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奥斯卡与露辛达》读后感摘抄

《奥斯卡与露辛达》读后感摘抄

《奥斯卡与露辛达》是一本由(澳大利亚)彼得·凯里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5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斯卡与露辛达》读后感(一):爱

爱情故事。又一个爱情故事。永远也写不完的爱情故事。

但其实读者都会以看笑话的心态看待这些故事,他们会下意识地想到这只是一种表演,是“假”的,他们会不时想把自己的二郎腿翘起来,露出看小品的神态。

写爱情故事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冒险,需要强大的说服自己的力量和高超的能力,这样才能控制住这些看好戏的观众,伸出柔软的小手,轻轻拉住他们,让他们进入这个世界。

彼得•凯里Peter Carey是大师,毫无疑问。

小说两条线,分别讲男主角和女主角,男的是一个成长于特别教派的孩子,连吃布丁都被视为堕落行为。女的是一个孤儿,成长的环境与世隔绝。两个长大之后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来接纳这个无法融入的世界。

这是一出悲剧。但他们又幸运地在悲剧爆发之前相遇了。这就是人的命运。悲喜交加。又终将以一种微不足道的方式消失。

小说的结尾非常令人惊讶,但我觉得有点过了。有点过于在追求效果,反而破坏了前面那么多完美的铺垫。其实就算让他们俩在一起的烂俗结局,也远比这个结尾来得好。

扉页介绍里讲了很多男女主角赌博的事,但赌博并不是这个小说里的重点,请不要带着看赌博的念头开始读这本小说。

你会爱上这个故事,一个红头发鸡心脸白皮肤长得像只螳螂的奥斯卡,和另一个身材娇小继承了2万英磅遗产的露辛达,一个在英国,一个在澳洲,他们会相遇,并一起走进你的心里。

《奥斯卡与露辛达》读后感(二):他从现在所体验到的幸福里窥视到了他将来无权消受的一切

读前五分四时一直保持着这样的感受:明明有那么多琐细的描绘,却令人读得无比顺畅(亦不失迷人的起伏),丝毫没有堆砌感—就好像那些细枝末节天生就长在这个故事的脉络里和人物的骨血里一般。

间中因事拖了数日,我不禁烦躁起来,索性带着它去了咖啡馆,打算在那陌生环境中把余下的百多页一举解决掉。

咖啡馆冷气开得很足,可我读着读着心开始怦怦跳,皮肤发热泛红一如过敏出疹子般。

那应该是《恋爱中的奥斯卡》前后数章。

前晚终于熬夜读完,一口气郁结在心里,竟然因此做了整晚的怪梦。

所谓命运开了个巨大的玩笑,难道只是硬往故事末段塞进一个寡妇,然后赋予她魔鬼的角色?就是她,这个“别无选择”的魔鬼,扳下了鲁伯特玻璃珠的尾巴?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经过昨天一整天的回想和沉淀,我对这如失控马车般向前疾驶的最后五分一彻底改观了,前晚涌动心中的愤怒与蔑视最终落定为理解与叹息。

奥斯卡之所以成为一个赌徒,是因为他是一名忠诚而狂热的信徒。「他这么做也不是因为明智,只因为他可以借此保持自己的疯狂。」「他赌博不是出于贪婪……他说他从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赌过。」只有死亡,而非爱情,才能令他获得最终的安宁,平息他的躁动与痛苦。「“我恐怕不适应这种生活。”牧师说。“我感到它很残酷。真的,不寻常的是一个人能活一辈子而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我猜想生活大都如此。”」

露辛达也是一个赌徒,因为天生孤傲不羁、任性冒失的性格,因为孤独无助、不被认可的现实处境。「她所想象的与她最终所经历的差别如同是锋利的刀刃—一件寒气袭人的美物—和破了皮的伤口所产生的漫长疼痛之间的差别。」「这是个模模糊糊的男人世界,高高的礼帽飘忽不定。」「他没有对这么早来表示歉意,而是把平面图递给她,好像那是一块他刚用完的餐巾,而她则是一个除了把它拿到洗衣房里去以外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可做的女人。」「有一次她说:“但愿我有十个姐妹和一个能在里面畅怀大笑的厨房。”」还因为,她是奥斯卡的信徒—正是他使她投下了有生以来最疯狂的赌注。输尽身家看似可怕,却终于令她摆脱身份、地位的桎梏,回到她真正“属于”的地方。「她很想和他们坐在一张桌子旁。他们可能会抽烟,饮酒过量,她可不在乎。」

这样的终局是注定的,也是“适合”奥斯卡和露辛达的。(虽如此,仍无法不为之心碎……)

