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悲惨世界(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惨世界(上、下)经典读后感有感

《悲惨世界(上、下)》是一本由(法)雨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33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一):下水道

小时候读过缩写版的悲惨世界,高中老师特意要求买了郑克鲁的译本,一个暑假嗑下来。(虽然现在已经不记得很多了) 上学期城规原理课看《城市的远见》,法国那集特意讲了下水道,蔚为震撼。倒是一直记得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能把市政工程做的如此规模庞大且运作良好,不得不佩服规划者的远见和后人的精心维护。 今晨巴黎圣母院起火,建筑系的朋友们连连叹息。我一直以为这座教堂是石质的,没想到还是有大量木质结构;玫瑰花窗也烧毁了。 水火无情。

但也许是我的偏见,我总觉得如果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话,下水道博物馆也许会存在得更长久一些――因为它至今再被使用,它在于整座城市的脉搏共同跳动,而非仅仅作为城市的标志物供人瞻仰――我觉得下水道的“生命性”看起来更强一些。

只要人在、城在,只要还会下雨、还会有城市用水的排放,它就能常存于此。它无关种族无关宗教,关乎的是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那些琐碎的、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中的“理所当然”,都要靠它来维持。毕竟,虽然人们需要精神图腾,人类的生活所需也总必不可少。

正如加缪的里厄医生不去吹什么仁义道德、不喊救城存亡的口号,只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做到最好,其实也就够了。尽人事,听天命。

可惜加缪狠心,让医生的妻子病逝他乡。

其实加缪也良心了,妻子毕竟不是因鼠疫而亡,痛苦会小一点的吧。

回到下水道的话题...(我回不去了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二):中国文学的差距

如果说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有什么差距的话,那我会说答案是人性。在雨果的这部巨著中,在有色眼镜的遮掩下,我们只看到了悲惨,却没有看到人生的希望,只看到了丑恶,却没有挖掘生命的光辉,只看到了阶层矛盾的不可调和,却没有看到怀揣希望和光辉的民族那种面向未来和进步的决心和力量。

中国文学,断代于白话文的诞生。在此之前,雅俗两极分化严重。雅者,古代经史子集浩若繁星,经典文著不可计数,俗者,诗词歌赋小说,多着墨生活情调和神道古怪,欠缺对人性的描述。白话文之后,一是受传统的约束,二是受数十年革命思潮和阶级斗争的影响,中国文学依然没有突破自身的桎梏。特别是建国以来,在意识形态的强压下,我们的文学在世界文学大家庭中,俨然机体不全。习惯了强装道德楷模和正面宣传,政府、甚至我们自身不允许有半点负面的内容出现,正面语言在这个虚假的时代也是荒诞迭出,要么流于无关痛痒,要么流于摹假成真,文学语言严重去实就伪、离真近虚。偶尔有作者会触到些东西,王小波、余华等,但是依然有浮皮之嫌,而王小波又是那么不幸得早早离去。

诺贝尔文学奖的一个最主要的评价原则就是,作品要能够体现对人类和人的命运的一种被悲天悯人的关怀,因为无论人类现在造就了多少物质的繁华和丰富,人类部分或者整体、以及精神方面总是无法逃脱悲苦的牢笼而走向极乐,始终需要来自上帝的安抚和注视。但中国文学恰恰就缺少了“人”。莫言拿诺贝尔文学奖,人们给出注脚无数,但其实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作品里反映了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物命运和人性抑扬。

好的作品,是能让人感动的作品,能让人感动的作品就必然是关心人的作品。期待我们的作品能走出内在和外来的限制,绽放自己的人性曲折和光辉。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三):雨果簡直是跨武俠界大師

