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经典读后感有感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经典读后感有感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是一本由[美] 塞缪尔·巴伦德斯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1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读后感(一):很好的入门书,结构清晰,文字简洁

《极简个性心理学》结构清晰,文字准确,让我对人的行为分析有了全面的初步认知。如何评价一个人?

1、要认识到作为一个物种,人类有其共同的特点。那是自利、恐惧、贪婪等等;

2、通过大五人格,从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五个倾向性进行分析;

3、通过10钟模式,发现这个人的缺点;

4、通过三个方面:对个人的把控,对他人的态度,对时间的态度,发现这个人的优点;

5、通过人生叙事,对这个人的过去、成长、环境,对他进行全面地了解。

这样就能对一个人有比较全面的认知了。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读后感(二):快速识人之术

生活中我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当你第一次见一个陌生人时,你如何判断此人是否能够与你志同道合,性格合拍?毕竟在人类看起来差不多的外表之下,隐藏着的其实是各不相同的人格与个性。或许你的直觉能够给你一些建议与指引,但是事实证明有时候我们的直觉往往还真是不够靠谱。假设再往后来讲,你和这个陌生人渐渐熟识了,不管你喜不喜欢他你都要与之打交道,那么为了大家彼此之间的安定团结,你又该如何避免你们之间产生误会与矛盾?

古人曾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放在人际交往中或许有些夸张,但是你若是对旁人的性格多一些深入的了解,对于你与他的交往过程来说,的确是有诸多益处并且可能会避免许多麻烦的。

曾有学者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倾向,将人所具备的人格总结分为五种,其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而《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的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与精神病学中心主任 塞缪尔•巴伦德斯,这位一流的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学家将会在他的书中,更进一步的为你深入分析思考五大人格的性质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曾经有人一起到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就将性格缺陷与其联系起来,但是事实证明有时候一个在父母双全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其性格行为未必比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好到哪里去。反倒是一些单亲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更具有爱心与责任感一些。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环境固然可以造就或是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但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基因影响,的确也占据了性格形成的大部分比例。这样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同一个家庭中出生并长大成人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的性格差异,虽然很难判定究竟环境与基因谁的影响力更大一些。

分析推断一个人的人格,其人格倾向、模式、品质、身份、生长环境,性格基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将其系统的组织起来进行推断,或许可以大致的得出一个人的性格全貌,能够让你更加清晰的认识一个人。

而作者之所以写作此本书的目的,恰恰就是是想要教会读者如何去提升自己对他人的认知,学会合理利用对他人的了解去促进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让你科学理性的去认识一个人,掌握一套快速简单的识人之术。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读后感(三):如何真实的认识一个人

文/初晓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复杂的生物,《三字经》首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可荀子却说:“人性本恶。”由此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大千世界中,人是不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只要存在于社会中,就要与其他人交往。如此以来,如何辨别其他人,如何分析其他人就变得十分重要了。

怎样真实的认识一个人呢?《极简个性心理学》就给我们开了一扇窗口。这本书中教给我们正确认识他人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发现自我、理解他人,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描述人格差异;其二,解释人格差异;其三,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生。从书的目录看,《极简个性心理学》用较多的篇幅讲述了人格差异,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更进一步,从对人格的分析转向个人,教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的评价别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幸福,人生更完整。

谈及人格,似乎每个人都能说上几句,可对人格进行分类,却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即便是专门的研究人员,也进行了长时间的摸索,最终才形成了相对科学的研究成果,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早期路易斯·戈德伯格总结的大五人格。这五种倾向分别是: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这五种倾向主要用来评估人们在社交环境、物质环境互动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其中,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主要关系到与其他人的互动方式,另外两种倾向,则更全面、更完整。

20世纪80年代,保罗·科斯塔和罗伯特·麦克雷在大五人格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分析,这就形成了大五人格2.0——大五人格量表。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方便、准确,而且它将人格评估更加清晰化了。

