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铁皮鼓》读后感1000字

《铁皮鼓》读后感1000字

《铁皮鼓》是一本由(德)君特·格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皮鼓》读后感(一):中途下车吃个寿司

第一次接触德语小说,好厚,5百多页,才看一半,本来要等看完,写点东西留做纪念的,今天吃鳗鱼寿司,突然想到那节用马头钓鳗鱼的章节,想来我真的是胃硬的人,竟然看完毫无压力,可不会像奥斯卡的妈妈那样呕吐,脱水而死,感觉有点霍乱的感觉,不过这位女性活的也是霍乱质感的生活,小时候我也用青蛙腿钓过虾子,所以论残忍我与那位钓者相似。开篇奥斯卡住在精神病院里,相似的感觉一下想到洛丽塔,看来读一个长篇总有几段让我们共鸣,这也是我为什么喜欢看长篇的原因,就是背来背去太重了。

《铁皮鼓》读后感(二):内心流放

文风有点吃不消 德国人的黑色幽默有点难以理解

时间跨度从一战前到二战后

此间德国经历了一战 皇室退位 经济崩溃 纳粹国家社会主义 二战 被占领 经济腾飞 铁幕拉开 分裂

作为一名丹泽人 身份在德国波兰之间摇摆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 在时代的铁拳下“内心流放”

知识分子的无力感刻画的入木三分

因为拒绝合流 因为恪守铁皮鼓 所以留下了自由的火种

反观我们的知识分子 南宋有殉国的 南明有留发不留头的 清朝就只剩文字狱考据训诂 现在呢

《铁皮鼓》读后感(三):短评超字数,放在这里

唉我终于读完了……热泪盈眶…… 奥斯卡的感情是不合常理的,然而,又叙述得如此理所当然、如此真实甚至动人……也许在这种小说里去谈动人非常愚蠢且无耻,那不如把我也当做被无情戏谑的一部分。我只能说,当我看到奥斯卡往自己的继母手里吐唾沫的时候,看到他对着玻璃瓶祈祷的时候,有一种由于错位而产生的无力感。 我觉得没必要去谈论隐喻(虽然作品里讽刺段落非常之多)。因为这种形式或者说这种质感本身,就是时代气息本身。包含一种神秘、野蛮、无聊,但作品又是如此地清醒、真诚、绝望。我依然愿意相信奥斯卡的真诚,而不是怀着对作者的全权信任乃至拔高,去相信其构建出了一个不真诚的主体。那没有必要。 “理论让其所说的一切无可辩驳,以此揭露某种真实的不可知性。然而又有荒诞之事发生——荒诞之事真实,真实便不真实。最荒诞之处对现实有着惊人的诡异而准确的捕捉(怪异的卢齐小姐身上真实的熟悉感)。” 这是我自己读书时随手写的读书笔记,现在看来简直一派胡言,因为它可以用来评价任何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对现实的剪辑到了一定程度就变成小说,现实主义满足不了需求自然就有了别的形式。这是一个常识乃至前提……

奥斯卡的挣扎与痛苦就是时代的挣扎与痛苦。黑厨娘这一意象象征着一种近乎野蛮的威胁:危机隐藏在极普通的事物中,并且失去了它的抒情性,人们的感情无处安放,只收获一个没有眼泪的世纪(洋葱地窖)。如果要简单讲也就讲出这些,细分析我估计就不写出来了,因为懒……

我没怎么看二十世纪,但我确实为格拉斯那种质感着迷……有的段落真的太太太太好。小号手俾斯麦和他的猫,那段赋格曲形式的结构,一些回溯,一些意识流,一些忽然变化的视角与体裁,都太太太太精彩了……可惜看到后一百五十页精力衰竭,全靠一直记着页码和小笔记才大致把结构摸清……我自己又发神经病,笔记写得乱七八糟,整理起来也很困难。我估计得花上一天半天的把它们都整理完,把那些段落再看看再理理才能算把书读完。不然读后面忘前面等于没看……

我水平低下,二十世纪对我来说就是一种阅读的苦役,一种训练……说难听些,人读多了会越来越耐操的。所有人文学科技能的基础就是耐操,身体上精神上。

《铁皮鼓》读后感(四):写实的寓言

《铁皮鼓》看起来像一篇寓言,充满有悖常理的情节:祖母的四条裙子下面遮蔽了纵火犯的祖父,孕育出家族的起点;作为纵火犯的祖父在一个个连接不断的木排下消失,有人说他死掉了,有人说他游向了美国,成为巨富;小奥斯卡一出生就拥有超高的智慧,洞晓世情,三岁故意摔下楼梯拒绝长大,拥有用尖叫打碎玻璃的超能力;从一开始,格拉斯就没准备讲一个正常的现实主义故事,奥斯卡是寓言中的人物,不知是受到神的祝福还是神的诅咒,只为了以上帝一般的视角窥视人间万物的荒谬。事实上,小说中的奥斯卡的确有意无意扮演耶稣的角色,他的另一面则是从出生就无法从体内驱走的撒旦。在救世主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中,也就是奥斯卡在书中读到的拉斯普廷与歌德之间,展开戏剧的人生。

