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1000字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1000字

《亿万年大狂欢》是一本由(英) 奥尔迪思 / (英) 温格罗夫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一):译者缺少责任心到了缺德的程度,对不起用来印刷的纸

译者缺少责任心到了缺德的程度,对不起用来印刷的纸,

译者缺少责任心到了缺德的程度,对不起用来印刷的纸,

译者缺少责任心到了缺德的程度,对不起用来印刷的纸

译者缺少责任心到了缺德的程度,对不起用来印刷的纸。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二):从哪个角度看这本书?

明天的读书会讨论《亿万年大狂欢》。再读的时候发现,这本书对想从事科幻的作家来讲,不但能了解西方科幻的宽广历史,更能给予许多创作刺激。作者本身就是作家兼科幻迷,他的阅读量和电影观看量,是其他人所不能比的。四处是故事,八方是构思。对读者则更是看起来趣味横生。把科幻放在大文学背景中考察

要问我奥尔迪斯的《亿万年大狂欢》跟亚当斯的《科幻小说史》有什么差别,很简单。前者是面对文学天地发现里面的沟壑和通道,是一个具有包容心的人走进一个宽广的世界,而后者是大学中从事文学理论的人为了建构一套自己理论而把作品装备到一些他认为合适的地方。两个书都很有价值。但确实方法学视野不同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三):當新技術不斷湧現的時候

現代科幻小說出現於工業革命之後,當新技術不斷湧現的時候,哥特小說中殘酷的父親和引誘女人的僧侶就轉變成了科學家和怪物異類這樣的人物原型,此後,他們又進化成太空旅行者和外星人。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四):欢?……狂是一定的!

黄金期作家骨灰级爱好者,又信不过朋友介绍,看不来网上评介,可以考虑入手一本作为选书备查资料。

——————————————————

此书最大的败笔是作为译者(哪怕他不是剥削学生血汗的那种学阀,怎么看也算不得‘译家’)的“孙法理”造成的。后半篇幅都是他捣的鬼。提到的近代作家,99%的作家作品名该孙子都自以为是的自创(译)新名。统稿的舒伟也没有纠正这种变态行为……至于编辑,本该制止的……但他们能做会做可以做什么……你懂的。

让一个个这年头居然还看书的科幻爱好者突兀的见到一堆明明市面上还在流通的作家作品突然冒出一些奇奇怪怪似曾相识的“新名”,人为的尽量建起壁垒,到底是基于什么目的?

本来一目了然的数据,非要让人一个劲地排除莫名其妙似是而非的信息干扰,不如直接在封面印上“重新唤起你看英文资讯的勇气”作为宣传口号好了。

假设你周围有那种肯看字书的小屁孩(无论是你朋友家的漂亮闺女,还是喜欢揩你老婆油的鼻涕虫小侄儿)刚发现Orson Scott Card这个作家的“好处”,你告诉这个小东西,“它”喜欢的那本书现在改叫《终结者的游戏》这种傻*二比名了,你让小孩子情何以堪?

类似的硬伤比比皆是。

虽然但是,弗诺·文奇不一定就是最标准的作家译名,但不遵守译界先来后到约定俗成的规则,非要学新星的《血腥谋杀》那样自发自创译名,尽量避免读者能够对号入座了解到作者提到的是哪本书究竟是是为哪般?

————————————

假如说该书作者罗列垃圾信息,言之无物。实在是有点吹毛求疵的刻薄了(毕竟相比起国内同期某些编辑推出的同类数据书,含金量实在是高太多)!

但该书基本上都是拾人牙慧反吐出来的口水话,确实是我的个人观感。

同样是写“史书”的,新星的《血腥谋杀》作者Julian Symons虽然是个自恋狂,但至少是有个人爱憎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把书卖得比他好的同期作家贬得一文不值)。

又比如该译丛里同样的大部头——《科幻小说面面观》,人家至少对PDK等人是做了深入研究的(虽然好些地方在我看来是明显的用错力了)。

………………………………………………

而且,这本书的成书时间也太老了,90年后独步天下的那些个武林盟主,峨眉掌门之类的风云人物,基本上是看不见的。不过也不用遗憾,因为这些所谓的“后”作家,科幻世界译介了一堆,一坨一坨不好好说事,动不动就痛苦不堪末世绝望的就是了。

————————————————

相比起来。哪怕科幻世界的小编们肚量再小,眼界再低,他们照着历年获奖名单把作家作品铲一遍的做法还是功德无量的。至少至少,这套译丛要是早推出个15年,差不多所有的近代作家作品我们就只有看着眼馋的份了。

——————————————

总而言之,如果词汇量只有三四千,又懒得翻墙了解全面信息,做不来by那种一周k两本地摊读物的狂人,需要节约自己的“读力”的老实孩子,想开拓眼界发掘“新作家”的时候,这本书或许是你“唯一”的选择?

