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的读后感大全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的读后感大全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是一本由张翠容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36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0年4月,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读后感(一):很有正义感的一本书

很有正义感的一本书。可配以索飒之《把我的心染棕-潜入美洲》一起读,还可参考《拉丁美洲被剖开的血管》。如果说继承了清教传统的美国人j精于算计,那么继承了西班牙天主教传统的拉丁美洲人则血管里沸腾着热情和果敢。她是个记者,对于新闻人而言,讲求”一切不曾发生,除非它被报道“,也是个学者,对于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而言,彷徨、观察、思考之后就要决定开始呐喊了,这本书就是报道和呐喊的结晶。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读后感(二):没有真相,只有立场

张翠容在此书中并未流弊于一般作者对拉美的革命浪漫情怀,要学切.格瓦拉骑着摩托车写一个传说;亦未陷入对欧美国家的一味挞伐。相反,作者立求从多个角度展现拉美的现实境况,而不是陷入乏味的二元对立中去。正如张翠容本人在书的后记中所说:

“我们爱以左和右区分立场,但我认为很多时候,根本不是左和右,而是上与下的角度,这就是你选择站在强者/征服者那一边,用精英的角度认知世界,还是透过弱者/失败者的眼睛来审视世情?”

这本书多少改变了我对查韦斯和卡斯特罗的刻板印象。这两人是否真的如传媒一致认为的是“独裁者”?

世事从来这样,没有真相,只有立场。

Woody Guthrie说过一句话,“Left wing, right wing, chicken wing -- it's the same thing to me”

历史苦难,左右之争,资本帝国主义和全球化....使得拉美成为今日之现状。纷繁复杂的舆论场中,此书提供了一个能够暂时摆脱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的视角,让我们逃出洞穴,能看到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读后感(三):百年困苦

至今不能弄清拉美究竟是个政治概念,还是个地理概念,但它大概的轮廓在中学地理学习之后一直是烂熟于心。阅读本书之前,对拉美的印象只是很单纯的不好,除了古巴和足球。贫穷、毒品、暴力、军政府和种植园,当把这些词汇叠加到一起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这片本来是富饶美丽的寥廓土地。

欧洲列强,特别是西葡两国在本地区的殖民史毋须赘述。种植园的经济模式到现在还顽强残留在许多国家地区,导致其经济结构单一脆弱。可怕的是,这些种植园的拥有者,往往是外国公司,通过操纵经济,进一步绑架该国政治,支持军政府或者右翼政客。独立与否,命运都不是掌握在人民自己手中的。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为了建立民族工业而大举外债,致使经济恶化,被迫接受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开出的“新自由主义”的药方。短暂的经济复兴之后,便开始崩溃。从此世上多了“拉美化”一词,为所有新兴国家发展中所最担心。全球化的罪恶也因着拉美的萧条而暴露无遗,君不见多少血汗工厂遍布在所谓的自由贸易区里。和英国人当年在北美地区灭绝印第安人不同,西葡的殖民者虽然也屠杀了大量的原住民,但也有不少和当地人通婚。血缘的不纯,反而使许多拉美人出现了自我定位的困难。活下来的玛雅人和印加人后代,在白人主政的时代,人权完全得不到保障,连信仰和民族记忆都被剥夺了。这些都能简单解释为什么拉美在第三世界中率先独立(海地在1804年就独立了),而到现在都一直是贫困动荡的典型地区。

读完此书,让我欣慰和鼓舞的并不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运动”这一概念,而是这一运动本身所关怀的终极价值—公正。只要有公正存在,许多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但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在当今的拉美如同是建立一个乌托邦,抛开外界的种种干预不说,就其内部也面临着分裂的挑战。传统势力控制着舆论,任何进步的措施都能轻而易举的被抹黑。依靠群众支持上台的领导,在自上而下的改革同时,也难逃集权专制的嫌疑。遗留下来的问题还包括教育的落户和政府的低效。当给一个物体一个强大的作用力时,要么它被摧毁,要么它回以同等大小的力。阻挠的力量可以破坏革命,但也可以逼着革命向更“左”的方向靠拢,到头来又会是一场悲剧。

如果真把此书当作一本描写人性之书来看,拉美的问题就简化为:许多怀有希望的人在努力战胜一帮贪婪和保守的人,而又弥漫出仇恨的情绪。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理性的力量,解放自己,永远都是未知,却也永远都不乏奇迹。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读后感(四):拉丁美洲革命现场