只是于我而言,仍感遗憾的是:令故事走向最终结局的那些转捩点,如果能不那么(此处需较咬牙切齿地念出这个指示代词)戏剧化和寓言感就好了。

《奥斯卡与露辛达》读后感(三):玻璃教堂的镜花水月映像

“玻璃教堂”是《奥斯卡与露辛达》的核心意象,小说家彼得•凯里是以主人公之名来命题的,其实若换种方式,名之为《玻璃教堂》亦算得上恰如其分。教堂是人们为信仰而聚集的场所,玻璃为易碎之物,二者叠加起来,总有一种不祥且难有善终的意念。我想,彼得•凯里如此的构思,不会是无所用意的,而奥斯卡与露辛达之命运多舛、缠绕无解,虽不必然如梦幻泡影,但个体的选择遭遇现实的硬墙,破碎的终局却是早已注定了。

《奥斯卡与露辛达》中,两位中心人物有着某些共同的特征,一是均为新移民,再有都嗜赌成癖。身为牧师的奥斯卡与继承了一大笔财富的露辛达,结识于自英国开往澳大利亚的轮船上,因赌结缘,从此命运缠绕在了一起。两人身份不同,却都是现实社会的不适应者,外界对其充满了敌意,在这样的氛围中,萌生了爱意的奥斯卡与露辛达为表达对对方的感情,进行了一场奇特的赌博。奥斯卡请露辛达建造一座玻璃教堂,由自己送往波特郡,赌注是双方的全部财产。事实上,无论输赢最终他们都能获得对方的爱情,然而命运并不会令事遂人愿……

玻璃教堂事关爱情,却又不仅仅是爱情。奥斯卡自小信仰虔诚,为了内心的召唤不惜与父亲决裂,离开家庭。在以后的人生之途中,奥斯卡从未背叛过自己的信仰,但他并非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苦苦地思索着著名的帕斯卡赌注(源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也即,我们的信仰是一种赌注,因为如果我们信仰上帝,世界末日到来这天没有上帝,我们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我们不信仰上帝,那到了世界末日我们都得下地狱。在这种意义上,不仅奥斯卡是赌徒,所有的信徒其实均为赌徒。而人类的局限性在于,上帝存在与否不可证,而所有信徒却要拿自己的一生搭进去为赌资,参与这个大的轮回赌局。奥斯卡虔诚地参与,时刻寻找着答案,有时他认为自己的信仰得到了验证,有时又陷入了无法确证的煎熬之中。而在故事的末梢,奥斯卡在玻璃教堂痛苦地祈祷,却未有上帝的应验,教堂和他一起沉入了水中,这场人生的赌局,终究是输了。

信仰如此,那理想与现实的胶着又如何?奥斯卡与露辛达是现实生活的碰壁者,源于他们执念于理想与信念,不肯妥协,为外界看来不免乖僻。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周围的人,小市民的市井势利与唯利是图自不必说,即使宗教从业者,也压抑不住横生的俗念,不管是理直气壮谋取私利,抑或委曲求全为了生存,于悬置的理想都是莫大的讽刺。而奥斯卡与露辛达的坚执与单纯,显然是污泥浊水中的异类,为他人排斥自不待言。在此情境中,二人建造玻璃教堂,虽以赌局为名,仍不能不透出意味深长的隐喻来。以玻璃为材质建造教堂已属匪夷所思,更何况还要于无路中开出路,跋涉数百英里将之送到另一个郡。透明的、脆弱的玻璃,与它所要完成的任务,构成吊诡的比照,是不是让我们想起奥斯卡与露辛达的境遇?他们以此意欲达成自我的救赎,孰不知世人的救赎亦隐含其中,不过悲剧就在于,理想主义者是不为人理解的,不仅遭遇尘世的漠视,命运的捉弄亦不期而至了。

不管是奥斯卡还是露辛达,对于人生之途,他们都是积极选择的,不甘臣服于俗世的既定安排。奥斯卡选择圣公会、离开父亲,露辛达选择开办玻璃厂,都是自主的选择,直至两人以玻璃教堂为赌注,压上一生的幸福,证明了人之高贵在于人有足够的自主性,可以以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开拓属于自我的路途。但造化是不可捉摸的,人固然可选择,却不可预期前面会遭遇什么。奥斯卡与露辛达的爱是无杂质的,只为对方,全无私利,原有的计划在实施中却偏离了方向,一切全然变形,不仅使他人渔翁得利,也使奥斯卡送了性命,除去将之归于造化弄人外别无他途。奥斯卡与露辛达的美好愿望如镜花水月,只漾起了几层波纹,可惜无法收获实质的幸福。

彼得•凯里关注的是现代人生存的困境,他以写实的笔法写去,渐渐延伸出寓言的色彩来。奥斯卡与露辛达不乏现实感,同时奇异地有着超然物外的感觉,那一场赌局怪诞奇趣,终局却又充溢着哀伤,不免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有一探究竟的冲动。如此的爱情故事固然是“激荡人心的探险历程”,但理想的落败、纯真的遭愚弄、信仰的进退失据,终究令人感觉到命运的残酷。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是为悲剧,但某些永恒的意象却长久地存留于我们心中,这亦为悲剧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