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100字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100字

《皮卡迪利谋杀案》是一本由[英] 安东尼·伯克莱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7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一):值得一读

人物塑造相当成功,滑稽好玩的区特威克在安东尼·伯克莱笔下时而窝囊,时而精明,时而振振有词,时而装傻......案子最终破了,我却若有所失:怎么是他揭谜啊?!值得称道的是小说里相当严密的逻辑性和意外迭起的解谜性,读起来津津有味,具有“多重解答”的艺术魅力,不愧是英国推理小说翘楚之作。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二):我以为我猜到了答案

其实很早我就觉得戈尔小姐有问题,因为她是少有的知道辛克莱尔女士约会地点的人,因此我猜是戈尔小姐同美国的班森合谋杀害了辛克莱尔女士然后嫁祸给少校。唉,不过这样的结局也太普通了,估计要出书会被人骂死,作者总是能出人意料地将结局避开我等大众读者的思路。主角的形象塑造很有意思,幽默感十足。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三):伯克莱的逆转剧

读过安东尼·伯克莱的几本书,均以立意独特,另辟蹊径见称,这本《皮卡迪利谋杀案》也延续了这样的风格。

本书主角区特威克先生,相信读过《毒巧克力命案》、《裁判有误》的读者已有印象。比起自信满满,却糊里糊涂的薛灵汉,这位却是另一种性格:有些懦弱,缺乏自信,似乎是个受控于强势姑姑的乖乖男……不过碰上犯罪事件和推理,他倒是不含糊,这大概就是心理学上说的补偿机制吧~

这次,区特威克先生再次涉入杀人案件,而且还成了关键证人,目睹了整个犯罪经过。一上来,这似乎是个无甚可说的案件,一切清楚明白,证据确凿,让人替作者担心到底怎么写出后面的剧情。谁知事件却峰回路转,区特威克在犯人亲友的苦苦相求下,勉强同意重新审视案件,没想到这一审视,竟然审出了许多蹊跷。于是我们也就在他时灵时不灵的推理带领下,体验了一把业余侦探的瘾头。

布局方面,开局平淡,中段进展略嫌缓慢,不过到最后奇峰突起,数次逆转。尤其是最后一次逆转,堪称出人意料。推理方面,其实算不上复杂,很多布局都能猜到一二,即使猜不到真凶,过程还是能看出些端倪。不过借助出色的心理描写,插科打诨的描述方式,以及多重逆转的结局,本书也绝对算得上精彩了。

而且,本书中还塑造了一个善于伪装和算计他人的“反社会人格”角色。凑巧的是,最近还看了另一本东野圭吾的《幻夜》,里面也有一个与本书罪犯颇为神似的角色。一样的负面人物性格,东西方的推理大师对此的诠释会有何不同呢?大概可以算是各擅胜场,不过从结局来看,似乎还是伯克莱更加积极一些,而东野则更加消极吧。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四):《皮卡迪利谋杀案》:匹特威克的滑稽与智慧

我在阅读《皮卡迪利谋杀案》之前从未见过一位如安布洛兹·匹特威克般充满矛盾却又平实到毫无特点的侦探。正如安东尼·柏克莱在作品开始所作出的描述一样:“刚到中年,面庞红润,脸型偏圆,是那种经济独立而且过着舒适生活的绅士……匹特威克最显著的特点是性格异常温和,因此人们很容易推断出他和姑姑住在一起,而且这也是为什么他姑姑得以守在他身边的原因。”

让我们看看一整段的人物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了什么:首先他的外貌毫无特征,我相信在伦敦按照这样的标准寻找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另外这位侦探应当是经济独立且过着舒适生活的绅士,但却有一位极其守旧、顽固不化的姑姑与他共同生活,这简直矛盾到了极点;并且若不是因为他性格异常温和到了需要借机寻找一处自由场所,他将与皮卡迪利大酒店的谋杀案毫无关联。

安东尼·柏克莱用轻松风趣的基调暗示他的读者们这极有可能是一出与谋杀相关的闹剧,而在我阅读最初的几个章节时,我丝毫不会怀疑作者的显著用心。这的确是一件看似极其简单的案子,匹特威克由于好奇而目睹了一位女士在皮卡迪利大酒店的餐桌上从等待到被谋杀的整个经过,并且毫不犹豫地认出了凶手——被害者的侄子(多么讽刺的人物设定)。不仅如此,滑稽的匹特威克相当自信的做了一番自认为非常合理的推理,以犯罪学家与目击证人的身份正式参与了这则毒杀案的证据收集工作中。当然无论他的言语与行动,在我看来都与侦探无关,正如负责案件的警察所说,匹特威克绝对是一个外行。

