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经典读后感有感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是一本由严歌苓著作,28.0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读后感(一):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

再平等的社会,人亦分为三六九等,何况是那一个灰暗的年代。没有人做错什么,所有人都无可奈何,就连玉墨她们自己,也本能地承认女学生是高尚的,弱小的,需要她们用身体抑或性命去保护的。

日军残暴,满目疮痍,我多么情形,那段时光对我而言,只是历史。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读后感(二):南京!南京!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与月。 因为先看的是电影,总觉得书中比电影里的处理方式来的更为现实惨烈。电影大多做了柔化处理,将每个人都美化了。在书中,少校和浦生的惨死,神甫的无奈,书娟等人对妓女们的鄙视,都那样的直白露骨。小说里没有《秦淮景》,小说里更多的是真真切切的悲,实实在在的惨。我甚至还能回想起那个士兵的腿筋被刺断的篇幅,那场南京大雾,到底掩盖了多少无辜亡灵阿!恐怕他们是无法安息的。 再说十三钗,这里面的玉墨、豆蔻、红菱、玉笙,各个个性鲜明,还有不知名的姐妹们,除了自己,扮谁都像,恐怕最不想成为的,就是自己这类人吧!付出真心,可那烟柳巷,本就真心难付。她们曾经各个又何尝不是好女儿家呢!甘愿付出自己,为了那些个女学生,书中未明说,可我真的希望,那些个女孩,可以记住她们。 玉墨逃出来了,却不再是她自己,换了一个身份,也是希望摆脱曾经。卸下一切,只想做个寻常女子。

少一颗星,因为太残酷,太真实,让我哪怕只是看书,都不愿回想那段南京往事。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读后感(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前段时间读了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描写可谓触目惊心,留给我有关丑恶的想象是难以磨灭的,《金陵十三钗》用小说的语言从一个侧面反映这段历史,文学性比较高;《南京大屠杀》是纪实性的语言,客观公正毫不含糊。不管怎样,这两本书都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感受,当然不是因为书不好,是因为那段历史实在太屈辱······

恰好昨天看了严歌苓做客“一席”所作的有关职业作家的演讲,二十多分钟的时间讲了自己对于自己作家生活颇有代表性的习惯,她写小说是绝对要“接地气”的,为此不惜后果地去体验生活,写《妈阁是座城》去澳门尝试赌徒生活,写《小姨多鹤》去日本偏僻的小村庄生活了很久,写《老师好美》又在九零后的高中校园中考察了多年,写《第九个寡妇》在河南的小村子酝酿了很久······不一而足,当然这些体验生活花销也是不小的,她做这些的出发点是写好每一部作品,而不是计较收益多少,因此可以说她的每一部作品都颇具诚意,不熟悉的东西要体验一番才有底气写出来,这也是她演讲过程中重点提及的职业作家所必备的素养,另一个就是职业训练,她提到了自己在哥伦比亚艺术学院的进修经历,这两项是后天的,还剩下百分之五十的靠天赋了。不过我认为,体验生活也是很有狭隘性的,短暂的时间很难抓住想要把握的那些东西,另外,如果不是像严歌苓这样高产的作家,多写自己熟悉的东西,也能做得很好;严歌苓的高产注定了她要在写完自己熟悉的东西之后另辟蹊径······

刚刚好像跑偏了,回到这本书上来。这本书不算很长,属于较短的长篇小说,语调和情节发展也比较平缓,不是很波折,主要是基于南京沦陷这个大背景下,这些事完全是顺水推舟,和她以前的作品或者说多数文学作品又不同了;所以这本小说时间跨度短,只有十天左右(不包括姨妈寻找十三名妓女下落这一部分),活动范围也比较小,基本上都是在教堂进行的,人物也比较单调,整体上说,也就十四个妓女、十六个女学生、英格曼神甫、法比副神甫、厨师陈乔治、劳工阿顾、戴涛少校、士兵李全有和王浦生,其他都是略写,在这些主要人物中,虽然数量基数不小,但是很明显,女学生和妓女是各自作为一个整体来写的,只是把其中有代表性的抽离出来着重描写······我说的这些是不是仅仅是小说的技巧?当然不是,时间短、空间小、人物单调——是大背景决定的,短短的十天就发生了这些,小小的教堂作为活动空间,完全是不得已的啊,这难道不是一种残忍的悲哀吗?

关于情节的探讨我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个故事本来就不是以情节的离奇或曲折取胜,整个故事可以一言以概之——十三个妓女为了保住十六个女学生的童贞(准确地说要除去徐小愚的父亲带走了三个后正好还剩十三个)主动乔装成学生以供日本禽兽“取乐”,颇有意味的是,妓女们之前在学生们眼前是十分不入流的——言语鄙俗、地位低下,可是她们最后的大义拯救了所有的被看轻、以及所有的不可侵犯;结果是,十四个妓女只活下了一个赵玉墨——隐姓埋名。

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在女学生们离开教堂之后学会了妓女们那些粗俗露骨的话语,为什么不说?你嘴脏我比你还脏,男人女人不就那一桩事?谁还不拉不撒?窑姐儿们的语言最解恨了。也许,孟书娟们后来才能领会到,她们,比她们,又干净到哪里去了?

我觉得“妓女”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这是一个并不简单的学科,妓女的等级区分也很有研究头,本书的赵玉墨是如何成为五星级妓女的?除此之外,各种细节我都觉得交错复杂,颇能反映社会状况。就本书而言,十四个人为什么会成为妓女?她们的命运是不得已的,她们基本都是被拐卖的,而且在妓女成长道路上不知受了多少煎熬。她们鄙陋的外表下藏着怎样的内心?她们的言语虽然粗俗露骨,但这真的代表了粗野的内心和不懂同情的深处吗,当然不是,从小事入手,豆蔻会因为一只小野猫的死亡而哭泣,会因为爱上一个小兵而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候冒死去拿琵琶弦,结果付出生命的代价,与此同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所有妓女都是有情有义有爱的幻想的;余下十三个妓女更是为了保持女学生的清白而“献身”,她们是破罐子破摔?不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们自己的身体被不爱的人剥夺了,她们懂得那种痛,她们似乎没有追求的资本了,这不是一种痛彻心扉的觉悟和大爱无疆的表现吗?

当然,回归到整个历史进程中,看待妓女需要持辩证的目光,不只是好,也不只是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