人家說大仲馬是西方世界的武俠,而我讀著悲慘世界,覺得雨果根本就武俠界大師嘛! 請看尚萬強如何抱著珂賽特躲避沙威(翻高牆入修道院),如何讓割風把他送出修道院(裝進棺材運出去),簡直大俠帶著小女兒躲避敵人,轉而幽閉隱居的形象。 又看馬呂斯如何跟蹤珂賽特,如何隔著牆看一群人綁架尚萬強,一切的描寫懾人心魄,悲慘的世界就是江湖吧。 我對雨果有一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談起歷史和文學家時實在是太囉唆(然後譯者註釋洶湧而來),卷首花了非常非常非常多的篇幅描寫主教的屋子擺設,他的鋪陳總是冗長而沈重;另一方面他的情結安排,真的非常有趣動人巧妙!看到馬呂斯公園散步勾引珂賽特我真的快笑死。 雨果喜歡羅列名人,然後譯者注也很唱反調。雨果:「OOO如何如何。」譯者注:「沒這回事。」雨果:「現在提到XXX,他是本書作者的外祖父。」譯者:「這是雨果瞎說的。」 關於馬呂斯和珂賽特,雨果真能把一切俗套的劇情寫得不落俗套,沒看過這麼美這麼曲折的一見鍾情!我的媽呀本大俠的少女心竟然被馬呂斯柯塞特純潔的一吻給迸發。 雨果很擅長「等待」,擅長讓讀者等待,讓角色等待,等待故事自己發酵。他繞去寫別的事,一切卻環環相扣,緊密編織。他是那麼幽默,情節嚴肅又巧妙又有趣又那麼武俠,不強調因果而處處偶然。他寫人物的關係和心思又是那麼洞察,如此細膩,可愛,美,幽微,令人發笑又令人憐惜。 雨果厲害的地方,就是他在描寫街壘戰爭傷亡慘重熱血沸騰的同時,中間還插了一段安靜平和的、少女珂賽特起床梳妝的場景,就那麼一小小段,足夠溫馨,如此溫柔。 後面在尚萬強背著重傷的馬呂斯逃難時,花了二十頁的篇幅來描述巴黎下水道的勘查歷史、科普路線,非常寫實。記得在上外國文學課時,老師有提過雨果有好朋友是下水道專家,寫作時候諮詢了不少。據說現在巴黎的下水道是可以買票進去參觀的哩(有味道的博物館哈。 德語老師:「咱們學語言的,要什麼都通一點,比如豬隻飼養要懂一點,胚胎移植也要懂一點,因為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翻譯的文學家會寫出什麼鬼話來,比如下水道建設工程——對,雨果我就是在說你。」 也發現書中一些和音樂劇不同處。譬如音樂劇將愛波寧洗白了,送信橋段顯得如此無私,事實書中愛波寧滿懷嫉妒的企圖破壞馬珂之間的愛情。以及強調尚萬強的大仁大義,甚至還有Bring him home這樣的唱段,事實上在書中尚萬強對馬呂斯的敵意,那種身為父親「毛頭小子竟敢搶我女兒?」的憤怒是赤裸裸的啊。 只能說雨果對於人物的刻畫如此深邃而複雜,人物的善惡並不單一化,是多稜角的立體貌,音樂劇可能因為篇幅緣故刪去了某些「惡」,雖然不至於扁平化(那畢竟也是非常偉大的音樂劇作品哪),畢竟要百分百還原雨果的深邃也是極有難度的。 比較可惜處是ABC友社的公白飛、古費拉克等人物在書中極出彩,音樂劇卻刪減了戲份(幾乎認不出誰是誰),反而格朗泰爾佔盡風頭(誰讓他和安灼垃一對哈)。 這本書中除了尚萬強,我最喜歡的角色大概是小男孩加弗羅什、愛波寧,還有馬呂斯的外公。 愛波寧死時我心狠狠揪了一把,加弗羅什的死亡更是那樣震懾。雖然早知道他們會死,我也難抑惆悵啊。很久沒有看書看到掉淚,《悲慘世界》非常值得一讀,不要以為它那麼厚那麼經典就卻步。(我曾經卻步,音樂劇使我前進) 說它「很武俠」才不是貶低它,那是我表達喜愛、深深的讚揚。 難怪我借的那本書背後有金庸的推薦語,我很肯定金庸向雨果學習不少寫作技巧呢。 補述: 邊看書邊播音樂劇演唱會當背景樂真是享受(雖然音樂劇節奏比書快很多)。 上個月我在噗浪發的文:「又看了一遍十週年的LesMis,相比二十五週年的熱血激昂,我覺得十週年的人們歌唱,散發出(駱大常說的詞)『溫柔而哀傷』的感覺。十週年的人們都好溫柔啊。像是詩經:『溫柔敦厚,怨而不怒』好美好美喔。」

