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锦集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锦集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是一本由[德] 赫塔·米勒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一):Oct19的时候

是饥饿吗?不是,是孤独。

走向虚无的饥饿比空瘪的肚皮更能噬咬人的心。

以及感觉。

从他们窄窄的衣袖里撑出的胳膊便是证明。

黑暗中伸出的双手,和饥饿中张开的眼睛,同样走向饥饿的虚无,和虚无的饥饿。

--Oct19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二):柏林墙以东

门槛 屠格涅夫 --梦 我看见一所大楼 正面一道窄门大开着。门里一片阴暗的浓雾。高高的门槛外面站着一个女郎……一个俄罗斯女郎。 浓雾里吹着带雪的风,从那建筑的深处透出一股寒气,同时还有一个缓慢、重浊的声音问着: "啊,你想跨进这门槛来作什么?你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你?" "我知道。"女郎这样回答 "寒冷、饥饿、憎恨、嘲笑、轻视、侮辱、监狱、疾病,甚至于死亡?" "我知道。" "跟人们的疏远,完全的孤独?" "我知道,我准备好了。我愿意忍受一切的痛苦,一切的打击。" "不仅是你的敌人,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也都要给你这些痛苦、这些打击?" "是……就是他们给我这些,我也要忍受。" "好。你也准备着牺牲吗?" "是。" "这是无名的牺牲,你会灭亡,甚至没有人……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尊崇地纪念你。" "我不要人感激,我不要人怜惜。我也不要名声。" "你甘心去犯罪?" 姑娘埋下了她的头。 "我也甘心……去犯罪。" 里面的声音停了一会儿。过后又说出这样的话: "你知道将来在困苦中你会否认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以为你是白白地浪费了你的青春?" "这一层我也知道。我只求你放我进去。" "进来吧。" 女郎跨进了门槛。一幅厚帘子立刻放下来。 "傻瓜!"有人在后面嘲骂。 "一个圣人!"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了这一声回答。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三):长了翅膀的文字

这是我读过的赫塔.米勒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诗集《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要承认,我非常喜欢她的书名,象《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以及小说集《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等等。她的书名总是令人充满想象,为男人、土豆、狐狸、秋千等具体的事物赋予一种抽象的含义,从而使它们变得扑朔迷离,放射出莫名的引力。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底蕴不够深,相对于诗集《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来说,我更愿意看这本散文集。但这并不代表我能读懂其中所有的深意。事实上,对我来说,要理解赫塔.米勒甚至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需要排除一切干扰,非常专注地阅读她的文字,试图让自己的呼吸跟上她那跳跃的节奏,即使如此,在很多时候,还是感受到一种无能为力的困惑。

在描述事物时,有的人只能看到很肤浅很表象的东西,比如我。而赫塔.米勒却能穿透具体的表象并从中抽离出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深邃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她可以象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她的羽翼洁白丰满,充满力量。你不一定能理解那个属于她的空间,因为它们距离我们太过遥远,然而你却依然能从她的文字里读到某种温度、气味和声音。它们是贴近自然的,有着冰冷的触觉,苦涩的味道,还有呼啸而过的风声留下的痕迹。

毫无疑问,赫塔.米勒是一个勤于思考的人,不管是去趟菜市场,还是逛一逛路边小店,她总能让自己的大脑捕捉回一些异于常人的东西,然后用相当可观的篇幅去描绘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大多是孤独的。它们有些有主题或主角,有些没有,象是某一时刻从大脑皮层深处截取的一些思维片断。然而这些散乱的片断,却又带着一种莫名的诱惑力,在阅读时的感觉,好象是不小心闯入了她的头脑中,偷窥到一些本不该知道的东西,心里有小小的紧张和不安。

在赫塔.米勒的文字中,你能充分感受到思维不受任何约束产生的力量,有时,她是桀骜犀利的;有时,她是天真浪漫的;有时,她是忧伤愁怅的;有时,她又是温婉细腻的。让我好奇的是她那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的思维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在她的笔下,文字的组合对她来说就象小孩子扮家家酒一样随意自然,却又充满着创造力。这种感受,或许有点象我看《阿凡达》的感觉,是一种颠覆性的奇观。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四):《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热土豆的力量

抬头看到建筑物上巨大的钟表,我总会以为我是站在是过去的时间里。

----------题记

诚实地说,纯粹是因为书名翻开这本《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我没有读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的任何一本书。她有诗集《托着摩卡杯的苍白男人》,以及小说集《狐狸那时已是猎人》、《呼吸秋千》等等。这些书名,就能让读者清晰地知道,她的书蕴含的意味,充实的想象,颠覆我枯竭的想象。男人、土豆、狐狸、秋千等,每一件扑朔迷离的冷静又精确的事物纠结上一点象征意味,多了很多紧张,也更多了很多莫名的吸引力。她能从一件件生活中最琐碎的事件中穿透,抽离,让自己的思维立刻进入一个更为广阔深邃的空间,发散,聚合。

