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摘抄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摘抄

《简明教会历史》是一本由理查德•W•科尼什博士(Richard W. Cornish)著作,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一):简单介绍天主/基督教历史中重要人物的趣味读物

这本书由上百个人物小传组成,在编排上倒真是很符合副标题的5分钟系列。看完本书以后可以对天主教和基督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又一个泛泛的了解,同时能对天主教/基督教的发展历史又一个简单的概念。这书的优点就是内容简单,宽泛,文笔有趣,读起来不至于让人感到乏味。缺点就是对于很多至关重要的人物给的篇幅实在太少。虽然作者在书中不断点出某某人其实特别重要,但是到了此人的部分,却没能从作者对此人的叙述中发现此人相比其他人到底更重要在什么地方。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二):灵修和阅读是基督徒的习惯

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第一次分裂是罗马人进攻的时候,基督徒选择逃跑,而犹太人认为逃跑就是叛国。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决裂是在十字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时候。

平静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独处、祷告、禁食、读经、默想都有益于属灵的长进 。极简的生活方式也带来基督徒的长寿,例如活了105岁的安东尼。他认为过多的物质享受、过于忙乱的生活,都会阻碍人们亲近神。

阅读是优秀基督徒的习惯。例如“天使博士”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写作中度过。加尔文每天阅读大量书籍,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弥尔顿常常熬夜读书。司布真则每周要读6本书,成为著名的布道家。伟大的思想家产生于把人的思想和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思考,而有些国家无法产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人的思想无法触及信仰的土壤。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三):简洁中的大智慧

我是一口气读完这本《简明教会历史》的。痛快、痛快、痛快。:-)

在书里简洁的文字当中,一个一个耳熟能详的属灵前辈,一个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如同电影一般在我眼前经过,我们的前辈,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坚持,每每让我感动。两千年的教会历史,每个闪光点只用两、三页的篇幅,让我能够轻松读完,通读下来,我看到的已不是一个一个的人物和事件,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面,大能的上帝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在人类的历世历代不断地兴起圣徒,并赐给他们能力,使他们能够造就信徒,归正信仰,成为后世来者的榜样。简洁的文字背后包涵了大智慧。

林慈信牧师在他的《伯克富系统神学》的课程当中就特别推荐到这本《简明教会历史》。他在课程中提到,近年大陆出版社出版的教会历史类书籍中,这一本是很值得一读的。他很欣赏这本书文字的简洁,他更欣赏这本书籍编写背后神学思想的纯正。正是由于林牧师的推荐,我才与这本《简明教会历史》有了一面之缘,呵呵,谢谢林牧师。

陈佐人牧师提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伟大的思想都是简单的,而要做到简单,却是复杂的。的确,《简明教会历史》是简单的,以至于可以作为高中学生的课外读物。可是,在这简洁的文字背后,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凝练以及神学思想的表达。正如作者所说,基督教既是真理也是生命。如果我们只是学习教义,而不去了解这些教义是如何被实践的,那么我们对这些教义就仍是一知半解。教会历史让我们更清楚地看见,哪些是纯正信仰的核心教义和观点,哪些是异端的教义和观点。当我们越来越多地研究教会历史时,就会对自己的观点持有更加谦卑审慎的态度。

使徒信经中提到:“我信圣徒相通”。圣徒之间怎么相通呢,尤其当两者相隔了几个世纪?我相信,借着研读教会历史,与历世历代的圣徒的灵魂相通,是圣徒相通的一个方式。我想,若借着阅读这本《简明教会历史》,能在每位读者的心中荡起涟漪,因着历代圣徒精神的激励,从而改变我们的生命状态,塑造我们的属灵品格,从而有份贡献于上帝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当中。这是何等的美事。这也是我自己盼望通过这样的阅读能达到的效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旅居英国多年的弟弟全家回家探亲,这更在阅读的愉悦当中平添了家庭团聚的幸福。为此,我要向上帝献上感恩。更值得感恩的是,弟弟对这本书也很感兴趣,虽然他目前还不是基督徒。他说要把这本书带回英国,送给另一个家庭——他的朋友们。

