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医学伦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医学伦理经典读后感有感

《医学伦理》是一本由托尼·霍普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医学伦理》读后感(一):对啊,怎么以前没想到!

翻开这本书最有趣的第一个地方便是关于这书的作者和这书作序者的介绍,Tony Hope这个在这个领域相当有成就的人,居然还是只跟人合著了两本书,而作序者只是中国有影响力的人,便写了二十余本书,不能不说这从中能看出两种学术体系本质的不同。一个追求学问和真理,一个追求名声和数量,如此哪个体系更加有活力便不言自明了。

回到这书上来说,这书对于像我这样对医学伦理有些许兴趣却不知从何下手的人来说确实一个福音。不管是语言的深浅度,还是例子的贴近性来说,都是相当理想的一本读物。

本书很多地方并不是要表明作者对于医学伦理问题的看法,更多的是在宣传医学伦理的基础上,也传递着一种思考的方式。无论是对于有限医疗资源的讨论,还是对于辅助性生育的看法,从另一个角度打开我们对于医学的视野。看书的时候,有这么一种感觉,对啊,怎么以前没想到!

无论是否对于医学伦理有兴趣的朋友都应该看一下,毕竟医学都是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事情,况且这书中还提供了相当好的推理介绍和应用。

当然,这个系列的书都是浅显地介绍一下,要想真正了解这个学科,拓展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有深入研究兴趣的朋友,不妨试着读一下further reading介绍的书。

《医学伦理》读后感(二):具备逻辑力量的伦理学,才更有生命力。

这是一部闪闪发光的作品,通篇满溢着理性与逻辑的光芒!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真的是越读越有惊喜啊,赞美!一个月前成都回深圳的航班上开始读的,这次再次从深圳去成都的航班上读完。恰好也是去推进一个医学相关的项目,最早是在kindle上翻到以前保存的电子书,本来是想随手翻看的,但几乎是刚读了半页就被深度吸引了。

其实先前从没读过专门讲“伦理”的书籍,只是脑海里有一种模糊的印象,觉得“伦理”可能就是平常所说的“道德”范畴(读完之后,认识到这可能是东西方对“伦理”的界定与理解不同之处)。然而,正如很多涉及人文学科的区别一样,西方似乎是更偏重逻辑与分析,东方则是更偏重道德与价值(写下来这一段之后,好像又觉得不对)。总之,欧美的这些著作更偏重一种明确的、逻辑的、甚至是条理化的考量,阅读之后对“伦理学”有了全新的认知。当然了,这也是一本入门的导读书籍,况且也只是“医学”这么一个子领域。

很大的一块重心其实是在讨论“安乐死”是否符合医学伦理,这里面所用的讨论方式正是上面所提到的,充满了理性的光芒(所谓理性,并不是冰冷的推理与逻辑,它恰恰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通篇没有出现哪怕任何一句political correction式的谈论,哪怕半句废话式的谈论都没有。要知道,涉及到伦理学范畴的话,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读后最大的收获点之一,应该是第一次了解到了“滑坡理论”。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放在很多领域都符合事实的某种现象,大到医学伦理,小到鸡毛蒜皮,其实有太多事情符合“滑坡理论”了。

最后:说实话,我个人是赞成安乐死的。

《医学伦理》读后感(三):《历史上的奇案》

牛津通识读本,讲述具体的医学问题应该得到什么解答:安乐死、医学资源分配、婴儿问题、精神错乱症问题、第三世界医疗实验方法问题以及家庭相关问题。由于其实在是太具体化而且有些时候还有明显的冲突(作者甚至都认同自己的各个伦理主张必须在情境中讨论,不能作为普世原则),我很难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一个条例,也无法提炼有效的伦理学主张,只好当作素材库了。更有意思的是写到后面作者直接开始摆烂,基本上就是例子大集合,这一点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我有时候怀疑分析的伦理学这个谓词是不是主要就是凑字数来的,为什么我一定要写一个“根据否定后件式”?而且作者好像还洋洋自得地写了一整章的“推理工具箱”,真就当玩哲的连若p那么q,又非p,所以非q都需要专门写出来才能看懂是吧?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一个基本预设就是幸福最大化是一种相对恒定的产物,惟其如此才能够计算出各种情况的最优局面。而书里其实也提到了协商伦理的可能性,后者实际上允许幸福最大化有一种“不确定性”,或许实施伦理研究及行为本身就可以改变对幸福的认识从而改变幸福最大化的标准,此时伦理研究就陷入了测不准原理了。当然对功利主义进行这种层次的批判并没有发挥功利主义作为文本和模型的潜力,不拟展开。 另一方面,该作明显的功利主义立场之所以看起来很站得住脚主要还是作者有意的形式化其问题的程度,这一点他也算是提到了,但总感觉提示不够明显。比如道德滑坡问题中标尺应该怎么定的问题:很容易想象标尺很本身也随着道德滑坡一起划走了。这又体现出功利主义潜在的孤立原子主义倾向。 比较有趣的论证是第二章的问题:简单点就是二选一,投资肾透析仪器还是投资降低胆固醇的药物,前者可以保障少数人活久点,后者则可以让健康人不那么容易死。计算得来是后者更应该选,作者也支持这一点。但如果我们考虑实际情况就应该发现,相比投资医疗任何现成的药物生产,投资网络虚拟开发或者至少是药物研究,必然会使60多亿的健康人不那么容易死的概率提升,再加上时间并不如思想实验那般是有限的,它甚至也可以趋于无限,那么任谁都会选择开发新技术而非开始生产已有药物,那么这个社会终究会变成不发明出永生药就永远不会生产任何药物的社会,这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呢?我因此对思想实验这种工具就表示怀疑,这种提纯工作实际上是不是对形式逻辑的一种检验,而非实际情况的模型呢?换言之,思想实验本身是不是就假设了全部相关条件都是可知可计算的因此又和功利主义产生了亲缘关系呢? 总之更像是厕所读物,我本来期待的是对生命的细致探讨之类的伦理学研究,或者至少是案例之上的系统归纳,但这实在更像是一本《历史上的奇案》。当然,拿来学英语是没什么问题。