《悲惨世界(上、下)》读后感(四):因爱而改变

读这本书,因为长,确实花费了不少时间。且剧情不连贯,穿插着战争、暴动、政治、世间百态···如今读毕,竟发现这些穿插并不无道理。《悲惨世界》在第一次购书的时候,是拒绝买的,因为名字实在不讨喜,生活的美好,让我有了抵制悲惨一词的本能,再者,书实在好厚好厚。

(穿插一下:在看一大本厚书前,总觉得怎么看也看不完,越看越厚,那是因为不认真没钻进去,一旦钻进去了,蓦然回首,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已经看了这么多······然后是在快结束的时候,你又会发现,怎么薄薄的几页,要看这么久,那时是因为你燥了、乏了,厚厚的一本书占据了你太长的时间,结束,是你此刻的唯一目的,在设定的时间内总是事与愿违······再然后,在一个寂静的时刻,再翻起那剩下的几页,认真地读着······总算读完了,心中却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不舍,当然也会暗含着这本书并没有自己想象地那么厚。另外,如果不记录,就去展开下一本书,一定会缺少点东西,一定的,回忆总是太梦幻了,好久没写东西,手都生了。)

《悲惨世界》,书如其名,首先我觉得雨果写的悲惨故事,除了写因金钱所扭曲的悲惨外,更多地渗透了一种良知,一种无奈,一种悲哀的悲惨,那种悲惨,不是用钱可以解决,也不是用制度解决,要用爱,用一种相信爱的坚定力量,始终相信,一直相信,才能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雨果在作者序中已经明确指出:在文明鼎盛时期,只要还存在社会压迫,只要依仗法律和习俗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给人类的神圣命运制造苦难;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还不能去不解决;只要在一些地区还可能产生社会压制,换言之,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个世界还存在愚昧和困苦,那么,这一类作品就不会是无用的。我很想说,《悲惨世界》这本书非常好看,好看到,我有太多的话要说,只怕说不够,只怕说不完。

当之无愧的主角,让.瓦尔让,这个因贫穷沉沦的男人,从小就缺乏关爱的男人,贫穷、饥饿使他选择了偷窃,偷了一片面包,从此便走上了不归路,也许是太苦,也许是太苦,太苦太苦,他选择了一次次的越狱,一次次的逃避,终成了坐了十九年监狱的苦役犯。我总在想,他为什么要选择越狱呢?每次越狱都会被再次抓住,都会一次次增加坐牢的年数,可是让瓦尔让还是选择越狱,不放弃任何一次逃脱的机会。我们不是他,我们不在那个时代,我们想象不了苦役犯有多苦有多累?那是非人的生活甚至连畜生都不如······苦役结束,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是终身的苦役,一种被歧视被遗忘被谴责的终身苦役,离开监狱的他,是有钱的,可是却没有任何人愿意收留他、接纳他,他没有吃的东西,没有住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在仇视他,嫌弃他。法律和习俗给苦役犯判了终身监禁,他们持着黄色身份证,再也无法成为一个普通人,过着平淡朴实的日子,除了怨。除了恨,他们还拥有什么呢?

一个是被恨包围的让.瓦尔让,一个是让爱环绕的米里埃尔主教,这个完美的如天使般的主教,他虔诚地信奉天主,灵魂如水晶般透洁,他正直、善良、仁爱、宽容、无私······一个真正为爱为灵魂而生的人,他将主教拥有的几乎所有特权都用来救济他人、帮助他人,崇高的灵魂和圣洁的心灵之间的碰撞,让他的爱美得不似在人间。他是个天使,让.瓦尔让这个曾经的恶魔幸运地遇到了天使,也改变了一生。