正如历代圣徒的精神能塑造我们的品格一样,我愿这样一本好书能让更多的人受益。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四):轻松的教会历史-人数书

这门书,读起来很轻松,就像一扇门,打开后,可以认识更多的属灵伟人,对2000年来的历史有一个全景的认识。

借着这本书,你可以来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人物的传记,作品来深入阅读。

基督徒有时候信心会减弱,热心会冷淡,——如果读一读这些伟大属灵人物的传记,会让你的爱心,热心,信心“再如火挑旺起来”(提后1:6)

————————————————————————

戴德生

虽然拥有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但一个人的品格比他外在的魅力和感召力更能影响别人。

戴德生:坚忍不拔的专注力;

慕拉 lottie Moon

女宣教士 :向中国人传道

平度

20年时间为1000人施洗;

教会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如今你我也在其中扮演各自的角色,这一切将记录在天上,将来供所有人阅读。

当我们每天都在实践自己的信仰,跟随属灵长辈的足迹的时候,我们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的一生中,我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是什么?

每个基督徒都应当寻求自己在神永恒计划中的位置。对大多数美国信徒来说,他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我是要遵循西方文化的理念,重视自我中心,自我感觉,自我价值,还是为了获得永恒放弃一切?

谢弗夫妇

《理性的释放》《上帝就在那里》

——面对知识分子解决他们心中的疑惑

吉姆.艾略特

我不求活的长久,但求活得丰盛,就像我的主一样。

当人们评价自己生命价值的时候,要记得,上帝看重的是生命的质量,而非生命的长短;

《穿越荣耀之门》

卡尔.亨利

《现代基要派带给人们良心上的不安》

针对基要派的 反智主义,孤立主义,狭隘的态度

《上帝启示及权柄》

格雷欣.梅琴

对自由主义的驳斥

自由主义神学根本就不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派,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新宗教,他把信仰的核心放在人类自己身上,并借用了基督教术语,试图推广自己的神学理念,。他只不过是一个伪装的非常拙劣的“独一神”宗教

威斯敏斯特信条

是基督教福音派的标志,在KJV出版后,仅仅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就被制定出来,

大教理

小教理

修道院

今天的人常常指出,修道院制度的存在纯属多余,但他的确存在过,

那个时代人所犯的错误,绝不会比我们今天的人更糟糕,

如果我们选择过追求极端物质享乐的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指责那些为了追求上帝而选择极端舍己生活的修士呢?

我们与其盯着修士们的错误不放,不如更多观察一下他们受纪律约束的生活,学习如何过一种更为有序和圣洁的生活;

圣安东尼

安东尼一生追寻基督,服事基督,他发现当人弃绝肉体的享乐时,人的灵魂会变得强壮,

当人远离物质的缠累和时代的喧嚣时,灵里会变得通透,

过多的物质享受,过于忙乱的生活,都会,阻碍人们亲近神,

学习他,过着一种简单的生活,活的更自由,更亲近神。

教会与政府

教会与政府如何相处?

政府允许宗教自由,但它是否期待回报?

政府逼迫教会,或者祝福教会,哪一种情况对教会的发展更有利?

在美国,教会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但它却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影响力减弱,

相反,受到逼迫的教会 ,却像早期教会一样,福音迅速兴旺起来。

教会内部的战争比任何一场战争都激烈;

第一次尼西亚大公会议

马克吐温:关注文字细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用一个差不多的字和一个对的字,中间的差别太大了,就像萤火虫和闪电的差别那么大;

在神学思想的表达上,

上帝,基督“本性相同”“本性相似”在希腊文中只是一字之差

“完全的神性”——与完全神性相似的神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尼西亚信经》

为世界各地各个教派的教会接受正统神学关于基督本性的观点打下了基础,

伊拉斯谟

原文希腊文圣经

原文经过翻译,文字上会产生细微的差别,而且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而这些因素均会消减耶稣以及使徒教导中所蕴含的极大亮光;

能够从原文中领受其实是神给予我们的一种恩典,但 也是基督徒常常不能领受的恩典;

《简明教会历史》读后感(五):节选: 4篇

9. 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及“米兰敕令”(公元313年)

11.第一次尼西亚大大公会议(公元325年)

41.路德的试炼(公元1521年)虫宴?

