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摘抄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摘抄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是一本由Daniel T. Willingham著作,Jossey-Bass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5,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一):好书,而且写得好懂

就是喜欢这样的书,又有料有好懂,浅入深出,作者自己说:读书就是和作者一起旅行,读者随时可以决定是否继续这段旅程,作者写的时候最好记得这一点。对我而言,他做到了,我毫不犹豫的决定把这本书读完。

内容是神经科学在教育学中的应用。智商是可以改变的,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东西了。其他的都忘了,囧。读书不做笔记,不和别人谈论书的内容,就是这个下场……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二):这本书的中文版

在当当上查了一下, 这本书的中文名称为 【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具体见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840975.html

关于”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这个话题简单发表一下意见:

1、人本懒

2、对于没有兴趣的事情是更懒

3、对于困难的事情人的直觉反应是逃避

所以,学生自然不喜欢上学,除非 ...

1、上学很有趣,很开心

2、遇到困难能够找到帮助

3、逐步养成了克服困难的习惯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三):无他,唯手熟尔

本书作者Daniel T. Willingham现任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长期研究大脑的学习和记忆机制,并特别关注这一学科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本书是一部以中小学教师为目标读者的教学参考书,其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人的思考机制并据此更好地制定教学方案。书中的结论有些和我们的经验或直觉相符,有些反之。但所有论点都是基于作者本人和其他认知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得出,因此值得严肃对待。

作者将全书分为9章,并在每一章阐述了一个明确的认知相关的结论。这些结论中,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以下三个:

一、人类不善于思考。

别误会,如果横向比较,人类肯定是最善于思考的动物。这里所说的是,虽然人类拥有所有动物中最大的大脑,但其中大部分并不是用来思考的。在漫长的大脑进化史(上亿年)中,大脑进化出理性能力的历史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点(几十万年?)。比起进行逻辑的、理性的思维,人类更擅长处理感官信号的刺激。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学生都不喜欢上学,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而学习和思考天生就是困难的、让人痛苦的事情。其实人们反倒应该奇怪,为什么人类会进化出思考的能力,而在很多情况下还愿意去思考。根据作者的断言,思考的驱动因素主要是好奇心,而思考解答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也能够补偿我们在思考时感到的痛苦。

推论:学习目标应该经过努力能够达到。莱布尼兹26岁时还是一名从事外交工作的法学家,他走上发明微积分之路起因于一位数学家朋友给他出了一道题,让他计算(1+1/3+1/6+1/10+1/15+1/21+1/28+......)。莱布尼兹以一个门外汉的直觉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如果这题太难或太容易了,恐怕都不会燃起他对数学的熊熊热情。

二、想避免思考的痛苦,就必须进行更多的思考。

痛苦毕竟非我所愿,如何才能尽量避免思考的痛苦、享受思考的成果呢?这得先从思考的机制说起。作者将与思考相关的要素区分为外部环境、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三部分。人们思考时主要使用工作记忆从外部环境和长期记忆中获取信息,再进行加工处理。一般人工作记忆的容量都非常有限,也很难扩容。比如,终其一生,多数人都会觉得心算2位数乘法(34*76什么的)是件很吃力的事情。与之不同的是,长期记忆可以大幅扩容。比如,刚开始学加法的孩子只能掰着手指头数,因为他的长期记忆里没有与此有关的信息。但绝大多数成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个位数加减法的答案,因为他们已经通过多次的练习把相关答案刻入长期记忆里了。多次进入工作记忆的思考过程会进入长期记忆、被当作一个整体而加以接纳。这样,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时,人脑将直接调取结果而不再重复思考过程。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节省有限的工作记忆空间。进入长期记忆的不但有知识点也有内在规律,在处理那些未曾记忆的新问题,长期记忆里存有相关经验的人可以很容易地透过一些表面现象发现内在规律,这也是思考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一言以蔽之,从说话、算术、开车、打字这些普通技能,到写作、演奏、体操、科学研究等等精深的领域,提高水平的诀窍都是一个:熟能生巧。

推论:大量反复的练习是学习必经之路,再无捷径。当然练习也有一些技巧。比如高强度的连续学习效果并不很好,如果将同样的学习时间分散到更长的时间段中,在初次学习以后,隔几天复习一下,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聪明不仅是天生的,更是后天努力得来的。

一般而言,大家都知道智力水平由先天(基因)和后天(教育、营养和环境)两方面的因素组成。稍早的时候,研究结果倾向于认为先天因素是主要的,后天因素是次要的。但近期的研究越发显示出后天因素的重要性。或许比较合适的说法是,基因会影响初始状态下的智力发展方向,但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更多依赖于后天因素。书中列出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专业钢琴演奏家的平均练琴时间,比普通钢琴教师要多出50%;而一流和二流演奏家的练琴时间则相差无几。换言之,天才一定是勤奋的,而勤奋虽然不一定能造就天才,但至少也能造就人才。

