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烟》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烟》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烟》是一本由张牧笛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3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烟》读后感(一):we'r

作者和我是一年的,比我小几个月,看完这本书,发现同龄的兴趣爱好还是很相近的,看过的书,喜欢的音乐,常看的电影。生活中注意的小小细节。这本书是一本日记的形式来写的,我喜欢这样的记述方式,其实不太像日记。把这一天中值得记下来的,自己的感受,新奇的,无奈的,美好的....处在80和90的界限之间的孩子,成熟的有些幼稚,会在被别人称之为90后而心里有些小小的抵触,但还是会微笑。

《如烟》读后感(二):我们一起走过的青春

要怎么说呢,正在看的这本书。因为和作者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我生活的世界更多的是平凡得不见任何涟漪。可以说作者的生活承载着我们这些同龄人的希冀,至少那是我期盼的恣意。可是还是能找到些许的共同点,那种因为朋友带来的感动,那种对好看男生的青春悸动,那些追的小说和爱的影片,作者在叙述着自己走来的日子,让阅读的我重新翻看已经逝去的青春,重温那些旧日时光,即使疼痛也变得珍贵起来。文章的语言有着令人舒缓平静的薄荷清新,读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找到当年阅读安妮和小七作品时的心境。透过有些优美而华丽的语句不难看出作者的才华,我觉得这本书最出彩之处正如作者朋友曾评价她一样:能够让读者从中找到共鸣的书才是好书。是的,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书籍。偶尔翻翻,找找青春的晦涩和甜蜜,发现生活只是循着预定的轨道缓慢前行,不必急求,不必抱怨。

《如烟》读后感(三):九零读书

“写作在我的心中太崇高了,我生怕自己玷污了它。没有写作欲望的时候,我宁愿搁笔。若有一天失去了写作的冲动,我宁愿放弃。这不是不负责任,只因了我心里那片还纯净的地方,那片地方依然把写作叫做信仰。”刚刚读完傻笛的<如烟>,傻笛,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只因为对你的喜爱、钦佩和稍许羡慕。除了喜欢你写的清零奇巧却不乏厚重内涵的文字外,更喜欢你的为人善良淳朴,以及骨子里的那种率真纯粹。虽然我告诉朋友说张牧笛写的<如烟>没什么营养,最适合在忙碌却又无聊的时候用来打法时间,可当我真的看完最后一页合上书的一刹那却又因凌乱的思绪千丝万缕般剪不断理还乱的活蹦乱跳—我被傻笛发自内心写作感动了。

“我坐在窗前,看着指尖,已如烟。”刚开始就是因为喜欢五月天的<如烟>,才对这本张牧笛的同名小说<如烟>一见钟情。小说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高中时段也就是17,18岁两年时间里的每一天。作品本身平易近人的语言读起来就很随意,再加上题材是再熟悉不过的青春,所以当聆听到这个只大自己一岁的女孩儿将往事娓娓道来时会格外的陶醉。有时候会不经意对比,不经意怀念。正是那句“看别人的故事,流自己的眼泪。”

仅仅17岁就成为了最年轻的签约作家, 18岁时获得区十佳少年,随之而来的是获得了众星捧月般的宠爱与喝彩。但傻笛自己却对此不以为意,因为有写作欲望才使她写作,因为写作带来的快乐才使她继续坚持,而对于闪闪发光的名利她根本不屑一顾。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对写作完全没有虚浮的索求和期待,所以亦不会因为领奖台而兴奋不已,然而往往现实中不特意追求的东西会自己送上门。很尊敬她的这种态度,毫无功力**望写出来的文字是使她因为纯粹率真而招人喜欢的重要原因。

读书时总是对自己喜欢的地方做笔录,所以有了下面的话:

“日历,钟表,朝霞,月光,都是具体生动的词语。时间,岁月,光阴,年代,却从来不能给予我们明确的表达。”

“你一个人的时候会想念我,想念我对你的执念,想:我遇到一个热烈的女子。我却要花一生的精力去忘记,去与想念与希望斗争;事情从来不公平,我在玩一场必输的赌局,赔上一生的情动。”

“我想,我们应该致力于一些嗜好和梦想来为自己获取幸福。不要野心太大,只做为消遣和额外的趣致就好。但是,我们内心的理想必须很实在,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的。否则生活就会成为负累。”

每当读到这样使心坎儿做痒的文字时,都会兴奋、热烈、幸福地思索玩味。文学的作用就是引起心灵的共鸣,望斯生活,焉得无悟。

只是17岁的我还不够成熟,18岁的我只会在角落抽泣,19岁的我望见了整个屋子广阔的黑暗却不懂外面才是光明,今天20岁的我终于打开了这扇门,即使门前有无数的分叉路等着我去选择,但至少每一条都曝露在金黄的日光中、钴蓝的天幕下。所以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