61.敬虔主义者(The Pietists)(公元17及18世纪)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1):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及“米兰敕令”(公元313年)宗教自由

教会早期遭遇的迫害并没有阻碍基督教的发展。到4世纪的时候,全罗马帝国境内到处都已建立了教会。然而不久之后人们发现,一旦政府允许教会合法存在,它就会干预教会事务。君士坦丁大帝在信奉基督教之后,颁布了“米兰敕令”,准许公民信仰自由,其中也包括基督教信仰的自由。这个法令的颁布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结束了基督徒为信仰殉道的时代,罗马开始发展成一个“基督教帝国”。

君士坦丁于公元270年生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个罗马军人家庭,他父亲最终的军衔为英国及高卢的“凯撒”(仅次于皇帝本人)。作为一个“凯撒”的儿子,君士坦丁被列入皇帝候选人的名单,有一天将成为皇帝。为了职业上发展得更加顺利,他以一名军官的身份被送到帝国东部服役。

公元306年,君士坦丁的父亲去世,父亲手下的将领宣告他成为父亲的继任者。6年后,君士坦丁统帅他的军队,向罗马帝国北部挺进了16公里,前去消灭马克森提(Maxentius)的军队。他期望得到神的帮助去打赢这场战争,无论什么神都可以。战斗开始前的那一夜,他在异像中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十字架,于是他决定将这个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标志放到他的军旗上,然后就带着对这位基督教上帝的信心投入战斗。第二天,他力挫敌军,成为罗马帝国西部半壁江山的统治者。

君士坦丁究竟是真心地信奉基督教,或者只是一名机会主义者,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他对基督教教义的了解实在非常有限,而且他直到公元337年去世前不久才接受洗礼,当然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他的确只相信独一的神并捍卫了教会的利益。公元313年,他和东罗马帝国的统帅李锡尼(Licinius)在意大利的米兰相遇,两人共同签发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法令。这个法令规定,所有人都享有宗教自由的权利,允许教会合法存在,并归还12年前戴克里先统治时期所侵占的教会财产。

但这个宗教自由的法令却令人喜忧参半。君士坦丁将自己自封为教皇和第13位使徒。他认为自己拥有管理教会的权利。由于教会得到了当权者的祝福,导致许多并未信主的人也涌入教会,教会中出现了真假信徒鱼龙混杂的情形。麦子和稗子在同一块田里成长,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中世纪教会政教合一和钱权交易相互纠结的局面也就此成形,并一直持续了1200多年才有所改变。

教会与政府之间如何相处?好几个世纪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基督徒。政府允许宗教自由,但它是否期待回报?政府逼迫教会或祝福教会,哪一种情况对教会的发展更有利?在美国,教会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它却受到世俗文化的冲击,影响力减弱。相反,遭到逼迫的教会,却像早期教会一样,福音迅速地兴旺起来。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2): 第一次尼西亚大大公会议(公元325年)一字定乾坤

马可•吐温认为,关注文字细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说:“用一个差不多的字和用一个对的字,其间的差别太大了——就如同荧火虫与闪电的差别那么大。”在神学思想的表达上,一字之差也同样会带来如此巨大的差别。

君士坦丁大帝本想通过“米兰敕令”给罗马社会带来和平,但这时的教会,自身还没能取得他所预期的合一。当戴克里先时期的大逼迫结束后,君士坦丁又颁布了“米兰敕令”,宣告了宗教信仰的自由,但这时的基督徒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神学辩论上。有时基督徒之间的争论会演变成如此激烈的论战,以致刚刚形成的社会和谐局面都被他们破坏了。就像今天我们当中有些人说的一样:“教会内部的战争比任何一场战争都要激烈。”到底是什么引发了基督徒之间激烈的论战呢?