《亿万年大狂欢》读后感(五):终于看完这本书的第一遍,现在来说说感想

首先还是说关于这本书的问题:

1、看到最后的章节,作者明确说过书里是有关于文中提到的大多数科幻小说的作者及其译著的索引的,但是中文版的索引跑到哪里去了?

2、越是看到最后,越发现关于“之”的使用的不必要和泛滥,看到译后记的时候能明确感到本书是由三个译者翻译的,而且三个译者的风格明显不一样,这个问题我稍候再说。对于书出现“之”,为了更好理解,一部分可以换成“的”,一部分得恢复成“之所以”才能理解,还有一部分可以直接删除的。

3、不知道原著从一个作家提到另一个作家,中间是否没有连接词,但是至少是中文版完全没有连接词,因此突然提到另一个作家时显得非常突兀。

4、里面的许多原版书的译文名字没有使用国内已有中文版本、并且已得到多数认可的中文译名,而是由译者自行翻译。也许是译者为显示自身的翻译水平,而故意增加我们寻找译作的困难?大多数有提供原书的本名以及作家的本名,但是考虑到读这本书的人,许多会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很难通过这些,来找到国内已出版的译作,不得不说,这样的翻译就会显得很不可爱。

5、最后一部分的译者显然和前面的译者不是同一个人,作者本来的幽默并没有通过翻译而在前面章节有所表现;通过后面部分的阅读,我才明白这本书本来是应该浸淫着作者的特有风格的,只是一大部分都被抹杀掉了。然而后面的译者显然基本功不如前面的扎实,有许多不太通顺的部分。

6、关于译者的问题,从译后记能比较明确分析出译者的风格问题,不知道孙丹丁副教授具体写了哪部分,但是可以明显看出来,从第一段开始到654页的“本书作者”上部分是孙法理教授所写;从“本书作者”到656页第一自然段,应该是舒伟教授所写;从“《亿万年大狂欢》”到659页第二段,应该是吴岩教授所写;最后一部分又是舒伟教授所写。就是从这里,对于“之”的经常在本书中的出现,我认为应该是吴岩教授(或者一直没有出现的孙丹丁教授)的翻译习惯。

【关于这本书的阅读】

关于科幻小说的著作,对于国内来说,还是比较小众的。这本书适合想看21世纪前已经被认定为科幻小说中的佼佼者、以及科幻小说的爱好者、或者像我这样更多是出于为了吸取佼佼者中的精华,进而想完善自己创作的人……

今天早上(11.15)重新研究了下西方科幻经典文论译丛这套书,发现阅读顺序应该是《亿万年大狂欢》、《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科幻小说变形记》、《科幻小说面面观》。因为第一本类似于综述,是对于21世纪前的已出版的科幻小说的总体介绍,觉得目前国内已有的科幻小说出版量不能满足自身阅读需求的,可以按图索骥,挑选到足够多的书目来达到这方面的需求;第二本有详细谈到阿西莫夫自身理论以及创作理念的问题,比较轻松易读;第三本文学方面的专用术语开始增多,涉及到许多理论方面的知识;第四本涉及的理论更多,建议开始对这方面理论有所了解再读;第五本,也就是最后一本,不仅涉及到大量的术语,而且有许多不同观点的科幻小说作家的碰撞,建议最后读,否则有可能在各种观点的争锋中,自己也混乱了。

这本书虽然有一些问题,但是瑕不掩瑜,否则并非专业人士的我们,如何了解到关于科幻小说的这方面的详细著作呢?其实这本书更类似于一本工具书,完全可以按图索骥,来看符合自己口味的著作。现在我准备很快开始读第二遍,并且开始整理书提到的著作,从而达到看这本书的真正目的。但是想看完这本书里里提到的所有优秀著作(很多都没有中文版),既是浩瀚的工作,也是一个美妙的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