推论:夸人聪明只会让人变笨。这是因为,传统上我们习惯于把智商看成是先天决定的,因此认为聪明与否是固定不变的,被夸奖聪明的人会倾向于表现得聪明,因此往往害怕失败,回避挑战。而恰恰是可能失败的挑战才能让我们思考,也因而有可能让我们把更多的东西加入长期记忆。因此,作者建议把夸奖聪明改为夸奖努力。无论对原本做得好还是不好的人,夸他努力都会鼓励他做得更好。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惑,所以看了这本书。看完以后发现,对自己也很有帮助。是为记。

补充:是因材施教,不是因才施教。

人在认知方面的差异可以定义成成两种:认知能力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认知能力差异决定了人的学习效率,认知风格的差异则说的是,人们可能偏好不同的认知或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人喜欢听,有的人喜欢看。能力和风格的区别是,能力有高下之分而风格没有。有大量科学家曾试图识别出人的认知风格,并根据这种风格施教,希望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他们几乎一无所获。相反地,某些研究发现,如果是根据所教的内容而不是被教的学生来选择特定的认知手段,会有较好的效果。比如,学语言总要听,学绘画总要看,学几何总要推理,学诗歌总要感悟。所以,教不同学生虽然应该设定不同的目标,但却不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四):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上学是需要孩子思考的,但人类的大脑不是被设计成用来思考的,它毕竟只进化了400万年,不如像中枢(呼吸、运动)、直觉(鳄鱼脑)、情绪(猴子)那样的大脑活动如此稳定且有效率。但人类天生有好奇心,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类思考。不过我们的好奇心非常脆弱,很容易被破坏。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维持孩子的思考呢?有人说是内容,但内容只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而维持孩子兴趣与思考的是问题的难易程度,稍微有些思考挑战的问题是激发与维持孩子思考的关键,太难或太简单了都不行。

我们来了解一下思考运作原理,下面这张图是全书的精华。思考发生在工作记忆处(Working Memory),在这里背景知识和长期记忆结合产生了思考,思考是意识层次的。工作记忆是有容量限制的,短时的。所以当在工作记忆中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存储信息时,思考就变得困难;长时记忆(The Long-Term Memory)储存的你的记忆,包括事实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它在意识之外,只有被回想起来时再快速的提取到工作记忆处进行加工;背景知识是当前问题的背景信息,有时背景信息会复杂、有时也会非常简单。

思考的基本原理搞明白之后,大家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为了提升思考能力,是不是就是得提升工作记忆能力呢?其实不对,科学研究表明:工作记忆的能力与容量基本是天生的,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长时记忆中储存知识的多少对思考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为什么?因为知识可以大幅减轻思考时处理信息的多少,因为知识对阅读理解有帮助,它可以帮我们识别别人不认识的单词、信息中隐藏的假设、能够将要思考的信息合并(chunking)、消除歧义等等;同时知识对认知也有帮助,如果当前问题之前自己处理过,我们会快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直接和间接的使用,而不是重新思考;知识也可以帮助记忆,形成马太效应。

那如何提高记忆能力,为什么我们有时想记住的信息记不住,不想记住的信息反而被我们牢牢记住而终身不忘?重复、情绪对记忆有帮助,但要知道(思考原理图中也可以看出来):记忆是思考的残存。思考事物的意义对记忆是非常有帮助的。那如何让学生思考事物的意义?科学研究表明,教学质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教师是否和善友好,能使学生有意愿去听,这设计教师个人的特质与品性;另一个是教学内容是否有条理性,能使学生可以持续去听。在第二点上,应该使用讲故事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抛答案的方式来保持条理性、结构性。故事的核心要素是要有问题、目标,问题与目标之间有一个鸿沟(冲突),怎么跨越鸿沟、解决冲突,需要有一条线索来实现目标获取最终的答案(在这里强烈推荐在电影界被奉为圣经的麦基老师的书《故事》)。故事要满足4C原则:因果关系(Causality)、冲突(Conflict)、错综复杂(Complication)、角色(Character)。

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些知识就是非常难以理解。因为我们在学校学的大部分知识都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人类的大脑天生对具体的事物易于理解,对抽象的事物因为从来没有见过所以是不太好理解的。而恰恰衡量一个人能力水平的是抽象知识的掌握多少。对抽象知识难以理解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表层理解而不是深层次理解、不能很好的迁移与应用。表层理解是只能理解知识的部分,只是一些离散点的存在;而深层理解可以将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部分与部分知识之间有很多的相互链接、更像一张网,如果部分结构发生变更会对整体有什么影响。另一个不能很好的迁移与应用的根本原因是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结构,而不能看清楚其深层结构。正如前面所讲,表面结构是简单的,深层结构是困难的。为了理解其深层结构,你必须从中找到所有的部件及其相互关系,从中推理出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找到有无数种深层结构中符合该问题的一种;但表面结构永远只有一个,和清楚。