君士坦丁大帝并不是神学家,但是,有关亚历山大神学论战的传闻,还是传到了他的耳朵里。于是他便把各教会的主教召集到一座名叫尼西亚的小城里——距离君士坦丁堡不远——他准备在那里解决这个问题,恢复教会往昔的和平。公元325年,大约三百位主教(其中一些人身上还带着大逼迫时期留下的伤疤)来到尼西亚,在君士坦丁大帝的监督下开始了这次会议。

君士坦丁首先宣读了各位主教关于亚流教派问题的书信,并力劝他们共同找出一条合一的道路。许多主教表示愿意在关于基督本性的表述上有所妥协,对此亚他拿修表示拒绝,同时要求发表一个声明,支持基督拥有完全神性的论点。而亚流教义的支持者也宣读了一份他们所写的声明,直接表示他们拒绝承认基督神性论,对此绝大多数主教表示震惊,亚流教派属于异端的观点被广泛接受。

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最终达到白热化的程度,以致他们不得不签署一份声明平息这个争论。声明中称:基督是具有真实神性的上帝本身,由天父所生,而非由天父所造,与天父拥有“相同的本性”。除了两位主教,其他主教都在此声明上签了名,关于此问题的争论也就此宣告结束,至少当时是这样。正统神学的观点以一字之差占据了上风。

虽然“本性相同”和“本性相似”在希腊文中只是一字之差,但具有“完全的神性”和具有“与完全神性相似的神性”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这个争论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但“尼西亚信经”的确立,为世界各地各个派别的教会接受正统神学关于基督本性的观点打下了基础。今天,当基督徒被神学思想和教义的精确性搞得晕头转向时,千万不要忘了,即便是一词之差,甚至是一字之差,也会带来很大的差别。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3):路德的试炼(公元1521年)虫宴?

“虫宴”这个词真令人作呕。不过,这里所说的“虫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宴席,而是16世纪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召集的一次会议的名称。这次会议的议题是探讨马丁•路德撰写的异端著述。那时的马丁•路德还是在威登堡大学教授神学的一个小修士。

在1518~1520年的3年里,路德大部分时间都在与其他罗马天主教的学者就教皇与教会的权柄问题进行辩论。仅1520年这一年,他就出版了5部专著以及许多篇幅较短的文章,发表不同于罗马天主教教义的观点。教皇里奥十世对他所宣扬的学说终于忍无可忍,那一年6月,他签发了一个教令(又称书面强制令),对路德的观点予以谴责,路德的书籍因此遭到焚毁。作为回应,路德也焚烧了教皇里奥十世的教令。1521年1月,里奥十世宣布路德为异端,并开除了他的教籍。由于查理五世皇帝负有保护教会及帝国不受异端侵扰的责任,于是,他命令路德参加他在沃尔姆斯召集的会议,等候会议对他那些观点激进的书籍进行判决。

这次会议从1521年的1月27日一直开到了5月25日,路德仅参加了4月17、18日两天的会议。教皇的特派代表主持了会议的日程,他们要求路德放弃他所宣称的“异端思想”。路德表示,若有人能拿出圣经的观点证明他的思想有误,并且其解释令人信服,他愿意接受指正。他甚至表示,若有人能指出他的观点有违背圣经的地方,他会亲手焚毁自己的书籍。这些人继续强迫他承认自己的观点为异端,对此,路德回答说:“我的良心只对上帝的话语负责,我不能也不会妥协,因为违背良心既不正确又不能带来平安。这是我的立场,我别无选择,求上帝亲自坚固我。”

路德被给予21天时间进行考虑,等候会议对他的议案做出最终的裁定。但他没有等待那么久,4月26日就离开了会场。皇帝宣布路德为非法者,将他称为“混进修士中的魔鬼”,宣布帝国所有的公民都有权逮捕他并将他送交到当局接受惩处,甚至阅读路德的书籍也被称为非法。在撒克逊公爵、智者弗德里克(Wise Frederick)的授意下,路德的一些朋友在他返回威登堡的途中“绑架”了他,并将他护送到瓦特堡。第二年他将新约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德文,使普通百姓也可以阅读圣经。