《医学伦理》读后感(四):医学伦理:科学与哲学

无论是否从医,我们在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医学伦理的问题,有时还会加入一场争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凭直觉做出反应,深入讨论时也许可以列出一些论点。

试着看看对下列几个问题自己能否给出有条有据的回答:

安乐死是否合法?

有限的医疗资源是应该用来帮助更大的受众,还是生命更垂危的人?

精神障碍患者是否应该强制接受治疗和禁闭?

在贫穷国家开展药物的随机对照试验,如果已经有昂贵而有效的药物,那么用便宜而无效的安慰剂算是因地制宜还是对穷人不公平?

这本书的可读之处在于:首先该书探讨了一些常见的话题,读者可以借此对所谓“医学伦理”的讨论范畴获得直观的认识;其次作者理性地对问题和各种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反复穿插运用多种手段和原则,暴露出一些普遍的思维陷阱,读者不仅可以看到这些方法在该学科的应用,也可以推而广之到其它问题。

作者在中间一章集中总结了他的“推理工具箱”,十分实用:

一 逻辑

“一个有效的论证必须是逻辑上合理的。”

在这里合理的逻辑主要指严谨的三段论。“小明很笨猪很笨所以小明是猪”可以简单戳破,“安乐死主观判断人的需要而剥夺人的生命,纳粹就会为了自以为是的道理置人生命于不顾,安乐死是纳粹的行为”就不那么一目了然了。复杂的背景资料很容易让一个错误的三段论蒙混过关,这时就需要撇开干扰信息,还原论证的本质而进行推敲。

二 概念分析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那些毫无疑问的概念,但是这些概念在新的背景下就变得很不清楚。”

例如,将“安乐死”区分为“主动安乐死”(如医生为患者注射剧毒药物)和“被动安乐死”(如医生撤下呼吸机),支持者/反对者原有的观点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再例如,法律要求医生必须从患者的“最大利益”出发给予治疗,一个晚期肿瘤的患者的最大利益是延长生命还是保证生活质量,也需要在制定治疗方案前确定。

三 一致性和案例比较

“假如你推断你在两种相似的情形下必须做出不同的决定或者做不同的事,那么你必须能够指出导致了不同决定的这两种情形道义上的相关差异,否则你将是前后矛盾的。”

这是一种逆向的思维模式。如果你认为一个正常人虽然有犯罪的可能也不应该被预防性监禁,一个精神障碍患者有伤害人的可能就应该受到管制,那么你需要指出这两种情况实际区别在哪里,再证实这种区别确实存在,且与决策不同具有因果关系。

四 基于原则的推理

“这些原则最好被看作是观点而不是逻辑论证的前提。它们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检查手段,因为全部的观点都被考虑到了。”

作者提到,常被引用的“医学伦理学中的四大原则”是:1、尊重患者的自主权;2、有利:促进对患者最有利的方面;3、不伤害:避免伤害;4、公正。对于某种观点,通常可以用这几个标准从上而下逐项检查,或者从一些普遍的道德理论出发。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原则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也会产生冲突,这时就需要对原则进行拓宽或者修正。

尽管一直诉诸于理性推理,作者在最后一章家庭医学的问题上还是回归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过程”“由个体来决定该做的正确的事情”,指出医生促进医患、家属之间沟通谈判再进行决策的重要性。这使得全书的观点显得更为圆满。

该书由浅入深,开头有趣生动,后半部显得稍为晦涩拗口,不知道是写作本身开始转向严肃还是翻译存在遗憾。但总的说来,丰富的案例和理性的思考方式结合得很好,推荐对医学、伦理学或者逻辑学有兴趣的人阅读。

正如作者所言,医学实践需要置身于科学和哲学两个维度才能得以改进。现有矛盾种种,单纯依赖统计数据和技术,或者所谓的医德,并不能保证理想的决策。医务人员、研究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仍然任重而道远。

顺便联想到最近理科生文科生思维孰优孰劣的玩笑。认真想来,如果是割裂的思维哪种都不靠谱吧?

顺便再顺便,G友表示这本真是ARGUE的典范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