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读后感精选

《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读后感精选

《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是一本由马拉美 / 莫里索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2开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45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读后感(一):文绉绉的可爱

本初是为了探究马拉美的思想,借阅了这本书,但确实如简介所说,是一本十分日常而温馨的书信集,深入探究思想的内容并不多,日常到讨论马奈一家与猪圈的矛盾(1890.6.5),读起来也真是可爱。

但还是有了一些想法吧。马拉美的镜像观念是否和当时的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说莫奈的印象派水彩画。知网上看到几篇探讨象征主义与印象派音乐的论文,但对音乐实在没什么了解,就算了吧。

高蹈派,又名巴那斯派。反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主张诗歌是客观的、非主观自我的,而追求纯洁、坚固、美丽。

“我终其一生隐忍承受,也许只在文学创作中才显得不同,那已经是我最坏的一面了。”(1891.6.27)

又:文人是如何把语言说得如此有品位,连一而再的拒绝都显得真心诚意,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啊。

《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读后感(二):印象派唯一女画家与诗人、散文家的情谊

读名人书信、日记的最大愉悦享受,由于日记,书信具有比较私密的一面,这就导致能全面或比较直观的反映主人公的性格、事业、生活等方面内容,能从最平凡无华的絮絮叨叨日常生活小事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字里行间,或是星星点点,你总能看到一位大师在俗世生活中的灵光,《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这本画家与诗人的书信,则见证了印象派最初的艰难以及女画家冲破世俗压力追求自我世界的勇敢。

贝尔特·莫里索是印象派唯一的女画家,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印象派印象里,好像只有莫奈的《睡莲》和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草地上的午餐》。其实印象派唯一的女画家,对莫奈等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贝尔特·莫里索生活的年代,追求艺术的女性大多最后只能成为模特出现在其他画家的作品里,但贝尔特·莫里索手执画笔,终其一生追求自己独立的理想,选择了做一名在当时世俗界看来的“女疯子”。在当时没一位同行曾在作品中把她当成一位画家来表现,就连她的死亡文件上,也写着“无职业”。

由于出生与官宦人家,生活自小优越,加上极高的艺术天赋,她不愿意让艺术成为点缀生活的简单爱好,相反忠实于自己的追求,用源源不断的新作品和不懈行动一次有一次表明自己的立场,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在丧母悲痛,外界批评,都没阻止她参加每一次印象派的画展。唯一的一次缺席则是因为怀孕作品太少造成的。

她的作品里体现出一种宁静生活满足下的女性细腻,但没有自怜自艾,也没有狭隘的笔触,皆因为生活比较宽裕,并不靠绘画谋生,从小便能接受大师的教导,她能随时前往欧洲各地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找寻属于自己作品的灵感,这是她作品风格的安逸、富有物质基础。在她丈夫生前最后几年,他们甚至能买下一栋城堡。

经由马奈介绍,她与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散文家斯特芳·马拉美的情谊,从此结下深厚情谊。莫里索临终前甚至殷殷嘱托马拉美做女儿的监护人。两人的书信往来始于1876年,终于1895年。十数年间,不曾断绝,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动人的人情人性交往图景。比如诗人对女画家的敬爱就表现在一封寥寥数词短信的用词“专制”中:

亲爱的夫人:

我一向习惯面对专制唯唯诺诺,更何况面对如此迷人的专制呢?来,周四我一定来。致以诚挚的友谊。

斯特凡•马拉美

在这本书信集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她与作家,画家之间日常的生活交往,比如生病、参展、聚会、度假等等,在书信中没有过多的探讨艺术。在平实有时带着诗一样的语句下面,我们却看到了莫里索是个好客、温婉的妇人,读起来娓娓动人,让人感受到她因生活无忧的宁静。就和译者说的,从书信里我们可以读到文人的交往、画展的评论、出游的心得、晚宴的邀约…… 这里的文风也显得平和、淡定,家长里短的小事信笔写来,别有一番风味。俯仰之间,尽是诗意。就连苦痛,也不过是淡淡的忧伤。十数年的生活,在他们笔下,恍如一场温情弥漫的散步.