“正当让.瓦尔让面对床止住脚步时,这块乌云散开了,好像是故意这样做似的,一缕月光穿过长窗,骤然照亮了主教苍白的脸,他安然地沉睡······他整个脸因隐约的满意、期待和至福的表情,光彩奕奕。这表情超过了笑容,近乎闪射出光芒。他的额角上有着看不出来的、难以形容的反光。正直的人的心灵在睡觉时,瞻仰着神秘的天穹。这天穹的一缕闪光照在主教身上。同时这是一个发光的透明体,以为这天穹在他心中。这天穹就是他的良知。正当月光可以说与这内心的光芒重叠时,睡着的主教就像显现在荣光里。但这依然显得柔和,蒙上了无以名状的半明半暗。天上的月光、半睡的大自然、纹丝不动的园子、静谧的房子、此时此刻、宁静,给这个圣贤可称颂的睡眠填上了难以言说的庄严,以一种华美和宁静的光晕罩上这苍苍白发、这闭拢的眼睛、这张充满希望和信赖的脸、这老人的头和这孩子的睡眠。”

很难想象,米里埃尔主教是用多么宽大包容的心原谅了让瓦尔让,原谅他的一切,并相信他,当身边的人告诉米里埃尔主教,让.瓦尔让是个盗贼是个苦役犯的时候,他依然是微笑着,脸上充满着阳光,为他敞开大门,在他的心里,没有盗贼,没有苦役犯,只有天主的子民,只有需要帮助的穷人,这个天使任由让.瓦尔让偷窃了他唯一的贵重物品——银器餐具,并帮他瞒过警察,称那些是他送给这个苦役犯的,真诚的主教,善意的谎言,只为告诉他,要做个正直的人······

“面貌丑陋,本能畸形,这不能扰乱他,使他愤怒。他感到的是激动,近乎怜悯。他若有所思,仿佛到表面生活之外,去寻找原因、解释或理由。”

“别忘记,永远别忘记您答应过我,利用这笔钱成为正直的人。”这句话如重石般压在了让瓦尔让的心里,他不敢相信,他无法相信,像他这样的人,还可以得到这份无私真诚的爱、这份博大深沉的宽容?是米里埃尔主教给他的。“您不再属于恶,而是属于善。我赎买的是您的灵魂;我消除了肮脏的思想和沉沦的意愿,把您的灵魂给了天主。”

让.瓦尔让变了吗?变了,他真的变了,也许曾经带着怀疑、带着羞愧、带着愤恨,但那些都不再重要了,他只知道也只相信米里埃尔主教告诉过他,他不再属于恶,他属于善,他即将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马德兰先生出现了,这个善良正直充满爱心的富商,这个深入民心深受爱戴的滨海蒙特勒伊市长。他用他的智慧改变了这座海滨城市的命运。黑色玻璃制造业的发展史,“有一个人,一个陌生人,定居在这个城市,想到在生产中用漆胶代替树脂,尤其是制造手镯,用接头靠拢和扣环来代替焊接。这一小小的改变是一场变革。”

马德兰先生很快靠这一新兴技术发财致富,“但是,奇怪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伤人,他主要关心的根本不是发财。他好像更多地想到别人,很少想到自己。他的努力,他的创业,他的财富,他的一举一动,都饱受争议、饱受怀疑,可有目共睹的是,当地大大得益于他,穷人全部有赖于他;他是这样的有能耐,大家最后不得不尊敬他,他是这样和蔼,大家最后不得不热爱他;特别是他的工人敬爱他,而他带着某种严肃而忧郁的神情接受这种敬爱。”

“只要他看到教堂门口张挂黑纱,就走进去;他寻找葬礼,就像别人寻找洗礼一样···仿佛他乐意将充满彼界图景的追思圣诗用作自己思想的范本。他仰望天空,怀着对无限的种种神秘的向往,倾听着在死亡的幽暗深渊边上的悲歌。”“他慈眉善目,又愁容满面,老百姓都说:“这个人有钱但并不傲慢。这个人幸福,但并不快乐。”

而这个人就是让.瓦尔让,马德兰市长。他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米里埃尔主教的承诺,在做着一个向善、仁爱、正直的人······而命运,总是爱出其不意,总是看不惯波澜不惊······

芳汀的出现。她的爱情,与一位社交界的花花公子,他是逢场作息,她则动了真情。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一场无疾而终的初恋,芳汀是唯一的牺牲者。爱情本没有错,可一旦动了真情,一旦有了爱情的结晶,就明显复杂得多。芳汀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柯赛特。芳汀有多美?有多善良多温柔?柯赛特就有多美,甚至更美,她总是笑得是那么得天真无暇,内心总是那么得快乐无忧。芳汀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女儿,女儿一度是她的一切,可现实是残酷的,她如何能一直凭一己之力将她抚养成人?她需要钱,她需要工作,未婚生子的“恶名”早已在她身上埋下了永不抹去的污点,可她爱女儿,所以她妥协了,并默默地承担起这一切。

