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的读后感大全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的读后感大全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是一本由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读后感(一):西北偏北

大二那一年的某天早上,我旷课在宿舍,一个人看了《西北偏北》。但可能是担心辅导员会查宿舍的缘故,所以电影看得不是很顺畅,因为提心吊胆,所以第一遍没有看懂电影的叙事结构!

再一次机会,我再次静下心详细再看了这部电影,还是完全没有看懂电影的思想内核。后来,我想看看有关这部电影的一些评价,以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这部电影。再然后,我看到说,这部电影电影世界上最经典的悬疑电影之一。

一切明了了——就我这智商,真看不懂!包括后来继续看到的《后窗》,《惊魂记》.....

不过我想,他的电影里都有三个伟大:伟大的导演,伟大的演员,伟大的叙事结构.这三个伟大都在说明,希区柯克电影的核心内核:知性=危险。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读后感(二):电影科普小书籍

我挺喜欢较真的,想探索电影之外的知识,有时还会钻牛角尖,但是身边的人却往往不理解,特别喜欢说我强迫症,其实对此我也很无奈。说来也巧,我看到这本书是在成都太古里的方所书店,传说中装逼意味远远大于读书的地方,本来我去那的目的也不纯,但是阴差阳错能发现这本书想想还挺意外惊喜的。

这本书如题就是一本由短小精悍的文章组成的科普书了,专业性不强,但是对付我这种门外汉渣渣是绰绰有余的。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了解了一些以前从未了解过的小常识,比如巧克力在大约34摄氏度就会融化、未成熟的椰树汁可类比于葡萄糖注射液、昏迷一个月以上为持续性植物人状态的人基本不能恢复知觉、阿斯伯格综合症是什么等等等,而且终于解释了我关于时间旅行的困惑,这些小虽小,可了解后总会让我感到欣喜,我想这就是知识的魅力。

其实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不仅于此,它再一次让我意识到这个世上总有人客观看待理性分析这个世界,电影可以不仅限于荧幕上的或感动或震撼,它的细枝末节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不仅是电影而且是整个世界,“让心灵的疆域,大过现实的疆域”。

最后,我为自己是个“这个也许没什么用但是我就是想知道”星人骄傲~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读后感(三):让我更懂你

简单的快乐,是在暴雨闪电的天气里,窝着不用出去,静躺看一本书,一本有趣的书。

遇见《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S先生吧》,浅绿的封面纯白的字体,一片雅趣。它是披着影评外壳的科普书,它告诉你金刚和人类恋爱将会碰到的生物学问题,它探讨瞬间转移在科学上的可行性,它评论盗梦空间就是一级级的函数调用最后栈溢出崩溃,它用幽默调侃的笔调,描绘艺术与理论的碰撞。这一群“我知道这个没有用但我就是想知道”患者,打开了我看电影的另类触角,原来情节以外电影可以这样看。

翻开它的扉页,迎面而来的五个字——让我更懂你,俘获了我。似乎长久以来的找寻,终于有了答案。是的,无论看书还是旅游,交谈还是思考,都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因为,世界,我想更懂你。想知道世界的起源、山川和河流,想了解世界的本质、规则和变换,想懂得生活其中人们的喜怒哀乐。

《偷影子的人》提示去温柔地对待别人的脾气坦诚地交代过往建立亲密关系。《少有人走的路》阐述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的差别,宽慰你现在的性格并不是你本身所能决定也就不需背负太多的自责歉疚。《小顾聊绘画》击碎我对艺术的偏见,发现画家也有喜怒哀乐调皮吐槽,画也就是他们的工作成果,大可不必因抵触所谓高雅的称号而把绘画欣赏拒之门外。《拆掉思维的墙》掷地有声地提出为自己而活,跳出既定的思维框架寻求梦想和自由。还有《乌合之众》、《叔本华》、《心理学》等等好书,不可尽述。读书让人丰富,交流让人谦逊。通过交谈,反衬自己的不足,遏制滋长的骄傲,可以更平和地去学习。大家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看法观点,交换碰撞出来,新的交融的世界。其间妙处,非喜好经历之人无法体会。

