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一本由[美] 科伦·麦凯恩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4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读后感(一):由昏昏欲睡到惊喜

在上海图书馆寻书时发现了这本,其实是被标签吸引“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个人也对纽约故事比较感兴趣。

说实话,和大多数人一样,看到前几篇的时候昏昏欲睡,读书又总是在睡前。但一旦开始读,就想坚持看完。

意识到惊喜的时候是在第二卷的《这个家是海马造》,突然发现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关联的,每一篇讲的看似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然而和前面环环相扣,全书都是一个故事,一个整体,开始觉得有趣和惊喜!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读后感(二):在上帝偶尔不在的时候认识他

我真高兴我看了这本书。有关于生活和信仰。

很难说主线是那个无名神秘的走钢丝者还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科里根,故事是围绕那个特定时代展开。

看完第一部分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国内就不能产生这样的作品。作者用一种包容的、理解的、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态度来诠释“美国精神”。而我们,我们的信仰又在哪里?

书的尾声非常棒。爵丝玲坐在克莱尔的身边,闻着她的呼吸,思考着交织的生命。读到这里,整个心房都被小心地呵护了起来,心满意足就是这样的吧。

每一个角色我都很喜欢,包括那个电脑黑客“小子”和理发店干活的“路人甲”。会不会拍成电影?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读后感(三):突然一刻

题目是从别人那里借来的,希望题目的主人不会介意。

旋转的只能是漩涡。要是蓝熊没有被侏儒海盗救起来,他会在马尔姆激流的尽头闻到根氟的味道,然后掉到另一个空间里么?如果那位渔夫没有机智地抓住水桶浮到海面,他会在莫斯肯漩涡里发现另一个世界么?时间是个漩涡的隧洞,我们被卷进去,跌跌撞撞地前进。

纽约的一切,绕着双子塔中间紧绷的钢线旋转。这根细线好像承载不住悬挂在它上面的一切,走钢丝的人,战争,修士,妓女,法官,黑客,家庭妇女。

如果均匀地增加力道,保持住手的颤抖,紧紧握住杯子不要脱手,盯着杯子里的情况及时调整姿势,在某一个点上,杯子里温热的牛奶会贴在杯壁上旋转,露出杯底融化到一半的、没有搅匀的砂糖。这算是对冬天最原始的印象,水汽模糊的玻璃窗、樟脑丸味的围巾、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听细细的车轮碾过薄冰是发出的脆裂声。

在漩涡迷乱、运动、咆哮的突然一刻,会袒露出最惨白的内里。与高潮一起到来的是疲倦感。字里行间,与混乱在一起的是疲倦,与疲倦在一起的是无数个突然一刻,让旋转静止的一刻。可以说是悲哀,旋转从不为之停止,那一刻的意义只有一个人知道。

“ 说来有趣,有个人都守着自己的小小世界,心里都怀有与人交流的深层愿望,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从某个奇怪的中间部分开始,讲述者努力想全部表达出来,让它一下子充满意义,充满逻辑,充满终极感 ”

但这就是突然一刻的意义。生活被推上了向下的斜坡,它在失控,世界在破碎。在某一时刻,它停止下坠。我们能停下来,呼吸,然后,从中间开始,我们可以放声大笑,转吧,这伟大的世界。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读后感(四):故事也在转

之前看了方柏林先生翻译的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进而看到了同样由他翻译的作家科伦.麦凯恩的一本与911事件有关联小说《转吧,这伟大的世界》。在《转吧》这本小说里,作家以菲利普.珀蒂于1974年8月7日在世贸双塔之间走钢丝这个真实事件为线索,串起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菲利普.珀蒂的这一冒险并未经政府同意,他浪漫地袭击了曼哈顿的上空和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庸常重复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不凡。

小说中的人物直接或间接与这一事件发生着关联。年青的修士从法庭接黑人妓女回公寓的途中被一辆车撞到并一起丧生车祸;在越战中失去儿子的几位母亲聚集在公园大道一位有钱妇人的家中回忆她儿子的过往经历时,看到窗外走钢丝的人;青年画家夫妇撞到修士的车后离开,没人知道他们是车祸的肇事者,内疚的女画家在妓女的葬礼上遇见从监狱假释的妓女的母亲;在越南工作的黑客小子正巧接通在世贸大厦下观看走钢丝的妇人的电话,问询走钢丝人的情况;回到监狱的黑人妓女的母亲希望去看她的青年女画家能帮她再见到黑人妓女的两个女儿、她的孙女;法庭里,一个法官——公园大道有钱妇人的丈夫——正在准备审理几起案件:黑人妓女和她的母亲正在等候审理,年青修士准备接黑人妓女回公寓照看她的两个女儿,和他们在一起等候审理的还有那个走钢丝的人;在公园大道聚会的几位丧子母亲之一的一位黑人母亲,以自己的角度描述当天在有钱妇人家里的情景,有钱妇人送黑人母亲回公寓时,碰到正要被送往孤儿院的黑人妓女的两个女儿,失去儿子的黑人母亲收养了她们;黑人妓女的女儿长大,在有钱妇人弥留之际来到了她的身边。至此,人物都被走钢丝事件串联起来,故事旋转。