沃尔姆斯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最高权柄的问题,即在罗马教会和上帝的话语之间,哪一个才具有最高的权柄?路德声称上帝的话语才具有最高的权柄,他的这个说法不仅挑战了罗马教会在宗教上的权威,也质疑着罗马教会对帝国政治施加影响的合理性。路德的说法也改变了普通基督徒每一天的信仰生活。与神职人员的话语相比,圣经被放在了一个更高的地位上。路德坚持真理的大无畏精神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使威克利夫和胡斯为之奋斗的目标成为现实。

他的勇气改变了世界。

《简明教会历史》节选(4):敬虔主义者(The Pietists)(公元17及18世纪)——心灵的宗教

教会经常需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帮助人们将知识与灵感有效地结合起来。综观人类历史,我们发现人类经常会像钟摆一样,在认知与感觉之间来回摇摆。人的感觉及过激反应,经常会导致人们在追求知识或神秘经验的时候走向极端。宗教改革运动后期出现的敬虔主义者,在人群中就引起了这样的反应(也有人称之为过激反应)。

敬虔主义运动起始于德国。100年来,路德宗所宣称的正统神学教义已失去生命力,该运动应运而生。敬虔主义者支持路德的观点和做法,认为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路德所兴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再向前推进一步。他们觉得路德所进行的宗教改革还不够彻底(并非重生派所认为的那样,是教义层面的问题,而是心灵层面的问题)。敬虔主义者从未形成一个宗派或独立的团体,它所代表的是一种跨越宗派的观点、看法和生活方式,直到今天,人们还能在大多数的基督教派别中寻找到它的踪迹。

17世纪末,在一些宗教改革团体中,人们为了荣耀神而从事的思想活动,逐渐被那些没有生气、死气沉沉、精雕细琢的神学教义所取代。随着人们对宗教改革的热情逐渐减弱,路德、加尔文以及其他改教人士带来的生命力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僵化的教条以及教会的宗教仪文。敬虔主义者试图重新恢复人们实践基督教信仰的热情,钟摆已经开始摆向另一端——回归到人的心灵。

他们希望,基督徒的生活能够重新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堂为中心。他们重视个人得救,强调个体读经以及小组查经、过圣洁生活、传福音以及宣教的重要性(其中大多数内容仍被具有清教徒思想的人所重视)。与此同时,他们降低了教义的重要性,并在教义之外添加了以人为本的主观因素,这是清教徒以神为本的思想中从未有过的。如此一来,人对神话语的经历被赋予了与圣经真理同样重要的地位(有些20世纪新正统神学的味道?参看第84篇)。

敬虔主义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许多教派因此得到振兴。但敬虔主义者最大的贡献主要在于,它率先启动了现代的宣教运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第一批穿越大西洋对外宣教的摩拉维亚信徒(我们在第63篇时会提到他们)。此外,敬虔主义者也松动了英国及美国的属灵土壤,为他们迎接日后的属灵大复兴做好了准备。

像其他运动一样,敬虔主义者也带来了不好的影响。由于它高抬人的“经历”过于人的“理性”,结果导致人们过于看重自身的感受,因此出现了一些极端的案例。有些人开始追求不符合圣经真理的神秘主义经验。19世纪出现的现代自由神学,就继承了某些敬虔主义者的观点。如今,敬虔主义者的观点充斥着现代基督教,尤其是在美国,它主要是以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形式出现,表现为对理性的不信任和忽视。

人人都同意保持平衡至关重要,但每个人对平衡的看法都截然不同。敬虔主义者在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纠正了一个不平衡,却带来了一个更大的、新的不平衡。由于缺乏教义上的指导,人们过于看重自己的情绪感受,滋生出“以我为本”的(Me-ism)的倾向。对圣经真理的追求离不开一颗火热的心灵,但同时头脑上对真理的认知也很重要,同样应当予以重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