在读书之后,就可以在经验之外,理解笑容背后的苦涩,看穿欲言又止的不舍得,用温柔的心去感知珍惜宽容。一点点,把回忆过去读懂,再笑当时的傻气。离合聚散,自有因果,不管你悔恨嗟叹。

读书,如果不是为了做学问,那么大可不设限万般皆读再选你所爱。生活让人困惑烦恼,与人倾诉固然轻松,但无法每日打扰,故而转向书中向先哲寻求答案。这才知道,哦,原来这样的情绪,从来都有,人人都有,我,并不孤独!慢慢的,看得多了,形成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就能与自己愉快相处。大多数时候,总是和自己较劲,因为被别人的社会的价值观或自己的情绪绑架。譬如曾经我宣誓“所有我欣赏你有我没有的能力,我将一一自己获取”,固然是积极的自我改善,可太过用力,求全责备,反而不快乐。试着放过自己,就留下那么一些喜欢的事情,看书跑步,工作思考。

当我更懂你,幸福,会不请自来。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读后感(四):让我更懂你

韩松落

我曾想象,如果一个宋朝人穿越到了现在,被眼前的一切吓懵了,我得用什么方法,才能让他在最短时间里,抚平脆弱心灵受到的震撼,了解时代进展,适应现代生活?

也许该去带他看一个月电影。

电影汇聚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进展,一切成果。电影向来就是一个狂热分子,一个好奇心漫无边际的顽童,一个热衷于炫耀的超级极客,比任何人都敏感、都焦急、都热心,成天虎视眈眈地地盯着各个领域的新发现、新玩意,以最快速度把它们弄到自己怀中,从航天技术到心理学,从医学发现到女性解放程度。而且,这种心态,已经带上了加速度,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因为,电影院里坐着的,同样是一群带着加速度的狂热分子,希望以最简便、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看到人类最新进展。

这些新进展,不只附着在电影里的奇观展示上,那只是表象,电影的色彩、语汇、叙事、节奏,也是新进展,是全人类集思广益日夜打磨的结果,与时代进展环环相扣。

哪怕是那些艰涩怪异的先锋电影。朋友曾经问我一个几乎算是陈旧的问题,为什么欧洲人常要弄一些极为先锋的时装发布会?为什么那些成衣业的大拿,也要时不时制作一些连Lady GaGa都不大可能穿上身的衣服出来展示?那些衣服存在的意义在哪里?答案或许是,当他们以极度夸张的方式释放过想象力之后,现实中的衣服,才会多一点新意和锐度。

想象力所能到达的疆域,就是我们时代的疆域。

一个宋朝人,在电影院里坐上一个月,会明白我们这个时代到了哪一步,我们这个时代的疆域有多大,至少至少,他也该学会用手机,和女孩搭讪,而且,一定会爱上辣椒。

不只宋朝人需要在电影里进行学习,我们也一样。比穿越而来的宋朝人幸运的是,我们是站在一个连贯的人类经验线上,不但知其然,而且愿意并有能力知其所以然。 我们是站在无数描绘人格分裂、复杂梦境电影的肩膀上,于是比较顺利地接受了《盗梦空间》,并想进一步了解人类对梦境的探究,已经到了什么地步,录梦机什么时候才能出现。

科学松鼠会的各位老师,在《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S先生吧》这本书里,做的就是这件事。从电影里的星星点点入手,扯出一条线头,帮我们梳理时代进展,以及我们的经验成型过程。

《国王的演讲》以乔治六世的口吃矫正为线索,那么,口吃是怎么形成的?能否治愈?电影里的矫正过程,究竟有没有说服力?《非诚勿扰2》中的李香山,死于恶性黑色素瘤,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要紧吗?怎么治?咱们是不是都该到医院去取痣?《飞屋漫游记》里,一群气球把小木屋吊上了天,那么,得多少只气球,才能实现这件事?电影主创给出的数字,是20622只,这可能吗?《八十天环游地球》里,主人公福克先生,因为时差而赚回了一天时间,让剧情出现了大反转,那么,时差是谁发现的?时区又是怎么划分出来的?