奥斯卡的鼓声一声声敲击,记述着个人命运。有评论者视奥斯卡的鼓声为对纳粹的反抗,如果以此为小说主旨,未免属于过度政治化解读。奥斯卡的铁皮鼓至多只是个人自由的某种倾诉,君特•格拉斯更像是把奥斯卡的不断敲击,看作个人的诉说和无法摆脱的孤独。在鼓声中,有母亲和表舅之间纠缠难断的关系,读者无法确定自己哪一个是主人公奥斯卡真正的父亲,尽管奥斯卡相信扬•布朗斯基才是自己亲身父亲,这是人类情感的纠结。在港口的防波堤旁看过用马头钓鳗鱼场景的母亲在偏执痛苦中死去了,带着腹中的胎儿,那个她不愿意接受的生命,情感的挣扎最终让她放弃了生命;奥斯卡和玛利亚,在汽水粉带来的迷醉中释放着情感,带着无法释然的宿命悲哀;玛利亚成了奥斯卡的继母,她和奥斯卡的儿子成了奥斯卡的兄弟,故事人物的关系像世界的现实一样颠倒错乱。任凭外面的世界硝烟弥漫,即便他可能的父亲们一个个死在他面前,他的女巫一般的女伴罗丝维塔在轰炸中丢掉性命,奥斯卡的鼓声如旧。直到鼓声为他赢得了无上的名声和金钱,奥斯卡反而陷入更大的孤独,“黑厨娘”仍旧在黑暗中冷然凝视,奥斯卡自愿承担杀死护士道罗泰雅嬷嬷的责任,实际这个女护士之死和他毫无关系,他只是为了在监牢和精神病院躲避那个让他惶恐的世界,他从刚刚降生,就试图逃离的世界。

君特•格拉斯以魔幻的手法,却讲述讲了一个最为现实的故事。在“洋葱地窖”里切洋葱,四溅的洋葱汁水令在场的所有人痛哭流涕,一发不可收拾,尽情释放心中痛苦;两个人在战争结束多年以后,仍依据当年的命令,追杀一位从二战但泽波兰邮局之战中侥幸逃生的抵抗者韦卢恩;分明具有隐喻与象征意味的情节,却令读者有强烈的现实感。几个看似次要的人物,如有恋童癖的格雷夫,没有孩子却一直制作小孩衣服的格雷欣夫人,第一人称的描述,令君特•格拉斯没有办法描述这些人物的心理活动,却通过人物扭曲不合常理的行为下的行为,细腻勾勒衬托出现实的孤独困境。

格拉斯的现实,不是对历史图景的描述,是人物内心的现实。尽管故事贯穿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复述战争不是格拉斯的重点。没有《战争与和平》式的史诗叙事,《铁皮鼓》勾勒的是跌宕变幻的历史下,人内心的迷惘与荒诞。奥斯卡是一个看来如此另类的侏儒,却是君特•格拉斯内心的真实映射。做雕刻墓碑的石匠,在艺术学院做模特,处处可以看出君特•格拉斯经历的影子。《铁皮鼓》是一部寓言面具下的自传,荒诞外壳下最深刻的写实。

当有些人想当然把德国人的形象设定为刻板、拘谨、谨严,德国人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用荒诞的情节和纵横的想象为成为德国小说的经典。如果读罢《铁皮鼓》中诗意语言配合象征性的故事,再参考聚斯金德《香水》中诡异梦幻的故事情节,我们是否该改变一下对德国人的印象呢?

《铁皮鼓》读后感(五):铁皮鼓

永远保留一种状态,是不可能的。你要知道,早上的我和中午的我,已经不是同一个人。十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甚至在形象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小孩子,那是多么令人羡慕又可怕的年龄阶段。一方面,他们天真浪漫,由于无知,他们理应受到庇佑。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事物接受得太快,思考得快,长得快,读书快,走路快,说话快。很快地产生好奇,又很快地失去好奇。然后,显而易见,死去得也快。这种死去,还不易被觉察出来时,就已经开始悄悄进行了。朝露在顺着上下垂直分布的叶片,经由叶脉滑到叶尖之时,借着一种水珠表面的张力,有力地攫住了死亡的末班车。这是令人愉悦的,在叶片的边缘,有更大的风,更多的五光十色,而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绿色。虽然,你有时得承认,我们在直盯着某个或说某片大致相同的点、线、面。是能够分出在远近,大小上的深浅。是很容易看出黑与白之间,借由一种单纯的色泽差,怎样地循序渐进来得到智慧。但,这仍不能够让未涉世的人真正学会、学懂“静虑”的奥妙。叶片外,高挂在白桦树梢的扩音喇叭,代替了公鸡的长鸣。鸣声,在晨曦的熹微中显现灰色格调的方形建筑群里爆炸开来。

