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100字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100字

《Gold Boy, Emerald Girl》是一本由Yiyun Li著作,Random House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5.00,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一):用英文写作的华人作家

用英文写作的华人作家,

美国《纽约客》杂志评选的最值得关注的20位40岁以下年轻作家中李翊云,

今秋新出了一本短篇集,

翻译成中文应是《金童玉女》,

很值得一读

得。。。内容太短还不让发,这是哪门子规定啊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二):那些孤独而悲哀的人们

终于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李翊云的短篇集《金童玉女》,仍然无法从那些悲哀郁闷的故事中完全摆脱出来。虽然隔着英文--也许正因为是隔着英文,那些芸芸众生中孤独而固执的灵魂显得那么熟悉又陌生。直觉作者可能是 个佛教徒,因为无大悲悯心的人怎可能写出人生的大痛苦?她笔下众生皆苦,在与生俱来的困境中又以执著心制造更多的精神困境,无法超脱。

曾在一次读书会上见过作者,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她怎么可以这么健康丰润?“ 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笑谈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放养(free range)式的。言谈自信而随和,眉宇间没有一丝阴影,是个让人觉得温暖愉快的人。

终究没有问她,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她在一个个凌晨写下那些直击人性幽暗深处的故事。

有阳光的地方一定就会有阴影,反之亦然。就好象"Kindness" 中Moyan在她自我封闭的世界中,一点一点地收藏着偶遇的零星善意。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三):li yiyun的金童玉女

li yiyun是一个生于70年代的作家。她23岁到了美国,开始用英文写作,从来没有用中文发表过任何东西。最近看了她写的一个短篇故事,金童玉女。

gold boy,emerald girl。 虽然李从未用中文写作,但是中文还是对她有很大影响。比如说这个题目,就完全是中文的说法,故事发生在北京,一个动物学教授安排她的儿子和学生相亲。无论是儿子,还是学生都年纪很大了,他们单身的原因也是惊人的,都是同性恋,甚至连教授也是有同性恋的影子。金童玉女不仅是指教授和她死去的丈夫,同时也可以指现在的一对,大约是指婚姻的貌合神离,所谓名义婚姻。他们的婚姻不仅是迫于世俗的压力,同时也是生活的需要。整篇故事非常压抑,像是画满了裂纹的美丽瓷器,华美的外表之下是非常丑陋的事实。我怀疑这个故事的是否真的有生活原型,因为中国人是如此注重关系,外在的同一性,所以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带着自己的秘密和倾向,是很难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这本故事集中每一个故事中都有一个自杀者。

其实我很难喜欢当代中国作家的小说,太过压抑,太有批判精神,太过于写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暴露出来社会,家庭是一个多么无药可救的病人。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并不能使你好过一点点,true story。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四):温情

2010-10-08

--------------------

我稍有闲暇,就不思上进——今天又靠在枕上,花半晚看完一篇中篇小说,李翊云的Kindness,她新书Gold Boy, Emerald Girl里的第一篇。

一年半以前曾经写过blog介绍这个作家,当时对她的作品到为人都不以为然,还以为再也不会借这人的书来看。谁知不久前从All Things Considered里听到她一段短短访谈,居然又勾起满腹好奇,当晚就在安娜堡的公共图书馆里request了这本小说集,在九月中一个阳光和暖的午后借来,看了最后三个短篇(包括作为书名的《金童玉女》)。

Gold Boy, Emerald Girl其实还算好,另两篇Sweeping Past和Souvenir实在是令人咋舌的坏——依然是生硬刻意的细节,唐突做作的戏剧冲突,片面却不锋锐的人物,肤浅俗气政治化的主题。我失望透顶,转手就扔在一边,只是因为又忙又懒,才一直没有还掉。

没想到,今晚一气读完八十页的Kindness,竟然相当令人惊喜——合上书时还失神半晌,且颇为不解,如果一个作者能写出这样好的 文字,又为何会在书中放入那些毫无回味、大失水准的篇章?当然阅读癖好是非常私人而主观的事情,李翊云大约不会欣赏我的品味。

我始终觉得,大多数作家,还是对自己亲历的事情(尤其是年少时)把握得最好,写来也最为生动鲜活。实际上,李翊云第一本书中我最喜欢的小说,也正是最贴近她童年经历的一篇。Kindness以六*四之后、某些大学所实行的一年军训为背景,由于作者曾经历过那段岁月,许多细节写得栩栩如生,为小说故事提供了格外丰富立体的环境,仿佛错综复杂的胎盘供血机制,让深睡其中的婴儿有了沉稳有力的呼吸。最好的部分是那些在大别山行军日子,应该也是作者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之一。那些雀跃的心情、路边绽放的野花、站岗时寒冷的初春夜晚、男孩子隔着门递过来的情书和当地烈酒——这些仿佛“正常”的青春映衬着主人翁少女的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与童年经历、性格里的桀骜和阴郁、孩子气的反叛、对温情的抗拒与向往,再加上高潮时这一切的戛然而止,让整个故事显得格外动人,而且毫不流俗。在这篇小说里,所有看来微微怪异而吊诡的情节都恰到好处,为故事发展加上适合的张力,却又非常克制,显出作者老道的驾驭能力。而那些关于爱情与命运讨论,在这样的背景中徐徐展开,不着痕迹,却尽得风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不停地想起自己的大学时代,虽然它与作者想要表现的东西相去甚远,但仅仅因为它的存在,我常常瞬间被作者拐骗贿赂,一头扎入书中,在似是而非的文字之美中,暂时忘却那些天堑鸿沟。