让一部电影变得有趣的,就是这些知识点,以及我们无止境的好奇心吧。好奇心也是一种欲望,时刻等待被激发和被满足。这就是徐克这样的导演长青三十年的原因,同样描绘古代世界,许多人沉迷于权谋诡计和男女关系,《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却给出了那么丰富的世界设定,那么奇诡的意象,自然会激发出观众的探究欲,而走进影院的观众,也等于被变相地赞美了:你们对想象力怀有热爱,对“有趣”怀有孜孜不倦的追求。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S先生吧》之所以让人感到兴味盎然,并且读出一种热烈讨论的节奏和基调,就是因为策划者、作者和读者之间,达成了类似的默契:咱们是一群兴致勃勃的人。

其实,电影中的许多知识点,稍稍延展开来,都得用若干专著来剖解。比如《黑客帝国》的世界设定,或者韩剧里经常出现的失忆,以及《恍惚的人》这类老年问题电影中描述的阿兹海默症,都不是一两篇文章能够尽述的。《不敢问希区柯克的,就问S先生吧》要做的,只是牵出线头,将问题陈列,激发我们进一步深究的心。

我就是在读了那篇与《千与千寻》有关的文章,看到作者对汤婆婆庭院植物的描述,以及对东西方植物交流史的简述后,终于下定决心,把觊觎很久的那套植物图鉴下了单。

理由只有一个,让我更懂你。不是懂得电影,而是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一切来龙去脉,一切细枝末节,一切有用的没用的。

让心灵的疆域,大过现实的疆域。

《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读后感(五):【前言】不敢问希区柯克的,问S先生吧!

什么东西令人痛苦又欲罢不能,非身在其中不能领略其妙处?

各人有各自答案,我的选项包括:辣椒、爱情、恐怖片。

辣椒素与感受高温的受体结合,令人感觉灼热,食辣者一面吸气却一面饕餮不住。

热恋男女茶饭不思,患得患失,体内生物化学水平异于常人而和严重强迫症患者具有特定的相似性……但他们心甘情愿深陷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

恐怖片观影者的情形与前两者接近,他们在屏幕前心脏每分钟平均多跳15下,血压达到峰值,手心出汗,肌肉紧张,但他们声称:爽。

受诅咒的家具、关藏秘密的暗室、人格分裂的凶手,以及情节进行到关键处突然迸出令人神经紧绷的配乐或厉笑……不敢看恐怖片的人大概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喜欢通过这些来体验别样的存在感?

那些不敢问希区柯克的,S先生——S先生,你可以理解成Science或松鼠,Squirrel也没问题——或可与你分享一二:

我们为何会感到恐惧?——S:作为一种情绪,恐惧能促使你躲避那些可能将你从人类基因库抹掉的潜在危险。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会恐惧”算得上一项优势。

为何看恐怖片也会害怕,换句话说,人类为何会惮于人类创作出的血腥镜头或鬼神信仰?——S:观看恐怖片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与焦虑、恐惧等情绪相关)以及其他皮层下结构组成的边缘系统接收到感官刺激,而大脑的前额叶等负责控制决策的区域会给边缘系统发出信号“这不是真的”缓和这种冲击——但最终,前者胜算较大。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尚未真正适应新技术,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屏幕上的图像并非真实,但感情上,好像仍是那个“注意,有危险”的大脑在支配我们的反应。

