是老残的自由自在。一技傍身,不会饿死,没有家累,可以四处游荡,时而扶一下弱,侠肝义胆一番,时而与朋友聚,共论世事,感时伤事一番。这样的人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虽稍显伶仃寂寞,但是人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人来,也一个人走的。对老残这样的人来说,或许安定是种累赘,漂泊才是人生的美学吧。

鲁迅说《老残游记》是:“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读此书中也能发现,刘鹗写东西的笔力。写泉水写虎啸写水中的山影,都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且里面也多有对心理的描摹,如对翠花翠环两位女性,还有尼姑逸云的大胆而又真诚的内心剖析。以男性之手写女性之心理,却又写的在情在理,入木三分,可以说刘鹗是真的非常有同情心,非常有洞察力的。同时他也关注外围事物。像书中就出现了福尔摩斯。虽只是一笔带过,但也说明刘鹗并不古板。不过,书中也有美中不足之地。如黄龙子对道、佛的论说。中国的古典小说似乎总是脱离不了这些,所以看多了,说的也没有什么新意,自然也就有点烦。还有,关于齐东村十三条人命一案,人竟然都没有死,只是因为吃了一种药物,仿佛死去一般。这种结局太过荒谬了。此外,像续集里,写他魂魄离身,去体验了一把地府。反倒从一本谴责小说变成了劝世小说了!而刘鹗对义和拳和革命派的态度也成为他这本书的一个诟病。可以说,整本书结构非常的散。

其实,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它前面的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以我手写我心,写老残就是在写自己。刘鹗一生也可谓是颇有成就,混过官场,收集甲骨,卖粮赈灾。死时境况却是凄凄惨惨戚戚,不能似老残,有个好结局。不过,刘鹗的一生却是有情的,饱含对国家、人民和个人境遇的感情。单就其能低价从八国联军处买粮赈灾给北京百姓这一胆识,一辈子也就可以问心无愧了!试问,若没有爱民的深厚感情,又怎能做到?感情愈炽,苦痛愈深。书里老残对时事的辛酸,也是刘鹗的真心写照。刘鹗用“棋局已残”来说明当时的时局之艰难,用“吾人将老”来说明自己的无可奈何和无力之感。但是我个人觉得,刘鹗能以《老残游记》一书,记录这林林总总,而毕生也有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也就够宽慰世人及激励后代了,这样,又何老之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