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植物教会我们的事读后感锦集

植物教会我们的事读后感锦集

《植物教会我们的事》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植物教会我们的事》读后感(一):有味道的书

喜欢这本书,一个是因为它自带的香味,一个是因为它被做成了我喜欢的特装的样子。

我是学观赏植物出身,有幸在研究生期间做过菊花的相关研究和实验,并且也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作者在书中说到的很多专业词汇,大多我是了解的,比如 春化、表观遗传等等之类,第一次在书里看到,甚至是有些欣喜的,觉得自己所了解的可以以一种脱离实验室的规范式呈现成一种科普型读物是非常有趣的。

植物是有行为的,作者也是有相同的确信。植物所有的行为,规避、竞争、合作等等,都是基于植物本身对于外界环境的分析,并且做出的反应。植物的反应,或者说变型的呈现形式,往往是受到基因水平的调控,并且植物对于这种感知是很早就了然于心的。当然,这就是植物的行为,它只是区别开人和动物行动的迅速性和实效性。

植物有趣的地方当然不只只在这里,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多多少少有所不同,一方面,这对于种植者的考验是比较细致的,如此的差异性,所带来的,就是植物的多样性。高矮胖瘦,颜色各异,造就了自然界美丽生动的样子。

所以我喜欢逛植物园,它因地域区分很大,南京的植物和海南的就迥然不同。所以当初在武汉植物园和北京植物园进入玻璃温室时,突然觉得自己回到了海南,是一种心的宁静和归属。

植物界有很多有趣的形态,有独树成林的大榕树,有寄生绞杀的黄葛榕,有坐落在一株株大树上的鸟巢蕨,这就是自然的乐趣吧。

《植物教会我们的事》读后感(二):一部有“味道”的好书

刚拆开这本小书的塑封,一股芳香便扑鼻而来,也难怪,书名为《植物教会我们的事》,这本书首先教会我们不仅知识本身是有味道的,就连知识的载体也可以有味道。当然,之所以如此设计,大概就是要契合“植物”主题,毕竟,许多香水可是从植物中提取而来。

在我们通常的认知中,植物是没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也不存在“会思考的”的芦苇,但这本书旨在告诉我们,植物并不只是被动的生命,它们拥有许多我们并未认识到的智慧,可以认知自我,也能区分敌人,对周围环境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那么,植物具体教会了我们哪些事情呢,作者主要列举了以下几点:拥有自我意识,可以感知和响应生存环境,并做出及时的反应;可以区分敌友好,进而与其采取合作或者发生竞争,以维持和延长生命;能够权衡和评估风险,采取风险偏好或者风险厌恶策略;在环境变化时进行变革,维持生存和繁荣;强调多元化环境的互惠,进行有效的社群互动,通过计算能量、改变生活史、共享资源或者发送危险警示信号,为成功做好计划。

当然,本书的重点在于,植物的诸多能力和智慧,能够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和思考,正如玛丽·迪恩·索契内利所说,“这部非凡的、勇敢的、深刻的冥想之书考虑了植物和指导之间的联系,这是我以前从未思考过的联系。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学术研究,与科学家和所有经历过指导和被指导的人展开耐人寻味的对话。”

在很多方面,植物不仅仅是我们的食物或者观赏对象,它们还是我们人类的老师,教会生存的法则和存续的智慧。总之,这样一部有“味道”的好书,值得细细咂摸。

《植物教会我们的事》读后感(三):植物,亦师亦友

家里天台有一盆芦荟,从未得到过人类的照顾。以前,偶尔划伤的手,总会去摘下它的一个尖角来涂抹伤口。去年的春节,突然想到天台去看书,见到了枯萎的芦荟,就问母亲,它已经死掉了吗?母亲说,冬天而已,等天气暖和就活了。果然在那年的春天,芦荟重新焕发生机,翠绿的叶子,挺拔的身姿,甚是好看。今年的春天,芦荟迟迟没有重披绿衣,我又以为它是不是死掉了,又问母亲,她说,还没到时候。直到夏天,我又看到了充满生命力的芦荟了。许是今年春天潮湿过于久了,一直没有回温,所以芦荟保存着能量,等候适宜的时机再长新叶。

这在蒙哥马利《植物教会我们的事》一书中被称为“植物意识”,即对植物的预测、抵御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的精湛能力的认知。而在某些研究中表明,很多人缺乏“植物意识”。而以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并非如此,很多人只是缺乏专业的植物学知识而已。比如母亲对我的告知,虽然只是说芦荟会在夏天活过来,这其实也是一种植物意识,她知道芦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状态。

这本书旨在提高读者的植物意识,减轻对植物的潜在偏见,并向读者介绍植物的智慧和它们可以教给我们的东西。

整本书的篇幅很短,读起来也很轻松。作者用自己与植物之间的故事引出对植物生活史的分析,然后推及人类可借鉴的经验,既有趣味性又不失科学性。适合给小朋友科普植物知识,也能引导小朋友如何在群体中与他人相处。对于大朋友的职业发展与社交也同样适用,敏锐观察所处环境,对发生的状况及时做出反应,或修正或改变。

植物的适应及响应环境行为贯穿整个植物生活史的各个阶段。从发芽开始,到长出新叶,开花,结果。它一直感应自身周围的环境——光照、水分、养分是否充足,周围有没有亲人或者敌人,要保护自己还是和谐共处,或者会不会突降灾难,以此来做能量预算,不能有任何一点的浪费。以前总觉得,植物的叶子、果实、花朵的大小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确实也是如此,不过我们看到的是现象,内里其实是植物自己做出的选择,如果是一年生植物,环境恶劣时,便将能量存在种子之中,等待来年或者更合适的时机再发芽重生,或是让动物或者风带到别的地方;如果是多年生植物,那就权衡利弊,有的部分就得做出牺牲,得不到充足或者更多的营养来生长,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叶、小果等等。

这与人类确实很像。我们每个人生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困境,需要我们去感知并做出应对。小的时候有父母、老师的引导,帮助我们养成思考并解决问题的思维,长大后,我们就要独立思考了。人生规划、职业生涯,这也都是需要提前计划,就像植物所做的能量预算,越早越好。然后感知周围的环境,如果发生偏离计划之外的状况,我们要思考要不要修改计划。每个人看似独立的个人,却也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与人相处,当以和谐为首,哪怕是竞争关系,也应该是良性的。植物在获取养分的时候,并不总是能满足自身需求,这个时候,它们会选择与其他动植物及真菌细菌合作,这也是我们能看到复杂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原因。试想,如果植物各自只顾自己的生长,容不下它者,地球的物种多样性应该会大幅减少吧。“所有馈赠都在关系中成倍增加”,在和谐共处的关系中,馈赠应该是呈指数型增加吧。

我一直相信,植物和人一样有自己的语言、想法,只是我们物种不同,所以没有办法直接交流,也因此没有办法互相了解。但是人类拥有知识与技术,我们可以去了解植物。作为地球的生灵,大家应该和谐共处,而不是因为处在生物链的顶端,就去破坏生物链的和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