但为什么惊声尖叫捂住眼睛的是你而不是他?——S:有一种分类法是这样,将世上人分两种:高感官追求者和低感官追求者。在心理学家的实验中,前者更容易成为恐怖片受众,而且他们面对刺激镜头(比如《黑色星期五》中血肉横飞的场面)时表现也相对镇定。

这种高低之分从何而来?——S:或许要问问你的基因。来自德国波恩大学的一项研究提示我们,或许可以从位于人类22号染色体上的COMT基因的两种变体Val158和Met158寻求一些线索。研究人员对96名妇女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与携带两条Val158基因或者二者各一的人们相比,携带两条Met158的被试者更容易对恐怖画面感到恐惧。

只靠基因就能说服我们吗?——S:研究人员也承认,一个单一的基因变异只能解释这种行为的一小部分。比如,如果那个恐怖片爱好者是一名年轻男子,来自社会心理学的解释或许更有趣一点:在一项针对“暴力电影对年轻男子的生理影响”研究中,美国普度大学传播学教格伦·斯帕克思(Glenn Sparks)发现:研究对象越是感到恐惧,他们就越是声称喜欢这部电影。詹姆斯·韦弗博士(James B. Weaver,III)则更犀利:“年轻人被恐怖片吸引,可能仅仅因为成年人厌恶它们。”

很多约会攻略中都不可免俗地提到“带她去看恐怖片以便妹子因为害怕就势扑到你怀里至少也会借个肩膀依靠下”,这靠谱吗?——S:有些道理。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看,当危险来袭,人体会由交感神经系统支配着产生一系列“战或逃”(fight or flight)的身体反应,通过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激素,使人体出现一系列身体变化,比如,心跳加速、血压上升、肌肉绷紧以便可以快速对危险做出反应,这种感觉会令我们感觉状态高昂,更积极自信,同时,新鲜环境中,掌控人体奖赏系统的多巴胺也得以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共同创造的满足感,会让我们在观看恐怖片时体验到酣畅淋漓的快感——重要的是,这些均与坠入爱河的反应相仿,大脑有时也很笨的,错误的归因方式,可能令人忽略恐怖片,而将心怦怦跳的原因归结于爱情。

事实上,对这类情绪的利用,不仅适用观众,电影编剧也一样驾轻就熟,不少涉及爱情主题的电影创作者都是这么干的:一对男女展开热恋之前,总要安排他们做一些刺激的事情,坐过山车属于入门级,高阶点会上演逃婚抢婚,最经典的当属《罗马假日》,男女主人公同仇敌忾经历了一场混战,双双坠入水池,在水中接下定情一吻……

(……喂,你blabla够没呀?)

你小时候有没有或者干脆自己就是这样一位聒噪的朋友?他会在你看片时扭来扭去、絮絮叨叨:那个很能打的,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好人对不对?那个人他会死吗?不会的对吧?哈哈哈刚才那个镜头是不是穿帮了?

——就像这本书里接下来要出场的大拨Q&A:

《飞屋环游记》中,要达成去天堂瀑布探险的愿望,两万来只气球,到底够不够飞?

宫崎骏的世界里,汤婆婆的花园里有些什么花,小梅家门口是个什么树,龙猫是个什么猫?

《赵氏孤儿》里,那些麦子、辣椒是怎么回事,导演编剧你们穿越了吧?

喂喂,《铁手卢克》,你吃50只鸡蛋也太多了吧,真的没关系吗?

……

这些问题,有点像小时候令我们忧心的“那个很能打的,是好人坏人?”,看似无用、略囧,但是,so what?我就是想知道。

如果你脱口而出:“对,对,我当时看电影的时候也想过这个问题!”——那么,欢迎你坐过来,(拍拍右手边沙发座),找出这些经典电影,一起来看第二眼。

顺便观赏本书中的成人版“怎么回事?”,科学版吐槽,故作正经版观影八卦。

顺便牢记这句话:未来属于好奇心,好奇心属于“这也许没什么用但我就是想知道”星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