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100字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100字

《甘雨胡同六号》是一本由南星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113图书,本书定价:15.80元,页数:201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一):书《甘雨胡同六号》后

近读沈启无书,乃知周作人圈与南老亦有故交,遂粗翻一过。其文风颇同,陈子善老概之曰“清新”“流利”,或未允耳,余姑拈出“清苦”二字以举是集诸篇云。数篇之中,或对灯夜读,或出户郊游,或于墙外听人语,或于轩中写信,要之寂寞惆怅之意实多也。后附回忆文章三篇,则情味又不同矣,唯校勘未精,偶有讹字,甚可惜也。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二):适度

不记得为什么对这本书感兴趣,

看过之后依然没想起来。

也许是开卷八分钟的介绍,也许是文道的声音。

这本适合在雨天的窗边阅读。一边听雨,一边翻页,手感极好。

这个和《离魂》是一样的开本,

喜欢海豚书馆的装祯,大小适度,颜色适度,行间距适度。

总之,有种适度的美。

有时候,悦读的体验不一定是书里的文字给的,而是恰恰好,阅读的场所和情境给的。

比如这本,读的时候,我一边躺在床上吹着小风扇,一边听着书房里老妈斗地主时的爽朗笑声,真特么的感觉幸福啊,这幸福好像跟这本书的内容无关,但就是特幸福!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三):宁静的诗意——《甘雨胡同六号》

南星上世纪80年代因翻译温源宁的《一知半解》而声名鹊起,其实,他早在30年代就已有文名。他首先是位诗人,其次是散文家,然后才是翻译家,1996年与世长辞。 《甘雨胡同六号》是他散文风貌的首次展示。人们无需了解他,翻开这本书,便可以感受那份南星独有的宁静诗意。

甘雨胡同六号是南星的故居。那小小的街道、斑驳的墙壁见证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代文人的寂寞和情思。然而笔者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读南星的散文,似乎更能体会到他内心那份宁静。那些寄托在甘雨胡同六号的奇思妙想和温柔细腻,那些因生活琐事而生发出的无限意境,能够让思维处于另外一个世界,周遭的一切不复存在,只有自己用心观察自己或孤单或潦草的生活。于是就会惊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南星如何在事物和意象上注入如此宁静的情思,清清淡淡地书写出来,让人在读过之后会沉静下来,用心地思考自己和人生。

我想,在他心中,具有一种宁静的力量,让心绪致远。

最早,甘雨胡同六号在王辛笛的诗文中留下印记,之后又在南星的诗歌中延续。在那些诗句中,南星抒发了他对甘雨六号的情怀和对好友的期待:那美好的小院子永远是你的,记着无花的桃枝吧。记着棕榈样的椿叶吧,做客时且怀着主人的心。一日如千万年,千万年也如一日,让诗句做终古的提示者,莫说你有了“一生的怅惜”……

是友谊建立起了南星这种宁静的诗意,南星与王辛笛是好友,他们在甘雨胡同六号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带着这种宁静的诗意,南星把回忆付诸笔端。

在散文 《甘雨胡同六号》里,南星写着“久别的朋友,他们的影像简直是他们的实体,这么清楚”。可见南星对好友的怀念。王辛笛后来离开了甘雨胡同六号,南星写信给远在爱丁堡的王辛笛,长长的诗行略为松散,但渗透了他对友人的思念,对甘雨胡同的依恋。

南星的诗读过让人有种看透世事的清醒和喜悦,适合淡淡地回味字句的余香。然而诗句或许只是南星在离开甘雨胡同六号之后感念故居与友人时所写,《甘雨胡同六号》的散文才是南星身在故居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那种真实的状态,拥有后赋诗句所无法超越的意境,因此南星这种宁静的诗意在诗句里也许只能感受皮毛,散文中的宁静才是最为原始的纯真。

宁静,往往折射着一种生活的缓慢,这种缓慢能体现生的价值。如今生活节奏快得人们往往忽略了自己。唯有那份心底的宁静才能让人把生活看得更为透彻。烦乱的环境不能让我们拥有宁静的心,或许南星的散文就有这样的妙用。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四):山中寄来一纸微温——《甘雨胡同六号》读书笔记

山中寄来一纸微温——《甘雨胡同六号》读书笔记

陈子善在“出版说明”中评介南星“他的文字清新婉约,流利可通,尤擅长在千字上下的短小篇幅中营造出忧郁的氛围,深长的意境,令人遐思。”(P3)其中后半段我同意,但关于文字或可商榷。从收入书中的散文观之,多以忆旧、别离为主题,以梦境、旅人、夜间、秋天、街道、寓所等为场景,南星的文字似于婉约中透露少年老成的沉郁之气,处处晕染着“我的古老残破的悲愁”( 韦勃斯特《秋之歌》句),故不可以清新流利论。