滑稽除了表现在他的语言上之外,还有他毫无理由的自信,我相信所有刚刚进入阅读状态的读者都会持有和我相同的看法。好在我有幸见证了匹特威克错误推论的彻底崩盘,不然我真会怀疑这是一部让人难以接受的古典恶搞推理小说。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谜团的魅力才真正显露出来:就像《绿胶囊之谜》一样,目击者眼睛里的罪恶与事情的真相实际上相差甚远,如何证明匹特威克的所见皆是虚假的投影成为了这位侦探必须尝试努力的方向。在此之后,匹特威克尽管依然不断的给出赋有逻辑的推论,但也一次次亲自瓦解它们的存在。直到故事的最后,他才得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滑稽的推理方式在最后被证明是天才的思维模式,这简直匪夷所思。这种强烈的对比起源于安东尼·柏克莱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和风趣幽默的文字表现能力,因此读者才会被侦探滑稽表演下的智慧所折服,这出人意料的转变甚至比结局更加具有意外性。

《皮卡迪利谋杀案》的另外一个特点则是写实的场景描写,这也是安东尼·柏克莱一直强调的推理小说行文准则之一。在这出看似简单的毒杀案里,每一幕场景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才被展现出来的,由于匹特威克自以为是的推断让他陷入了来回奔波的繁忙状态,也正为此,作者才能更加用心地描绘他所在的每一个画面。本作的核心诡计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的技巧性,这种被认为接近真实的案件更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说,它更符合公平竞争这一准则的要求。当然,作者有意如此安排还有一个有趣的目的,那就是让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会认为自己比匹特威克这个迷糊侦探要高明得多,这是非常正常的阅读心理。

唯一不足的就是安东尼·柏克莱的情节发展过于缓慢,虽然文字表现出轻松风趣的可读性,但我还是难以习惯。在我看来,作者所设置的固定情节对故事的推动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明显。另外凶手的动机也实在骇人听闻,不过尽管动机存在难以理解的地方,但这也是这部推理小说中最为出彩的地方了,若是没有这个动机与绝对猜测不到的凶手,《皮卡迪利谋杀案》将是另一部糟糕的意外之作。

尽管如此,这也只能算是黄金时代作品中的一般水准。在1929年的所有作品里,没有任何一部能与《毒巧克力命案》相媲美,所以这也是《皮卡迪利谋杀案》评价不高的原因所在。关于安东尼·柏克莱的成就,我无意在这里做更多的说明,但是请相信一点,他在世界推理小说史上绝对是一位重要的大师。