可能正是因为这是由中国人用英语写出的小说,又描写许多中国年轻人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的年代,在内容的熟悉与文字的隔离中,她为我这样的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特殊的叙述节奏与音律的文境,以及一种难以复制的新鲜感。

《Gold Boy, Emerald Girl》读后感(五):反正最后每个人都孤独

“他们三个人都孤独而悲伤,他们不能减少对方的悲伤,但还可以小心翼翼地让这世界容纳他们的孤独。“李翊云最新的短篇集《金童玉女》,以这句话作结。这句话正是此书最好的结语:对孤独与悲伤探讨贯穿全书,而这两个主题从她的上一本作品《千年敬祈》中延续至今。

李翊云从不讳言爱尔兰作家,特别是william trevor对自己的影响。在书后的访谈中,她提到标题短篇《金童玉女》正好是对william trevor的短篇《three people》的改写。《three people》讲述了一个老人将一个相熟的男人介绍给自己未婚的女儿,希望他死后她还有人相伴,最后却发现两人都隐藏着自己的秘密。而《金童玉女》讲述了一个年迈教授安排相熟的学生和自己的儿子相亲,两个在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逐渐了解到彼此的孤独。可惜的是李翊云虽然保持了trevor式阴郁的调子与细致的心理刻画,却没法写出他笔下那种潮湿的气氛。不知道是否因为使用一种第二语言,李翊云的英语虽然标准,但却不太有韵味。另一方面,李翊云笔下的人物大都张着同一张苦大仇深的脸,仿佛早被岁月、爱情、政治所带来的绝望压倒,连微笑都无法绽放一个,读来常常会有”另一个故事中的人物来串门“了的感觉。扁平化的人物为叙述设置了难度,这个短篇集中的许多故事都陷于一种这样精致的平庸:语言简洁,故事完整,叙述节奏控制得也不错,很大程度上也摆脱了上一本短篇集中对中国的奇观式描述,但就是读过就忘。《prison》中的yilan为丈夫寻找代孕母亲,发现她和代孕母亲fusang都被锁进了彼此设置的心灵牢狱中。《house fire》中六个女人设立了一个地下侦探社专搞定男女之间那点事情,一个怀疑父亲和妻子有染的男子闯入,然后六个女人都想到了自己的事情,产生了分歧。《number three,garden road》中的年迈的meilan决定和童年时所喜欢现已丧偶的Mr.chang住在一起,已度过自己的孤独。《a man llike him》中的Teacher Fei早年因多看了几眼女学生被打倒,再没结婚生子的渴求,发现一个男人被自己的女儿开网站控诉其不忠,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亲近感。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张着同一张孤独的脸,单调而凄苦地生活着。值得指出,在李翊云的短篇新作《the science of flight》中这种情况有所改善,写得更为饱满了。

而惊喜则来自中篇《kindness》。在这个中篇中,李翊云真正展现了自己对情节、细节的控制能力,如同willliam trevor的杰作一般(顺便推一下他的神作《钢琴调音师的两个妻子》)。中年妇女Moyan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期,以饱满的笔触写到父母的感情、一年军训期间的种种见闻、与邻居的英语老师间微妙的感情。在叙述时空的转换中,李翊云缓缓地揭示moyan的身世,写到父母间微妙的感情,写到邻居shan——她如何为moyan朗读狄更斯、哈代和劳伦斯,告知moyan的身世,告诫她不要让人轻易进入自己的世界,写到后来名声大噪的笛手,当年如何落魄不堪,离婚之后匆匆和moyan告别从此离开,写到自己在军营中的经历,伙伴们收到家书欣喜若狂,自己没有收到也视之无物,将同伴的劳伦斯作品藏起来读偷偷划下色情段落,军官来查房时就换上一本从professor shan处偷来的劳伦斯短篇集,写到下大雪时女生们要求两个人一起睡以取暖时自己的反应,写到军营外男生们的举动,写到自己学习射击时的情形,军中合唱队员的歌声,写到和lieutenant wei渐长的微妙感情,写到母亲去世时父亲的悲痛与理解……情节到高潮猝然而止。moyan看似孤独,但是内心世界却无比丰富,在最后一段,李翊云写道:”我永远没忘记任何进入我生活的人“。是的,孤独似乎是永恒的,但是在记忆中我们却似乎永不孤独。”中国“不再沦为情节的陪衬。李翊云用整整八十页再现了一个熟悉的乡土,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面容,虽然孤独,但是人生并不单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