可在其后的研究与整理中,精神病学家选取了10种特别重要的模式对人格进行概括,这就是——“Top10”。通过如下表格便可以十分清晰的分析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读后感(四):学会识别人格基因,让自己变得更出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人聊天时会提到某个人是怎样怎样的,比如他比较懒惰、她特别勤奋、他爱耍小聪明、她美丽可爱、他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她容易恐高……这些脱口而出的形容词准确而具体地说出了某人的性格特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印象或者直觉。而往往我们所感受到的对他人的描述只是部分,不足以客观表达出这个人全部性格。其实,想要深入了解某个人并不难,只需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看出来。

当然,这个观察并不只是随便看看那么简单,而是通过分析他人的做事做人的态度,从心理学角度解读其到底具有怎样的人格特性。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学家塞缪尔.巴伦德斯著作的《极简个性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到了这个特别的人格解读方式。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总是在寻求他人的肯定,努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之人。但是,你知道吗,也许你所看到的一切只是表象而已。

作者基于自己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十年的研究,将思考人格的四种方式结合起来,总结出了准确而有效的识人技能。很多时候,由于误交损友,常常害人害己,而学会使用这种技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避免一些错误的抉择,让人们变得更加幸福。

记得在书中有段这样的话让人印象深刻:“我们每个人都是人格专家。从孩童时起我们就开始关注身边的人各有特色的存在方式,试图预期他们的行为,并依靠这些信息与其相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能揣度他人,并在脑海中无意识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同时,作者也提到,有时人们也会有意识的进行系统划分,而这时在互相矛盾的宗教、道德、文学、众多心理学观点的轰炸下受到影响。 那么,如何学会通过识别人格了解自己或者他人呢?在阅读本书之后可以知道: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人格的差异,分辨诸多令人烦恼的模式;其次,要明白人格的差异不仅受先天基本的影响,同样也会因为后天环境和个人经历发生改变;最后,想要成为完整的人,过上有价值的人生,要学会自我养成优秀的品格品质,塑造属于自己的故事,确立身份认同感。

系统的解读,清晰的知识框架,带领读者走进神秘的心理学,揭密五大人格、十大人格模型、基因与环境的影响和差异、六种被普遍赞誉的美德等对人们的心理塑造,并通过一大波案例进行实证,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个性心理学的本质,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同时进行自我反思,使自己的变得更出色。 《极简个性心理学》,这是一本可读性强,且充满趣味和吸引力的心理学入门读物,精简但不失内涵,帮助人们在人群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存在方式与相处方式。

《极简个性心理学:破解人格基因》读后感(五):看了这本书,终于知道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

文 / 芮娜

在大千世界中,我们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人初见就有好感,有的人则容易被人厌恶。可能你没有特意做什么,却能够轻易的获得成功;可能你奋力拼搏了许久,最终迎来了失败。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我听到他说话,就想逃?

为什么有的人只见一面,就能对我如此了解?

为什么妈妈每次训我,我都想马上反驳她?

太多的为什么,心里无解。

我渴望获得解锁的钥匙,相信你也是一样。直到我遇见《极简个性心理学》,心里的这把沉重的大锁才终于得以解开。

看这本书之前,我心中有惊喜有期待,因为终于能够解开我心中的困惑,但我更多的是抵触,这也就是这本书我看了很久的原因。为什么我会有抵触心理呢?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遇到问题想解决无可厚非,可一旦有了解决办法又会开始犹疑,我真的可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么?那样的话,我还是我么?我真的会适应那种状态么?

现在我可以告诉你,我依然是我,更好的我。

这本书的作者塞缪尔·巴伦德斯,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神经生物学与精神病学中心主任,一流的精神病学家和神经学家,美国国家医院科学院和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成员。这本书通过大量的研究文献,浓缩、提炼,为我们解读了较为全面的人格心理学。它就像是一本操作指南,教会我们观察不同人的类型,也从中找到符合自己的队列,让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启发对人生的思考。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一些词汇来形容某个人的特质,例如张三性格开朗,容易与人打得火热;李四平日少言寡语,经常一个人在角落里发。我们会用“外向”、“孤僻”、“热情”、“冷漠”等词汇形容身边的人。那么,你会用什么词汇来形容自己呢?

20世纪80年代早期,研究者发现描述性格特质的词汇可以被归结5种倾向,即莱韦斯戈登伯格所称的“大五”人格特质。每个特质都有一个恰当的名字:外向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和开放性。

对照表格我知道了自己的人格倾向,接下来就是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倾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