在这里,有灿烂悠久的古老文明,也有血泪斑斑的殖民历史;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贫穷落后的生存现实;有震惊世界的社会变革,也有植根已久的内外矛盾;有阳光下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也有黑暗中不为人知的幕后推手,这里,就是一块叫拉丁美洲的土地。

香港女记者张翠容,为深度了解21世纪的拉丁美洲革命,几次深入拉美各国,用亲身经历写成了这本书《拉丁美洲革命现场》,不仅被列为“《亚洲周刊》十大好书”之一,还获得2010年“第三届香港书奖”。书中,作者一共述及拉美9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相应主题,这些主题连起来,给读者展现的是21世纪拉美革命的前世今生。全书共分三部分,作者首先从“美国后院”墨西哥的表面繁华说起,深度剖析典型“拉美化”经济(有增长,没发展)的形成主因;第二部分中美洲各国----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和巴拿马,这些小国都不同程度地沦为美国的后方“加工厂”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是促成21世纪拉美革命的起因;第三部分可视为本书主体,委内瑞拉汹涌澎湃的革命现场,已燃起革命火焰的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还有自1959年革命后遭美国封锁“遗世独立”的加勒比明珠古巴新世纪所面临的“经济革命”。全球化浪潮的降临,民族意识的觉醒,经济政治的内外交困,独立自主的决心,艰险重重的改革之路,拉丁美洲的这场21世纪革命,不论是非成败,注定要给世界启示和警醒。就像乌拉圭诗人爱德华多•加莱亚诺所说:“乌托邦在地平线上,当人们走近两步,它也会后退两步,而地平线亦会后退的更远。既然它触不可及,那么,它还有什么价值呢?它的价值就是能使我们前进。”

全书内容以新闻写实为主。作者通过大量实地采访,从国家元首到底层平民,革命左派到亲美势力,文化学者到商界巨贾,游击队员到校园学生,同一事件,不同利益阶层的看法可能截然不同,作者有意保留了这些争议,并对之进行独立思考和观察,不偏不倚,真实再现拉美各国复杂政经局势的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客观冷静的职业素养。此外,书中虽多处涉及美国干涉和控制拉美各国的内幕,作者也能做到只是纯粹引用而不掺杂任何个人感情色彩或意识形态,这一点亦是难得之处。

对各国大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都有详细交代,这是这本书的又一特色。开篇的引言部分,分别用两个附录介绍美洲大陆政经分化的历史由来和拉丁美洲的改革历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接下来的每个章节几乎后面都附有相应的背景资料,用以帮助读者理解书中所涉及的事件,了解该国历史。另外,诗歌作为拉美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作者多次在书中引用拉美诗人的诗作来表达主题,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让读者得以窥见独特的拉美文化,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写作方式。

《拉丁美洲革命现场》读后感(五):一场名为拉丁美洲的革命

看张翠容的书,纯属于一场意外。很敬佩这样的女子,一个背包,一台相机,一双鞋,便踏上对未知土地的探险。那片土地,不仅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枪支,暴力,犯罪,死亡。

拉丁美洲,是一片未知的大陆,被称为世界尽头的他,充满了新奇的一起切以及我们不知道的一面。说实话,注意到这本书,是因为它红色的封面,倾斜罗列着几个大字《拉丁美洲革命》。

提到拉丁美洲,最先想到的竟是查韦斯,这位委内瑞拉的总统,嘴巴很大,破口大骂美国毫不留情,让布什恨的要死要活,他口出狂言“你敢来打我,我就炸油田!”这样的一个人,代表了我对拉丁美洲最初的印象。

后来,印象扩展,延伸到整个拉丁美洲。革命与贫穷,动荡,无奈,再后来,看到了这本书。

翻书看目录,已成我的一大习惯。先看委内瑞拉,这个拥有石油的国家,一位不安分的总统,带来的红色革命。有支持,有反对。以委扩大,到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革命,这三个国家以及更多国家共同的想法。

从第一页翻起,看墨西哥,危地马拉,萨尔多瓦,尼加拉瓜,巴拿马这几个美国大后院的国家。最后翻到古巴,感受那一份坚韧。

阅毕合书,留在心中的是一份革命之火。

拉丁美洲,被称为世界尽头的地方。提起这个地方,会想到什么?加勒比海盗,贝隆夫人,春光乍泄。这些影片中拉丁美洲的绮丽风光?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的华丽足球?巴西桑巴,阿根廷探戈的劲歌热舞?在美丽一面遮掩下的世界世人又知道多少?