孩子太小,养她,母亲就要挣钱。芳汀到底下了多大的决心?做了多少次的挣扎才选择了与女儿的分离?因为她要挣钱,她要养活她们两个。在回家乡滨海蒙特勒伊的途中,她把两岁多的女儿寄养在了一个她自以为善良仁爱的家庭里,然后独自直面人生。命运总是爱开玩笑,柯赛特被寄养在了泰纳迪挨,这个十恶不赦、穷凶极恶的恶棍家里。柯赛特的童年命运,自进入这个家后,阳光再也照不进来了。

芳汀知道吗?她不知道,她在努力地赚钱,为凑齐泰纳迪挨夫妇索要的高额抚养费而劳碌奔波着,可是那抚养费似个无底洞,太深太深,压得芳汀喘不过起来。在她的家乡,滨海蒙特勒伊,她终于可以体面地自食其力自己赚钱了,“她买了一面镜子,喜孜孜地从中看到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秀发和皓齿,忘却许多往事,只想她的柯赛特和未来的希望,她几乎是幸福的。”如果一切就这么自然而然的继续下去该多好,可芳汀的身世还是被发现了,被彻底地暴露了出来,没有人再愿意雇用像她这样一个“品行不端”的女子,她的勤劳、她的智慧,她再也无法自食其力,这对她、对女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黑暗,意味着无尽的黑暗,永远看不到光明的黑暗。一边是贪婪卑鄙的泰纳迪挨夫妇的敲诈欺骗,一边是舆论外界的施压,芳汀受不了,受不了泰纳迪挨夫妇一次次地告诉她,她的柯赛特病了、饿了、冷了;受不了众人的千夫所指,她原是那么的善良纯真。女儿的一切都牵挂着她,为了女儿,她只能重新鼓起勇气,为生活而抗争。在那样的时代里,命运怎会眷顾这样一个弱女子,等待她的无疑是一步步地堕落。

“这是血淋淋的笑。一道殷红的唾沫弄脏了她的嘴角,她的嘴里有一个黑洞。两颗牙齿被拔掉了。她将四十法郎寄到蒙费特。这是泰纳迪挨夫妇弄钱的一个诡计。柯赛特没有生病。”

“不过,每天早上,她用半截的旧梳去梳她那一头光滑如丝,泻落下来的秀发时,总有一刻想好好打扮一下。”这个爱美的姑娘,是什么勇气让你剪断秀发,卖掉贝齿?一个母亲无尽的爱,一个社会残酷的恨。被抛弃,被背叛,被敌视,都不重要,你仍然能坚持地活下去,只唯一放不下那句不甘心······

芳汀根本没有做错什么,她只不过是选择了相信爱情,她只不过是想体面地自食其力,她只不过是太爱女儿,她只不过是太善良太纯真。如果这一切有错,谁能来告诉她怎么改?没有人同情弱者,没有人怜悯她,只有所谓道德法律的“铁面无私”。“穷人只能越来越弯腰,才能走到房间的尽头,就像走到命运的尽头那样。”

直到芳汀遇到马德兰先生,也就是让.瓦尔让,这个她长期以来看做造成她一切不幸的市长,这个曾经把她拖向黑暗,现在又把他拉回光明的天使。现在回想,是芳汀幸运地遇到让.瓦尔让,还是让.瓦尔让幸运地遇到芳汀。因为从此他们之间有了柯赛特的牵绊,这个爱的化身,这个如芳汀般美丽纯真的小天使。

再提起命运,是那么的神秘,那么的莫测,在那段从拿破仑战争到法国七月王朝的深重黑暗而荡气回肠的年代,社会在重重的制度法律道德的重压下走向畸形,变得破碎不堪,没有真正的宁静、没有真正的安逸,到处充满着暴动、充满着揭露。让.瓦尔让看似已成功地转型为马德兰先生,可苦役犯的身份却像个永远也解不开的枷锁般重重地压在他身上,无论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行善,再怎么仁爱,它依旧牢牢地锁着。法律制度将曾经等同于永远,让.瓦尔让改变不了这一切,太多双眼睛在监视着他,他试图挣扎试图摆脱,可终是无功而返。