读完这本书信集,再一次看到由于欧洲传统里男女之间公开交往的礼仪与贵族群体的群在,无所事事的贵妇人使得各种沙龙得以存在,贵妇人与哲学家、诗人、画家、作音乐家等之间的知性交汇有了平台,真正的才子佳人故事通过彼此之间书写信件得以流传,这不仅仅是真挚的情谊见证,也是文明留下的奢侈品,肉体的欢愉给情谊镀上了一层金色,让情人这一字眼熠熠生辉,撕裂开了中国这个缺乏男女公开交往礼仪传统国度铁屋,让阳光照射进来,淡淡的温暖着铁屋内的窒息。

《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读后感(三):情调的法语

书信集,不同于其他题材的传记类书籍。它不能全面反映主人公的性格、事业、生活等方面内容,却能从最平凡无华的侧面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各领域伟大人物的书信集,也是网罗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绩的一种载体。字里行间,或是星星点点,你总能看到一位大师的灵光显现。文学家的书信集更具学术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主人公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书信集中的历史价值。它是研究一位大师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喜欢阅读书信集,并且中意十九世纪法国艺术的朋友一定不能错过《马拉美与莫里索书信集》。

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是法国著名的印象派女画家。斯特芳•马拉美(1842-1898),法国著名诗人和散文家。他们分别是各自领域的巨匠,并通过另一位大师——爱德华•马奈——于1876年相识。

双方频繁的通信始于1886年。直到1895年莫里索去世,两位大师保持了九年的通信。不同于其他的书信集,莫里索和马拉美分属于不同的领域,他们没有在书信中过多的探讨艺术。这或许会让爱好艺术的人失望。不过,平实的语句,却能让人领略到大师褪下华丽外袍后的另一层伟大:莫里索是个好客、温婉的妇人;马拉美则是位充满爱心的慈父。在他们的通信中,看不到雨果那种厚重的辞藻堆砌;甚至,书信的琐碎都会让读者昏睡。可是,又有哪些作品能如此真切的带给人一丝祥和呢?艺术品,不正是应该让人找到久违的宁静吗?

马拉美和莫里索的书信,绝看不到一丝的矫揉造作。他们会为每一次邀约雀跃不已;也会为每一次爽约而遗憾。在那些百余字的短信中,我们还能读到其他与他们同时代的大师的点点讯息。喜、怒、哀、乐,没有一本传记能做到这些。

如果你只是去奥赛博物馆欣赏莫里索的油画,你至多只能从专业的角度分析这幅油画的技法奥妙之处。但当你用心读完《书信集》,你才会发现构筑莫里索绘画精神的源泉。安逸、富有的生活才是从根本上影响贝尔特•莫里索绘画的因素。

她出生于富有的官宦家庭,她从小便能接受大师的教导;能轻松的进入绘画精英的团队;一生不为生计烦恼。她能随时前往欧洲各地欣赏大师们的作品,或是找寻属于自己作品的灵感。她能“任性”的只以自己的女儿为题作画。她丝毫不用担心自己的画作无人问津。放下画家的外衣,她还是一位富太太。在她丈夫生前最后几年,他们甚至能买下一栋城堡。

因此,细心的你会从她的画作中读到“无忧无虑”,她丝毫不曾为生活所困。作于1886年的一幅《田舍的室内》作品,便是这一类作品的典范(虽然它并非最出名的)。《书信集》中收录的一些莫里索后期素描作品中,勾勒的人物的简单笔触,你察觉不到一丁点的紧张、急迫和烦躁。后者只有被巨大压力逼迫才会在画作中表现出来。

她的书信内容同样如此。邀请马拉美参加聚会在这些书信中占据较大比重。字里行间,哪怕微末的窘迫也察觉不到。这并非是什么坏事,但您绝不能要求她像梵高那样作画。

诗人马拉美在书信中也表现了平凡的一面。他抛弃了诗文的晦涩(生活本当如此),改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思想。

“贞洁、活泼、美丽的,今天

它要用陶醉的翅膀撕破这被遗忘冰封的湖面,

多少次奋起也没有冲出

这浓霜下透明的冰层!”

(马拉美,《天鹅》)

类似的话语没有出现在马拉美的书信中,因为那不是对朋友该有的关怀。只有最真实的人,才能表达最美丽的事物。

读完《书信集》,你一定会为两位大师的真实拍案叫绝。

当然,《书信集》也有着和所有西方翻译作品一样的弱点,抑或说致命伤:不能用他们的母语阅读这些书信,实在是一大损失。因为那样,我们就无法领略另一门语言的魅力。而那恰恰是他们最娴熟,善于运用的工具。

虽然文学翻译也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能忠实、准确的表达原文的意思是文学翻译的关键。但语言的魅力却是缺失的另一部分关键。动词变位、形容词选择、词序倒置、句法奇特,种种奥妙,都遗憾的随着翻译语言的介入而失去意义。

我们只能带着遗憾读完《书信集》。当然,收获总是远远大于遗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