刚翻到第二节,看着她的描述,随意识的漂浮,我以为又是一个意识流派,不会看出个什么因为所以然。但,仅仅翻过第3节,就清楚地发现我错了。这本书需要我完全摒弃听力,假设身处真空,真正用心去感受,想象作者敏锐观察生活中每一件琐事中的细微感觉。这是非常困难的,我慢慢读着,一点点浸入,让自己的心跳频率跟得上她的跳跃。但稍不留神就抽出,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浸入那些浮光掠影之中。

在她的世界里,一切都是自由的,天马行空,任何事物都有联系,她可以轻易捕捉我们日常已经完全麻木的事物间的蛛丝马迹。虽然没有直面宏大视野和震撼场面,但想象中兵戈铁马已经呼啸而来。一个又一个没有名字、面目模糊的小人物和小细节。我没有这些能力,在和她的语言的距离中,依然感受她想象的力量,或是温和细腻,或是桀骜不驯,或是潇洒驰骋,或是哀伤喟叹。总之,你的一喜一怒尽在这些字迹的掌控之中。

这是处在冷战年代。她用自己甚至是冷漠疏离的笔调,一种类似于残忍的尖锐直接,没有贴心贴肺的悲痛和撕心裂肺的哀哭,那样仿佛无关痛痒地站在远处,深入我们日常而麻木的眼睛无法关注的细节。然而这样的细节依然我们不寒而栗。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苍白”永远不属于赫塔.米勒的笔。

《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读后感(五):压抑与飞翔

倘若,一只雄鹰没有快乐翱翔,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在地上爬行着是多么压抑的痛彻。

或许,只有在你知道了米勒的经历之后,才会从她的文字中品尝到这种滋味,浓烈中的悠悠醉意,刺激着每个人最隐秘的神经末梢,让或许已经麻木的我们,不敢去面对此刻真实的疼痛。她也许不是在创作,而是在写着生活,那种压抑过之后的生活。忽然想起了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压抑是把困锁,让米勒从中绽放她的美丽。

这本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相对来讲,一实一虚——《一颗热土豆是一张温馨的床》由十六篇散文随笔组成,描述着真实的经历,品味着她某段时光的思维痕迹;《赤足的二月》由数十篇小说构成,用着诗般的语言,隐晦着镌刻着她记忆片段。前一部分是现实的记录影印,后一部分是回忆的提炼演绎,在这儿一实一虚的冲突之中,我们似乎能够更加清楚地看清她——是看清么?那种压抑、麻木、腐败的味道,通过她那历经锤炼的足够魔幻、荒诞、深沉的文字,纷纷为我们展现出来。在欣赏着诗般绚烂的同时,阴郁与压抑一同扑面而来,一时让我们措手不及。

从这本书中,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其实对于米勒来讲,她的记忆其实一直就停留在某处,在那段黑暗的时期,这是她内心的枷锁,也是她最深刻的感受,因此在她的写作中“经历”也成为了她的武器。她反复的咀嚼、品味,并不是她走不出去,而是想要彻底的冲破这道枷锁,不管是自己还是要帮助他人。她是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和立场,她也曾经说过:“中国不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但是她的立场,并不是因为她是哪里的人,而是从内心的真实感觉而出,她只代表了她自己,她的立场也只是她自己,她自己对于民主、自由、人权的理解,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她对民主自由的希望与期盼,所以她在不停的用文字呐喊,敲打着对现实、专制与独裁的不满。否则她也不会在给中国读者的一封信写到:“对于我既往的全部作品,能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出版发行,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我相信很多中国读者对西方文学的阅读和体验,会丰富他们的当下生活,甚至会使他们对人性的省察与对社会现实的感知,具有了‘另一种技巧’。但我宁肯你们把我视为您身旁的一个普通写作者,你们都可能是我诸多书中人物的命运共同体。我们以相似的姿势飞翔,也极可能以相同的姿势坠落。”我想,我们关于她与政治的纠葛不需要提升到什么民族大义——我们可以把她认为是另一个国家的鲁迅,另一个以笔为自己武器的作家,一个拥有着刚强的内心的女性。

的确,对于读书的每个人你我来说,我们会不解,因为命运没有加于我们与她类似的生活经历,从而不能够体会这文中的肃杀冷淡对于她来说意味着什么,只能够看到其中意义的艰难与周折。或许换位思考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那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搜寻历史在她身上的痕迹,然后读她的书,体会着她赋予文字的内涵,在脑海之中勾勒出真实,抨击着我们已经被麻木的神经,从而产生内心的共鸣与感触——我们在压抑之中,将枷锁变成鞭笞,更勇猛的战斗,用着别样的方式去寻求自由与飞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