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千年丹青》读后感100字

《千年丹青》读后感100字

《千年丹青》是一本由上海博物馆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千年丹青》读后感(一):近年来对唐宋元绘画多角度阐释的最好书籍

因为是中日两方将自己珍藏的唐宋元珍品拿出来合展,所以本书中的重点笔墨之一是放在了对中日两国收藏、鉴赏模式的联系及区分之上。关于此方面的内容,重点推荐的篇目是凑信幸及高居翰的文章。凑信幸的文章尤其重要,从日本与中国佛教交流到勘合贸易,泛文化的外围影响入手,再到日本幕府将军身边的同朋众利用宋元名画在座敷和茶室的再创作,完美地解释了宋元画作在日本特有的传播和融合形式。

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从作品细读开始来谈一派或者一朝的风气,以点带面,极具启发意识。重点推荐的文章为石守谦、汪悦进的文章,石氏文章为《从马麟《夕阳秋色图》谈南宋的宫苑山水画》,汪氏的文章为《“锦带功曹”为何褪色——王渊《竹石集禽图》及元代竹石》,皆有可圈可点之处。

再提一下高居翰的文章,高氏论见不低,却有夹带私货之嫌。挂在高老头家里的孙君泽的画真假尚不论,孙君泽画作的地位却绝无高老头吹嘘得如此,不信,手里有书的同志们仔细看一下,孙氏画作的意境去前后的夏永与李氏之远。

《千年丹青》读后感(二):略记一二

晋唐宋元画论:

一是“画只一法,传神而已”论。

二是“诗画两融”论。

三是“山有三远”论。

四是“四格之义”论。

五是“笔有四势”论。

六是“六法”、“明六要而审六长”论。

七是“书画同源”论。

人物画题材和风格的演变

人物画科:史事逸闻和佛道神话

传王维 《伏生授经图》

梁楷 “减笔”画 《李白行吟图轴》

山水画典范风格的流变和衍生

唐代 青绿山水画

北宋 水墨和浅设色山水画

唐末 中原山水画系

北宋 李成 郭熙 燕文贵 胡舜臣 董源 巨然

南宋 李唐 刘松年 马远 夏圭 马麟 米芾 米友仁

元代 夏永 孙君泽 赵孟頫 李士行 元四家

工笔设色和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发展

北宋 赵佶

南宋 李迪

中日不同的鉴赏和收藏模式

中:展卷于几案 日:立轴张挂墙上

中:极为重视保藏带有名家大师署款之作

传王维 《伏生授经图》 名物考

服饰:轻纱巾 外衣

蒲团 书案 毛笔 砚台 书帙

地质学研究与写实山水画鉴定:

五代 《闸口盘车图卷》

借用地志学资料鉴定写实山水画应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作为一种鉴定方法和研究视角确立下来。

界画:

宫室、楼观台榭、屋木、船桥、车马

五代 郭忠恕 卫贤

宋 张择端 李公麟

元 赵孟頫 王振鹏

绘画主题的嬗变

访碑、读碑

《千年丹青》读后感(三):中国之区域美术史 日本之中国美术史

中国某一时期某一区域的非主流风格和主题的绘画作品何以成为日本的“国宝” 日本的“宋元画”和“南画”等概念是如何建立的 高居翰和凑信幸各自强调不同原因 实则多个背景皆有影响因素 既有日本当时鉴赏的主动取向 也有日人活动范围不广 只收集到宁波杭州附近的画作 而且禅宗传入日本 宗教题材画作大兴 引起收购热潮等等

中日韩东亚三国的文艺交流的总体形式可见石守谦主办的研讨会论文集:《東亞文化意象之形塑》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138041/ 会议内容见http://proj3.sinica.edu.tw/~eaart/project_member.php

其中包括三国学者的众多专题研究 大概能划清11-18世纪东亚艺术相互影响的轮廓 在次基础上东亚的艺术史是否就此可行

日人自己将传日中国画作的时期分为明治前后 而第二个高潮即20世纪20 30年代因清宫文物流出使得外邦垂涎窥探收购 这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艺术品流转与鉴赏》一书中有详述: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663105/

《千年丹青》读后感(四):千年丹青加印琐记

(一)《千年丹青》印出来之后很长时间里,我都不愿意翻开它。这么好的书,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它怎么能让我印成这个样子。

