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联大教授》经典读后感有感

《联大教授》经典读后感有感

《联大教授》是一本由冯友兰 / 吴大猷 / 杨振宁 / 汪曾祺 等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联大教授》读后感(一):那 西南联大剪影

民国风被提起,似乎现在主流渲染那是个大师横出的时代,西南联大是不能跨过的一个群体。借大师们之间,或学生的笔端能粗略的感受一下这些大师们的学术热情,个人情怀,生活轶事,免得总是鲁迅鲁迅的。

可惜大师间描述少了点,学生写得少了点看头。想看的一会就会翻完了。

NOTE:文 梅贻琦 陈寅恪 沈从文(边城 湘行散记)汤用彤 冯友兰和金岳霖 朱自清(背影爹一文是小学课本中难得的动心文章) 闻一多(死水) 吴宓

非文 陈序经 华罗庚 陈省身 杨振宁

八民国八卦,是要有多潮流~

《联大教授》读后感(二):教授是好教授,文章是一般文章

如果有人是抱着要了解教授生平趣闻的心理来看这部书,估计能得到些许满足。整本书,都是些怀念文章,里面穿插着诸位作者寥寥带过的一些教授平日桥段。

但是总有些话看着让人觉得像是表决心。这里绝不是借他人之事予自己心中之学术想法,而是穿插着政治上的些许所谓“划清界限",我想大家不如关注些年份。

整本书并不是一个了解联大教授那一批人很好的窗口。如果真的想去了解这些学人的生活、治学,那么这本书显然会让人误入歧途,会让读者对这些教授有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

有几篇很不喜欢的文章:

其一是讲写陈寅恪先生的,文章说先生晚年赋诗是为了表达对party的歌颂。而稍微对先生生平了解一二的人都知道,陈寅恪先生是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践行者,一生都未对任何党派予以过任何颂扬。而周恩来保他也是因为二人曾经在柏林有些许交情。这些都是后话,然而无论如何,陈寅恪先生当时选择留在岭南,是受到了陈序经的影响,然而无可厚非的是,先生晚年时后悔留下的。

其二是冯友兰写金岳霖先生的,冯友兰作为一代学人,知识上是有大贡献的,然而他对学术的贡献是否真如他字里行间所认为的超过了金岳霖先生,这点是存疑的。毕竟,由于政治原因,我们这代人知道金岳霖先生其人的恐怕多与林徽因有因缘,读过其作品的更是少数,而能读懂其作品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文章最后冯友兰最诟病金先生的是因为金的政治思想不够先进。呵,这也难怪有人不屑于冯友兰了,毕竟知识的贡献消弭不了风骨的沦丧。

《联大教授》读后感(三):旧人 旧事

前几日买了本《联大教授》,乃西南联大师生共同回忆联大各院系先生之合辑,本想无聊的时候看上两篇,没想到今天倒是有了大块的时间,竟一口气读完了。

关于这些教授们的回忆,有得写得倒是满含深情,有得看得出是在应付差事。最后有一篇经济系某位同学写的对于当年系内外先生们的回忆,每个先生几笔带过,有些倒是很有趣。

比方他写经济系主任陈总(陈岱孙)先生,说他甚是严肃。“只因为他太严肃,谁也不敢随便要求解惑。口中老衔着一支烟斗,嘴角又些向右下耷,据说是因为抽烟斗久了所致,但好些人怀疑这二者的相互因果关系。有次,一位同学选课单上填了门‘国济贸易’,陈老师用铅笔指一指‘济’字,说‘改一改’。那位同学马上改为‘暨’字。陈老师便把这门功课用红笔一划,替他填上了一门三学分的‘大一国文’。”

后来上网查查这位陈总是何许人也,才知道原来是位了不起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他说过一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教书”,确实很让人佩服。另外,这位当年据说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的陈岱孙先生竟然终身未娶。坊间流传的缘由版本倒是和另一位联大教授、哲学大师金岳霖与林徽因、梁思成的故事很像——陈先生与同窗好友、物理学家周培源爱上了同一位女士,结果这位女士嫁给了周先生,于是乎陈先生终身未娶,独善其身。

还有一段,写国学大师刘文典先生的。“刘文典先生是联大的‘国宝’,因为他曾宣称普天之下,真正懂得庄子的人只有一个半,他是一个,另半个在日本。……有一次,有人请他批评当前的文艺作家,譬如巴金怎样?他追问一下是谁?问的人再说一遍,他思考了一下说‘巴——金,巴——金,没听说过,没听说过’。又有一次跑警报(战时日本飞机经过,全城拉警报,大家于是一窝蜂往郊外的防空洞跑,称为‘跑警报’),他看见另一位老师从旁跑过,他便把某老师叫住说:‘你也跑警报吗?我跑警报是保存国粹,他们(指同学们)跑警报是后生可畏,你有什么价值跑?”把某个老师气个半死。

再查资料,发现原来这位被刘文典先生责备的跑警报的“某个老师”竟是沈从文先生,呵呵。

这位“狂妄”的刘文典先生的狂妄之事还不止于此,联大当年要提升沈从文为教授时,刘文典勃然大怒,说:“沈从文算什么教授!陈寅恪才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四百块钱,我该拿四十块钱,朱自清该拿四块钱,可我不会给沈从文四毛钱!如果沈从文都要当教授了,那我岂不是要做太上教授了吗!”真不知这位刘老先生是不是跟沈先生有什么私仇,总和他不对付。我个人猜想,既然刘先生乃国学大师,对小说这种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的小知小道,想必是十分嗤之以鼻吧,既然小说不是什么学问,登不了大雅之堂,写小说的沈从文,大抵也是当不了教授的吧。

据说这位刘文典先生还跟蒋介石打过架,你一拳我一脚的甚是热闹,虽不知真假,但由此可见此人之真性情。我上网搜了刘先生的照片来看,很瘦,头发都竖立着,带着眼镜,瘪着嘴,一脸严肃,看起来就很是有性格。

说到这,想起了曾经看过叶兆言的《陈旧人物》里提到过某位大学教授,名字已经忘记了,事情倒是记得很清楚。话说在初期,这位先生坐三轮车回家,同车夫一路聊天。车夫无意问起他的收入,先生未敢如实汇报,将实际工资打了个折扣告之,没想车夫仍然很愤怒,说,我拉车,你坐车,这已经不平等了,你竟然还拿这么多钱,我不想拉你了,你自己走回去吧。于是这位先生只好自己走回了家。这位先生是学历史的,看问题都很有历史观,事后他跟叶兆言提起此事,十分严肃地说:“他的话想想也没有错,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就会有革命,就要造反呐。”

查到了,这位先生是王伯祥,现代文史学者,也是位大师。

最后,用一段别人写的书评做结尾,希望不会有人说我侵权吧。

“上个世纪初,还没有影视明星、体育明星,那年头粉丝崇拜追捧的对象是有学问根底的角儿,比如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叶兆言感叹,‘五四时代的人物,怎么都那么厉害,博古通今,要什么有什么。’原因很简单嘛,时代追捧什么,大家就往那个方向奔,如果奔的方向是错误的,那时代就是堕落的。(此段摘自豆瓣·读易洞的评论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7694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