对于故园旧友,南星常常作“灵魂的交通”。 据某本书上说,人在某个地方住过几年之后就会把灵魂的一部分遗留在那儿。所以南星常常“和那些可悲的以回忆为安慰的人们一样,有时候禁不住想着从前寄居过的地方,如同它们是久别的朋友”。(P16)但对于六七十年后的读者,多少有点隔阂。

南星身兼诗人、散文家、翻译家的多重创作身份。这本书中也收录了几篇回忆诗友、品评诗作的文章。他讲金克木当年从故乡安徽流浪到北京,没有钱也没有职业,穿着十分朴素。因为以法文为学,寄居在邵可侣教授家里,每天一半读书,一半访友。因为不肯整天地蛰居,认识了许多知识层的朋友。后来他做过大学图书馆的职员,在新诗的内容上作了几种尝试,以为走不通,便毅然停笔,而在《文饭小品》上发表了他的《论中国新诗的灭亡》。然后过沉静的译书生活。1943年听说离开中国到印度去了。让我奇怪的是,据南星回忆,金克木对爱情非常冷静,“永远持着不可太认真的主张”(P87),从来没有因恋爱而痛苦过,还劝过南星多次。我想这样冷静理性的人,如何做得了诗歌呢?

本文标题取自书中《十二月》《诉说》中提到的两段诗句。觉得还不错,也是本书主题的体现,附录如下:

你给我寄来了一纸微温,

正是风打窗格的时候,

远灯下如有水波,

狗吠比昨宵更幽咽。

于是我忘记了

冰与泥相交的街路,

在那儿我的双脚如湿透的叶子,

口内吟不出“明月照积雪”。(P38)

我将对负着白花的老树

或新上架的牵牛

或久居在我屋檐下的

叫过秋天与冬天的麻雀

或一只偶来的山鸟

诉说我的忧烦与欢乐,

甚至是关于一件小事的:

一个小虫飞落在我的身上

或雨击打了我的窗子。

然后我向它问询,

如若有风吹它的细枝落地;

如若它的尖叶子偶然地

受了一个行人的摧折;

如若它的旧巢倾颓了;

如若这从山中带来了

往昔的或近日的消息;

让它殷勤地对我讲述,

用对一个友人说话的声调。(P56)

2013年6月17日至6月20日午后 于绍兴

《甘雨胡同六号》,南星著,海豚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15.8元。推荐指数:★★。图片来源:豆瓣。

推荐篇目:《山城街道》《庭院》《忆克木》

《甘雨胡同六号》读后感(五):很惊艳呀

第一次看到《甘雨胡同六号》这篇文章的部分文字是在《无轨列车》里面看到的一篇文章。当时正在威海的海边晒太阳,空气有些湿热,脖子上略略腻腻的,听着音乐,躺在大伞下,突然就看到了《甘雨胡同六号》里面的那段话:

“我们念书、闲谈、想各人的心思,再闲谈,我们守着院里的丁香,看着他们生芽、开花、然后叶子一天比一天丰润。”

霎时就清凉了。再抬眼看看沙滩前面热辣辣的人群,有点儿超脱的感觉,似乎自己已经跳出来,在看戏一样。

自己就是在大杂院里面长大的,小学的某个下午,坐在在自家小院子里面,关起门来,听着房顶树叶沙沙的响声,感受着随之落下来的灰尘、鸟粪掉在作业本上,慢慢地学汉字、做算术。当时家里的树是桑树,夏天会时不时地掉下来黑色的桑葚,熟过了的,掉在桌上、地上就是一坨黑色,熟得刚刚好的,就会捡起来吃掉,黑掉舌头。回忆起小时候,无论当时多么喧闹,现在都会觉得是安静、是寂寞。跟着大桑树经历春夏秋冬,心底一片安详。

这种状态是现在30岁的时候怎么做瑜伽冥想都达不到的状态。前几天,去同学租的小院子里面吃烧烤。夏日的晚上,守在院子里,一棵枣树、一颗香椿,没有几个像是会做饭的,也没有几个是十分相识的,但居然吃的很愉快。大约真的吃的是感觉吧。

以至于,经过城里的一处小院子的时候,就会兴奋地号召当时身边的人一起去烧烤。

从威海回来,就到处找《甘雨胡同六号》这本书,后来终于出了,赶紧下单买了回来,赶紧翻开,然后人就踏实了。。

不得不说,文字很惊艳。因为自己的文字能力不高,写出来的东西都没有啥味道,看着人家用简单的话就勾勒出一个场景,带给读者一种通感,也许没有去过书上说的那个地方,但是却像一个引子,勾起对读者自己往事的一种回忆,这很难得。

看多了网络小说,太多的情节描述,各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网络小说里面也可以细细地描述男女主角的长相、衣着,但是很少有关于背景、景色的细致描写。

《甘雨胡同六号》里面的描写更类似国外小说中的景色描写,好像小时候看的《简爱》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寓意,重在表达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说实话,很不错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