《皮卡迪利谋杀案》读后感(五):魔鬼妻子,三个别有用心之人的阴谋

最后的凶手是真的令人难以料想,反转精妙绝伦,虽然诡计一般般,但是作者对于凶手的设置是真的不错,谁也没有想到,那么纯洁漂亮、为丈夫担忧的姑娘,竟然是一切案件的策划布局者,作者对这个“恶女”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她用精湛的演技,完美的骗过了所有人的视线,如果不是最后侦探将她揭露出来,或许所有人都会被这个女人耍得团团转,最后揭示真相的部分,无疑是醍醐灌顶的,很精妙,真的很精妙,难以想象地精妙,一个女人可以布这么大的局、操纵那么多的人,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且还明目张胆地要求侦探一定要查出真凶,在侦探面前装出一副丈夫是嫌疑人、自己楚楚可怜的样子,她把所有人都骗了,只是因为她演的太过于精妙,所以她没有成功,在意识到失败以后,她最终选择用自己的方式躲过了法律的制裁。 在这部作品中,心理元素的运用和诡计层面的加持,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如果仅仅只看诡计,作者用的可能只是一个比较老的梗,讲白了就是杯子交换,但是在凶手的谋篇布局层面,作者可以说是煞费笔力,女主丈夫之前失散的表弟、女主丈夫姑妈身边的女管家,都是她为了完成诡计,所要利用到的棋子,她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嫁祸栽赃给丈夫,等所有的利益相关人都死绝,她再伪装成一个丈夫锒铛入狱的可怜姑娘形象,就可以完美夺走所有的财产,妙,真的是妙,如果不是她在侦探面前装得太过于可怜,或许她就成功了。 那么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首先,侦探,他是一个中年形象,跟自己有着很强的控制欲的姑妈住在一起,也习惯被强势的女人控制,不得不说,这样的人物塑造还是很有看点的,这天,侦探忙里偷闲,趁着姑妈让自己找窗帘的机会,前往皮卡迪利大饭店喝一杯,在那个饭店中,他遇到了一个老妇人,这个老妇人的眼镜丢了,所以看东西很模糊,老妇人面前坐着一位红发男子,不一会儿,红发男子离开,等到侦探再转过神来的时候,发现老妇人已经死亡,她之前点过一杯咖啡,咖啡是由一个侍者端给她的,在现场留下的杯子上,有一个男人的指纹,侦探觉得,凶手无疑就是跟老妇人说话的那个男子,很快,跟侦探关系比较密切的警察就赶到现场,通过对嫌疑人外表的询问,警察很肯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个嫌疑人现在就在这家饭店里,而且就在不远处,很快,这个嫌疑人就被抓了。 这个嫌疑人是这个老妇人的侄子,是什么什么上校,他表示自己姑妈被害的时候,他根本不在现场,当时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邀请他先去另一个地方赴约,但是他赶到那个地方之后,却根本就没有人,他在那儿等了一会儿,然后才去的皮卡迪利大饭店,也根本就没有见到自己的姑妈,然后姑妈就嗝屁了,但是侦探看到了他本人,而且现场的杯子上也有他的指纹,嫌疑人犯罪的事实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侦探也觉得他肯定就是凶手,因为参与此案件,侦探一下子出名,但是侦探的姑妈却对此将信将疑,她甚至怀疑这些只是侦探编出来的,似乎老女人都有这样的通病,在确信这个事情是真的以后,姑妈觉得侦探是想出名,有时候,老女人的思维无法从正常人的角度来理解。 没过多久,侦探接到了一个宴会邀请,这个人自称是侦探母亲当年的朋友,侦探应邀而去,但是去了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真正邀请侦探的人,是嫌疑人的妻子(女主),嫌疑人的妻子一直苦苦央求侦探为自己调查真相,但是侦探告诉女主,这个事情是板上钉钉的,嫌疑人是凶手的证据已经非常确凿,到了晚上,女主潜入侦探的房间,穿着很稀薄的衣服,继续苦苦央求侦探,侦探最终被女主打动,抱着一种,很特殊的感情,要给女主查出真相,被害的老妇人一个人居住,跟她在一起的只有一个女管家,女管家表示,那天老妇人前去赴约的时候,眼镜丢了,所以老妇人看人,应该是不清晰的,而且之前老妇人家族,还曾有一个别的姑娘,跟一个记者私奔了,这个姑娘也留下了一个孩子,从关系上看,应该是嫌疑人的表弟,这个人目前还没回来,不过已经取得联系,在国外的某处,老妇人有想改遗嘱的意思,嫌疑人可能是因此起了杀人想法。 如果那天在大饭店里看到的不是嫌疑人,那个人是谁呢,难道是伪装的吗,虽然老妇人丢了眼镜,看人比较模糊,但是大概的轮廓应该也是能看到的,如果不是找一个很像的人去伪装的话,很可能被一眼识破,之前侦探在女主邀请的宴会上,还认识了一对有趣的夫妇,这对夫妻也表示嫌疑人不可能是凶手,侦探做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认为凶手很可能是之前就在饭店订了房,他下毒干掉老妇人以后,便立刻化妆成服务生,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但是通过询问服务生,却发现并没有人记得有这么个人,但是有个服务生,却想起来了,当时红发男人有给老妇人拿杯酒,难道毒不是下在咖啡中的,这个提示给予了侦探更多的思路,另一边,侦探也找到了那个嫌疑人在去跟姑姑会面之前去的受别人邀请的那个地方,之前给嫌疑人打邀请电话的那个号码也是从这边拨出的,这无疑是调虎离山,凶手先调走嫌疑人,再伪装成嫌疑人杀了老妇人,那么凶手到底是谁呢,而且嫌疑人的表弟也回来了。 侦探首先调查了老夫人的女管家,在已经确凿的证据和警察的盘问一下,女管家最终交代了,她表示一切策划者,其实是嫌疑人的妻子,她只是受到了利益的诱惑,跟嫌疑人的妻子一起犯案,嫌疑人的妻子的计划是让嫌疑人的表弟假扮成嫌疑人,其实嫌疑人的表弟在之前早就回来过,只是之后又回到国外,假装一直没回来,老妇人的眼镜丢了,就是女管家一手造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妇人看不清对方到底是谁,那通电话也是女管家打出的,目的就是暂时先把嫌疑人调走,嫌疑人的表弟伪装成嫌疑人,见到老妇人以后,给老妇人喝了有毒的酒,老妇人一命呜呼,然后表弟将女管家从家中拿出的有嫌疑人指纹的杯子放在现场,从而达到嫁祸的目的,至于表弟离开的方式,基本上跟侦探想的差不多,就是伪装成服务生,事先开好了房,女主是真正的凶手,她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的遗产相关人全部被干掉,其实嫌疑人表弟她也没打算留,在侦探说出真相以后,警方带人去抓女主,但女主已服毒自尽。 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