那怎么办?提升思考任务能力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刻意练习。通过刻意练习可以有效降低思考任务对工作记忆空间的使用,只有将低层次的思考转变成长时记忆(自动化),才能将高层次的思考预留给工作记忆。刻意和持续地练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练习可以防止遗忘,使得知识真正转变为长时记忆;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刻意练习可以促进迁移与应用能力。

《Why Don't Students Like School?》读后感(五):家长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爱上学校

这本书翻译为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是一个负面的名字,对于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希望能给这本书的内容一个乐观的解读,学校怎么做才能培养一个专家,不过这样叫的话,学校的责任又会比较大,而且培养专家学校单方面是怎么难做到的,所以还是叫《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好了。

解释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不如问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孩子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在某一方面拥有特长,成为专家,功利方面说,等长大以后能够利用知识帮助别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得到报酬,养活自己;高尚一点,则是让人类生活更美好。

孩子喜欢这个目的吗?

我想孩子是喜欢的,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对知识有着无限的渴求,大多数孩子在他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不停的问为什么?此外,孩子喜欢探索事物的解决办法,成为一个专家的,大部分孩子喜欢玩拼图,完整的将拼图拼出来,孩子会乐得手舞足蹈,然后重复的拼重复的搭,这一切表明学校与孩子应该是可以相互喜欢的。

但为什么孩子不喜欢上学呢?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阻止了孩子成为专家?

阻止孩子成为专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孩子缺乏元知识,从而阻止他们思考,一个人成为专家之前都阅读了大量本专业的书籍,有大量的背景知识,一个律师之所以是律师一定要知道熟读相关的法律文书,一个医生一定要知道造成各种疾病的原因;此外,专家在成为专家之前经过了大量的训练,将这些背景知识无数次的运用在实际中,而孩子没有。

所以,要想成为专家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有相关领域大量的知识;第二、经常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练习使用知识。

而你会发现,学习元知识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有的元知识非常的抽象,如数学里的定理公式,他非常的抽象,你很难直观的观察,需要大量的脑力来练习,非常消耗脑力,而脑力是有限的,过度用脑会感到非常的疲惫。

有的元知识没有规律,需要死记硬背,如单词,但是人的大脑又是健忘,擅长记忆的。

以上两点其实都是人类所不喜欢的事情,都是反人性的,自然,孩子不喜欢上学。

当然还有运用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这并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孩子的认知程度还没有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这些知识又是成为专家的必备条件,学校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这些障碍呢?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答案,有兴趣可以读一读,我不是老师,也不在学校工作,所以我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示,家庭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爱上学校。

答案是:提供一个丰富的阅读环境,让孩子读很多很多的书;

首先,阅读可以帮助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学校教育的知识。如,学校的历史课更多的给出的是事实数据,这些知识比较难记,假如让孩子多读一些历史类的小说,人物传记则可以帮助孩子记忆。

拿我家老大来说,上学期,老师给了一本《小学生古诗词80首》要求背诵,一圈下来,老大就只记住了于谦的《石灰吟》,原因是他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知道于谦的很多故事,知道于谦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出的这首词,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这首诗,自然也就更容易记住。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记忆的定义是:

Memory is the residue of thought.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

只有经过思考,理解了知识才能长时间保存在大脑里。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前面说了,成为专家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每一个字,而是要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实际上是一种能力,阅读能力怎么提高?一定的技巧必不可少,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大量的阅读,读得越多,理解能力越好,读得也就越快。

如图:左边是一个新手阅读时停留的次数,右图是一个熟练的阅读者停留的次数,很明显,右图的阅读者读这边文章更流畅一些,因此速度也就更快一些。

最后,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孩子节省脑力,腾出更多的时间思考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一个这样的例子:

你需要记住以上18个字母,估计一般人记不住,因为研究表明对于不规则的事物,人的记忆上限是7,不信可以试试,如果没有记不住也没关系,我们换一种方法相信你就可以记住了。

把字母的顺序换一下,是不是就容易记住了。

但是记住这个有一个前提,你得知道CNN、PHD、FBI、CIA、NCAA代表是什么?这些知识学校未必会教,所以只能靠平时多阅读,积累相关的知识,帮助孩子记得更多记得更快,那么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更重要的知识,孩子学得越多,记忆越多,理解越快,成绩也就越好,自然也就喜欢学校,这就是你身边那些不怎么学习但是成绩却非常好的学霸的秘密。

所以,让孩子爱上学校很简单,孩子不会读书的时候读给他听,等孩子会读书了提供各种各样的书给他看,让他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

那么就具备成为专家的第一个条件了,而第二个专业的训练则需要等到大学以后。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