如今双塔已经消失,读到小说中那些浪漫的冒险、纯真的爱意、交流的渴望还有时间的原谅,让人既有一种回想起美好往事的欣慰感动,又有一种时光逝去无法挽回的怅然失落,然而故事延续,生命轮回,这个世界不断旋转。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读后感(五):不是我不想上天堂,我喜欢这里。

致科里根

我们全部都躺在阴沟里,但是我们中的有些人在仰望星空。——王尔德

我在想,过上平常的生活,需要多少勇气呢?科里根也曾这样问过自己,答案终归是不能。

在飞速旋转的失控汽车里,在生命的最后分秒里,他有没有想起那个瞬间——艾德丽塔,他看着她,那眼神让人感觉如在诀别。

不是我不想上天堂,我喜欢这里。他说。

科里根跟哥哥这样说过,基督其实很容易理解的,该去哪里他就去哪里,哪里需要他就呆在哪里。他从不拒绝世界,如果他拒绝世界,他也就是在拒绝神秘,如果他拒绝了神秘,他就是在拒绝信心。

科里根需要的是一个完全可信的上帝,一个能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上帝。从肮脏、战争、贫困这些艰难而冷酷的真理里,他得到的安慰是,他能看到生活中小小的美丽。他对来世的荣华和天国的甜蜜都没有什么兴趣,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地狱的更衣室;相反,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在现实世界如果定神去看,他能在黑暗里看到光亮,这光亮或许残缺不全,但终归还是小小的光亮。他只是想让这世界变得更好,他也始终不渝地怀着这样的希望。

他所关注的生活主题都是快乐:快乐是什么,怎样会不快乐,在哪里能找到快乐,在哪里快乐会消失。

大家只觉得他来自另一个时代,一个时光缓慢的时代,一个不那么复杂的时代。人类彼此之间尽管有丧尽天良的恶行,也不会挫败科里根的信仰,或许他很天真,但他也无所谓。他说,他宁可不长心眼地死掉,也不愿让这世上再多一个犬儒出来。

他不知道他的出现让人满足,让人快乐,让人心生莫名的渴望,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只是埋头向前。

他是那种听不到自己步子声都不相信自己在走路的人。现实如悬崖,他站在窄窄的崖边。他和痛苦有种默契,如果他不能治愈这痛苦,他就染上这痛苦。

一个疯狂而荒谬的天使。

这里是世界的边缘。

而他总是只身一人。

“我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同是修士的同行哭诉,他是个老好人。“他们是我的兄弟,但我真的不知道他们是谁,我让他们失望了。”

许多年前,他一个人在那里举办守夜纪念,没有照片,没有记者,只有他和铺在他地上的纸盒子。

许多年后,他还是只有自己。

“我再次回想起,多年前,我们一起去散步,他一个人走开被海潮包围那情景——科里根孤零零的,站在一片沙洲上,纷乱的电筒光从四周照向他,海滨的声音向他飘过来,叫着他的名字。 他抬起头挥挥手,从齐腰深的水里蹚回来。”他的哥哥这样回忆。

他是门下的一道光,可是这门却对他关闭着;他只能散发零零碎碎的自我,最终会被它所穿越的东西阻挡。

这里糟透了,就像哥哥对他的怒吼:人的希望,不过是双眼看到的这些。你不管有多少同情,他们这些本性也是改不了的。

醒醒吧,找个把你当回事的地方。 你要找到自己心中的穷人是不是?那干嘛不在富人脚前谦卑一回呢?难道你的上帝就专门喜欢这些人渣?你为什么不拿出你的慈善来,让富人难堪一下呢?去坐在一个阔太太的台阶上,也把她带到上帝面前?告诉我,如果穷人身上真有耶稣的形象,为什么这些人个个都这么惨不忍睹呢?

可是,终有什么是不一样了。

这般的荒凉里,还有没有什么希望,给我带来安慰? 有的,科里根用他的背影告诉这个世界,告诉心中那个上帝。

就连他的哥哥也不得不承认:那一瞬间,科里根似乎是对的,这里有需要去认可、需要去拯救的东西,这里也有一些快乐。

茶杯落地时,情书来了;最后的一声呼吸中,吉他激昂地响起。

人死的一瞬间,是不是就是这样呢?世界在喧嚣,人安静地离开这喧嚣。

安静地与艾德丽塔道别,科里根是否见到了他心中的上帝?

潮来,潮往,余下的,只有一些渣子。

文学提醒我们,不是所有的生命都已记载:人类还有很多的故事有待去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