现在,我面前摆着这本书第1次、第2次、第3次印刷的版本,用这种不断学习的态度向读者道歉,解释原因,并总结一些教训,给自己、也给同行和感兴趣的读者一些参考意见。

(二)《千年丹青》编辑的时候,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封面设计、内文版式都是模仿三联书店的高居翰系列。很多图片也不知道哪里去找,只能到美术全集里去扫描,甚至上博自己馆的藏品如梁楷《布袋和尚》都是扫描别的书上的。现在,见到了不少奇货可居的高清数字文件,对比之下,一般的美术全集光盘里的图,大约相当于“书画纵横”论坛里普清图的水准,也是画册和出版物上翻扫的,色温不准、饱和度偏高、细节精度不够等,是通病。

(三)图片印的不好,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子图片的质量不好。本书为了赶在展览前出版,设计者和编辑都没有见到正在展览的真迹,于是也无法确定图片的颜色,只能是博物馆和作者提供什么图片就用什么颜色(听说最近苏博文徵明展前夕有媒体可以去库房拍图片,真真让人羡慕不已)。印出来之后拿着书去看展览,我们大吃一惊,画作的实物要比电子图片亮很多。中国古画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霜,变的比它刚创作出来的颜色要灰暗,但是绝对没有博物馆提供的图片(以及现在网上下载到的很多图片)那么黑。有高人告诉我,第1次之所以把图印的灰糊糊的,是因为博物馆给我的电子版图是原始的数字后背扫描底图,有些大图是直接从真迹上用4亿像素的专业数字后背扫描下来的原始底图,有数字灰(数字灰是因为数字扫描形成的灰度,层次保留丰富,但对比度很弱。如同摄影中的RAW文件,是无损无压缩的,画质极高,但影调发灰,必须后期调整) ,印刷前需要调整。这就需要PS的功夫。

那么应该怎么调呢?黄刘二博士夫妇向我转告了高居翰的意见:图应该印成它刚画出来的样子!我怎么知道它刚画出来是什么样子!!经过慢慢摸索,只能大致参照比较好的绢的底色(武英殿第三期见到了宋徽宗《听琴图》的绢的底色非常新,可作参考颜色用)、参考鉴藏印的红色(特别是很多乾隆的大印,块头大,可作参考颜色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参考在展厅拍下的照片(研讨会期间允许拍照,不用闪光灯就行)。

调成比较接近实物图、或者比较接近想象中的画刚创作出来时的颜色,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印刷时要保证不偏色。本书三次印刷分别是在北京的三家印刷厂印制的,从中可以明显看出各家的水平。

(四)图片印的好坏,跟正文用纸也有很大关系。北京故宫、台北故宫的系列图册,都用了很高档的纸,保证了印刷质量。这样,纸张在整本书中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为了控制到给普通读者特别是在校大学生能够接受的定价,我只能尽力选择较好的纸张。三次印刷没有换纸,更方便衡量调图和印刷的差别。

(五)很多读者抱怨图片不够大,可能是不知道本展览还出了一本大图版的“图录”(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429501)。我猜想有些读者是想买这样一本图录,但是错买了《千年丹青:细读中日藏唐宋元绘画珍品》,真是非常抱歉。我们的解释总是无力的,但还是不能放弃每一个解释的机会:

对于上博的一个特展,可能会有几种出版物,如2002年的故宫上博辽博精品荟萃的72国宝展:

一是展览全部图片的大册子《晋唐宋元国宝特集》(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53300/);

二是相应研讨会的论文集《千年遗珍》(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07510/);

三是导览读物《国宝72》(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02704/)。

本书就是“千年丹青”展的导览读物;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500元的本子是图录,还有一本研讨会的论文集尚在编辑中(2015年已出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6611795)。

弄清楚了这些,希望读者能够原谅导览读物的图片不够大、论文不够学术等等缺憾。如果我们能出版图录,我有信心把图片印的更大清楚更准确,把定价做的更便宜,当然这只是美好的愿望。

另外,作为多人合著的文集,由于各位作者对所写的画的兴趣有大小,能力有差别,最后成书的文章质量难免参差不齐。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刻提醒我们要不断进步。

最后感谢读者的捧场。这本为了2010年的一次展览做的导览读物,能够持续销售到今天,全靠广大读者的肯定和支持。最近与豆瓣小组长热带北极熊先生谈起新出的一些没什么可读性的书,他肯定《千年丹青》还能十年八年地卖下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4次印刷的一定会比第3次更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