两次的命运转折点,让.瓦尔让到底抱着什么样的心情?第一次,只要他不站出来、不承认,那个酷似他的农民完全可以当他的替罪羔羊,从此,他依然是那个温文儒雅的马德兰市长,不用以牺牲整个滨海蒙特勒伊的工业为代价,穷人们依然接受着善良的马德兰先生的救济,人们尊重他,敬爱他。第二次,只要他不说,没有人逼他,逼他和柯赛特分开,逼他在马里于斯面前承认他就是那个苦役犯让.瓦尔让。这样,他依旧是柯赛特敬爱的父亲,那个可以和马里于斯家一起幸福快乐生活的军士。可两次他都选择了承认,站出来承认自己才是真正的苦役犯让.瓦尔让,站出来告诉马里于斯,他不是柯赛特真正的父亲。因为他答应过米里埃尔主教,更答应过自己,他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要走向善良,他要无愧于良知,虽然这两次转折都险些要了他的命······

柯赛特对让.瓦尔让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太多了,他死里逃生后最后的寄托,让芳汀宽恕他的最后承诺,他的所有爱所有支柱都倾洒在这个小女孩身上,父亲的爱、祖父的爱、情人的爱、朋友的爱······太多太多了,这个和他生活了近十年的小女孩,已经成为他生命里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为这是唯一一个真正爱他,他也真正爱的人,她的单纯、善良、体贴,特别是她对他的依赖,信任,让他第一次有了一种被人需要被人无止尽需要的责任感,让.瓦尔让救出的不仅是柯赛特,更是他自己,因为现在他不仅是为他自己而活,更是为柯赛特而活,这个爱他,真正爱他的孩子而活。“让.瓦尔让从来没有爱过。二十五年来,他在世上茕然一身。他从来没有做过父亲、情人、丈夫、朋友。在苦役监,他邪恶、阴沉、纯洁、无知和粗野。这个老苦役犯的心充满了纯真。他的姐姐和姐姐的孩子们只给他留下模糊的遥远的回忆,最后几乎完全烟消云散。他竭尽全力要找到他们,却无法找到,便把他们忘却了。人性就是这样的。青年时代的柔情蜜意,倘若有的话,会落入深渊中。当他看到柯赛特,拉着她,带走她,帮她解脱,他感到牵动了五脏六腑。他心里所有的激情和柔情苏醒了,涌向这个孩子。他走到她睡着的床边,快乐得颤抖;他像一个母亲那样感到心痛,他不知道怎么回事;因为一颗开始爱的心剧烈而古怪的颤抖,这是不知其所以然的、非常柔和的东西。”

随着柯赛特的成长,这份爱也愈演愈烈,变得博大而深邃,他爱柯赛特的一切,包容她,宠溺她。“他保护她,她使他坚强。靠了他,她能走上人生之路;靠了她,他能继续走道德之路。他是这个孩子的支柱,这个孩子更是他的支点。”

某天,让.瓦尔让发现她长大了,“姑娘会在一瞬间开放,骤然变成玫瑰。昨天还是孩子,被扔在一边,今天却发现他们能摄人心魄。”柯赛特变得越来越美丽动人,年轻美丽的心,怎能不渴望爱情?翩翩少年马里于斯的出现,激起了这位纯情少女心底的片片涟漪······谁能不理解让.瓦尔让呢,这个唯一的爱自己爱了近十年的孩子,一个自己倾注了无数爱的孩子,一直以来,柯赛特的爱是专属他的,如今这份爱却要和马里于斯共同分享。那份他不曾懂得的恋爱,一度使他变得猜忌、愤恨、迷茫、逃避,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接受柯赛特与马里于斯相爱的现实,因为他告诉自己,他活着的目的就是要看着她幸福,只要她幸福了,就好。

为了柯赛特,他可以用他那不再年轻的身子背起马里于斯躲过硝烟战火,越过重重阻碍,从黑暗无尽的下水道里一步步寻找光明,他背着的不仅是马里于斯这个人,更是柯赛特的爱,他的爱,在那刻,他只有一个信念要救活他,要保护他,在那刻,他爱他一定如爱柯赛特般那样深沉。

