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轰炸战》读后感1000字

《轰炸战》读后感1000字

《轰炸战》是一本由[英] 理查德·奥弗里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8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轰炸战》读后感(一):为什么宁愿让正义蒙尘,也要选择轰炸?

总是会在电视剧中看到轰炸的场面:空袭警报在城市上空突然响起、野蛮的战机“横冲直撞”投射炸弹、没来得及躲进防空洞的百姓在街头匆匆奔跑……

血腥、无助、恐慌。

文字的记录则是以西南联大遭受轰炸最为印象深刻。还曾经读到过说当时负责校务的梅贻琦校长的日记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警报,金岳霖先生还在跑警报的过程中遗失了珍贵的手稿。

二战期间,轰炸战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战争手段,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将其纳入战略之中。

然而,这是一种无差别的攻击,必然会使得许多平民无端受难,而且实际上,轰炸城市所起到的作用可能也并不显著。那么不得不问,为什么各国(特别是在二战中高举正义大旗的同盟国)要采取如此残忍又耗力的手段呢?他们为之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时隔几十年,我们从中又应该吸取哪些教训更好的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国内历史图书“扛把子”汗青堂出版的《轰炸战——欧洲1939-1945》,全方面、深层次、系统地研究了二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战略轰炸,既花很大篇幅讨论了英德之间旷日持久的激烈战况,也关注到此前很少被提及的对苏联和意大利大部分城市的轰炸,每一场重要的轰炸,作者都搜集了包括亲历者回忆在内的大量资料,尽可能全面还原当时的真实场面(这也是这本书为什么这么厚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你是战争史发烧友,或者对二战很感兴趣,这本书值得一读。

“城市化为猩红的熔炉,没有谁能逃出生天”

早在1908年,英国科幻小说《大空战》就已经预言了日后的轰炸场面。

一战中,飞机上处于技术初发时期,仅仅出现了“战略轰炸”的概念和几次规模较小、影响程度不大的空袭。

随着战争结束,各国反思过去并致力于规划未来。

大家开始意识到并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空军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战是恐怖的、灾难性的,未来的战争一定会波及平民。

轰炸的正式实施,也并不单单是选好时间派出战机那么简单

把握全局、完成战略部署规划、预判敌人反应、评估效果,包括如何进行本土的防御和重建,甚至还有专门造谣和辟谣的组织来鼓舞士气或者打击敌人的信心。

关于战略轰炸能带来的好处,书中总结了三个方面:破坏敌方战时经济;让遭受轰炸的地方人民士气逐渐低落;达成与当前局势有关的具体政治目标。

然而,远程轰炸的消耗也远比想象中的多,携带大量化学武器飞向远方城市并完成投射,由于准确性不足,这种操作很大可能只是资源的浪费。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轰炸来摧毁敌人社会运转的秩序,打击他们坚持战斗的决心,事实上也并未奏效,反而可能引起更强的愤怒和报复决心。此外,即使轰炸成功,各国恢复建设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总的来看,轰炸战真的很鸡肋。

发现最近读的三本书竟然可以神奇的连接起来——

《轰炸战》-《冲绳岛战役》-《莱博维茨的赞歌》

广岛长崎的“蘑菇云”,是二战中轰炸持续升级的终极形态,而人类如果不从中吸取教训,一再反复,那么《莱博维茨的赞歌》的开头可能就是这个世界未来的模样。

《轰炸战》读后感(二):轰炸,道德与人性的博弈之战!

空袭轰炸对于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普通人,其概念和印象多来自媒体报道及影视文化作品。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闪击波兰、偷袭珍珠港、广岛长崎投抛原子弹”这些战事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让我们至今印象深刻,也时刻警醒着世人战争的无情与可怕。

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大多数欧洲人就已理所当然地认为,轰炸将会是未来战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政府如果放弃这种在全面战争爆发后最应该使用的武器,那才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

《轰炸战》是第一次全面记述欧洲战略轰炸的真实历史的作品。过往记述欧洲轰炸历史作品基本都将关注点集中在轰炸的战略效果及轰炸的正义性两个重点问题。这本书与其他作品研究的区别,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书中内容涵盖了1939-1945年间整个欧洲的轰炸战;第二,将对轰炸战的研究融入政治、军事的整理考量,以便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从战争社会史角度分析轰炸战的计划目标,以及给对手造成影响。

书中关注的重点是任何独立于地面和水面作战的轰炸战役或轰炸行动。作者的宗旨是研究现有作品中鲜有提及的领域,或者去重新审视现有研究,核实现存档案记录是否能完整支撑现有的研究。书中涉及信息包括作者从苏联档案中获得的包括德国空军在闪电战期间的文档,及有关苏联防空体系和民防组织的大量资料,以及德军对苏轰炸造成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的统计材料。

