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十七年蝉》的读后感大全

《十七年蝉》的读后感大全

《十七年蝉》是一本由厌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0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七年蝉》读后感(一):活着也挺好

文字很舒服,淡淡的,很从容。泉子在静村的那段写的很美,不落俗套。但是有些地方细节过于繁琐,会让人不耐烦。 有些地方又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不明白作者的深意是什么,比如他后来去水茸家水茸妈妈把他当成推销员。还有为什么他和好几个女生都发生关系,却没有和水茸。

《十七年蝉》读后感(二):死亡,是另一种新生

为数不多的写感情的男作者,文字很平静,就像主角一样,可以随遇而安。书写的很现实却又很奇幻,穿插的线索很多,不论是巧克力还是蜡烛兔子。对于水茸的死亡,有点突然,然而却是料到的。正如老狐所说的一样,很多东西都能感觉出来,只是不说罢了。读完这书后,就觉得自己也该去一个静村待一阵子,感受来自生命的呼唤,也许自己也会选择和水茸一样的结局,死亡,其实是另一种新生

《十七年蝉》读后感(三):等待殆尽 期待满盈

如果不是你

看到这样的题目这样的名字

我不会去读这本书

总觉得现在的我已经不年轻了

不再适合这类青春的小说

可是你告诉我不是青春小说

不是青春小说

读完我都不明白这到底是哪类的

2011.1.9

落魄的作家在大理泰安路的新华书店买的

其实在大理古城

我很想送你村上春树的《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但看你那么兴致勃勃的

我始终没有说出

超级后悔啦

谢谢落魄的作家

谢谢落魄作家给芒果写的那句话

嘻嘻

是我第一本有作者签名的书啊

过了这么长时间才看完它

说实话

前半段实在有点啰嗦

很多细节

写得过度写实和精致了

不过语句很优美

特别喜欢

看着就感觉你在身边一样

一样说话方式

一样的性格

很亲切

很怀念

让我一度错觉的认为这是你的自传

等待殆尽,期待满盈

当看到这章水萁自杀时

我全身发冷

不知为什么在你描述你和叶岛见面时

双眼开始模糊

看不清字

不停的掉泪

这本书很细腻

是会让人越看越喜欢的一本书

特别喜欢描述兔子坐列车的那段

每个人都有必须坚持的东西

流浪汉坚持的是什么

梁哥坚持的是什么

老狐坚持的是什么

麦黄坚持的是什么

严杰坚持的是什么

水萁坚持的是什么

叶岛坚持的是什么

泉子坚持的又是什么

这些就是他们成为自己的方式

加油吧

落魄的作家

期待你的下一本

同样的也要给我签名什么的啊

不然我才不买

嘻嘻

《十七年蝉》读后感(四):缓慢地活着

缓慢地活着

所有让我读了以后想要写点什么的书都是好书(读了想吐槽的除外)。

《十七年蝉》最开始看的时候,只抱了很小很小的一点希望,之所以下定决心买它,和它的封面以及出版社不无关系(关于封面的吐槽:当时在网上看到觉得封面很漂亮,后来拿到实体书了觉得也只是还可以)。

所以刚开始看的时候,看一看,歇一歇,中途出差辽宁,在飞机上看着看着就要睡着——与书的开篇和结尾倒是颇为契合,主人公也是在飞机上读书睡觉的那种家伙;在辽阳遇到今年第一场大雪,大雪纷飞,遮天蔽日,机场关闭,航班晚点——这也和书里某些情境颇为契合,主人公呆过的那个小村子也下雪了,大雪中仿佛一处静悄悄的玩具。

这不是那种让你欲罢不能通宵达旦的小说,但却是那种读完之后我会久久挂念的小说。

它或可有几个标签:村上春树,慢,从容,琐碎,悬浮于半空之中。

村上

小说的腰封推荐也说:充满了村上春树式的奇思妙想(大致这个意思吧,腰封已经被我扔掉了)。一翻之下,果然,这个故事框架不能不让我想到《挪威的森林》:水茸就是叛逆版的直子;宣秋接近绿子;赵泉自然是渡边君;连水茸的姐姐,单玲,都带有玲子的影子(名字都很像)。一开篇就是赵泉在飞机上读水茸的来信;《挪》一开篇也是渡边在异国的飞机上想起来昔日的恋人。而直子因为精神问题,最终选择了自尽于森林深处,水茸也是如此,病因和死亡场所都相似。赵泉是个看起来普普通通,内里却包容又宁静,让人想要信任亲近的家伙,和渡边真是孪生兄弟。作者估计看过不少林家铺子版的村上小说吧,“委实”、“未尝不”、“得得”、“……得不行”、“如何”等带了点古风的词汇随处可见。一开始觉得有点怪——可能只适应这种说话方式在翻译小说中出现吧,毕竟,生活里我们是不会这么说话的——后来倒是适应了。不过看完全篇,还是觉得作者日后把这种书面语换回口语会更好,小说会更像他自己的东西,而不是某种模仿村上的作品。