“夜晚有一种宁静,以莫可名状的永恒悲欢,压下人的痛苦。”唉!在私心与责任的殊死搏斗中,当我们这样一步步在坚定不移的理想面前后退,失去理智,斗争激烈,因退让而恼火,争夺地盘,希望能逃遁,寻找出路,退到墙角,身后是多少突如其来和不祥的抵抗啊!他在掂量,思索,考虑光与影的神秘天平的抉择······把他的苦役强加给这两个光彩夺目的孩子,或者独自无可挽救地消耗殆尽。一边是牺牲柯赛特;另一边是自我牺牲。”黑夜给了他看似黑暗却光明的答案,向马里于斯全盘托出,只是不要伤害到柯赛特,他受不了,天真可爱的柯赛特,他一手带大的柯赛特,他带走她的时候,她才这么高,怀里抱着大布娃娃,罩衣兜里放着金路易,她在笑,他们俩手拉手走路,她在世上只有他一个亲人······

“于是他令人肃然起敬的、白发苍苍的头倒在床上,这老人坚忍的心碎了,他的脸可以说埋在柯赛特的衣服里,如果有人这时经过楼梯,会听到可怕的呜咽声。”

让.瓦尔让何曾这样哭泣过,他永远也不愿意柯赛特受苦,他要她一直幸福,哪怕他再不幸、再被嫌弃、再被敌视,他宁愿再也听不到柯赛特叫他父亲,他宁愿再也不能拥抱她,他也不能去破坏她的幸福,让她和他这个苦役犯一起遭受不幸。他既然选择了做个正直的人,那就更不能欺骗、伤害自己最爱的人。

他可曾知道,柯赛特从未见过苦役犯让?瓦尔让,在她心里,只有那个高大的、充满爱心的、无所不能的、最重要是爱她的、她也深爱的父亲让?瓦尔让,柯赛特不曾了解他的过去,也不用去了解,那些往事绝不可能代表现在。她只知道,她的父亲让?瓦尔让,曾把她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给她带去光明、希望、幸福、快乐······在让?瓦尔让有意无意地和柯赛特疏远的时候,在柯赛特的心里,她一直觉得那只是父亲给她开的一个玩笑,她从来不相信父亲会欺骗她,他给她的爱,是那么得真切。

“黑夜没有一点星光,黑沉沉一片。无疑,黑暗中有一个巨大的天使站立着,展开双翼,等待这灵魂。”黑夜总是给人思考的力量、宽恕的勇气,爱的力量,只有坚持,只有在最最绝望中坚持,它才会显现出无比慑人的光芒。世上只有这个:相爱。一个罪人、圣人、父亲对这个世界的最后祈祷,相信爱,相爱。柯赛特和马里于斯在让.瓦尔让临终前的出现,是惭悔、是留恋、是宽恕,是永恒的爱。

“他安息。尽管他的命运很离奇,他要活。他死去,只因失去天使;事情自然发生,再也简单不过,就像白天过去,夜幕便要降落。”

《悲惨世界》是一本被苦难、不幸、罪恶、堕落重重包围的一部作品,可在这悲惨的世界中,却存在着爱,这个博大而深邃的主题,它让你相信,无论多么悲惨的世界,一旦有了爱的力量,它将重现光明,哪怕是在最后一秒······

除此之外,这部作品更传递着一种改变、感染的力量。也许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无法改变,但是人却会改变,人的改变终将战胜世界、战胜时代,将美好和爱渗透进去、传递下去。让?瓦尔让自遇到米里埃尔主教、柯赛特后一直在变,向好的方面变,可时代的洪流还在激荡,还在喧嚣,也许他一人的改变不值一提,可当这份改变、向善的力量越积越多,越滚越大,你岂能忽视这曾经脆弱的力量?让?瓦尔让的正直善良唤醒了警官沙威潜意识的良知,更震撼了马里于斯的道德心灵。它在向世人昭示,曾经犯错并不可怕,曾经的堕落并不代表永远,人会改变,甚至变得不可思议得好。并将这份好的力量感染着身边的人,直至它有力量去改变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