中国与拉丁美洲的距离是如此的遥远,媒体镜头的表现力是如此的贫乏,我们对他的了解这么少这么少。通过这本书,从以下几方面,或许可以一窥一个不太一样的较为真实的拉丁美洲。

革命

提到革命,就不能不提查韦斯。这个大嘴总统,反美所引爆的新社会主义革命的火光,燃烧了整个中美洲,形成了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的反美革命阵营。反抗暴政,霸权主义给三地人民带来的暴政。

革命是一场道路,一个需要人们前仆后继的事业。为了这个事业,一代又一代的革命人出现了。古巴的何塞•马蒂,委内瑞拉的西蒙•玻利瓦尔,墨西哥的艾曼尼•阿劳•查巴达。其后又有危地马拉的哈克沃•阿本斯,阿根廷的切•格瓦拉,古巴的菲德尔•卡斯特罗。然后是厄加拉瓜的丹尼尔•奥尔特加,智利的萨法多•阿伦德,哥伦比亚的卡米洛•托雷斯。随后的是委内瑞拉的查韦斯,玻利维亚的莫拉莱斯,还有墨西哥查巴达解放军司令马科斯……

我相信,这个名单还会壮大。革命这项事业,它的队伍还会不断壮大。

贫穷

拉丁美洲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地地区。在富丽堂皇的富人区对面,贫苦百姓的穷人街区显得如此脏乱不堪。贫穷,是每个拉丁美洲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拉美贫困人口很多,人们依靠简单的加工劳动度日。这些简单加工劳动的工作性质,注定了他们必受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工厂主的剥削。在这片一个女工工作一整天才能得到两三美元的土地上,吃人工厂遍地存在。每一个销往欧美市场的高档商品,都包含工人们的血泪。更何况,这里,甚至是水都是被资本大财阀所控制,物价之高,工资之低,经济之崩溃,加剧着这个地区的贫困。

贫困,是引发更多问题的导火索。

资源

拉丁美洲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资源上的。

委内瑞拉,以油元换未来。可以说,这个国家将石油收为国有,将革命与石油紧紧相连。玻利维亚,古柯叶是当地原住民的经济与精神双重支柱。但为了这小小的植物,与美国针锋相对。在巴拿马,萨尔瓦多,人民基本生活用品—水,都被高价商品化,让当地人民为了水资源走上革命道路。

事例太多,不胜枚举。争夺资源的大战,不会停止。

原住民

原住民指的是拉丁美洲最早的居民。他们在16世纪地理大发现哥伦布到来之前便居住在这片土地上。墨西哥的阿兹特克族,中美洲的玛雅人,南美洲印加人。他们才是这片土地最初的主人,却在欧洲人侵略下惨遭灭亡。

如今残存的原住民大都过着贫穷困股的生活。玛雅人制作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只售一美元。他们没有感叹自己双手的创造力,他们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除了贫穷,还要遭受种族隔离和歧视。

因此,当原住民选出了原住民总统的那一天,我能想象出他们是多么的欣喜若狂。因为原住民终于有了可以代表自己的声音,向外界宣告。

美国

不可否认,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影响是如此巨大。美国人自从将西班牙人赶出拉美大陆后,由于全球霸权的需要,在二十世纪推行“门罗主义”将拉丁美洲纳为自己的大后院。从此,拉丁美洲成为了鱼肉,任人宰割。

拉丁美洲有着丰富的资源,可谓是富可流油。美国看中了拉美的资源,通过资本渗透方式强取豪夺。这还不算太为恶劣。当美国人意识到拉美人民的反抗时,通过扶持亲美政权,谋杀反美领导人来谋求统治。但这种不顾人民抗议声音的政权终将被推翻,反美阵营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切•格瓦拉

这是一个人的名字,但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字。他代表了一种信仰。它是一种标志,理想主义的标牌。

在拉丁美洲,尤其是古巴,委内瑞拉等红色国家,切•格瓦拉的画像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其作为偶像,作为一种精神驱动力。他的影响,不仅仅在拉丁美洲。在中国,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这是一种精神,包含着光辉。

最后,拉丁美洲是一个梦。

美梦谈不上,噩梦也不算是。只能说,是一场有关革命的梦。希望终究有一天,能亲自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感受它革命的脉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