与村上相仿的,还有那种无处不弥漫的淡淡忧伤和孤独,对青春的缅怀和感伤。

一直很喜欢米兰昆德拉一本小说的开篇。“从什么时候开始,慢的乐趣消失了呢?”(大致如此,这本小说的名字就叫做《慢》。)

自从看了《慢》以后,我时不时脑子里就会蹿出这句话。从什么时候开始,慢的乐趣开始消失了呢?虽然你抱着他的腰坐在单车后座上是最好的回忆,但现实里你仍旧坐在小车里不耐烦的摁着喇叭心中咒骂慢吞吞的前车;虽然有时也感叹一句“那时候坐火车感觉真好啊”,也怀念车窗外掠过的田野和村庄,但如果让你选择飞机还是火车,你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时间宝贵,不要浪费在路上啊。可是在路上就是浪费时间吗?我们急吼吼地完成手头工作,恨不得一分钟掰成两半儿使,每天电话、电脑此消彼长,时间变成碎片,东一块西一块拼不起来。我们一目十行浏览着网络小说,赶急赶忙催楼主赶紧直播完帖子,心急如焚想要看到结果,看完了之后呢?也就完了。那本小说说了什么?那个帖子讲了什么?呃,都不记得了。

曾经很喜欢大部头,尤其喜欢那种阅读到后面越有舍不得读完的大部头,现在,望见这种书就心生怯意——靠,这么长,何年何月才能读完啊?

什么时候开始,慢的乐趣消失了呢?

于是很高兴又读到一个慢吞吞的故事,并从中感受到了与现实脱节的乐趣。《十七年蝉》真是慢啊,主人公又剥了一颗巧克力,又抽了一支烟,邻座女孩涂成浅粉色的指甲,一束光以30度角射进了舷窗,那段河水的颜色又绿了一点……诸如此类的细节。有的细腻,有的繁琐,忍不住想那些看了让人不耐烦的细节统统拿掉这本书应该更好看吧,但看完了又改了主意,似乎那些与情节无关的多余的细节,构成了这个故事独特的气息。

这些细节让读者如我放慢了脚步,目光随着描述的细节而左顾右盼,哦,这里开了一朵花,哦,那里有个家伙放了个屁,好臭。

慢,赋予小说从容不迫的气质。

漂浮

如果你看一个悲剧,而又不觉得十分悲伤,那么这样一个让读者产生疏离感的故事,是不是一个好故事呢?见仁见智吧。

我还是挺喜欢这种让人站在一旁,而非全情投入的故事的。

换句话说,我很容易被气氛感染,看《妈妈再爱我一次》哭得死去活来是不必说了,有的电影或小说,前因后果都没怎么看,光看那悲伤的一幕,都有可能哭起来。但是,哭完了,就忘了。

有的故事,不会哭,但是那种淡淡的哀愁感却久久留在了心里。

《十七年蝉》让人产生疏离感的原因,可能和他的语言风格像是林少华翻译版本一样有关,但更主要,是这个故事并不真实,虽然无数的细节告诉你这是平凡人的真实经历,但又有无数的情节告诉你,这只是个故事。

例如,水茸的美,病美人也依然美;例如,一个贫穷偏远的小村落,却有着宁静美丽的人群;例如,不知所以的死亡——宣秋的哥哥,水茸,宣秋(可能也步上了哥哥的后尘吧),就像《挪威的森林》里,木月和直子都是如此。

我不知道这算是这本书的优点还是弱点,但是想想,要写一个这样的故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出路了。

所以,这是一本浮在半空中的书。我最喜欢的,是书的后半部分,节奏在这里开始恰到好处的变快了,谜底正一个个浮出水面,而从容的气质犹在,漂浮的气息愈浓。不论是养鸡场、静村或者蝶镇,都像是用幻术变出来的地方,有我所喜欢的味道。不论是老狐、村长、瘦得惊人的妓女还是公车上偶遇的寻找女儿的男人,都让读书的人不由自主叹一口气——如果自己在旅途中也遇见这样的人,该多有趣啊?不论是出乎意料和男主人公打起招呼的一枚蛋,还是带着斗笠武林高手一般的蛇一次又一次梦中造访,还是开往月亮的火车上坐满了点着蜡烛的兔子,或者小小的站台上独自买咖啡喝的猪,这些童话般的情节都充满了画面感,而又天衣无缝的和这个并无童话意味的故事融合在了一起。我想到了安房直子,想到了许多难辨真假的梦,想到念书的时候,每天沿着河边上下学,总爱仰头望天,总疑心自己会呼啦一下,肩胛骨的位置冒出巨大的翅膀(蝙蝠翅膀、鸟翅膀或者蜻蜓翅膀),腾空而起,把路人吓得半死。

综上,我写了这篇读后感。

虽然写得不知所云,但在写的时候,时间是缓慢、淡定的流过的。

衷心希望这个作者能够继续写下去,慢慢洗掉村上的影子,表露出更多属于他自己的东西来。

虽然照这个样子,他不太可能成为畅销书作家,但那又如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