那嵌入墙面的玻璃窗,就如快递员拿来包装用的瓦楞纸箱上写的那样——轻拿轻放——是易碎的东西。放眼一方,里面的人要赶紧打开它,让声音有孔可钻,免得最后碎了一地。碎了!那总会是看客们喜欢的。用一声破裂打破秩序,好让维持秩序的人派得上用场,而不至于担心要失业。聪明的商人,他这回可不够聪明了,建起这钢筋水泥的方形宫殿,受四面围墙所困而看不到这颗闪耀着钻戒光芒的水珠。他年轻时住在川流不息的交叉路口的下跨道里,每天有那么多的人从他的脑袋旁经过,有那么多的颜色在眼睛外像河水般,一波接着一波被推着前进。同他原先是白色的如今油污的床单一样,他那时吸附力极强。这时,他也许是意外地错过了一个商机。也许是有意而为之。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死过。朝露正要去的地方,要经过这么一处光景,而那最终归宿之地——下层叶片——几乎和来时如出一辙。

要保持小孩子的模样,单靠矮小可不行。一双明眸是最重要的,所以,朝露,就在众多的万紫千红中独占了鳌头。它时常做了隐形眼镜液,做了滴眼液。即便已经质变,人们还会用它余后的残身,调制出能产生泡泡的洗发液和沐浴液。粗糙多孔的皮肤总是最先腐败,很可能就是常年用这化学药剂所致。在被生产出来之前,据说有人拿过兔子的眼睛来做试验。因为泡泡免不了跑到眼睛里,它对眼球的耐受程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滴一滴,朝露带了粉色、绿色、蓝色。从水汽里蒸馏出来的早晨到现在,我不知道它死过多少回。换得了这样一种超凡的能力。兔子的眼皮被上下夹开来。那些明显带有置之死地的死亡,就在虹膜逐渐变红,至腐烂的有力证据面前淘汰。

白衣护士,被看入眼影里。尤其白衣护士是女的,使得男婴快速地死去。他被抱起来,偏爱死在白衣护士的双峰之间。而又由她操纵着,总不会让他和她的关系停在双峰上,使得他每次得以体验濒死的感觉。如果换一个男护士就好了,他就能快一点地逃脱襁褓,用上止尿布。但,男婴不想要男护士。男婴既想要一个身躯配得上女护士,也本能地想着死。即便他在同一科室的另外一张摇篮里护理,这种关系也会减缓或终止他的死亡。那时候,他就没法想象用来清洗他床褥,加在水里的高锰酸钾上的白色粉末意味着什么!他在白天见到这药片上的白点儿,密密麻麻。一股思绪流便暗自在脑海里徘徊,总是女护士给了他无穷想象的能力。好让这白点儿入了梦:他感到屁眼里发痒,用手抠,却抠出了许多蛆虫,于是他便拼命地拿脚去踩。。。请诸君原谅,我只能记起那么多,因为男婴现在是清醒的状态。或许还因为他已经又死过一回。诸位在场的,是否已经有人在讪笑,有狂放不羁者,也有看破一切尘缘,抿嘴一笑者。有好意的笑,鄙视的笑,感到悲哀的笑,无奈的笑,想要给我安慰的笑,不能理解的笑,莫名的笑。。。

狂放不羁和像一位长辈那样给予我十分慈悲态度的两种,是不难被左右区分开来的。难的是不羁和不羁,慈悲和慈悲之间。人们常以诚实,淡定来作为时间沉淀的标准。可是,慈悲的人也有不诚实的,不羁的人,满嘴里跑火车,却更直白地说出了他此刻的感受。一位有些年纪的大人来看男婴时,总会伪装在后者的面具之下。现在若说他比男婴死过更多回,我是持怀疑态度的。他喜欢延长生命的长度,在绅士和淑女的游戏中玩男女之间的暧昧不明。惯用的方法便是傍着别人,顺着别人的意见而行。男婴也同意,这是非常必要的。他愿意接受其他人的思考方式。可是,他不能够接受永远让害怕居于心中的高位,不能够接受留胡子、续白头,秃头,大腹便便,有着发达的两排纵弓,一排横弓的足部。他是扁平足,圆墩的小腿肚子上是一对无力的腓肠肌。这个样子很好,是他的,也因为这样,他装成无辜,可怜,远比其他人要真切得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