大规模轰炸出现后,让位于后方的民众时刻感受到死亡的威胁。战争带来的重大变化是,欧洲民众普遍认识到,在未来任何战争中,平民都难免受到波及,轰炸意味着战争已经突破了一个重要门槛,这个门槛就是战争中动用的科技颠覆了传统战争的形态,可以蓄意攻击平民社会。英国历史学家戈兹沃西.洛斯.狄金逊评论写道:“现代战争意味着灭绝,不仅是士兵,还包括平民和整个文明的灭绝。”

轰炸战,作为全面战争中不可缺失的威慑手段,其实在出现之初就面临着“支持与反对”两种不同力量的对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人提出空军作战的核心思想应是,通过轰炸摧毁民众信心并造成政府危机,从而给敌人造成突然的决定性打击,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丘吉尔。

而事实数据证明,大多数轰炸战无法达到“迫使敌方投降、社会秩序崩溃”的预期目标,它的重要性要比空军统帅们所认为的更低,选择实施轰炸往往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并非支援前线地面战斗的轰炸造成平民的大规模伤亡,让行动放陷入道德的鸿沟,同时反对方也认为对与当前地面作战没有关系的遥远城市目标实施长途轰炸,是对战略资源的滥用。

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空袭要经过危险的长途飞行,遭受多变天气的影响和敌军防空部队的拦截,还要解决复杂的导航和瞄准问题。轰炸站持续的时间越长,轰炸造成的结果越难以预料。

国际上对于轰炸的限制有两个约束条款:第22条规定,蓄意轰炸、破坏平民财产以及杀伤非战斗人员都是非法的;第24条规定,只允许对已知的和可辨识的军事目标进行轰炸,只允许轰炸那些紧邻地面作战部队的军事目标。但实际上参战人员在军事行动中有意控制平民伤亡的道德约束,随着战争的进程逐步升级受到侵蚀。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不仅关注于轰炸战本身,更将视角聚焦于交战双方对于轰炸这一战略行动实施的思想变化、道德约束以及社会反应等层面,是一部完整展示各个相关方博弈、挣扎与决策的战争社会史。

《轰炸战》读后感(三):牵一发而动全身,攻守皆是如此

琼瑶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她和家人一起参加一个非常热闹的活动,大家都很开心,只有妈妈一脸忧虑:这要是一个弹炸下来,谁都跑不了。

当时看这段的时候,真的是印象非常深刻。轰炸战也在我心中埋下了一个阴影。 这次也是鼓足勇气入手了英国理查德·奥弗里《轰炸战》一书,准备深入地了解一下这种随时会殃及平民的后方战模式。

这本书厚到难以置信,802页的篇幅,76万字的内容。 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史料,注释部分和参考文献都有150多页的篇幅,如果你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想做延伸阅读和继续研究的话,你算是挖到宝库了。每一个源头都值得你去把它拓展成江河。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也没有阅读障碍,作者深入浅出,引用的资料恰当,叙述的语言简练生动。

比如作者在写到丘吉尔看到下属送来的全天不分昼夜的轰炸计划时,作者选用了一条引文,说丘吉尔把这些词反复读了好几遍,“就好像在品尝珍馐美味一般”,过去的轰炸战都是在夜间进行,而这一次日间轰炸的提出,让丘吉尔仿佛看到了黎明的曙光,这属于在轰炸战中的观念更新,后世看起来简直简单得很,但是在当时,属于对原本固化思维的一种打破,丘吉尔是属于思想观念比较容易更新的人,但是在那么兴奋的一种状态之下,他还是差点被埃克(伊拉·埃克(IraC。Eaker,英军准将)说服放弃这一计划。 这中间牵涉的不仅仅是英军,还有与美军的微妙拉扯,还有对多方民众的舆情方向的不可预测。 事情发展的走向是zui终丘吉尔同意尝试,罗斯福也签署了同意的意见,于是虽为盟军但难得意见一致的英美两国,双方都赞同了这一作战计划。 这一件事仿佛是一个小小窗口,让我们看到了轰炸战的本质。

轰炸战从来都不是只派出几架飞机而已,它是战争中的通盘考虑,是战略战术的具体实施。你看到的表象也许只有几架飞机,而他的后面也许会牵涉到双方的zui高决策层。 这是进攻的一方,轰炸战中还有防守的一方,我们来看看书中对于德国这方面的描写。

因为轰炸战的时、空、对象的不确定性,防御的时候,涉及到的内容就更加多了。 比如不仅仅是空间的防御,还有后续的保障,由于轰炸经常会带来战火(这里的战火可是实实在在的火苗)的连锁反应,后方甚至还要成立专门的消防部门,一系列的民用措施改成了jun用,过去各自为战的消防部门,现在有了统一的行业标准,装备也必+须标准化生产,这都是为大规模的互援打下基础,zui终为了实现全国一盘棋,消防这个原本民用的职业被收归国有,德国甚至立法保障消防的快速反应和全国应援。消+防队员被消防jing察代替。

从敌对方的反应来看,轰炸战真的是一个很俭省很有用的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